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戰
【奇略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奇略今譯】
一般用兵的方法,應該以統籌戰局作為首要條件。在沒有打仗以前,首先要查明敵人將領才能的高低,軍力的強弱,數量的眾寡,地形的險易以及糧食儲備的虛實等情況。對這些分析判斷清楚了之後才興師出兵,就沒有不打勝仗的。兵法說:判明敵情,製定取勝的計劃,了解地形的險要狹隘和距離的遠近,這是統帥指揮作戰的重要法則。
【奇略戰例】
漢末,劉先主在襄陽,三往求計於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戰例今譯】
東漢末年,劉備駐紮在襄陽時,曾經三次到隆中向諸葛亮請教複興漢室的天下大計。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專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來稱霸割據,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就顯得名望卑微且力量單薄,可是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依靠好時機,而且也靠人的計謀啊!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並且挾製漢獻帝,借著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實在是不能同他爭勝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曆了三代人的經營,那裏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才能人肯替他出力效命,因此,可以把他作為外援,必要時互相救護,而不能打他的主意。荊州北麵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方直到海邊,東邊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可以通向巴郡和蜀郡,可以作為用兵的戰略要地,但現在占據荊州的劉表卻守不住它,這大概就是上天拿它來賞賜給將軍您的,將軍您可有意於此嗎?還有,益州地形險要,土地肥沃而遼闊,物資豐富,應有盡有,可謂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依靠這塊地方成就了帝業。可現在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方和他作對,雖然人口眾多,民殷國富,卻不知道愛惜體恤民力,有識之士都想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是漢皇室的後代,信義聞名於天下,應該廣泛收攬英雄豪傑,如饑似渴地訪求賢人,如果一旦占據荊州、益州,在險要的地方布軍設防,西方和各個少數民族和好,南方安撫夷越諸族,對外和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革政務,一旦天下形勢有所變化,就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通過南陽指向洛陽,將軍您親自帶領益州的大軍向秦川進軍,百姓們誰敢不預備酒飯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正做到這樣,那麽統一全國的事業可以成功,漢朝的江山就可複興了。”劉備聽了,說:“好!”後來,形勢的發展,果然像諸葛亮預料的一樣。
二、謀戰
【奇略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窮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
【奇略今譯】
大凡當敵人開始圖謀對我戰爭的時候,我應及時運用謀略戳穿它,使其戰爭陰謀無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兵法說: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奇略戰例】
春秋時,晉平公欲伐齊,使範昭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觴之,酒酣,範昭請君之尊酌。公曰:“寡人令尊進客。”範昭已飲,晏子撤尊,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曰:“我欲成周公之樂,能為我奏,吾為舞之。”太師曰:“冥臣不習。”範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觀範昭非陋於禮者,今將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公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曰:“‘不越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晉平公打算進攻齊國,就派遣大夫範昭出使齊國觀察齊國的內政情況。齊景公設宴招待範昭,當酒宴進入高潮時,範昭請求用景公的禦杯飲酒。景公爽快地說:“我同意用我的酒杯讓客人飲酒。”範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準備用景公的杯子時,齊國的正卿晏嬰卻撤走了景公的杯子,又用範昭的杯子給他斟滿了酒。範昭假裝喝醉了酒,不高興地站起身來跳舞,並對齊國的太師(即樂官)說:“我想聽一遍周公作的樂曲。如果你能為我演奏,我願伴隨著樂曲跳舞。”太師說:“老臣愚鈍無知,沒學這些。”範昭碰壁後就離開了齊國。景公埋怨說:“晉國是大國,來觀察我國的形勢和內政,你們惹怒了這個大國的使者,這可怎麽辦呢?”晏嬰說:“我看範昭並不是不懂禮法的人,今天他故意想使我國難堪,所以我不能聽從您的命令讓他用您的酒杯飲酒。”太師說:“周公作的樂曲是專門為天子演奏的樂曲,隻有君主才能隨著樂曲起舞。而範昭隻不過是個臣子,卻想隨著天子的樂曲起舞,所以我不能為他演奏。”範昭迴國後向晉平公匯報說:“齊國是不可攻打的啊。我想侮辱他們的君主,晏嬰知道了我的用心;我想擾亂他們的禮法,太師識破了我的意圖。”孔子曾說:“‘在宴會上卻能阻止千裏之外的戰鬥’,這句話就是指晏子說的。”三、間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奇略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
