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綠營兵平時散駐各地,戰時則調集各地綠營兵,臨時交由欽差大臣統率。由此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非常不利於指揮作戰。
除此之外,若綠營打了勝仗,則互相爭功。若打了敗仗,則各自逃命,互不相救。
朝廷明知綠營積弊已久,卻無力改革。一方麵,清朝以例治國,決不能輕易變革祖宗家法。另一方麵,此舉可以分散兵權,減少漢族綠營對滿族朝廷的威脅。
當楊烜提議把三水城讓給綠營兵時,綠營兵欣喜若狂,心裏隻惦記著搶錢,完全忘記了此行的目的,也根本不會關心民團的死活。
綠營袖手旁觀,為至臻堂打擊民團提供了便利。
民團人多,有一千多人,屬於地方武裝,從未接受過係統的軍事訓練,連最基本的行軍列陣、修築營壘都不會。
盡管如此,民團人馬精壯,又普遍裝備有火槍火炮,實力不容不覷。
至臻堂一切處於草創,缺少火器,要想打敗民團,並非易事。
楊烜召集部屬,商議打擊民團之事。
在三水城時,楊烜有了閑暇時間,也給部屬做了初步的分工。大致上,劉旻虎負責後勤,楊田負責陸營,蘇三娘負責水營,陳虹輔助楊田管理陸營。
馮可欽則是軍師,協助各部行動,為楊烜參畫機宜。
會議一開始,蘇三娘報仇心切,提議全麵出擊,與民團硬杠。她說:
“狹路相逢勇者勝。民團有一千人,咱們全部人馬也有近一千人。不如全部投入戰鬥,一對一和民團硬拚。將士們士氣高漲,一定能夠打敗民團。”
楊田讚成蘇三娘的意見。
馮可欽明確表示反對:
“民團雖然缺少實戰經驗,卻組建已久,普遍裝備有槍炮。若我們貿然發動衝鋒,恐怕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況且,綠營雖然與我們取得了默契,也要防備他們趁機偷襲。”
陳虹讚同馮可欽的意見,險和道:“咱們雖有將近一千人,但水營的船夫要留守戰船、護衛輜重,至臻堂的軍夫戰鬥力十分有限。掐指一算,能用於戰鬥的隻有五六百人。我們人數少於民團,隻能智取,不可強攻。”
如何打敗這些民團,楊烜有自己的高見。他說:“民團的優勢在於火器,在於人數。要想打敗民團,就要揚長避短,不與民團比拚火力。”
與人們傳統認知所不同的是,清軍是一支非常依賴火器的部隊。
清軍入關前,與明軍在關外爭戰多年。八旗善於騎射,明軍精於火器。明軍的紅夷大炮威力驚人,大量斃傷八旗,給八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了打敗明軍,清軍拚命發展火器。可以說,清軍對於火器的重視遠遠超過明軍,並貫穿整個清朝。
物極必反。
至道光年間,八旗、綠營的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七十,對火器的依賴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完全荒廢了肉搏訓練、騎射訓練、白刃訓練。
而後者,正是八旗賴以起家的撒手鐧。
清軍雖然已經普及了火器,卻十分落後,仍以鳥槍、抬槍、劈山炮為主。
鳥槍、抬槍都為火繩槍,比洋人的燧發槍落後一個時代。而洋人已經研製成功了來複槍、定裝彈,比燧發槍又先進了一個時代。
劈山炮則是一種輕型火炮,威力、射程有限,更非洋炮對手。
清軍徒有許多火器,卻並未提高戰鬥力,反而增加了火藥方麵的後勤壓力,也使得士兵的肉搏戰能力大大的退化。
