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湘軍上下卻毫無過節的氣氛,反而一個個緊張兮兮。按慣例,革命軍常常在春節前後發動新的攻勢。
1852年攻廣東,1853年攻交趾,1854年攻福建,革命軍都選擇在春節開戰。
按公曆,現在已是1855年12月底。革命軍會不會在開年之後大舉西征,攻滅湘軍呢?從種種跡象看,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去年,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被革命軍殲滅。無奈之下,鹹豐隻得寄托希望於湘軍,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兩位湘軍大佬。
兩人都被授予欽差大臣的頭銜,胡林翼節製安徽、湖北、湖南三省軍務,曾國藩節製江西、江蘇、浙江三省軍務。六省境內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都受二人節製。
事權統一,果然很快收到奇效。兩人可以從容地調動六省資源,湘軍缺餉問題迎刃而解。湘軍大受鼓舞,積極進取,在湖北、江西兩個戰場都有斬獲。
西線戰場的革命軍,以步兵第五師為主,是一個剛組建不久的步兵師,不少官兵出身於太平軍。在湘軍的攻勢下,步五師隻能收縮戰線,力保武昌、武穴、九江、湖口、安慶等軍事重鎮。
這幾座軍事重鎮,都瀕臨長江。湘軍水師孱弱,無法掌握製江權,也就很難攻占瀕臨長江的軍事重鎮。
更要命的是,胡林翼與曾國藩一樣,都是欽差大臣,都能節製三省軍務政務。
湘軍也隱然形成了兩派,一派以胡林翼為首,主戰場在湖北,主攻武昌;另一派以曾國藩為主,主戰場在江西,主攻九江。
事實上,曾國藩所節製的三省,江蘇、浙江都已歸屬中華帝國,隻有江西一省還握在曾國藩手裏。胡林翼所節製的三省,湖南全部,湖北、安徽大部都掌握在湘軍手裏。
因此,胡林翼後來居上,勢力已經趕超曾國藩了。
一方麵,鹹豐更喜歡胡林翼,一直想扶植胡林翼做湘軍統帥。早在鹹豐登基之初,曾國藩便上折勸諫鹹豐,把鹹豐說得極為難聽,引得鹹豐震怒。
之後,曾國藩創建湘軍,漸成尾大不掉之勢。鹹豐扶植胡林翼,便想借機裁抑曾國藩的勢力。
另一方麵,胡林翼的才具勝過曾國藩,為人處事更加靈活圓滑,更受朝廷的青睞。
大敵當前,湘軍卻被朝廷人為地分成兩部,力量分散。曾國藩憂心忡忡,決心親自趕赴湖北鹹寧,勸說胡林翼與他合軍一處。
此時的胡林翼,正駐軍湖北鹹寧,指揮所部湘軍進攻湖北武昌。曾國藩則駐軍江西南康,指揮所部湘軍進攻江西九江。
湘軍力量分散,胡林翼攻不下武昌,曾國藩亦攻不下九江。兩軍合成一軍,力量增強,或許能夠有所突破。
至於攻哪裏,兩人各有私心。曾國藩節製江西軍務,自然要優先進攻江西。
江西號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而九江“鎮江鎖湖”,為吳楚咽喉,是東南六省之腰肋。
在曾國藩看來,九江是東南大局的“棋眼”。隻要奪取九江,就能切斷武昌之敵的退路,長江上遊的戰局將大有改觀。
而在胡林翼看來,武昌地處九江上遊,舍上遊而攻下遊,無疑是南轅北轍。他有節製湖南、湖北、安徽三省軍務的特權,也就有肅清三省敵人的責任,自然要優先進攻武昌。
雙方來迴多次書信,誰也說服不了誰。曾國藩勢力更弱,受革命軍威脅最大,隻得屈尊前往湖北,當麵會見胡林翼。
長江已不安全,曾國藩在一隊親兵的護衛下,走陸路前往湖北鹹寧。兩個心腹幕僚,一個名叫趙烈文,另一個名叫劉蓉,隨他一同前往。
劉蓉是湖南湘鄉人,既是曾國藩的同鄉,也是曾國藩的好友。(曆史上,他曾官至陝西巡撫。石達開進軍四川,便敗於劉蓉之手。)
趙烈文是江蘇常州人,隻有23歲,卻已成為曾國藩的心腹幕僚。
