第235章 無奈之舉
大明日不落,開門,自由貿易 作者:粵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說朝鮮使臣樸有樂,自從在京師被隆慶帝一番訓斥之後,待在客棧幾日便直接遞交辭表搭乘海船返迴朝鮮。
樸有樂的歸來,給漢城的朝鮮兩班大臣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壞消息,首先便是李鈞的請封被隆慶帝直接駁迴。
接著就是隆慶帝派遣赴朝太監及官員,打算入朝考察一眾朝鮮王孫,擇其善者而擁立,這在朝鮮的兩班大臣看來,對他們是極為不利的。
他們生怕在出現一個‘燕山君’李隆,挑戰他們這些大臣的權威,危及他們這些大臣的身家性命。
朝鮮王,必須是他們這些朝鮮兩班大臣推舉得出,你大明皇帝就蓋個章,表個態得了。
沒有人,比我們朝鮮兩班大臣,更懂選誰做朝鮮王了!
你一個大明皇帝,遠在京師,知道一個大臣推舉出來的朝鮮王,對我們這些兩班大臣多重要嗎!
樸有樂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漢城各個官員耳中,在得知了大明皇帝不滿朝鮮兩班大臣推舉的人選李鈞為王後,那些投機大臣開始思緒活泛起來。
已故朝鮮王李峘,其所立之世子於嘉靖四十二年突然病故,時朝鮮王李峘得知後,心哀莫大於痛,身體也每況愈下,嘉靖四十三年更是在大議之上突然昏厥。
已故朝鮮王李峘之父李懌,生九子十二女,然因為種種原因,後代僅存下三脈五嫡孫。
五子嫡養孫興寧君李秀荃,六子嫡孫豐山君李宗麟,八子三嫡孫河原君李鋥,河陵君李鏻,河城君李鈞。
其中五子嫡養孫興寧君是故朝鮮王李懌之兄一脈過繼而來,此五人,皆為嫡出身份,各個都有繼承王位之權。
尤其是豐山君李宗麟之父,已故朝鮮王李峘之六兄德陽君李岐,如今還在世,若以舊論,弟終兄及,也未可知也。
那些朝鮮大臣,在李峘病重之時,偏偏隻讓河城君李鈞入宮服侍朝鮮王李峘,其等用心,李岐盡皆在目。
故而早早就將自己嫡子派遣出漢城,前往封地,名義上是外出遊學,實則乃是躲避。
而李岐自己,也是整日飲酒不管俗事,從不過問朝鮮國事,就是李峘不時召見,也是一問三不知,於政事避而不答。
朝鮮宗室的種種行徑,在大臣們眼中,如同透明一般,至於為何獨獨選擇河城君李鈞,一是李鈞年幼,二是李鈞至少明麵上是向往儒學的。
三來,李鈞早早便失孤!
朝鮮議政府
現任朝鮮領議政大臣李浚慶盤腿坐在主位上,年以六十八歲的他,於嘉靖三十七年領右議政起,已經擔任了十一年的領議政大臣。
他的祖父曾擔任刑曹判書,父親擔任過弘文館編修,廣州李家亦是朝鮮顯赫的門閥世家,到他這,終於登上朝鮮相位,人臣之頂。
“諸君,大明皇帝駁迴請封奏疏,看來,我等推選之人選,要有所變動了,”李浚慶半眯著眼眸,看向在場的同僚。
“李議政,可是事情有所泄露,才遭大明皇帝駁迴,可是樸家,從中作梗不成!”
說話的是戶曹判書金光南,他口中的樸家,就是此次出使大明的樸有樂家族長禮曹判書樸德仁。
“非是樸家出手,而是內有隱情,”李浚慶擺手表示,“出使大明的樸有樂帶迴消息,琉球國內附了!”
“什麽!”
“竟有這等事!”
李浚慶的話,嚇得在場的朝鮮五曹判書驚唿出聲,琉球國內附,那他們朝鮮可就危險了,大明臥榻之側,如伴虎旁,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嚇他們一身汗。
“難道是大明強逼琉球內附?”
“如此,我朝鮮危矣,諸君,當早做打算了!”
工曹判書搖頭道,“非是大明強逼,我聽聞樸有樂所言,乃是琉球自願內附大明。”
“自願,嗬嗬!”
