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崇曜是商人,在商言商,對於高價出售開山炮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妥。倒是李秀成頗感心痛,他的近衛師是革命軍精銳,總共才裝備了兩門開山炮。


    韋誌先一下子就買走兩門開山炮。太平軍有了這種重炮,日後攻堅略地豈不更加方便?


    楊烜不便向李秀成詳細解釋,隻是說道:“重型火炮需要特製的炮彈,太平軍無法生產這種特製炮彈。我們隻要控製住炮彈的供應,就能防止太平軍濫用重炮。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借機向太平軍派駐一支炮兵教官,擴大革命軍在太平軍中的影響力。日後天京有事,這支炮兵教官說不定也能發揮作用。”


    所謂“天京有事”,隻是一個模糊籠統的說法。隻有極少數的軍政大員,才知道“天京有事”指的是洪楊內訌。


    伍崇曜和李秀成都不知道,情報局已經預測洪楊之間必將內訌。越國對服從紀律看得很重,楊烜既已決定賣炮,伍崇曜和李秀成也隻好作罷。


    趁李壽春、韋誌先正在訂議合同,楊烜則趁此機會了解起怡和公司軍工廠的事。


    華夏近代工業,肇始於晚清洋務運動中的軍工業。最早的軍工廠,當屬曾國藩於1861年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安慶軍械所”。這是滿清政府最早創辦的新式兵工廠,堪稱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開端。


    相比於日本的明治維新,晚清洋務運動明顯早於日本,卻最終落後日本。晚清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近代工業企業,尤其是兵工廠,大多管理落後,連年虧損,不僅不是洋人的對手,就連日本都比不上。


    最直觀的,就是晚清軍工產品價高質劣。其成本之高,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恭親王曾經評價福建船政局,說朝廷在上麵投入了巨款,結果造出來的軍艦價格高、質量差,南北洋都不願購買福建船政局的產品。


    他的原話是:“我們的赫德(海關總稅務司)拿了大清的銀子外購軍艦,拿足了迴扣,給足了家鄉兵工廠(英國造船廠)的利潤,購買的裝備11寸火炮的蚊炮船造價23000英鎊(575000法郎)。


    “這種蚊炮船不遠萬裏出口至中國,運費、保險、折舊又是一筆費用。到達中國後,其價格比福建自造的艦船還要便宜一半。”


    左宗棠、沈葆禎都是晚清名臣,在福建船政局上傾注了無數心血。福建船政局尚且如此不堪用,更別提其他軍工企業了。


    李鴻章主持的江南製造總局,同樣不遑多讓。江南製造總局每年從江海關收入中提取四十萬兩白銀做經費,又大量承攬北洋、兩江的業務。


    但江南製造總局步槍年產量最多時也隻有4000多隻,平均每隻步槍造價近百兩銀子。


    李鴻章從美國訂購林明敦槍,連運費、保險等費用在內,每支才12兩白銀。英國施耐德步槍更便宜,才需銀10兩。洋槍外購成本僅僅是自造的十分之一,性能上還遠遠超出。


    因此,淮軍自己都不願使用江南製造局製造的步槍,盡管江南製造總局正是淮軍領袖李鴻章一手籌建的。


    造不如買的局麵繼續在民國延續下來。民國時期爛大街的漢陽造步槍,1915年時售價是20元現大洋,北伐戰爭時是30塊現大洋;而進口步槍在1911年時平均售價不過是10元多一些。


    之所以形成這種局麵,很有一個原因在於,晚清兵工廠是官辦的。官辦企業效率很低,浪費很大。


    譬如江南製造總局,是李鴻章一手創辦的。那時候,李鴻章是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江南製造總局設在上海,李鴻章可以光明正大地管理江南製造總局。


    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不願把江南製造總局這塊肥肉讓給他人。一番利益博弈之後,朝廷下旨,江南製造總局由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共管,經費來自江海關收入。


    這樣一來,兩江總督可以從江南製造總局中分得好處。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後,仍然繼續遙控江南製造總局。