之前,趙烈文的姐夫周騰虎頗有見識,料定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難成大事,來湖南投奔曾國藩,受到曾國藩的賞識。
周騰虎向曾國藩舉薦趙烈文,說服曾國藩以厚幣延請趙烈文入幕。趙烈文年輕氣盛,談鋒甚健,妙語連珠。
曾國藩特別不喜歡誇誇其談之人,卻又十分欣賞趙烈文的才識。他打算折一折趙烈文的傲氣,派他到九江參觀湘軍大將塔齊布的大營。
沒想到,趙烈文迴來之後一頓吐槽,料定塔齊布難堪大任。
曾國藩十分不喜,詢問趙烈文原因。趙烈文毫不收斂,不客氣地說道:
“塔齊布陸軍營製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湘軍水師本就孱弱,又集中於武昌上遊。江西湘軍缺少水師,難有作為。”
曾國藩認為他愛說大話,表麵不動聲色,其實已開始對趙烈文敬而遠之。
趙烈文亦有自知之明,便借口家中有事,離開曾國藩的大營。
很快的,塔齊布在九江城下接連戰敗,令曾國藩大感意外。他始知趙烈文有先見之明,派人追上趙烈文,對他大加重用。兩人漸成了忘年交,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這次前往湖北,曾國藩亦帶上趙烈文,以便隨時向他征詢意見。
正是寒冬,曾國藩、劉蓉、趙烈文三人,在親兵的護衛下,頂著寒風,一路向西走去。曾國藩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活,並不坐轎,而是騎馬西行。
三人並馬而行,邊走邊聊天,無形中驅走了許多寒意。剛開始是談詩詞,談理學,氣氛甚為輕快。
不久之後,話題自然而然地轉移到當前的時局上來,氣氛也變得沉重起來。曾國藩無法逃避這個問題,坦然問趙烈文道:
“惠甫,你一向說,咱們坐困江西,難有作為。塔齊布師老兵疲,頓兵九江城下,不足為恃。依你高見,眼下這個難局,該怎麽破局?”
趙烈文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供滌帥斟酌。”
曾國藩與劉蓉相視一笑,忍不住想嗤笑。難局如此棘手,趙烈文竟有三種破局之法,想想都不能當真。
不過,趙烈文依然無所顧忌,並不在意曾國藩和劉蓉的神情,侃侃而談道:
“上策,莫如投降革命軍。革命軍打垮江南、江北兩大營,有顛覆華夏之實力。從長遠看,楊烜很可能取代愛新覺羅氏,進而統一中國。
“從近處看,假若革命軍大舉進攻,一師攻略長江以北,四師攻略長江以南,海軍沿江西進,二師從湘江北伐湖南。以湘軍之疲弱、之分散,絕非革命軍的對手。
“如今湘軍所處的位置,猶如明末之關寧鐵騎,又如交趾之鎮西軍。關寧鐵騎擋不住滿洲八旗,鎮西軍擋不住革命軍,湘軍也擋不住革命軍。
“朝廷對湘軍也不咋樣。要不是江南江北大營崩潰,朝廷也不會倚重滌帥,湘軍也難有出頭之日。既然擋不住革命軍,莫如趁湘軍還算完整,爭取整建製歸入革命軍。
“如同交趾之鎮西軍,投降後被改編為交趾守備師。湘軍之戰力,數倍於交趾鎮西軍,歸順後必能得革命軍重用,湘軍兄弟也能繼續帶兵打仗,搏擊功名。”
這種論調,曾國藩已聽過多次。但趙烈文如此說,足見對時局已經失望。
劉蓉苦笑一番,說道:“惠甫,此刻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趙烈文也歎了口氣,說道:“霞仙,烈文並未開玩笑。”
曾國藩正色道:“革命軍以夷變夏,糟蹋聖賢學說,有汙中國文化。我是讀書人,寧做清朝的遺民,也不做革命軍的降官。”
趙烈文年輕,讀過許多洋務書籍,對中華帝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曾國藩的氣節,在趙烈文看來,完全不可取。
若革命軍是太平軍,曾國藩尚可殉節。可革命軍誌存高遠,為民謀利,有辦法、有能力重振中國,抵禦內憂外患。滿清腐朽無能,百姓水深火熱,有什麽值得湘軍效忠的。