【奇略今譯】
凡是要進攻討伐敵人,首先要使用間諜來察明敵人的多少、虛實和動靜,然後才能興師出兵。這樣,就可大功告成,戰無不勝。兵法說:沒有不用間諜的戰爭。
【奇略戰例】
周將韋叔裕,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孝寬善於撫禦,能得人心。所遣間諜人齊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賂者,遙通書疏。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令諜者多齎此文,遺之於鄴。齊祖孝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見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後大舉兵伐之,遂滅齊。
【戰例今譯】
南北朝時,北周將領韋叔裕,字孝寬,以品德和操行高尚而鎮守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孝寬很善於用安撫的辦法守邊,深得人心。他派遣到北齊的間諜都很盡力;也有不少北齊人得了韋孝寬的賄賂,在遠方用書信給他通風報信。所以北齊的一舉一動,北周朝廷都知道。北齊宰相斛律光,字明月,是一位既有才幹又很勇武的人,韋孝寬深深地忌怕他。孝寬的參軍曲嚴,很懂卜占之類的事情,對他說:“明年齊國必定互相殺戮。”孝寬因此讓曲嚴作了一首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就是斛。又作歌謠說:“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並讓許多間諜攜帶這些傳單到齊都城鄴(在今河北臨漳西南)廣為散發。北齊左仆射祖孝征與斛律光平日矛盾很深,聽到這些歌謠後,更加誇張和編造,斛律光終於因此被殺。北周武帝聽到斛律光死的消息,向全國頒布了大赦令,立刻大舉興兵討伐,終於滅掉了北齊。
四、選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組成先頭尖刀部隊。這樣,一方麵能夠鼓舞部隊的士氣,一方麵可以挫殺敵人的威風。兵法說:用兵作戰沒有尖刀部隊擔任先鋒,就必然遭到失敗。
【奇略戰例】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穀郡,烏桓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請為向導,操從之,率兵出盧龍塞,水潦,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穀五百餘裏,經白檀,曆平岡,涉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二百裏,敵方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敵遇,眾甚盛。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操登高而望,望敵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敵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戰例今譯】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兵敗逃往北方烏桓所在的上穀郡。這時,烏桓也屢次南侵作亂,於是曹操決定出兵討伐。當年夏季五月,大軍開進到達無終。秋季七月,又發了大水。雖然靠近海口,但是道路卻不暢通。田疇請求當向導帶路,曹操答應了。當大軍通過盧龍塞時,碰上發大水,淹沒了進軍塞外的道路。於是開山填穀達500餘裏,過了白檀,途經平岡,涉水過鮮卑庭,一直向東進抵柳城。進到隻差不到200裏,敵人才剛發覺。於是,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子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率領幾萬騎兵,前來堵擊。八月間進到白狼山時,終於和敵相遇,而且敵方兵力還十分強大。曹軍輜重車在後邊,隨同的作戰士兵不多,左右人員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處觀察,發現敵方隊形混亂,於是決定攻擊。派張遼當先鋒,結果敵軍大敗,曹軍斬殺蹋頓及其許多中、下級將領,敵軍投降的約有20多萬人。
五、步戰
【奇略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麵,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麵,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麵,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法。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拒馬、蒺藜。
