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的“進步連環法”,比向榮的“迴環轟打法”激進得多。這種戰術最早在鮑超的霆字營中流行開來,後來逐漸推廣到許多湘軍部隊。


    “進步連環法”的操作方法是:士兵以1棚為1個戰術行動單元。棚是湘軍最小編製單位,相當於革命軍的班,有士兵9人、什長1人。


    作戰時,1棚十人留3人留守,其餘7人出陣。出陣的7人小隊,由什長帶旗指揮,另外6人按照次序進行作戰。


    如果是槍手小隊,士兵要按照什長規定的順序進行射擊。第1名射手射擊後,前進到什長旁邊,然後站立不動進行裝彈。第2個射手繼續走到第1個射手前麵射擊裝彈,然後依次類推,6人完成1輪射擊後就自動前進數米。


    這種射擊法保證了火力輸出的連續性,但也讓湘軍士兵有進無退,隻能在射擊中不斷前進。


    在遭遇敵人時,騎兵小隊、長矛小隊等其他兵種,則要負責頂住敵人,讓槍手小隊從容射擊。


    從中不難看出,“進步連環法”比“迴環轟打法”高明不了多少。這兩種戰法,本就是歐洲火槍手“線列射擊戰術”的翻版。


    隻不過,湘軍的組織凝聚力遠遠超過綠營兵,“進步連環法”的作戰效果也明顯好於“迴環轟打法”。


    歐洲軍隊為了保證“線列射擊戰術”,製訂了嚴格的戰場紀律。湘軍同樣不遑多讓,戰場紀律更加簡明、殘酷。


    譬如,湘軍各部中,以鮑超的霆字營軍紀最差,為全軍所公認。但到戰場上,在實施“進步連環法”時,鮑超的手段可謂殘忍。


    如果遇到士兵逃跑,霆字營的什長可以當場斬殺他們。如果什長殺不過來,哨官就會帶著督戰隊過來幫忙。如果什長本人逃跑,或者整個棚逃跑,哨官有權先斬後奏,當場砍殺什長。


    到營官這1級,已經配有親兵。作戰時,營官通常帶著親兵隨時執行戰場紀律。


    為了防止軍官逃跑,鮑超特別規定所有軍官必須都穿上官袍、戴上頂戴花翎。這樣1來,軍官在戰場上非常顯眼,如果哪個軍官跑了,他就會親自派人追殺。


    在前麵的戰鬥中,鮑超根據曾國藩的命令,帶著霆字營突圍,額頭中彈,不醒人事。沒了主帥,霆字營群龍無首,革命軍順利合圍湘軍。


    霆字營的戰敗,已經證明“進步連環法”已經過時。這種戰術對付太平軍等農民起義軍頗為有效,卻根本對付不了兵精械利的革命軍。


    多隆阿號稱8旗名將,可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麵對源源不斷的革命軍援軍,他也沒有破敵之策,隻得拿出“進步連環法”,試探性地進攻革命軍。


    負責迎戰多隆阿的,則是革命軍騎兵師長王浩。王浩是革命軍中新近崛起的名將。之前,他1直在總司令部擔任作戰參謀,所以名聲不顯。


    但王浩是作戰部門的骨幹參謀,曾多次參與製訂作戰計劃。2次西征前,王浩到騎兵師擔任師長,以完善軍隊履曆。


    大家都說,王浩前途無量。如果他在帶兵打仗上表現卓異,將有望迴到總司令部,接任作戰處長這個核心職位。


    眼見多隆阿過來挑戰,王浩隨即下令,要求騎兵下馬,以步兵陣形接戰。沒有他的命令,不準騎兵上馬,更不準擅自衝擊敵軍。


    左右或曰:“多隆阿為敗軍之將,8旗馬隊屢戰屢敗,早已風聲鶴唳。不如揮師猛攻,可以1戰定輸贏,1舉把8旗馬隊趕到安徽。”


    王浩久在總司令部任職,跟著楊烜耳濡目染,胸中很有大局觀念,對革命軍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原則印象深刻。他說道:


    “我此行目的在於殲滅滿洲馬隊,而非趕走滿洲馬隊。如果全力進攻他們,恐怕會打草驚蛇。在其他各支部隊到位之前,我們應當避免驚擾敵軍。”


    於是,革命軍騎兵師官兵皆下馬迎戰。


    騎兵下馬接戰,這在晚清戰場上並不罕見。特別是,隨著線膛槍的逐漸普及,騎兵下馬後利於瞄準射擊,在戰場上越來越常見。


    這是1種相對保守的打法。在多隆阿的認知裏,革命軍騎兵擅長騎射,可在馬背上熟練射擊,常常在馬背上邊衝鋒邊射擊,籍此衝垮敵軍。可現在,他們主動下馬,要麽是故意使詐,要麽是兵力單薄,缺乏後勁。


