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與楚國交鋒,趙盾心裏是酸楚的。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敢與楚國開戰,因為自己害怕被楚國打敗。
西線秦軍來犯又怎麽了?又不是沒有防務力量。秦軍也遠沒有楚軍那麽厲害,值得你趙盾將已到鄭國北林的軍隊都撤了迴來?
以西線秦軍來犯為由撤軍,那隻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
但這個借口必須要借到底,因為自己必須防備國君對自己任何一絲的不滿意。
是的,此時的晉靈公已經18歲了,他很想親政了。最多還有2年,20歲冠禮結束後,他就親政!
他不喜歡趙盾,或者說他恨趙盾。
孩童時的自己被母親抱著,母子倆在趙盾麵前哭泣哀求的場景,已經成為晉靈公揮之不去的陰影。
晉靈公最希望的就是趙盾犯錯,隻要你趙盾犯下大錯,那寡人就要想辦法收拾你!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列國諸侯中,晉國國君的權力是很大的。
當然,這個很大,是相對於其他諸侯而言,我們以後會講到。
反正現在的態勢,就是別看你趙盾是中軍元帥、晉國執政大夫,但再怎麽著也是受製於國君的。
晉靈公開始要權,開始展示自己的存在,開始對趙盾執政的不滿。
這便是趙盾不敢犯錯的原因,這便是趙盾不敢在北林與楚軍直接開戰的根本原因。
那就這樣撤軍了,便不犯錯嗎?
這個倒真不犯錯。
因為趙盾有理由,西線有秦軍來犯。而且,撤軍的命令來自在絳都的晉靈公。
對趙盾來講,在中原打楚國風險很大。但在西線打秦國,趙盾信心滿滿的。
本來,秦國與晉國因為士會迴國總算實現了短暫的和平,晉軍要去中原走一走,必須消除西線來自秦國的威脅。
但現在秦國貌似消停了,但這種消停是自然產生的,並沒有用盟約的形式給確定下來,所以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解決西線之患,晉國必須與秦國結盟。
但晉國主動去要求和秦國結盟,那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至少大失晉國麵子。
趙穿出了個主意:與秦國先交交手,然後兩家坐下來談。
具體辦法也很簡單,不是直接與秦國交戰,而是討伐崇國!
崇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早在夏、商朝時期便存在了,最早是由堯帝封給鯀的,具體在崇地,即今天河南登封市嵩山附近。
商滅了夏後,崇國被迫西遷去了關中,具體約在今天陝西西安市戶縣一帶。
西周部落崛起時,崇國便被西周所滅,我們在看《封神演義》時知道有一個崇黑虎,那便是崇國國君崇侯虎之弟。
崇黑虎騎一頭火眼金睛獸,攜一隻鐵嘴神鷹,率三千飛虎軍的那位,給薑子牙率領的周軍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這當然是神話傳說,但也是中華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封神演義很多人喜歡看,與西遊記、聊齋誌異、搜神記、山海經等一樣,這是經典的神話了。
當然,因崇國而生的崇氏,是中華姓氏文化中崇姓的淵源之一。
趙穿說要討伐的崇國,其實已經是不存在了,但崇人部落還是存在的。
此時的關中一帶,已經由天子周平王封給了秦國。所以如果崇國仍舊存在,那也一定成了秦國的附庸。
趙穿的意思就是,討伐離晉國相距較近的崇國,那秦國必定會來救援,然後晉國借機與秦國講和。
這既人為地製造起了一場西線戰事,又及時解決了問題,從而掩蓋了趙盾率晉軍主動從中原的北林之戰中撤退的尷尬。
趙盾大喜,依計行事。
於是,公元前608年秋,晉軍討伐崇國。
崇國當然很輕易被強大的晉軍給侵入了,但令趙盾意外的是,秦國根本對此無動於衷!