【奇略今譯】
凡是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丘陵、險阻或草木樹林才能勝利。如果是平地,必須用拒馬槍和長槍布列成方陣,掩護步兵在內。把我方的馬、步兵分為駐隊和戰隊。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敵人從一麵攻擊我時,我兩翼出戰從旁掩殺;敵人從兩麵夾擊我時,我就分兵從敵後攻擊他;敵人從四麵圍攻我時,我就布列圓陣分兵四路奮勇還擊。敵軍如果敗逃,我就用騎兵追擊,步兵跟隨在騎兵的後麵隨即展開猛攻。這是必勝的辦法。兵法說: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陵、險阻;如果沒有險阻,就讓我方官兵多製作拒馬和蒺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戰例】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陷新州,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聞之,約李存勖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語謂契丹曰:“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入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萬弩齊發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者塞道。將至幽州,契丹列陣以待之。存勖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兵多少;因鼓入戰,存勖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遂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其首級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戰例今譯】
據《五代史》記載:晉將周德威作盧龍節度使時,自恃作戰英勇,不重視修治邊防守備,以致丟失了險要的山海關。契丹軍隊的活動經常到達營州(今河北昌黎)和平州(今河北盧龍)之間,攻占了新州。周德威想要再奪迴而來不及了,不得已把部隊撤到幽州。契丹又包圍了幽州200多日,幽州城十分危急。李嗣源聽到這個消息後,率領步兵和騎兵7萬餘人,同李存勖在易州(今河北易縣)會合去救援。大軍即從易州向北行進。過大房嶺後,沿著山澗,向東行進。嗣源讓養子李從珂率3000騎兵作先鋒。前進至山口時,契丹以萬餘騎兵阻擋在前麵,官兵大驚失色。李嗣源率百餘名騎兵當先,脫掉甲胄揚鞭向前,用契丹語對他們說:“你們無故侵犯我疆界,晉王命令我率百萬騎兵直抵西樓,消滅你們種族。”並乘勢躍馬奮進,三次衝入敵陣,殺契丹酋長一人。後麵的軍隊一齊奮進,契丹軍隊退卻,晉軍這才得以通過山口。李存勖命令步兵砍伐樹木排列成鹿角陣,每人拿一個樹枝排成村寨的樣子。契丹兵繞寨而過,寨中萬箭齊發,流矢蔽住了太陽。契丹人馬死傷多得堵住了道路。快到幽州時,契丹軍隊已列好陣等待晉軍。李存勖令步兵列陣於後,告誡他們切切不要先動;而後令老弱兵士拖著柴燒起火前進,煙塵蔽住了天日。契丹不知道晉軍有多少,就按照鼓聲進入戰鬥。李存勖便奔向敵陣後乘機攻擊。契丹軍隊大敗虧輸,狼狽逃竄,從北山口敗走。晉軍俘虜斬獲首級共1萬多,終於解了幽州之圍。
六、騎戰
【奇略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
【奇略今譯】
凡是騎兵與步兵作戰的,如果遇到山林水澤之險要地形,必須趕快離開。因為這是必敗之地,不可在此與敵人作戰。如果要打,必須選擇平坦地帶,便於進攻和退守,作戰必勝。兵法說:平地就派出騎兵衝殺。
【奇略戰例】
《五代史》:唐莊宗救趙,與梁軍相拒於柏鄉五裏,營於野河北。晉兵少,梁將王景仁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易敗耳。”退而告之。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裏,利在速戰,今若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人識我之眾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趙人皆守城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蓋平原曠野之中,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之所長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軍無敢入見者。德威乃請監軍張承業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矣。不如退軍高邑,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高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王景仁怒,悉以其軍出。德威與之轉鬥十裏,至於高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裏。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製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與戰。”德威又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齎糧糗;縱其能齎,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未、申時,梁軍中塵煙大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戰例今譯】
