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太平天國天京事變造成的最惡劣的影響並非信仰迷失,而是地方擁軍自重,隱然獨立,與天朝分庭抗禮。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期,中央親貴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矛盾重重,各個派係之間的矛盾已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


    例如,1860年,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忠王李秀成取得蘇南、浙江膏腴之地。英王陳玉成在蘇南沒有地盤,專門來到蘇州談判,要求李秀成分割蘇南之地。


    為此,洪秀全的族弟、軍師洪仁玕親自來到蘇南,調解二人矛盾。調整到最後,陳玉成在蘇南卻隻取得丹陽一城。


    1861年,駐軍蘇州的陳坤書與駐守石門的陳炳文為爭地盤在嘉興城下火並。


    1862年,歸王鄧光明與保王童容海在杭州內訌。


    1865年,天京已經陷落一年。侍王李世賢兵敗,投奔福建鎮平的康王汪海洋。汪海洋因李侍賢威望大,害怕他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將李世賢及其心腹暗殺。


    1866年,汪海洋在廣東嘉應州與湘軍作戰。李侍賢的餘部在背後開冷槍,刺殺汪海洋。


    卻說楊烜在南京建號稱帝後,以天國繼任者自居,立即傳檄各地太平軍,要求各地太平軍投降。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時,隻要首都被敵國所占、國君被敵國所滅,基本就算亡國了。舊朝已滅,新朝就能光明正大地傳檄各地,要求舊朝各地投降。


    楊烜已經決定保持戰略定力,按照既定方針,以江蘇、浙江為主戰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會不顧韋俊的求援,坐視湘軍攻占武昌。


    他幾經斟酌,決定派林啟榮西進武昌,增援韋俊。林啟榮原是楊秀清的親兵,金田團營時,楊烜將其招致麾下。


    (曆史上,林啟榮是太平軍名將,尤其擅長守城。後世史家對林啟榮評價很高,認為林啟榮守九江,與唐朝名將張巡守睢陽,可以相提並論。)


    林啟榮的軍銜是海軍上校,正式職務是海軍陸戰隊二支隊長。海軍與陸軍編製不同,層級更少,結構更加扁平化。


    陸戰隊共編有五個主力作戰支隊,每個支隊兩千人。支隊以下為聯隊,聯隊以下為中隊。中隊編製員額一百二十人,與陸軍連隊類同,是陸戰隊的基本基層單位。


    林啟榮出身於太平軍,又做過楊秀清的親兵。楊烜派他率兵增援韋俊,可謂煞費苦心。除此之外,林啟榮還將展示革命軍的實力,招撫沿江太平軍。


    革命軍兵力有限,又要集中精力攻占江蘇、浙江。因此,林啟榮隻能帶麾下兩千人馬開赴武昌。


    海軍陸戰隊以戰船為載具,行動如風,一兵足當數兵用。革命軍戰鬥力又遠遠強於敵軍,林啟榮雖然隻有兩千人,卻裝備精良、機動靈活,實力可匹敵數萬名太平軍。


    這並非是誇張。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以直線速度下降。


    (曆史上,湘軍名將曾國荃、鮑超、李續賓等人,都曾以數千湘軍,抵擋數萬名太平軍而不敗。曾國荃圍天京時,以兩萬孤軍掘深壕包圍天京,擋住了李秀成二十多萬太平軍的輪番進攻。)


    除林啟榮本部兵馬外,唐正才率太平軍水營歸降革命軍,被暫編為海軍陸戰隊運輸支隊第四聯隊,也歸林啟榮節製。唐正才主要負責運輸糧草彈藥,供給武昌前線。


    林啟榮出征之前,楊烜特意通令長江上遊各處太平軍,要求他們派代表到安慶集會,聽從林啟榮節製。


    天京以外的各處太平軍,一半以上已向帝國投降。比較關鍵的有四位:


    太平天國國宗提督軍務楊輔清,代表東殿,明確表示願意投降。東王楊秀清和他的兩個世子都死於天京事變,楊輔清成了東殿係統地位最高的人。


    楊輔清願意歸降,對東殿各部太平軍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這對帝國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楊秀清生前厚此薄彼,東殿太平軍大多布置在地理位置緊要的地方,譬如九江、湖口、安慶、和州等戰略要地。


    東殿太平軍願意歸降後,對革命軍日後經略長江中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宗提督軍務韋俊,代表了北殿,處境困難,同樣願意投降。實際上,韋俊進退失據,左右為難,唯有投降革命軍,不失為一條明路。


    燕王秦日綱,明確表示不願投降。因他接連戰敗,大勢已去,幾近眾叛親離。秦日綱帶著殘餘太平軍,包括少量天國文官,逃到了皖南。


    王胡以晄,目前在皖北與清軍作戰,一向誌在反清,在太平天國諸王黨爭中置身事外。他已經五十出頭,身體多病,明確表示願意服從中華帝國,但試圖保持殿軍隊的獨立性。


    大部分東殿太平軍,對中華帝國比較擁護。至於其他雜牌太平軍,也有渡江到江北做撚子的,也有到皖南山區落草為寇的,於大局已無滯礙。


    令人意外的是,東殿太平軍內部先出了幺蛾子:尚書段立剛舉旗造反,公開聲討楊烜。


    天京事變前,段立剛被楊秀清派往安徽潛山,也算是楊秀清安插在皖北的心腹。他在潛山聚眾集盟,自號“代天都招討大將軍”,妄圖以卵擊石。


    燕王秦日綱愚忠,不願投降帝國,卻也不敢公開聲討楊烜。王胡以晄,地位與秦日綱相同,尚且願意臣服楊烜。


    段立剛一個跳梁小醜,竟然也敢螳臂當車,公然造反?是可忍孰不可忍?若都是這樣,各地太平軍豈不要爭相效仿?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楊烜勃然大怒,通令各地太平軍,要他們嚴守本分,不得抱非分之想,妄稱獨立。


    通令中特意講明,中華帝國為中國唯一正統,軍政府為中國唯一政權。中國境內一切軍民,必須服從帝國的統治。


    段立剛身為東殿尚書,楊秀清生前格外垂青。楊烜又曾與楊秀清約為兄弟,對東殿太平軍頗為優容。沒想到,段立剛卻背叛東殿,擅稱“代天都招討大將軍”,實屬大逆不道。


    誅殺段立剛,既是帝國的公義,也是東殿的私事。為平定段立剛叛亂,帝國將派大軍前往鎮壓,非拿到段立剛的狗頭不可。


    楊烜在通令中加重語氣,指出北殿、燕殿太平軍在天京事變中罪行累累,屠殺同袍數萬人。太平軍不分各殿,但凡有敢於反叛、獨立、附逆者,格殺勿論!


    林啟榮此次西進,兼有宣撫沿江太平軍的任務。段立剛在安徽省安慶府潛山縣謀反,林啟榮決定先撫後剿。


    林啟榮先派陳承瑢前往潛山,要求段立剛立即取消獨立,歸降帝國。


    陳承瑢在太平天國是佐天侯,也是東王楊秀清生前頭號心腹。他在天京事變中背叛楊秀清,但此事辦得極為隱秘,天京以處各地太平軍鮮有知情者。


    革命軍之所以能夠順利入主天京,陳承瑢出力甚大。事後論功行賞,陳承瑢被授予陸軍上校軍銜,得了個“高級參謀”的虛銜。


    不過,他在天京事變中出賣楊秀清,釀成諸王殘殺的奇禍,始終難以心安。


    為此,陳承瑢投降革命軍後頗為賣力,希望能夠得到楊烜的青睞。他甚至還把兒子送到了革命軍中服役,通過“送子為質”的傳統方式,減輕革命軍對他的猜忌。


    此次林啟榮西進武昌,陳承瑢亦自告奮勇隨同前往,得到楊烜的首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