廣東地方富庶,民團裝備向八旗、綠營看齊,甚至裝備了比清軍還要先進的燧發槍。
與民團硬拚,頂著民團的槍炮衝鋒,隻會增加至臻堂的傷亡,並不可取。
楊烜解釋道:“我們要想辦法貼近民團,與民團展開肉搏戰、白刃戰。為此,我們要選擇精銳力量,快速機動,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水營上的船夫、至臻堂的軍夫就不要參戰了,免得拖同袍的後腿。咱們以快打慢,就能以少敵多,讓敵人沒有時間裝填彈藥,隻得和我們白刃戰。”
眾人深以為然,按照楊烜的指示布置戰鬥。
進攻時間選在清晨。
楊田建議夜襲民團。楊烜認為部隊剛剛組建,從未組織過夜戰訓練,不能輕率組織夜襲。
卯時初,天剛微微亮,至臻堂三百新兵打開城門,向民團營地發起衝擊。
蘇三娘做先鋒,騎一匹白色戰馬,使一支銀色長矛,身先士卒衝在前麵。三百新兵緊隨其後,少部騎馬,大部奔跑。
民團位於城東五裏處,防備鬆懈。他們在城外紮營已久,綠營不打頭攻城,他們也整日無所事事,以搶劫鄉村為樂。
至臻堂突然來襲,令民團措手不及。他們來不及裝填彈藥,隻能硬著頭皮和對方短兵相接。
好在民團人多,裝備精良,很快便穩住了陣腳。他們欺負至臻堂人少,陣法全無,一窩蜂地全湧了上來。
雙方犬牙交錯,民團也不好施放火器。兩軍各自使用冷兵器,糾鬥在一起。
一方都是新兵,一方都是鄉下的練勇。這哪是什麽戰鬥,分明更像是民間械鬥。
唯有蘇三娘,表現甚是亮眼。她本是江湖賣藝女子,自幼習武,一支長矛在她手中上下翻飛,猶如銀龍飛舞。
白馬所到之處,敵人紛紛退卻。
楊烜和馮可欽位於陣後,忍不住連聲叫好。
蘇三娘真不愧是女中豪傑,武藝高強,在戰場上巾幗不讓須眉。時人有詩讚曰:“兩臂曾經百餘戰,一槍不落千人後”、“馳馬唿曹意氣豪”、“萬千狐鼠紛藏逃”。
民團仗著人多,增兵圍困蘇三娘。
蘇三娘畢竟人少,又都是些新兵,漸顯頹勢。
時機到了。
楊烜向身旁的傳令兵示意升旗。很快的,一麵黑色的、綴有“楊”字的大旗赫然升起。
楊烜祖父楊遇春為清朝名將,每戰必張黑旗,所部稱為“黑旗楊家軍”。
楊烜也學起了祖父,在三水縣城趕製了許多麵黑色“楊”字軍旗,希望藉此凝聚軍心,吸引祖父舊部。
黑旗升空,正是全麵出擊的信號。楊田帶著五十個至臻堂戰兵,陳虹帶著兩百“草鞋”,全部加入戰場。
尤其是陳虹的兩百人,自廣州過來後,一直潛伏在三水城外。民團整天在城外飲酒作樂,疏於偵察,並未察覺到陳虹的人馬。
陳虹率領兩百人馬突然出現在民團的背後,民團大感意外,陣腳大亂。他們缺少實戰經驗,在至臻堂的內外夾擊下,頓時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民團大敗,綠營兵拒不救援,正如楊烜所料。
之前,綠營便與民團有些矛盾,巴不得至臻堂打敗民團。另外,上峰暗示他們,至臻堂將棄守三水城。上峰克扣下屬的軍餉,下屬皆可在三水城內尋找補償。
有錢可搶,有城可占,誰還在乎友軍的死活呢?更何況,這友軍還是沒有編製的民團呢!
這又是清軍的另一大罪惡:軍官放縱士兵搶劫。
晚清財政拮據,頻頻用兵,屢屢拖欠官兵軍餉。官兵在前線賣命打仗,卻連軍餉都拿不到,豈不悲憤?
綠營兵雖然平時軍餉很少,遇有戰事,就要額外付出開拔費、戰時補貼等各種名目的費用,軍餉將成倍增加。
至臻堂把三水城讓了出來。是進城搶劫,還是支援民團?
對於綠營兵來說,這還用想?當然是進城搶劫了!此時不搶,更待何時?
綠營兵入據三水城。他們以“通匪”為名,敲詐勒索城內的富商,哪還顧得上民團呢?