《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兵救趙,和梁軍對抗於距柏鄉5裏之處,並把部隊集結在野河以北。晉軍兵力很少,而梁將王景仁雖然兵力不少,但是精銳的主力卻不多。晉軍看到梁軍人多勢眾,有些氣餒。後唐將領周德威為其部下鼓勁說:“這些不過是汴州雇傭兵,要打敗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他迴營還把這事向莊宗報告。李存勖說:“我帶這支深入敵地的軍隊出征千裏之外,利在速戰速決。目前如不乘勢急速出擊,一旦敵人了解了我們的兵力就無計可施了。”周德威說:“我看不一定這樣,趙人長於守城,不擅長野戰,我軍要想打勝,非靠騎兵不可。凡是平闊之地,騎兵可以發揮威力;如今我軍卻駐紮於河邊,靠近敵軍營門,這樣就不能發揮我軍的特長了!”李存勖聽了很不愉快,迴營躺在帳中。將領們誰也不敢去謁見,周德威就請出監軍張承業,並對他說:“大王發火了。但老將不想出擊並非膽怯,而是因為我們兵力不足又離敵營太近。目前所仗的僅是一水相隔,如果梁軍弄到船隻而渡河來攻,我軍就脫不掉被擊敗的境遇了。不如把部隊撤到高邑,誘敵出來,並千方百計進行幹擾,使他們不得安寧,就可打勝。”張承業聽後便進帳對存勖說:“德威老將軍深曉兵法,請不要忽視他的建議。”李存勖突然起來說:“我正在考慮德威的意見。”不多時,德威抓到梁軍俘虜,向他打探王景仁在做什麽。迴答說:“他已造數百隻船,將要用來架浮橋。”德威帶著俘虜進見李存勖。李存勖笑著說:“果然像你所預料的那樣。”他立刻下令把軍隊撤到高邑。周德威派出300騎兵,逼近梁營挑戰,而後他親率3000主力作為後衛。王景仁發怒,派出全部人馬出戰。周德威與其轉戰,且戰且走,到10裏以外的高南。雙方列陣對峙,梁軍的橫隊連貫約有六七裏長。李存勖躍馬登高下望,高興地說:“一片平原上長滿矮草,可進可退,真是擊敗敵人的好戰場啊!”於是派人告訴周德威說:“我軍應該動手和梁軍作戰。”德威又建議說:“梁軍輕率地追趕我軍,遠道與我軍輾轉戰鬥,他們來得匆忙,幹糧一定沒準備,即使糧食隨後送上來,也來不及食用,不到中午,人饑馬渴,必定要撤走。趁他撤退時立刻追擊,就會大勝。”等到下午日頭偏西時分,梁軍陣中忽然煙塵衝天了,周德威命令部隊全線出擊,結果梁軍大敗而逃。
七、舟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衝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勿迎水流。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人在水中作戰,必須把所有的船隻布置在上風和上流。上風就是順風,占據上風可以借助風勢用火焚燒敵人的船隻,上流就是順著水的流向,占據上流可以借助水勢用戰艦衝擊敵人的船艦。這樣就戰無不勝。兵法說:要想與敵人作戰,千萬不可逆水行舟。
【奇略戰例】
春秋,吳子伐楚,楚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以巨艦衝突;吳軍勢弱,難以相拒,遂至敗績。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吳國進攻楚國。楚國的令尹陽匄占卜,求問戰爭的吉兇,結果卜兆上顯示:“戰爭不吉利。”司馬子魚說:“我軍地處上流,為什麽能不吉利?”於是,指揮軍隊投入戰鬥,並派大型船隻衝擊吳軍船隻。因為吳軍兵力薄弱,難以抵抗楚軍的攻擊,很快便被打敗了。
八、車戰
【奇略原文】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奇略今譯】
凡是步兵或騎兵在平原上作戰,必須用偏箱、鹿角車擺成方陣,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這是因為這種方法一方麵可以保持戰力,一方麵可以阻止敵人接近,還可以掩護我軍保持戰鬥隊形。兵法說:開闊的地方就用戰車作戰。
【奇略戰例】
晉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腰開弩三十六鈞,立標揀試,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於是率其眾西渡溫水,虜樹機能等以眾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以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萃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眾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樹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戰例今譯】
西晉涼州刺史楊欣因和當地羌族關係惡化,被敵人所滅。河西(今甘肅武威一帶)被分割阻斷。晉武帝經常因西部局勢而憂慮,上朝時感歎道:“誰能為我討伐敵人,打開通向涼州之路?”朝廷大臣沒有一人迴答。司馬督馬隆上前說:“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討平他們。”武帝說:“如果能打敗敵人,為什麽不任用呢?想聽聽你用什麽策略和方法啊!”馬隆說:“您如果能任用我,就應當讓我自己方便行事。”武帝說:“用什麽辦法?”迴答說:“我請求召募勇士3000人,不要問他們從哪裏來,率領他們擊鼓西行,依靠陛下您的威風和道德,何愁敵人不被消滅呢?”武帝同意了,就任命馬隆為武威太守。馬隆招聘用腰開弩能拉開36鈞弓力的人,樹起旗標進行考試,從早晨到中午,選得3500人。馬隆說:“足夠了。”馬隆於是率領部眾西渡溫水(今南盤江),敵寇樹機能等率萬餘騎兵阻擊。敵人利用險要地形阻擋晉軍的去路,或者設伏兵攔截晉軍的後續部隊。馬隆依照八陣圖法製作偏箱車,在廣闊的地方,就用鹿角車設營;道路狹窄則做成木屋放在車上,一麵作戰一麵前進。弓箭所射達的地方,敵人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敵人數千。馬隆到達武威時,鮮卑部落大人萃跋韓、且萬能等前來投降的1萬多人。馬隆前後誅殺和降服敵軍數萬人,又把善戎、沒骨能等爭取過來,直接與樹機能作戰,將其斬殺,終於平定了涼州。