其餘人皆冷笑出聲,騙三歲小孩呢,自家日子自家作主,逍遙過活,誰又肯白白多出個指手畫腳之人。
李浚慶揮手製止底下同僚的話語,“如今不是商議這些的時候,到底是自願還是逼迫,木已成舟,於事無補了。”
“當今之事,便是要弄清楚,大明到底要對我朝鮮作何打算!”
“若其以世子之人選,脅迫我等大臣自願內附,爾等到時,如何打算?”
“這,”李浚慶的話,將在場的幾位判書給問住了,別看他們現在在議政院內說的群情激憤,到了王宮,真正見到大明官員之時,恐怕連個屁都不敢放。
李浚慶現在就是想統一一下口風,看看這些同僚到底還有幾分骨氣,若等到大明派遣的太監及官員來了,百般刁難之下,他們該如何應對才是。
“李議政,不如我等先行將王孫召集起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言大明有脅迫之意,讓其餘王孫自願退出世子人選之爭奪。”
“李議政,您以為如何?”
“不可,此法不可,”李浚慶還未開口,戶曹判書金光南便搶先開口。
“若真的將實情告知其餘王孫,心懷野心者,必定以此為要挾,逼迫我等扶持其登臨王位,到時我等該如何處置!”
“金判書所言極是,”工曹判書讚成的點頭道,“如今五嫡孫皆有登臨之望,便是德陽君,莫看其每日不理國政,隻知飲酒。”
“諸君,莫要忘了,勾踐之事!”
工曹判書的話,讓眾人再次沉默不語,難,實在是難,計劃一旦被人強硬打破,想要重新再組織起來,便要花費更多精力不可。
偏偏大明皇帝還要派遣官員前來朝鮮考核,就是想要糊弄一番,隨便應付了事,都難。
“不如,汙其清白,而獨善河城君一人!”
“派遣人前往各個王孫身邊,羅列罪證,將其各個擊破,如此,隻剩河城君一人得以留存漢城,大明皇帝便是不想選擇,也無人可選!”
“如此,也隻能是如此了,”李浚慶無奈的點頭,“此事,需小心些辦,不可走漏了風聲。”
“這也是無奈之舉了!”
“希望河城君能體諒我等為其勞苦之心!”
樸有樂的歸來,給漢城的朝鮮兩班大臣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壞消息,首先便是李鈞的請封被隆慶帝直接駁迴。
接著就是隆慶帝派遣赴朝太監及官員,打算入朝考察一眾朝鮮王孫,擇其善者而擁立,這在朝鮮的兩班大臣看來,對他們是極為不利的。
他們生怕在出現一個‘燕山君’李隆,挑戰他們這些大臣的權威,危及他們這些大臣的身家性命。
朝鮮王,必須是他們這些朝鮮兩班大臣推舉得出,你大明皇帝就蓋個章,表個態得了。
沒有人,比我們朝鮮兩班大臣,更懂選誰做朝鮮王了!
你一個大明皇帝,遠在京師,知道一個大臣推舉出來的朝鮮王,對我們這些兩班大臣多重要嗎!
樸有樂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漢城各個官員耳中,在得知了大明皇帝不滿朝鮮兩班大臣推舉的人選李鈞為王後,那些投機大臣開始思緒活泛起來。
已故朝鮮王李峘,其所立之世子於嘉靖四十二年突然病故,時朝鮮王李峘得知後,心哀莫大於痛,身體也每況愈下,嘉靖四十三年更是在大議之上突然昏厥。
已故朝鮮王李峘之父李懌,生九子十二女,然因為種種原因,後代僅存下三脈五嫡孫。
五子嫡養孫興寧君李秀荃,六子嫡孫豐山君李宗麟,八子三嫡孫河原君李鋥,河陵君李鏻,河城君李鈞。
其中五子嫡養孫興寧君是故朝鮮王李懌之兄一脈過繼而來,此五人,皆為嫡出身份,各個都有繼承王位之權。
尤其是豐山君李宗麟之父,已故朝鮮王李峘之六兄德陽君李岐,如今還在世,若以舊論,弟終兄及,也未可知也。
那些朝鮮大臣,在李峘病重之時,偏偏隻讓河城君李鈞入宮服侍朝鮮王李峘,其等用心,李岐盡皆在目。
故而早早就將自己嫡子派遣出漢城,前往封地,名義上是外出遊學,實則乃是躲避。
而李岐自己,也是整日飲酒不管俗事,從不過問朝鮮國事,就是李峘不時召見,也是一問三不知,於政事避而不答。
朝鮮宗室的種種行徑,在大臣們眼中,如同透明一般,至於為何獨獨選擇河城君李鈞,一是李鈞年幼,二是李鈞至少明麵上是向往儒學的。
三來,李鈞早早便失孤!