    多隆阿為人慎重,下令麾下騎兵同樣下馬,使用“進步連環法”接敵。


    兩軍都不願主動發起進攻,都等著對方發起進攻。不過,革命軍占據著戰場主動權,王浩也顯得更為從容,在陣前部署了兩道防線。


    兩道防線之後,則為3挺多管式自動機槍。按照王浩的命令,除非多隆阿攻破兩道防線,否則不許使用機槍。


    多隆阿見革命軍派來援軍,卻遲遲不肯發起攻擊,疑心4起。8旗兵在戰場上很被動,多隆阿最終沉不住氣,在兩軍僵持半個鍾頭後,下令發起進攻。


    8旗兵使用“進步連環法”,先迫近革命軍陣地。等革命軍進入射程後,多隆阿下令開火。多隆阿的黑龍江馬隊是8旗精銳,也是清朝正規軍,軍餉較湘軍還要優厚,裝備有大量的西式來複槍。


    來複槍的有效射程可達45百米。黑龍江馬隊在這麽遠的距離開槍,準頭非常1般。王浩沉得住氣,不準部隊還擊。


    革命軍指揮打仗,已經逐漸向條令化的方向轉變。譬如防禦作戰,《作戰條令》規定得很詳細,陣地的構築、火力的配置都有明確的規範。


    基層官兵指揮打仗時,隻需嚴格執行條令,基本就不會犯錯。


    王浩曾在總司令部擔任高級參謀,參與編纂《作戰條令》,對於依法治軍,依據條令治軍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擔任騎兵師師長,便以條令條例為依據,大抓部隊正規化建設,使騎兵師正規化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按照防禦作戰的規定,騎兵師官兵下馬作戰,依托現地地形,大致成“33製”品字形陣形,趴在地上瞄準。


    8旗馬隊1邊行進1邊射擊,準頭奇差。有時候,即便8旗兵擊中了革命軍,革命軍也並不還擊,由醫護兵實施戰場救護。


    多隆阿在陣後使用望遠鏡觀察,見革命軍不動如山,不由得暗自感歎道:


    “古人雲,‘撼江山易,撼嶽家軍難’。嶽家軍是嶽飛的私兵,革命軍卻是帝國的正規軍。他們以騎兵當步兵用,卻能趴在地上不動如山。如果他們衝鋒起來,真不知該是何等排山倒海的氣勢。”


    多隆阿已經心生畏懼,但黑龍江馬隊已經出擊,吉林馬隊尚且散落在6安城內。他騎虎難下,隻得與革命軍1較高下。


    當8旗兵前進至革命軍陣前兩百米時,王浩下令開火。革命軍騎兵都趴在地上,據槍瞄準更為精準,1波子彈打出去,8旗兵紛紛中彈倒地。


    8旗兵使用“連環進步法”,1邊行進,1邊射擊,簡直就像是活靶子,不僅打不中革命軍,反而使自身傷亡慘重。於是,便有8旗兵逡巡不想前進,假裝中彈趴在地上。


    這些8旗兵都是朝廷正規軍,個個都有旗籍。湘軍每遇士兵臨陣脫逃,長官常常可以當場斬殺逃兵,以維持軍紀。旗兵身份不同,多隆阿可不敢隨意斬殺部下。


    他靈機1動,下令部屬像革命軍那樣匍匐在地,以便減少傷亡。在這個年代,即便是洋人軍隊,也通常采用跪姿射擊,絕少像革命軍那樣采用臥姿射擊。


    雙方對射1陣,多隆阿見討不到便宜,下令收隊迴營。


    王浩見狀,也不追擊,指揮部屬逼近8旗馬隊紮營,在敵軍營壘周圍布置鐵蒺藜,防止8旗逃跑。


    鐵蒺藜又稱紮馬釘,據說是3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防禦武器。這種鐵器形似蒺藜,有4個鋒利的尖爪,隨手1擲,3尖撐地,1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


    這是1種非常古老,卻又非常有效的武器。敵軍不論是騎兵還是步兵,往往難以避其鋒,重者可被紮通腳板。


    這場短暫的戰鬥,雙方都不願糾纏。多隆阿意圖逃跑,隻是摸不清革命軍的實力,還要等待都興阿出城。


    他隱隱感到1絲危險,擔心會被革命軍合圍,但又心存僥幸,覺得革命軍主力不在6安。今日的戰鬥中,對方隻防守,不還擊,明顯是實力不足。


    革命軍則誌在全殲8旗馬隊,佯裝示弱,麻痹敵人,為主力爭取時間。在主力沒有完全到達之前,革命軍不會向8旗兵發動總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