九、信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士卒們踏上戰場,就如置之萬死一生之地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因為這是聽從指揮和服從命令。將帥講求信義而以誠待人,那麽,士卒便會相信而不懷疑。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兵法說:將帥有威信,是因為不欺詐士兵。
【奇略戰例】
三國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司馬懿督張合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會兵交換,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陣,幡兵適交,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製,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往者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合,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合所部,以及雍、涼二州等精兵30萬人,隱蔽輕裝前進,直指劍閣。蜀國丞相諸葛亮此時正率軍駐防在祁山,他把一切旗幟,武器等軍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正在換防,留在戰場的將士隻有8萬人。正當魏軍開始布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部下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製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失信’的做法,是為古人所痛惜而不取法的。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頸切盼而逐日計算著丈夫歸來的時間。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麵臨征戰的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啟程返鄉。於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誌昂揚,決心拚死一戰。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性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爭先,衝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合,擊敗了司馬懿。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十、教戰
【奇略原文】
凡欲興師,必先教戰。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奇略今譯】
凡是準備用兵,必定要先訓練部隊。要使全軍戰士平時練好分散與集合的陣法,熟悉起坐和進退的號令,一旦派出與敵人進行戰鬥,可以根據旗幟的揮動而反應變化,可以從聽鉦鼓的聲響而前進後退,這樣,就每戰必勝。兵法說:如果使用沒有訓練的人去戰鬥,就要白白地流血。
【奇略戰例】
戰國時,魏將吳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神而明之,是謂將事。”
【戰例今譯】
戰國時,魏國名將吳起說:“一個人往往戰死於沒有本領上,失敗於受到牽製上。用兵的原則,首先是訓練部隊。1人學好,可以教會10人;10人學好,可以教會100人;100人學好,可以教會1000人;以致千人教萬人,萬人再擴大教成三軍之眾。以我之近,待敵之遠;以我之逸,待敵之勞;以我之飽,待敵之饑。既學圓陣,又練方陣;既練行進,又練由疾行而突止;要練習能左能右,能前能後,能分散能集中,能合陣能分解。每種動作、隊形變化,都要反複練習,才能把武器發給他們。把戰士訓練得適應用兵如神的要求,這是做好將帥應做的事。”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
【奇略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奇略今譯】
一般用兵的方法,應該以統籌戰局作為首要條件。在沒有打仗以前,首先要查明敵人將領才能的高低,軍力的強弱,數量的眾寡,地形的險易以及糧食儲備的虛實等情況。對這些分析判斷清楚了之後才興師出兵,就沒有不打勝仗的。兵法說:判明敵情,製定取勝的計劃,了解地形的險要狹隘和距離的遠近,這是統帥指揮作戰的重要法則。
【奇略戰例】
漢末,劉先主在襄陽,三往求計於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戰例今譯】
