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可能怎麽也沒想到,自己一死,晉國便陷入如此大亂。對晉獻公來講,他豐功偉績的一生為晉國的強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在最後一刻,又被自己親手給斷送了。
他最後做的事便是把奚齊托給荀息,任命荀息為正卿。在他的眼裏,這個叫奚齊的兒子,一定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將晉國帶向光明偉大的前方。
隻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他親手創建的晉國強盛之基礎,已經給自己破壞得差不多了。
人心的離散,是最大的問題。驪姬精明一世,仍是無法突破晉國人對於傳統的堅持,晉獻公的去世絕對是轉折點。
奚齊雖有荀息的輔佐,但卻得不到其他公族大夫的支持。除了梁五、東關五等少數外,其餘的公族大夫們,包括本已倒向自己一派的那些世襲貴族們,因為申生的冤死和重耳、夷吾的逃亡,對驪姬一黨包括新任國君奚齊充滿了仇恨。
荀息孤掌難鳴,梁五和東關五本就是馬屁精,有地方拍時便有用。現在晉獻公一死,便沒多少花頭了。
驪姬雖然獲得了表麵上的勝利,惑亂了晉國,離散了人心,但這個爛攤子,最終是必然要由自己來收拾的。
11歲的奚齊當上了國君,但可憐的孩子在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麵前,終究是犧牲品。你可以算計別人,別人當然也可以算計你!
裏克,這位驪姬原本以為已經收服的晉國大夫,根本就是在欺騙自己!
當裏克指使武士率兵衝入王宮,在晉獻公的靈堂前刺殺了奚齊時,驪姬崩潰了,奚齊的死使她真正絕望了。
但此時的驪姬已經是騎虎難下,她不得已指示荀息立9歲的卓子為君。這個孩子又是可憐的犧牲品,結果又在權力鬥爭中被以裏克為首的晉國夫族大夫們殺死。
裏克此時連弑兩君,並迫使托孤大臣、昔日的好友荀息也自殺,被殺的還有梁五、東關五、優施等一幹人,牽連的人無數。
在這些被殺的人當中,自然也包括驪姬姐妹。這位史上四大妖姬之一的驪姬,也許早就存了必死之心。畢竟一開始,她便是在走向自我滅亡之路。
這是她自己選擇的路,是她對於自己的父親和被晉國滅亡的驪戎族的一個承諾:惑亂晉室,報仇雪恨。
她也知道,曆史終歸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曆史也終歸不是由自己這樣的女人寫的。
沒有人來寫自己的辛酸、苦難,沒有人會寫自己的誌向,沒有人會歌頌自己所作的犧牲。於是,自己終究是一個遺臭萬年的女人。
但驪姬一定不後悔,她將帶著無限的欣慰去見她在地下的父親和族人,告訴他們:我,盡力了,也做到了。
驪姬可能早就做好了準備,自己姐妹倆帶著滿腔仇恨來到晉國時,便為自己的人生定格為一場悲劇。
複仇之路,哪有這麽輕鬆?但驪姬可能沒有想到,隨著申生的自殺,她所想要的一切居然來得那麽順利,眼看自己姐妹不但徹底亂了整個晉國,還居然取得了晉國!
是啊,如果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任晉國國君,那不是自己得到了晉國麽?
但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就算是奚齊順利接班,擔任晉國國君,難道驪姬還要堅持讓晉國再亂下去嗎?
一開始驪姬確實是想要把整個晉國給攪得稀巴爛,但當她有了自己的兒子,而且,最後居然自己的兒子有機會當上晉國國君時,她那顆曾經被仇恨浸泡的心已經變成了一顆充滿母性的愛心了。
她後來的所作所為,當然是為了兒子!
對於一位母親來講,為了兒子,當然可以付出一切!但驪姬之悲卻在於,自己親手將無辜的兒子推向了權力鬥爭的旋渦!任憑自己智計過人,但在權力鬥爭麵前,驪姬又怎麽是那些浸淫政壇多年、見多了權力鬥爭殘酷的公卿大夫們的對手呢?