民團大敗後,綠營緊閉城門,拒絕接應民團入城。
至臻堂放心追擊民團潰兵,最後斬殺一百餘名團勇,俘虜三百餘名團勇,徹底打垮了這支千人大團。
除此之外,若綠營打了勝仗,則互相爭功。若打了敗仗,則各自逃命,互不相救。
朝廷明知綠營積弊已久,卻無力改革。一方麵,清朝以例治國,決不能輕易變革祖宗家法。另一方麵,此舉可以分散兵權,減少漢族綠營對滿族朝廷的威脅。
當楊烜提議把三水城讓給綠營兵時,綠營兵欣喜若狂,心裏隻惦記著搶錢,完全忘記了此行的目的,也根本不會關心民團的死活。
綠營袖手旁觀,為至臻堂打擊民團提供了便利。
民團人多,有一千多人,屬於地方武裝,從未接受過係統的軍事訓練,連最基本的行軍列陣、修築營壘都不會。
盡管如此,民團人馬精壯,又普遍裝備有火槍火炮,實力不容不覷。
至臻堂一切處於草創,缺少火器,要想打敗民團,並非易事。
楊烜召集部屬,商議打擊民團之事。
在三水城時,楊烜有了閑暇時間,也給部屬做了初步的分工。大致上,劉旻虎負責後勤,楊田負責陸營,蘇三娘負責水營,陳虹輔助楊田管理陸營。
馮可欽則是軍師,協助各部行動,為楊烜參畫機宜。
會議一開始,蘇三娘報仇心切,提議全麵出擊,與民團硬杠。她說:
“狹路相逢勇者勝。民團有一千人,咱們全部人馬也有近一千人。不如全部投入戰鬥,一對一和民團硬拚。將士們士氣高漲,一定能夠打敗民團。”
楊田讚成蘇三娘的意見。
馮可欽明確表示反對:
“民團雖然缺少實戰經驗,卻組建已久,普遍裝備有槍炮。若我們貿然發動衝鋒,恐怕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況且,綠營雖然與我們取得了默契,也要防備他們趁機偷襲。”
陳虹讚同馮可欽的意見,險和道:“咱們雖有將近一千人,但水營的船夫要留守戰船、護衛輜重,至臻堂的軍夫戰鬥力十分有限。掐指一算,能用於戰鬥的隻有五六百人。我們人數少於民團,隻能智取,不可強攻。”
如何打敗這些民團,楊烜有自己的高見。他說:“民團的優勢在於火器,在於人數。要想打敗民團,就要揚長避短,不與民團比拚火力。”
與人們傳統認知所不同的是,清軍是一支非常依賴火器的部隊。
清軍入關前,與明軍在關外爭戰多年。八旗善於騎射,明軍精於火器。明軍的紅夷大炮威力驚人,大量斃傷八旗,給八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了打敗明軍,清軍拚命發展火器。可以說,清軍對於火器的重視遠遠超過明軍,並貫穿整個清朝。
物極必反。
至道光年間,八旗、綠營的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七十,對火器的依賴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完全荒廢了肉搏訓練、騎射訓練、白刃訓練。
而後者,正是八旗賴以起家的撒手鐧。
清軍雖然已經普及了火器,卻十分落後,仍以鳥槍、抬槍、劈山炮為主。
鳥槍、抬槍都為火繩槍,比洋人的燧發槍落後一個時代。而洋人已經研製成功了來複槍、定裝彈,比燧發槍又先進了一個時代。
劈山炮則是一種輕型火炮,威力、射程有限,更非洋炮對手。
清軍徒有許多火器,卻並未提高戰鬥力,反而增加了火藥方麵的後勤壓力,也使得士兵的肉搏戰能力大大的退化。
廣東地方富庶,民團裝備向八旗、綠營看齊,甚至裝備了比清軍還要先進的燧發槍。
與民團硬拚,頂著民團的槍炮衝鋒,隻會增加至臻堂的傷亡,並不可取。