也就是說,秦國根本不給趙盾任何麵子,沒按趙盾設想的方案行動。
這對晉國來講反而成了真正的麻煩。因為本來秦國與晉國已經和平了一段時間,現在晉國又主動挑起了戰事。
秦國雖然此時不予理會,那總有一天會來報複的。
秦國的報複第二年便來了。
公元前607年,秦軍大舉入侵晉國,攻占了晉國的焦邑。
這正是趙盾之所以在北林倉促撤軍的原因,趙盾從北林撤軍後,便立即奔赴救援焦邑。
但秦軍在焦邑燒殺搶掠一番後,即揚長而去,根本不與強大的晉軍接觸。
趙盾沒有辦法,部署了適當防務後再次撤軍。
而中原的鄭國那邊,卻是趙盾又要必須應對的。
因為,此時的鄭國,已經向天下諸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跟著楚國混了。
如果讓這種風氣漫延,那陳國、蔡國、衛國、曹國等等中原諸侯又要倒向楚國。
這可不行,公元前607年夏,趙盾又組織了宋、衛、陳聯軍,再次討伐鄭國。
楚國又迅速北上,而且這一次是由令尹鬥越椒親自率軍救鄭。
楚國離鄭國相對較近,就在鄭國以逸待勞,等待晉國聯軍前來。
很顯然,此時的楚國,一直想著與晉國來一次麵對麵的直接決戰,以報當年城濮之恥。
但趙盾會對楚軍開戰嗎?
當然不會。
聽說楚軍又北上了,趙盾對大家說:“算了,我們不與南蠻子計較,撤吧。
鬥越椒這種人,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教訓他,這種人狂妄自大,遲早要搞叛亂,最終肯定不得好死。”
哈,趙盾又撤軍了。
反正這段時期,晉國給列國諸侯的感覺,就是這個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當得很辛苦,到處救火,卻總勞而無功。
而且,貌似很害怕楚國,不敢與楚國真刀真槍幹一架。
其實,趙盾並非總想跑,他是不想打無必勝之仗,因為他輸不起。
是的,已經成長為青年的晉靈公已經給趙盾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隨著晉靈公的成長,他開始考慮如何讓晉國人感覺到自己這個國君的存在了。
於是,晉靈公抓住趙盾的一個小辮子,即河曲之戰失利,追究起七年前的河曲之戰失利的責任來。
首先是晉國卿大夫、下軍佐胥甲倒了黴,他被追究七年前的責任,查處結果是胥甲被流放去衛國。
前麵我們講過,晉秦河曲之戰,趙盾本有機會將秦國擊敗,從而真正解決西線隱患問題。
但由於趙穿、胥甲這兩個愣頭青居然阻撓了連夜突襲秦軍的軍令下達,導致晉軍完全失去了戰敗秦軍的機會。
論起責任來,應該是趙穿與胥甲兩人一起扛的,但現在卻隻處理了胥甲一個人。
於是,問題來了,事隔七年才追究責任,而且貌似責任追究根本不公平,這讓人怎麽想?
但晉國國內貌似沒有多少抵觸的聲音,原因就在於趙盾。
首先,這次處理胥甲不是趙盾的意思,而是已經成長為青年小夥的晉國國君晉靈公的命令。
此時的晉靈公已經18歲了,正開始血氣方剛時。或者說,這個年紀的青年,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
第二,趙盾盡管是中軍元帥,而且還是執政的卿大夫,但說到底他隻是一個臣子。
趙盾必須表現出對國君的忠誠,必須執行國君的命令。
第三,之所以趙穿免於追責,那是因為趙穿剛剛為晉國立下大功。這個大功,就是趙穿曾經作為質子赴鄭國,完全可以將功折罪。
第四,晉靈公搞了一出追究七年前的河曲之戰失利的責任,就是打壓一下趙盾為首的卿大夫集團,以展示自己這個國君的存在。
但打狗也得看主人吧,趙穿的身份很特殊,是趙盾的鐵杆兄弟,又是晉國公室的女婿,排起來是晉靈公的姑丈,還是暫時別惹他了。
就這樣,相對而言比較弱勢的胥氏家族宗主胥甲就倒了八輩子血黴,成為晉國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從此,晉國政壇上便少了胥甲這號人物。
當然,胥甲被問責流放,隻是他一個人的事。胥氏家族仍舊是存在的,隻是宗主被迫換成了胥甲的兄弟胥克。
胥氏家族曾經為晉國立下大功,胥甲在晉國六卿的位置是下軍佐。
現在胥甲被流放去了衛國,沒有國君的命令是不能迴國了,那就由胥甲之子胥克來繼任胥甲的職位。
西線秦軍來犯又怎麽了?又不是沒有防務力量。秦軍也遠沒有楚軍那麽厲害,值得你趙盾將已到鄭國北林的軍隊都撤了迴來?
