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火車站位於城北,為廣三鐵路的起點,通往廣州市三水縣。這條廣三鐵路是一條複線鐵路,全長不到五十公裏,全部位於珠江東岸,沒有穿越大江大河,施工難度不大。
為了修建廣三鐵路,楊烜特意組建了鐵道兵團,發動了許多民工,極大地加快了鐵路修建的進度。預計再過半年,到1854年元旦,廣三鐵路就能建成通車。
這天下午,楊烜一行離開谘議局,為新落成的廣州火車站剪彩。當越王的馬車車隊姍姍來遲時,廣州火車站外已經聚集了許多人。
軍政府有意宣揚廣三鐵路的成功,邀請了許多名流參加剪彩活動。這些人中除了廣東鐵路建設公司的高層、軍政府高官、鐵道兵代表,還有廣州本地縉紳、洋商代表、各國駐穗外交官。
美國駐華專員麥蓮也受到邀請,由革命軍海軍代理司令唐約翰陪同,在剪彩活動中占據了一個好位置。
楊烜首先發表了一段簡短的講話:“廣三鐵路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後,廣三鐵路將與西江、北江航運連接,溝通粵西、粵北,有效提升廣東省的交通效率。
“為建設廣三鐵路,我們從美國友邦引進了鐵路技術,軍民官商上下齊心,共同努力。廣東鐵路建設公司董事長丁日昌先生,為建設廣三鐵路嘔心瀝血,居功最偉。
“廣州士紳踴躍投資,為廣三鐵路提供了必要的資金。鐵道兵團發揚革命軍優良傳統,備嚐艱辛,百折不撓。鐵道工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預計再過半年,到1854年元旦,廣三鐵路就能建成通車。我們的事業不止於此,今後,我們還要在廣東、廣西、交趾建設鐵路,將三省連成一體……”
講到這裏,底下已經歡聲雷動。麥蓮分明看到,底下有鐵道兵代表、工人代表已經熱淚盈眶。
這使麥蓮想起了太平天國、滿清治下的百姓。太平天國境內的百姓總是一臉戾氣,夾雜著恐懼與不安。滿清治下的百姓更多的則是麻木與茫然。
隻有越國的百姓,臉上有著朝氣,眼睛裏有光,令人觸動。楊烜在發言中特意感謝了美國人,令麥蓮更生好感。
講演完畢,便是剪彩。在眾人的鼓掌聲中,楊烜幹脆利落地剪斷了紅綢布。再之後,便是攝影留念。
革命軍入主廣州後,重用廣州南海籍科學家、“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攝影店也跟著流行起來。
鄒伯奇是個科學奇才,學貫中西而不事科舉。他早在1844年,就研究西學書籍,獨立發明了照相機。
在滿清治下,鄒伯奇懷才不遇。楊烜卻對他格外常識,抬舉他做了黃埔造船廠的廠長。在西方流行已久的攝影技術,也在鄒伯奇的推動下,在廣州風靡一時。
舊式相見曝光時間長。眾人排好座位,等了好幾分鍾,才算曝光結束。
拍照一結束,剪彩活動也就算結束了。人群散去,各忙各的。
麥蓮覺得這活動未免有些虎頭蛇尾,請了這麽多名流,這麽快就結束了,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秘書丁韙良是個中國通,對廣州情況已經非常熟悉。他向麥蓮使個眼色,說道:
“專員先生,你看,越王和英國人走到一起了。”
麥蓮順著丁韙良手指方向,果然看到了幾個英國人,正圍著楊烜聊天。從他們的衣著、氣質來看,這些人都是地位尊貴的英國人。
麥蓮剛來中國不久,隻認識其中兩個人:英國公使文翰、英國駐廣州領事阿禮國。他忍不住皺起眉毛,說道:“文翰不是說要去上海嗎?怎麽還留在廣州?”