曾國藩畢竟是趙烈文的恩主。趙烈文不願指責他頑固,轉而談起了中策。
1852年攻廣東,1853年攻交趾,1854年攻福建,革命軍都選擇在春節開戰。
按公曆,現在已是1855年12月底。革命軍會不會在開年之後大舉西征,攻滅湘軍呢?從種種跡象看,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去年,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被革命軍殲滅。無奈之下,鹹豐隻得寄托希望於湘軍,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兩位湘軍大佬。
兩人都被授予欽差大臣的頭銜,胡林翼節製安徽、湖北、湖南三省軍務,曾國藩節製江西、江蘇、浙江三省軍務。六省境內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都受二人節製。
事權統一,果然很快收到奇效。兩人可以從容地調動六省資源,湘軍缺餉問題迎刃而解。湘軍大受鼓舞,積極進取,在湖北、江西兩個戰場都有斬獲。
西線戰場的革命軍,以步兵第五師為主,是一個剛組建不久的步兵師,不少官兵出身於太平軍。在湘軍的攻勢下,步五師隻能收縮戰線,力保武昌、武穴、九江、湖口、安慶等軍事重鎮。
這幾座軍事重鎮,都瀕臨長江。湘軍水師孱弱,無法掌握製江權,也就很難攻占瀕臨長江的軍事重鎮。
更要命的是,胡林翼與曾國藩一樣,都是欽差大臣,都能節製三省軍務政務。
湘軍也隱然形成了兩派,一派以胡林翼為首,主戰場在湖北,主攻武昌;另一派以曾國藩為主,主戰場在江西,主攻九江。
事實上,曾國藩所節製的三省,江蘇、浙江都已歸屬中華帝國,隻有江西一省還握在曾國藩手裏。胡林翼所節製的三省,湖南全部,湖北、安徽大部都掌握在湘軍手裏。
因此,胡林翼後來居上,勢力已經趕超曾國藩了。
一方麵,鹹豐更喜歡胡林翼,一直想扶植胡林翼做湘軍統帥。早在鹹豐登基之初,曾國藩便上折勸諫鹹豐,把鹹豐說得極為難聽,引得鹹豐震怒。
之後,曾國藩創建湘軍,漸成尾大不掉之勢。鹹豐扶植胡林翼,便想借機裁抑曾國藩的勢力。
另一方麵,胡林翼的才具勝過曾國藩,為人處事更加靈活圓滑,更受朝廷的青睞。
大敵當前,湘軍卻被朝廷人為地分成兩部,力量分散。曾國藩憂心忡忡,決心親自趕赴湖北鹹寧,勸說胡林翼與他合軍一處。
此時的胡林翼,正駐軍湖北鹹寧,指揮所部湘軍進攻湖北武昌。曾國藩則駐軍江西南康,指揮所部湘軍進攻江西九江。
湘軍力量分散,胡林翼攻不下武昌,曾國藩亦攻不下九江。兩軍合成一軍,力量增強,或許能夠有所突破。
至於攻哪裏,兩人各有私心。曾國藩節製江西軍務,自然要優先進攻江西。
江西號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而九江“鎮江鎖湖”,為吳楚咽喉,是東南六省之腰肋。
在曾國藩看來,九江是東南大局的“棋眼”。隻要奪取九江,就能切斷武昌之敵的退路,長江上遊的戰局將大有改觀。
而在胡林翼看來,武昌地處九江上遊,舍上遊而攻下遊,無疑是南轅北轍。他有節製湖南、湖北、安徽三省軍務的特權,也就有肅清三省敵人的責任,自然要優先進攻武昌。
雙方來迴多次書信,誰也說服不了誰。曾國藩勢力更弱,受革命軍威脅最大,隻得屈尊前往湖北,當麵會見胡林翼。
長江已不安全,曾國藩在一隊親兵的護衛下,走陸路前往湖北鹹寧。兩個心腹幕僚,一個名叫趙烈文,另一個名叫劉蓉,隨他一同前往。
劉蓉是湖南湘鄉人,既是曾國藩的同鄉,也是曾國藩的好友。(曆史上,他曾官至陝西巡撫。石達開進軍四川,便敗於劉蓉之手。)
趙烈文是江蘇常州人,隻有23歲,卻已成為曾國藩的心腹幕僚。
之前,趙烈文的姐夫周騰虎頗有見識,料定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難成大事,來湖南投奔曾國藩,受到曾國藩的賞識。