以西線秦軍來犯為由撤軍,那隻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
但這個借口必須要借到底,因為自己必須防備國君對自己任何一絲的不滿意。
是的,此時的晉靈公已經18歲了,他很想親政了。最多還有2年,20歲冠禮結束後,他就親政!
他不喜歡趙盾,或者說他恨趙盾。
孩童時的自己被母親抱著,母子倆在趙盾麵前哭泣哀求的場景,已經成為晉靈公揮之不去的陰影。
晉靈公最希望的就是趙盾犯錯,隻要你趙盾犯下大錯,那寡人就要想辦法收拾你!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列國諸侯中,晉國國君的權力是很大的。
當然,這個很大,是相對於其他諸侯而言,我們以後會講到。
反正現在的態勢,就是別看你趙盾是中軍元帥、晉國執政大夫,但再怎麽著也是受製於國君的。
晉靈公開始要權,開始展示自己的存在,開始對趙盾執政的不滿。
這便是趙盾不敢犯錯的原因,這便是趙盾不敢在北林與楚軍直接開戰的根本原因。
那就這樣撤軍了,便不犯錯嗎?
這個倒真不犯錯。
因為趙盾有理由,西線有秦軍來犯。而且,撤軍的命令來自在絳都的晉靈公。
對趙盾來講,在中原打楚國風險很大。但在西線打秦國,趙盾信心滿滿的。
本來,秦國與晉國因為士會迴國總算實現了短暫的和平,晉軍要去中原走一走,必須消除西線來自秦國的威脅。
但現在秦國貌似消停了,但這種消停是自然產生的,並沒有用盟約的形式給確定下來,所以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解決西線之患,晉國必須與秦國結盟。
但晉國主動去要求和秦國結盟,那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至少大失晉國麵子。
趙穿出了個主意:與秦國先交交手,然後兩家坐下來談。
具體辦法也很簡單,不是直接與秦國交戰,而是討伐崇國!
崇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早在夏、商朝時期便存在了,最早是由堯帝封給鯀的,具體在崇地,即今天河南登封市嵩山附近。
商滅了夏後,崇國被迫西遷去了關中,具體約在今天陝西西安市戶縣一帶。
西周部落崛起時,崇國便被西周所滅,我們在看《封神演義》時知道有一個崇黑虎,那便是崇國國君崇侯虎之弟。
崇黑虎騎一頭火眼金睛獸,攜一隻鐵嘴神鷹,率三千飛虎軍的那位,給薑子牙率領的周軍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這當然是神話傳說,但也是中華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封神演義很多人喜歡看,與西遊記、聊齋誌異、搜神記、山海經等一樣,這是經典的神話了。
當然,因崇國而生的崇氏,是中華姓氏文化中崇姓的淵源之一。
趙穿說要討伐的崇國,其實已經是不存在了,但崇人部落還是存在的。
此時的關中一帶,已經由天子周平王封給了秦國。所以如果崇國仍舊存在,那也一定成了秦國的附庸。
趙穿的意思就是,討伐離晉國相距較近的崇國,那秦國必定會來救援,然後晉國借機與秦國講和。
這既人為地製造起了一場西線戰事,又及時解決了問題,從而掩蓋了趙盾率晉軍主動從中原的北林之戰中撤退的尷尬。
趙盾大喜,依計行事。
於是,公元前608年秋,晉軍討伐崇國。
崇國當然很輕易被強大的晉軍給侵入了,但令趙盾意外的是,秦國根本對此無動於衷!