東漢末年,劉備駐紮在襄陽時,曾經三次到隆中向諸葛亮請教複興漢室的天下大計。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專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來稱霸割據,跨州連郡的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就顯得名望卑微且力量單薄,可是曹操竟然能夠戰勝袁紹,由弱變強,不僅是依靠好時機,而且也靠人的計謀啊!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並且挾製漢獻帝,借著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實在是不能同他爭勝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曆了三代人的經營,那裏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才能人肯替他出力效命,因此,可以把他作為外援,必要時互相救護,而不能打他的主意。荊州北麵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方直到海邊,東邊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可以通向巴郡和蜀郡,可以作為用兵的戰略要地,但現在占據荊州的劉表卻守不住它,這大概就是上天拿它來賞賜給將軍您的,將軍您可有意於此嗎?還有,益州地形險要,土地肥沃而遼闊,物資豐富,應有盡有,可謂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依靠這塊地方成就了帝業。可現在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方和他作對,雖然人口眾多,民殷國富,卻不知道愛惜體恤民力,有識之士都想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是漢皇室的後代,信義聞名於天下,應該廣泛收攬英雄豪傑,如饑似渴地訪求賢人,如果一旦占據荊州、益州,在險要的地方布軍設防,西方和各個少數民族和好,南方安撫夷越諸族,對外和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革政務,一旦天下形勢有所變化,就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通過南陽指向洛陽,將軍您親自帶領益州的大軍向秦川進軍,百姓們誰敢不預備酒飯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正做到這樣,那麽統一全國的事業可以成功,漢朝的江山就可複興了。”劉備聽了,說:“好!”後來,形勢的發展,果然像諸葛亮預料的一樣。
二、謀戰
【奇略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窮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
【奇略今譯】
大凡當敵人開始圖謀對我戰爭的時候,我應及時運用謀略戳穿它,使其戰爭陰謀無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兵法說: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奇略戰例】
春秋時,晉平公欲伐齊,使範昭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觴之,酒酣,範昭請君之尊酌。公曰:“寡人令尊進客。”範昭已飲,晏子撤尊,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曰:“我欲成周公之樂,能為我奏,吾為舞之。”太師曰:“冥臣不習。”範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觀範昭非陋於禮者,今將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公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曰:“‘不越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裏之外’,晏子之謂也。”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晉平公打算進攻齊國,就派遣大夫範昭出使齊國觀察齊國的內政情況。齊景公設宴招待範昭,當酒宴進入高潮時,範昭請求用景公的禦杯飲酒。景公爽快地說:“我同意用我的酒杯讓客人飲酒。”範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準備用景公的杯子時,齊國的正卿晏嬰卻撤走了景公的杯子,又用範昭的杯子給他斟滿了酒。範昭假裝喝醉了酒,不高興地站起身來跳舞,並對齊國的太師(即樂官)說:“我想聽一遍周公作的樂曲。如果你能為我演奏,我願伴隨著樂曲跳舞。”太師說:“老臣愚鈍無知,沒學這些。”範昭碰壁後就離開了齊國。景公埋怨說:“晉國是大國,來觀察我國的形勢和內政,你們惹怒了這個大國的使者,這可怎麽辦呢?”晏嬰說:“我看範昭並不是不懂禮法的人,今天他故意想使我國難堪,所以我不能聽從您的命令讓他用您的酒杯飲酒。”太師說:“周公作的樂曲是專門為天子演奏的樂曲,隻有君主才能隨著樂曲起舞。而範昭隻不過是個臣子,卻想隨著天子的樂曲起舞,所以我不能為他演奏。”範昭迴國後向晉平公匯報說:“齊國是不可攻打的啊。我想侮辱他們的君主,晏嬰知道了我的用心;我想擾亂他們的禮法,太師識破了我的意圖。”孔子曾說:“‘在宴會上卻能阻止千裏之外的戰鬥’,這句話就是指晏子說的。”三、間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奇略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
【奇略今譯】
凡是要進攻討伐敵人,首先要使用間諜來察明敵人的多少、虛實和動靜,然後才能興師出兵。這樣,就可大功告成,戰無不勝。兵法說:沒有不用間諜的戰爭。
【奇略戰例】