    不難想象,江南製造總局成了李鴻章的禁臠,既是他的提款機,也是他安置淮係親信的機構。滿清費資千萬投資的江南製造總局,從一開始便是官僚主義橫行,受到官府的嚴密控製。


    官辦行不通,便有官督民辦、官民合辦,總歸離不開一個官字同,始終困難重重。


    隔壁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一開始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反應很快,幹脆把官辦的軍工廠私有化,扶植財閥,闖出了一條工業化的路子。


    日本的工業化同樣存在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財閥控製經濟,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底層百姓在貧困線上掙紮。就連日本引以為傲的皇軍,下級官兵都窮得無法養家。


    為了維持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日本隻剩一條路可走:對外擴張,軍事冒險。此舉更把日本百姓帶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在儒家文化倫理下,一旦商人控製國家經濟,就會形成財閥,對政治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形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楊烜的思路是,由國家強力幹預經濟,但並不直接控製經濟。在表現形式上,經濟仍是以私營為主,卻受到國家政策的強烈影響。


    譬如怡和公司,便由伍崇曜家族控股,算是一家私有公司。怡和公司與英商怡和洋行合並後,又增加了外資股份,私有化色彩更濃。


    怡和公司這兩年來發展迅猛,有兩大關鍵因素:


    一是接收了廣西新寧公司的技術轉讓,而廣西新寧公司是由軍政府控股的企業。作為交換,新寧公司獲得了怡和公司的股份,並在怡和公司董事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怡和公司在改製過程中,得到了軍政府的注資。軍政府的注資額度不大,卻能在土地、政策、客戶等方麵給怡和公司帶來便利,也獲得了董事會席位。


    因而,軍政府在怡和公司董事會裏有兩個席位,雖不至於控製董事會,卻能起到監督、指導、促進的作用。


    軍政府對於經濟發展的思路,主要就體現在這六個字:監督、指導、促進。


    怡和公司仍以伍氏家族為主,卻吸收了外資、政府投資,既能獲得外資的客戶和銷售網絡,又能得到軍政府的政策指導。


    這次軍政府牽頭,為怡和公司帶來四十多萬白銀的訂單,也至少帶來三十萬兩白銀的利潤。


    但楊烜並不關心這些,反而對降低槍炮成本、改善企業經營水平非常關心,便問伍崇曜道:


    “聽說廣州洋行出售的洋槍售價在14法幣至20法幣不等。現在1852式步槍的成本多少,能與洋槍競爭嗎?還能繼續往下降嗎?”


    接連三個提問,楊烜的關切之情溢於言表。伍崇曜不敢怠慢,說道:


    “現在我司生產的1852式步槍,其出廠價格在20法幣左右。我們對外出售的1852式步槍為外貿版本,性能有所閹割,價格仍高於洋槍,但其射程、射速、精度、威力都優於洋槍,很有競爭力。


    “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提高產量。隻要產量提高了,成本就能拉低。前期我們采購了機器生產線,擴建了廠房,組織了工廠培訓班,投資很大。後麵,等產量提高了,銷路打開了,價格就會降下來。”


    以購買力講,廣州市新入職的公務員,其月薪為五元法幣,約合3.5兩白銀。這在廣州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


    一支1852式步槍的價格,將近科員工資的四倍。這在楊烜看來,顯然是過高了。


    不過,聯想到晚清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步槍成本價高近百兩銀子,楊烜還是釋懷不少,說道:


    “這次事出倉促,我們直接把這筆訂單指派給了怡和公司。以後,還是要鼓勵自由競爭,怡和公司要與新寧公司、外國洋行同台競技。你們必須繼續降低成本,繼續提高槍支性能。


    “下一步,革命軍采購軍火,將不再指定工廠,可自主從怡和公司、新寧公司、外國洋行中采購。怡和公司是軍政府重點扶持的企業,你們要不辱使命,爭取走在全國前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0再造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1850再造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