可以說,驪姬成功為她的驪戎族人和父親報了仇,但她卻親手斷送了兒子!這是驪姬之悲。
也許有人會將筆者將驪姬寫成這樣非常不屑,因為史料記載的驪姬就是一個惑國害主的女人,甚至將驪姬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妖姬之一,怎麽可以將她寫成了一個報仇雪恨的故事呢?
最多隻能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角度,來為她害申生自殺,從而使晉國的崛起之路受到嚴重摧殘辯解幾句。
在這裏,筆者不得不多講兩句。
古時帝王後宮,哪有清靜之地?各種明爭暗鬥,與宮外各種勢力相互角逐,宮鬥一點也不比朝堂上的權力鬥爭來得輕鬆,宮鬥帶來的血雨腥風甚至也不比千軍萬馬在戰場上撕殺之殘酷要遜色。
從晉獻公時代的宮鬥場來看,驪姬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至少從短期來看,她是一個大贏家。
但晉獻公去世後,驪姬很快便無從適從了。她並非沒有努力過,隻是她的努力,不適應當時的時代。女人,在那個時代,總是要從屬於男人的。
這是春秋時期很多女人的悲哀,讀多了春秋女人悲哀人生的筆者,在內心裏總對那些個在曆史留名的女人以一種異樣的感情。
不知從哪裏讀到過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女人將刀子遞了過去,但殺人的總是男人!
將一個國家之亂歸咎於女人身上,那是對女人的不公平。隻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總是喜歡將一些責任推到女人身上!
什麽妹喜惑夏、妲己傾商、褒姒覆周,還有這個驪姬亂晉,她們無非就是權力鬥爭的工具而已。真正起主導作用的,肯定是那些個有著自己政治目的的大佬們!
驪姬的故事,許多是真實的,有史料記載的,當然也有一些是筆者的構思,隻是為了故事的需要。
至於對驪姬這位曆史人物的看法,筆者相信,一百個人心中會有一百種觀點。
再見了,驪姬,也許連曆史也都無法公正評判你,更不要說曆朝曆代的世人了。但你又何必在乎這些評判呢?
來過這璀璨的歲月,最終逝於煙塵。如那流星,來過,亮過,雖短暫,但耀眼!
他最後做的事便是把奚齊托給荀息,任命荀息為正卿。在他的眼裏,這個叫奚齊的兒子,一定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將晉國帶向光明偉大的前方。
隻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他親手創建的晉國強盛之基礎,已經給自己破壞得差不多了。
人心的離散,是最大的問題。驪姬精明一世,仍是無法突破晉國人對於傳統的堅持,晉獻公的去世絕對是轉折點。
奚齊雖有荀息的輔佐,但卻得不到其他公族大夫的支持。除了梁五、東關五等少數外,其餘的公族大夫們,包括本已倒向自己一派的那些世襲貴族們,因為申生的冤死和重耳、夷吾的逃亡,對驪姬一黨包括新任國君奚齊充滿了仇恨。
荀息孤掌難鳴,梁五和東關五本就是馬屁精,有地方拍時便有用。現在晉獻公一死,便沒多少花頭了。
驪姬雖然獲得了表麵上的勝利,惑亂了晉國,離散了人心,但這個爛攤子,最終是必然要由自己來收拾的。
11歲的奚齊當上了國君,但可憐的孩子在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麵前,終究是犧牲品。你可以算計別人,別人當然也可以算計你!
裏克,這位驪姬原本以為已經收服的晉國大夫,根本就是在欺騙自己!