文翰留在廣州,自然是有事情要處理。丁韙良不便說破,提醒麥蓮:
“文翰左邊那兩個人,身著棕色西裝的瘦高個名叫威廉·渣甸,身著黑色衣服的矮胖子名叫詹姆斯·馬地臣。這兩個人正是英商怡和洋行的創始人、老板。”
麥蓮來中國時,曾在商船上做過中國方麵的功課,知道威廉·渣甸這號人物。
威廉·渣甸早年受雇於東印度公司,在公司鴉片船上擔任隨船醫生。他從鴉片貿易中嗅到了商機,聯手詹姆斯·馬地臣創辦了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曾是外國在華最大商行,曾經大力開發香港,史上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說。
不過,最令麥蓮感興趣的,是威廉·渣甸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作為”。
此人性格強硬、好鬥,被廣告人稱為“鐵頭老鼠”。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時,威廉·渣甸跑迴英國,煽動英國民眾情緒,迫使英國議會通過了對華作戰的決議。
此時的威廉·渣甸,卻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垂頭喪氣地跟在公使後麵。
丁韙良介紹道:“馬地臣一向被渣甸的光芒掩蓋,其實也不容小覷。渣甸和馬地臣優點互補,配合默契。渣甸是個出色的戰略家、強硬的談判高手,馬地臣則是個兢兢業業的職員、忠於職守的財務專員。
“兩人對比鮮明,渣甸瘦高而馬地臣矮胖;馬地臣貴族出身,而渣甸來自於平民家庭;渣甸強硬、嚴肅,而馬地臣坦率、活潑;渣甸以工作狂著稱,完全是商業頭腦,而馬地臣愛好藝術、非常有口才。
“鴉片戰爭前,渣甸派馬地臣迴英國,遊說政府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當時的英國外相,‘鐵公爵’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非常蔑視馬地臣,把他斥為鴉片販子。
“渣甸隻得安排馬地臣迴到廣州,自己迴到英國,發揚自己的好鬥作風,激起了倫敦市民的民族情緒。戰後,怡和洋行成為外國在華最大商行。
“去年秋天,伍崇曜狀告怡和洋行侵權,怡和洋行敗訴,被迫改名。在軍政府的刻意打壓下,怡和洋行在華夏一蹶不振,反而被美商旗昌洋行超越……”
聽到這兒,麥蓮也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美國原是英國殖民地,與英國曾經兩度戰爭。
第一場戰爭是美國的立國之戰,打敗了宗主國英國,被稱為“美國獨立戰爭”。
第二次戰爭即“1812年戰爭”,又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從1812年一直持續到1815年。
在1814年的奇薩比克戰役中,英軍攻陷華盛頓特區,把白宮、國會大廈、造船廠等公共建築全都付之一炬,被美國人視為奇恥大辱。
丁韙良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說道:“專員先生,我最近聽到風聲,說越王正在秘密行動,推動怡和公司與怡和洋行合並。
“因為一直沒有證據,不敢擅自向您匯報。您看越王現在與英國人混在一起,怡和公司與怡和洋行合並之事,恐怕並非空穴來風。”
為了修建廣三鐵路,楊烜特意組建了鐵道兵團,發動了許多民工,極大地加快了鐵路修建的進度。預計再過半年,到1854年元旦,廣三鐵路就能建成通車。
這天下午,楊烜一行離開谘議局,為新落成的廣州火車站剪彩。當越王的馬車車隊姍姍來遲時,廣州火車站外已經聚集了許多人。
軍政府有意宣揚廣三鐵路的成功,邀請了許多名流參加剪彩活動。這些人中除了廣東鐵路建設公司的高層、軍政府高官、鐵道兵代表,還有廣州本地縉紳、洋商代表、各國駐穗外交官。
美國駐華專員麥蓮也受到邀請,由革命軍海軍代理司令唐約翰陪同,在剪彩活動中占據了一個好位置。
楊烜首先發表了一段簡短的講話:“廣三鐵路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後,廣三鐵路將與西江、北江航運連接,溝通粵西、粵北,有效提升廣東省的交通效率。
“為建設廣三鐵路,我們從美國友邦引進了鐵路技術,軍民官商上下齊心,共同努力。廣東鐵路建設公司董事長丁日昌先生,為建設廣三鐵路嘔心瀝血,居功最偉。
“廣州士紳踴躍投資,為廣三鐵路提供了必要的資金。鐵道兵團發揚革命軍優良傳統,備嚐艱辛,百折不撓。鐵道工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預計再過半年,到1854年元旦,廣三鐵路就能建成通車。我們的事業不止於此,今後,我們還要在廣東、廣西、交趾建設鐵路,將三省連成一體……”
講到這裏,底下已經歡聲雷動。麥蓮分明看到,底下有鐵道兵代表、工人代表已經熱淚盈眶。
這使麥蓮想起了太平天國、滿清治下的百姓。太平天國境內的百姓總是一臉戾氣,夾雜著恐懼與不安。滿清治下的百姓更多的則是麻木與茫然。