也就是說,秦國根本不給趙盾任何麵子,沒按趙盾設想的方案行動。
這對晉國來講反而成了真正的麻煩。因為本來秦國與晉國已經和平了一段時間,現在晉國又主動挑起了戰事。
秦國雖然此時不予理會,那總有一天會來報複的。
秦國的報複第二年便來了。
公元前607年,秦軍大舉入侵晉國,攻占了晉國的焦邑。
這正是趙盾之所以在北林倉促撤軍的原因,趙盾從北林撤軍後,便立即奔赴救援焦邑。
但秦軍在焦邑燒殺搶掠一番後,即揚長而去,根本不與強大的晉軍接觸。
趙盾沒有辦法,部署了適當防務後再次撤軍。
而中原的鄭國那邊,卻是趙盾又要必須應對的。
因為,此時的鄭國,已經向天下諸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跟著楚國混了。
如果讓這種風氣漫延,那陳國、蔡國、衛國、曹國等等中原諸侯又要倒向楚國。
這可不行,公元前607年夏,趙盾又組織了宋、衛、陳聯軍,再次討伐鄭國。
楚國又迅速北上,而且這一次是由令尹鬥越椒親自率軍救鄭。
楚國離鄭國相對較近,就在鄭國以逸待勞,等待晉國聯軍前來。
很顯然,此時的楚國,一直想著與晉國來一次麵對麵的直接決戰,以報當年城濮之恥。
但趙盾會對楚軍開戰嗎?
當然不會。
聽說楚軍又北上了,趙盾對大家說:“算了,我們不與南蠻子計較,撤吧。
鬥越椒這種人,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教訓他,這種人狂妄自大,遲早要搞叛亂,最終肯定不得好死。”
哈,趙盾又撤軍了。
反正這段時期,晉國給列國諸侯的感覺,就是這個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當得很辛苦,到處救火,卻總勞而無功。
而且,貌似很害怕楚國,不敢與楚國真刀真槍幹一架。
其實,趙盾並非總想跑,他是不想打無必勝之仗,因為他輸不起。
是的,已經成長為青年的晉靈公已經給趙盾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隨著晉靈公的成長,他開始考慮如何讓晉國人感覺到自己這個國君的存在了。
於是,晉靈公抓住趙盾的一個小辮子,即河曲之戰失利,追究起七年前的河曲之戰失利的責任來。
首先是晉國卿大夫、下軍佐胥甲倒了黴,他被追究七年前的責任,查處結果是胥甲被流放去衛國。
前麵我們講過,晉秦河曲之戰,趙盾本有機會將秦國擊敗,從而真正解決西線隱患問題。
但由於趙穿、胥甲這兩個愣頭青居然阻撓了連夜突襲秦軍的軍令下達,導致晉軍完全失去了戰敗秦軍的機會。
論起責任來,應該是趙穿與胥甲兩人一起扛的,但現在卻隻處理了胥甲一個人。
於是,問題來了,事隔七年才追究責任,而且貌似責任追究根本不公平,這讓人怎麽想?
但晉國國內貌似沒有多少抵觸的聲音,原因就在於趙盾。
首先,這次處理胥甲不是趙盾的意思,而是已經成長為青年小夥的晉國國君晉靈公的命令。
此時的晉靈公已經18歲了,正開始血氣方剛時。或者說,這個年紀的青年,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
第二,趙盾盡管是中軍元帥,而且還是執政的卿大夫,但說到底他隻是一個臣子。
趙盾必須表現出對國君的忠誠,必須執行國君的命令。
第三,之所以趙穿免於追責,那是因為趙穿剛剛為晉國立下大功。這個大功,就是趙穿曾經作為質子赴鄭國,完全可以將功折罪。
第四,晉靈公搞了一出追究七年前的河曲之戰失利的責任,就是打壓一下趙盾為首的卿大夫集團,以展示自己這個國君的存在。
但打狗也得看主人吧,趙穿的身份很特殊,是趙盾的鐵杆兄弟,又是晉國公室的女婿,排起來是晉靈公的姑丈,還是暫時別惹他了。
就這樣,相對而言比較弱勢的胥氏家族宗主胥甲就倒了八輩子血黴,成為晉國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從此,晉國政壇上便少了胥甲這號人物。
當然,胥甲被問責流放,隻是他一個人的事。胥氏家族仍舊是存在的,隻是宗主被迫換成了胥甲的兄弟胥克。
胥氏家族曾經為晉國立下大功,胥甲在晉國六卿的位置是下軍佐。
現在胥甲被流放去了衛國,沒有國君的命令是不能迴國了,那就由胥甲之子胥克來繼任胥甲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