周騰虎向曾國藩舉薦趙烈文,說服曾國藩以厚幣延請趙烈文入幕。趙烈文年輕氣盛,談鋒甚健,妙語連珠。
曾國藩特別不喜歡誇誇其談之人,卻又十分欣賞趙烈文的才識。他打算折一折趙烈文的傲氣,派他到九江參觀湘軍大將塔齊布的大營。
沒想到,趙烈文迴來之後一頓吐槽,料定塔齊布難堪大任。
曾國藩十分不喜,詢問趙烈文原因。趙烈文毫不收斂,不客氣地說道:
“塔齊布陸軍營製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湘軍水師本就孱弱,又集中於武昌上遊。江西湘軍缺少水師,難有作為。”
曾國藩認為他愛說大話,表麵不動聲色,其實已開始對趙烈文敬而遠之。
趙烈文亦有自知之明,便借口家中有事,離開曾國藩的大營。
很快的,塔齊布在九江城下接連戰敗,令曾國藩大感意外。他始知趙烈文有先見之明,派人追上趙烈文,對他大加重用。兩人漸成了忘年交,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這次前往湖北,曾國藩亦帶上趙烈文,以便隨時向他征詢意見。
正是寒冬,曾國藩、劉蓉、趙烈文三人,在親兵的護衛下,頂著寒風,一路向西走去。曾國藩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活,並不坐轎,而是騎馬西行。
三人並馬而行,邊走邊聊天,無形中驅走了許多寒意。剛開始是談詩詞,談理學,氣氛甚為輕快。
不久之後,話題自然而然地轉移到當前的時局上來,氣氛也變得沉重起來。曾國藩無法逃避這個問題,坦然問趙烈文道:
“惠甫,你一向說,咱們坐困江西,難有作為。塔齊布師老兵疲,頓兵九江城下,不足為恃。依你高見,眼下這個難局,該怎麽破局?”
趙烈文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供滌帥斟酌。”
曾國藩與劉蓉相視一笑,忍不住想嗤笑。難局如此棘手,趙烈文竟有三種破局之法,想想都不能當真。
不過,趙烈文依然無所顧忌,並不在意曾國藩和劉蓉的神情,侃侃而談道:
“上策,莫如投降革命軍。革命軍打垮江南、江北兩大營,有顛覆華夏之實力。從長遠看,楊烜很可能取代愛新覺羅氏,進而統一中國。
“從近處看,假若革命軍大舉進攻,一師攻略長江以北,四師攻略長江以南,海軍沿江西進,二師從湘江北伐湖南。以湘軍之疲弱、之分散,絕非革命軍的對手。
“如今湘軍所處的位置,猶如明末之關寧鐵騎,又如交趾之鎮西軍。關寧鐵騎擋不住滿洲八旗,鎮西軍擋不住革命軍,湘軍也擋不住革命軍。
“朝廷對湘軍也不咋樣。要不是江南江北大營崩潰,朝廷也不會倚重滌帥,湘軍也難有出頭之日。既然擋不住革命軍,莫如趁湘軍還算完整,爭取整建製歸入革命軍。
“如同交趾之鎮西軍,投降後被改編為交趾守備師。湘軍之戰力,數倍於交趾鎮西軍,歸順後必能得革命軍重用,湘軍兄弟也能繼續帶兵打仗,搏擊功名。”
這種論調,曾國藩已聽過多次。但趙烈文如此說,足見對時局已經失望。
劉蓉苦笑一番,說道:“惠甫,此刻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趙烈文也歎了口氣,說道:“霞仙,烈文並未開玩笑。”
曾國藩正色道:“革命軍以夷變夏,糟蹋聖賢學說,有汙中國文化。我是讀書人,寧做清朝的遺民,也不做革命軍的降官。”
趙烈文年輕,讀過許多洋務書籍,對中華帝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曾國藩的氣節,在趙烈文看來,完全不可取。
若革命軍是太平軍,曾國藩尚可殉節。可革命軍誌存高遠,為民謀利,有辦法、有能力重振中國,抵禦內憂外患。滿清腐朽無能,百姓水深火熱,有什麽值得湘軍效忠的。
曾國藩畢竟是趙烈文的恩主。趙烈文不願指責他頑固,轉而談起了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