朝鮮議政府
現任朝鮮領議政大臣李浚慶盤腿坐在主位上,年以六十八歲的他,於嘉靖三十七年領右議政起,已經擔任了十一年的領議政大臣。
他的祖父曾擔任刑曹判書,父親擔任過弘文館編修,廣州李家亦是朝鮮顯赫的門閥世家,到他這,終於登上朝鮮相位,人臣之頂。
“諸君,大明皇帝駁迴請封奏疏,看來,我等推選之人選,要有所變動了,”李浚慶半眯著眼眸,看向在場的同僚。
“李議政,可是事情有所泄露,才遭大明皇帝駁迴,可是樸家,從中作梗不成!”
說話的是戶曹判書金光南,他口中的樸家,就是此次出使大明的樸有樂家族長禮曹判書樸德仁。
“非是樸家出手,而是內有隱情,”李浚慶擺手表示,“出使大明的樸有樂帶迴消息,琉球國內附了!”
“什麽!”
“竟有這等事!”
李浚慶的話,嚇得在場的朝鮮五曹判書驚唿出聲,琉球國內附,那他們朝鮮可就危險了,大明臥榻之側,如伴虎旁,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嚇他們一身汗。
“難道是大明強逼琉球內附?”
“如此,我朝鮮危矣,諸君,當早做打算了!”
工曹判書搖頭道,“非是大明強逼,我聽聞樸有樂所言,乃是琉球自願內附大明。”
“自願,嗬嗬!”
其餘人皆冷笑出聲,騙三歲小孩呢,自家日子自家作主,逍遙過活,誰又肯白白多出個指手畫腳之人。
李浚慶揮手製止底下同僚的話語,“如今不是商議這些的時候,到底是自願還是逼迫,木已成舟,於事無補了。”
“當今之事,便是要弄清楚,大明到底要對我朝鮮作何打算!”
“若其以世子之人選,脅迫我等大臣自願內附,爾等到時,如何打算?”
“這,”李浚慶的話,將在場的幾位判書給問住了,別看他們現在在議政院內說的群情激憤,到了王宮,真正見到大明官員之時,恐怕連個屁都不敢放。
李浚慶現在就是想統一一下口風,看看這些同僚到底還有幾分骨氣,若等到大明派遣的太監及官員來了,百般刁難之下,他們該如何應對才是。
“李議政,不如我等先行將王孫召集起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言大明有脅迫之意,讓其餘王孫自願退出世子人選之爭奪。”
“李議政,您以為如何?”
“不可,此法不可,”李浚慶還未開口,戶曹判書金光南便搶先開口。
“若真的將實情告知其餘王孫,心懷野心者,必定以此為要挾,逼迫我等扶持其登臨王位,到時我等該如何處置!”
“金判書所言極是,”工曹判書讚成的點頭道,“如今五嫡孫皆有登臨之望,便是德陽君,莫看其每日不理國政,隻知飲酒。”
“諸君,莫要忘了,勾踐之事!”
工曹判書的話,讓眾人再次沉默不語,難,實在是難,計劃一旦被人強硬打破,想要重新再組織起來,便要花費更多精力不可。
偏偏大明皇帝還要派遣官員前來朝鮮考核,就是想要糊弄一番,隨便應付了事,都難。
“不如,汙其清白,而獨善河城君一人!”
“派遣人前往各個王孫身邊,羅列罪證,將其各個擊破,如此,隻剩河城君一人得以留存漢城,大明皇帝便是不想選擇,也無人可選!”
“如此,也隻能是如此了,”李浚慶無奈的點頭,“此事,需小心些辦,不可走漏了風聲。”
“這也是無奈之舉了!”
“希望河城君能體諒我等為其勞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