當裏克指使武士率兵衝入王宮,在晉獻公的靈堂前刺殺了奚齊時,驪姬崩潰了,奚齊的死使她真正絕望了。
但此時的驪姬已經是騎虎難下,她不得已指示荀息立9歲的卓子為君。這個孩子又是可憐的犧牲品,結果又在權力鬥爭中被以裏克為首的晉國夫族大夫們殺死。
裏克此時連弑兩君,並迫使托孤大臣、昔日的好友荀息也自殺,被殺的還有梁五、東關五、優施等一幹人,牽連的人無數。
在這些被殺的人當中,自然也包括驪姬姐妹。這位史上四大妖姬之一的驪姬,也許早就存了必死之心。畢竟一開始,她便是在走向自我滅亡之路。
這是她自己選擇的路,是她對於自己的父親和被晉國滅亡的驪戎族的一個承諾:惑亂晉室,報仇雪恨。
她也知道,曆史終歸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曆史也終歸不是由自己這樣的女人寫的。
沒有人來寫自己的辛酸、苦難,沒有人會寫自己的誌向,沒有人會歌頌自己所作的犧牲。於是,自己終究是一個遺臭萬年的女人。
但驪姬一定不後悔,她將帶著無限的欣慰去見她在地下的父親和族人,告訴他們:我,盡力了,也做到了。
驪姬可能早就做好了準備,自己姐妹倆帶著滿腔仇恨來到晉國時,便為自己的人生定格為一場悲劇。
複仇之路,哪有這麽輕鬆?但驪姬可能沒有想到,隨著申生的自殺,她所想要的一切居然來得那麽順利,眼看自己姐妹不但徹底亂了整個晉國,還居然取得了晉國!
是啊,如果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任晉國國君,那不是自己得到了晉國麽?
但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就算是奚齊順利接班,擔任晉國國君,難道驪姬還要堅持讓晉國再亂下去嗎?
一開始驪姬確實是想要把整個晉國給攪得稀巴爛,但當她有了自己的兒子,而且,最後居然自己的兒子有機會當上晉國國君時,她那顆曾經被仇恨浸泡的心已經變成了一顆充滿母性的愛心了。
她後來的所作所為,當然是為了兒子!
對於一位母親來講,為了兒子,當然可以付出一切!但驪姬之悲卻在於,自己親手將無辜的兒子推向了權力鬥爭的旋渦!任憑自己智計過人,但在權力鬥爭麵前,驪姬又怎麽是那些浸淫政壇多年、見多了權力鬥爭殘酷的公卿大夫們的對手呢?
可以說,驪姬成功為她的驪戎族人和父親報了仇,但她卻親手斷送了兒子!這是驪姬之悲。
也許有人會將筆者將驪姬寫成這樣非常不屑,因為史料記載的驪姬就是一個惑國害主的女人,甚至將驪姬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妖姬之一,怎麽可以將她寫成了一個報仇雪恨的故事呢?
最多隻能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角度,來為她害申生自殺,從而使晉國的崛起之路受到嚴重摧殘辯解幾句。
在這裏,筆者不得不多講兩句。
古時帝王後宮,哪有清靜之地?各種明爭暗鬥,與宮外各種勢力相互角逐,宮鬥一點也不比朝堂上的權力鬥爭來得輕鬆,宮鬥帶來的血雨腥風甚至也不比千軍萬馬在戰場上撕殺之殘酷要遜色。
從晉獻公時代的宮鬥場來看,驪姬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她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至少從短期來看,她是一個大贏家。
但晉獻公去世後,驪姬很快便無從適從了。她並非沒有努力過,隻是她的努力,不適應當時的時代。女人,在那個時代,總是要從屬於男人的。
這是春秋時期很多女人的悲哀,讀多了春秋女人悲哀人生的筆者,在內心裏總對那些個在曆史留名的女人以一種異樣的感情。
不知從哪裏讀到過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女人將刀子遞了過去,但殺人的總是男人!
將一個國家之亂歸咎於女人身上,那是對女人的不公平。隻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總是喜歡將一些責任推到女人身上!
什麽妹喜惑夏、妲己傾商、褒姒覆周,還有這個驪姬亂晉,她們無非就是權力鬥爭的工具而已。真正起主導作用的,肯定是那些個有著自己政治目的的大佬們!
驪姬的故事,許多是真實的,有史料記載的,當然也有一些是筆者的構思,隻是為了故事的需要。
至於對驪姬這位曆史人物的看法,筆者相信,一百個人心中會有一百種觀點。
再見了,驪姬,也許連曆史也都無法公正評判你,更不要說曆朝曆代的世人了。但你又何必在乎這些評判呢?
來過這璀璨的歲月,最終逝於煙塵。如那流星,來過,亮過,雖短暫,但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