楊烜解釋道:“我們要想辦法貼近民團,與民團展開肉搏戰、白刃戰。為此,我們要選擇精銳力量,快速機動,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水營上的船夫、至臻堂的軍夫就不要參戰了,免得拖同袍的後腿。咱們以快打慢,就能以少敵多,讓敵人沒有時間裝填彈藥,隻得和我們白刃戰。”
眾人深以為然,按照楊烜的指示布置戰鬥。
進攻時間選在清晨。
楊田建議夜襲民團。楊烜認為部隊剛剛組建,從未組織過夜戰訓練,不能輕率組織夜襲。
卯時初,天剛微微亮,至臻堂三百新兵打開城門,向民團營地發起衝擊。
蘇三娘做先鋒,騎一匹白色戰馬,使一支銀色長矛,身先士卒衝在前麵。三百新兵緊隨其後,少部騎馬,大部奔跑。
民團位於城東五裏處,防備鬆懈。他們在城外紮營已久,綠營不打頭攻城,他們也整日無所事事,以搶劫鄉村為樂。
至臻堂突然來襲,令民團措手不及。他們來不及裝填彈藥,隻能硬著頭皮和對方短兵相接。
好在民團人多,裝備精良,很快便穩住了陣腳。他們欺負至臻堂人少,陣法全無,一窩蜂地全湧了上來。
雙方犬牙交錯,民團也不好施放火器。兩軍各自使用冷兵器,糾鬥在一起。
一方都是新兵,一方都是鄉下的練勇。這哪是什麽戰鬥,分明更像是民間械鬥。
唯有蘇三娘,表現甚是亮眼。她本是江湖賣藝女子,自幼習武,一支長矛在她手中上下翻飛,猶如銀龍飛舞。
白馬所到之處,敵人紛紛退卻。
楊烜和馮可欽位於陣後,忍不住連聲叫好。
蘇三娘真不愧是女中豪傑,武藝高強,在戰場上巾幗不讓須眉。時人有詩讚曰:“兩臂曾經百餘戰,一槍不落千人後”、“馳馬唿曹意氣豪”、“萬千狐鼠紛藏逃”。
民團仗著人多,增兵圍困蘇三娘。
蘇三娘畢竟人少,又都是些新兵,漸顯頹勢。
時機到了。
楊烜向身旁的傳令兵示意升旗。很快的,一麵黑色的、綴有“楊”字的大旗赫然升起。
楊烜祖父楊遇春為清朝名將,每戰必張黑旗,所部稱為“黑旗楊家軍”。
楊烜也學起了祖父,在三水縣城趕製了許多麵黑色“楊”字軍旗,希望藉此凝聚軍心,吸引祖父舊部。
黑旗升空,正是全麵出擊的信號。楊田帶著五十個至臻堂戰兵,陳虹帶著兩百“草鞋”,全部加入戰場。
尤其是陳虹的兩百人,自廣州過來後,一直潛伏在三水城外。民團整天在城外飲酒作樂,疏於偵察,並未察覺到陳虹的人馬。
陳虹率領兩百人馬突然出現在民團的背後,民團大感意外,陣腳大亂。他們缺少實戰經驗,在至臻堂的內外夾擊下,頓時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民團大敗,綠營兵拒不救援,正如楊烜所料。
之前,綠營便與民團有些矛盾,巴不得至臻堂打敗民團。另外,上峰暗示他們,至臻堂將棄守三水城。上峰克扣下屬的軍餉,下屬皆可在三水城內尋找補償。
有錢可搶,有城可占,誰還在乎友軍的死活呢?更何況,這友軍還是沒有編製的民團呢!
這又是清軍的另一大罪惡:軍官放縱士兵搶劫。
晚清財政拮據,頻頻用兵,屢屢拖欠官兵軍餉。官兵在前線賣命打仗,卻連軍餉都拿不到,豈不悲憤?
綠營兵雖然平時軍餉很少,遇有戰事,就要額外付出開拔費、戰時補貼等各種名目的費用,軍餉將成倍增加。
至臻堂把三水城讓了出來。是進城搶劫,還是支援民團?
對於綠營兵來說,這還用想?當然是進城搶劫了!此時不搶,更待何時?
綠營兵入據三水城。他們以“通匪”為名,敲詐勒索城內的富商,哪還顧得上民團呢?
民團大敗後,綠營緊閉城門,拒絕接應民團入城。
至臻堂放心追擊民團潰兵,最後斬殺一百餘名團勇,俘虜三百餘名團勇,徹底打垮了這支千人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