周將韋叔裕,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孝寬善於撫禦,能得人心。所遣間諜人齊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賂者,遙通書疏。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令諜者多齎此文,遺之於鄴。齊祖孝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見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後大舉兵伐之,遂滅齊。
【戰例今譯】
南北朝時,北周將領韋叔裕,字孝寬,以品德和操行高尚而鎮守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孝寬很善於用安撫的辦法守邊,深得人心。他派遣到北齊的間諜都很盡力;也有不少北齊人得了韋孝寬的賄賂,在遠方用書信給他通風報信。所以北齊的一舉一動,北周朝廷都知道。北齊宰相斛律光,字明月,是一位既有才幹又很勇武的人,韋孝寬深深地忌怕他。孝寬的參軍曲嚴,很懂卜占之類的事情,對他說:“明年齊國必定互相殺戮。”孝寬因此讓曲嚴作了一首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就是斛。又作歌謠說:“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並讓許多間諜攜帶這些傳單到齊都城鄴(在今河北臨漳西南)廣為散發。北齊左仆射祖孝征與斛律光平日矛盾很深,聽到這些歌謠後,更加誇張和編造,斛律光終於因此被殺。北周武帝聽到斛律光死的消息,向全國頒布了大赦令,立刻大舉興兵討伐,終於滅掉了北齊。
四、選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組成先頭尖刀部隊。這樣,一方麵能夠鼓舞部隊的士氣,一方麵可以挫殺敵人的威風。兵法說:用兵作戰沒有尖刀部隊擔任先鋒,就必然遭到失敗。
【奇略戰例】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穀郡,烏桓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請為向導,操從之,率兵出盧龍塞,水潦,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穀五百餘裏,經白檀,曆平岡,涉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二百裏,敵方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敵遇,眾甚盛。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操登高而望,望敵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敵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戰例今譯】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兵敗逃往北方烏桓所在的上穀郡。這時,烏桓也屢次南侵作亂,於是曹操決定出兵討伐。當年夏季五月,大軍開進到達無終。秋季七月,又發了大水。雖然靠近海口,但是道路卻不暢通。田疇請求當向導帶路,曹操答應了。當大軍通過盧龍塞時,碰上發大水,淹沒了進軍塞外的道路。於是開山填穀達500餘裏,過了白檀,途經平岡,涉水過鮮卑庭,一直向東進抵柳城。進到隻差不到200裏,敵人才剛發覺。於是,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子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率領幾萬騎兵,前來堵擊。八月間進到白狼山時,終於和敵相遇,而且敵方兵力還十分強大。曹軍輜重車在後邊,隨同的作戰士兵不多,左右人員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處觀察,發現敵方隊形混亂,於是決定攻擊。派張遼當先鋒,結果敵軍大敗,曹軍斬殺蹋頓及其許多中、下級將領,敵軍投降的約有20多萬人。
五、步戰
【奇略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麵,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麵,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麵,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法。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拒馬、蒺藜。
【奇略今譯】
凡是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丘陵、險阻或草木樹林才能勝利。如果是平地,必須用拒馬槍和長槍布列成方陣,掩護步兵在內。把我方的馬、步兵分為駐隊和戰隊。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敵人從一麵攻擊我時,我兩翼出戰從旁掩殺;敵人從兩麵夾擊我時,我就分兵從敵後攻擊他;敵人從四麵圍攻我時,我就布列圓陣分兵四路奮勇還擊。敵軍如果敗逃,我就用騎兵追擊,步兵跟隨在騎兵的後麵隨即展開猛攻。這是必勝的辦法。