隻有越國的百姓,臉上有著朝氣,眼睛裏有光,令人觸動。楊烜在發言中特意感謝了美國人,令麥蓮更生好感。
講演完畢,便是剪彩。在眾人的鼓掌聲中,楊烜幹脆利落地剪斷了紅綢布。再之後,便是攝影留念。
革命軍入主廣州後,重用廣州南海籍科學家、“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攝影店也跟著流行起來。
鄒伯奇是個科學奇才,學貫中西而不事科舉。他早在1844年,就研究西學書籍,獨立發明了照相機。
在滿清治下,鄒伯奇懷才不遇。楊烜卻對他格外常識,抬舉他做了黃埔造船廠的廠長。在西方流行已久的攝影技術,也在鄒伯奇的推動下,在廣州風靡一時。
舊式相見曝光時間長。眾人排好座位,等了好幾分鍾,才算曝光結束。
拍照一結束,剪彩活動也就算結束了。人群散去,各忙各的。
麥蓮覺得這活動未免有些虎頭蛇尾,請了這麽多名流,這麽快就結束了,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秘書丁韙良是個中國通,對廣州情況已經非常熟悉。他向麥蓮使個眼色,說道:
“專員先生,你看,越王和英國人走到一起了。”
麥蓮順著丁韙良手指方向,果然看到了幾個英國人,正圍著楊烜聊天。從他們的衣著、氣質來看,這些人都是地位尊貴的英國人。
麥蓮剛來中國不久,隻認識其中兩個人:英國公使文翰、英國駐廣州領事阿禮國。他忍不住皺起眉毛,說道:“文翰不是說要去上海嗎?怎麽還留在廣州?”
文翰留在廣州,自然是有事情要處理。丁韙良不便說破,提醒麥蓮:
“文翰左邊那兩個人,身著棕色西裝的瘦高個名叫威廉·渣甸,身著黑色衣服的矮胖子名叫詹姆斯·馬地臣。這兩個人正是英商怡和洋行的創始人、老板。”
麥蓮來中國時,曾在商船上做過中國方麵的功課,知道威廉·渣甸這號人物。
威廉·渣甸早年受雇於東印度公司,在公司鴉片船上擔任隨船醫生。他從鴉片貿易中嗅到了商機,聯手詹姆斯·馬地臣創辦了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曾是外國在華最大商行,曾經大力開發香港,史上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說。
不過,最令麥蓮感興趣的,是威廉·渣甸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作為”。
此人性格強硬、好鬥,被廣告人稱為“鐵頭老鼠”。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時,威廉·渣甸跑迴英國,煽動英國民眾情緒,迫使英國議會通過了對華作戰的決議。
此時的威廉·渣甸,卻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垂頭喪氣地跟在公使後麵。
丁韙良介紹道:“馬地臣一向被渣甸的光芒掩蓋,其實也不容小覷。渣甸和馬地臣優點互補,配合默契。渣甸是個出色的戰略家、強硬的談判高手,馬地臣則是個兢兢業業的職員、忠於職守的財務專員。
“兩人對比鮮明,渣甸瘦高而馬地臣矮胖;馬地臣貴族出身,而渣甸來自於平民家庭;渣甸強硬、嚴肅,而馬地臣坦率、活潑;渣甸以工作狂著稱,完全是商業頭腦,而馬地臣愛好藝術、非常有口才。
“鴉片戰爭前,渣甸派馬地臣迴英國,遊說政府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當時的英國外相,‘鐵公爵’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非常蔑視馬地臣,把他斥為鴉片販子。
“渣甸隻得安排馬地臣迴到廣州,自己迴到英國,發揚自己的好鬥作風,激起了倫敦市民的民族情緒。戰後,怡和洋行成為外國在華最大商行。
“去年秋天,伍崇曜狀告怡和洋行侵權,怡和洋行敗訴,被迫改名。在軍政府的刻意打壓下,怡和洋行在華夏一蹶不振,反而被美商旗昌洋行超越……”
聽到這兒,麥蓮也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美國原是英國殖民地,與英國曾經兩度戰爭。
第一場戰爭是美國的立國之戰,打敗了宗主國英國,被稱為“美國獨立戰爭”。
第二次戰爭即“1812年戰爭”,又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從1812年一直持續到1815年。
在1814年的奇薩比克戰役中,英軍攻陷華盛頓特區,把白宮、國會大廈、造船廠等公共建築全都付之一炬,被美國人視為奇恥大辱。
丁韙良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說道:“專員先生,我最近聽到風聲,說越王正在秘密行動,推動怡和公司與怡和洋行合並。
“因為一直沒有證據,不敢擅自向您匯報。您看越王現在與英國人混在一起,怡和公司與怡和洋行合並之事,恐怕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