兵法說: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陵、險阻;如果沒有險阻,就讓我方官兵多製作拒馬和蒺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奇略戰例】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陷新州,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聞之,約李存勖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語謂契丹曰:“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入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萬弩齊發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者塞道。將至幽州,契丹列陣以待之。存勖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兵多少;因鼓入戰,存勖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遂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其首級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戰例今譯】
據《五代史》記載:晉將周德威作盧龍節度使時,自恃作戰英勇,不重視修治邊防守備,以致丟失了險要的山海關。契丹軍隊的活動經常到達營州(今河北昌黎)和平州(今河北盧龍)之間,攻占了新州。周德威想要再奪迴而來不及了,不得已把部隊撤到幽州。契丹又包圍了幽州200多日,幽州城十分危急。李嗣源聽到這個消息後,率領步兵和騎兵7萬餘人,同李存勖在易州(今河北易縣)會合去救援。大軍即從易州向北行進。過大房嶺後,沿著山澗,向東行進。嗣源讓養子李從珂率3000騎兵作先鋒。前進至山口時,契丹以萬餘騎兵阻擋在前麵,官兵大驚失色。李嗣源率百餘名騎兵當先,脫掉甲胄揚鞭向前,用契丹語對他們說:“你們無故侵犯我疆界,晉王命令我率百萬騎兵直抵西樓,消滅你們種族。”並乘勢躍馬奮進,三次衝入敵陣,殺契丹酋長一人。後麵的軍隊一齊奮進,契丹軍隊退卻,晉軍這才得以通過山口。李存勖命令步兵砍伐樹木排列成鹿角陣,每人拿一個樹枝排成村寨的樣子。契丹兵繞寨而過,寨中萬箭齊發,流矢蔽住了太陽。契丹人馬死傷多得堵住了道路。快到幽州時,契丹軍隊已列好陣等待晉軍。李存勖令步兵列陣於後,告誡他們切切不要先動;而後令老弱兵士拖著柴燒起火前進,煙塵蔽住了天日。契丹不知道晉軍有多少,就按照鼓聲進入戰鬥。李存勖便奔向敵陣後乘機攻擊。契丹軍隊大敗虧輸,狼狽逃竄,從北山口敗走。晉軍俘虜斬獲首級共1萬多,終於解了幽州之圍。
六、騎戰
【奇略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
【奇略今譯】
凡是騎兵與步兵作戰的,如果遇到山林水澤之險要地形,必須趕快離開。因為這是必敗之地,不可在此與敵人作戰。如果要打,必須選擇平坦地帶,便於進攻和退守,作戰必勝。兵法說:平地就派出騎兵衝殺。
【奇略戰例】
《五代史》:唐莊宗救趙,與梁軍相拒於柏鄉五裏,營於野河北。晉兵少,梁將王景仁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易敗耳。”退而告之。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裏,利在速戰,今若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人識我之眾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趙人皆守城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蓋平原曠野之中,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之所長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軍無敢入見者。德威乃請監軍張承業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矣。不如退軍高邑,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高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王景仁怒,悉以其軍出。德威與之轉鬥十裏,至於高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裏。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製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與戰。”德威又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齎糧糗;縱其能齎,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未、申時,梁軍中塵煙大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戰例今譯】
《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兵救趙,和梁軍對抗於距柏鄉5裏之處,並把部隊集結在野河以北。晉軍兵力很少,而梁將王景仁雖然兵力不少,但是精銳的主力卻不多。晉軍看到梁軍人多勢眾,有些氣餒。後唐將領周德威為其部下鼓勁說:“這些不過是汴州雇傭兵,要打敗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他迴營還把這事向莊宗報告。李存勖說:“我帶這支深入敵地的軍隊出征千裏之外,利在速戰速決。目前如不乘勢急速出擊,一旦敵人了解了我們的兵力就無計可施了。”周德威說:“我看不一定這樣,趙人長於守城,不擅長野戰,我軍要想打勝,非靠騎兵不可。凡是平闊之地,騎兵可以發揮威力;如今我軍卻駐紮於河邊,靠近敵軍營門,這樣就不能發揮我軍的特長了!”李存勖聽了很不愉快,迴營躺在帳中。將領們誰也不敢去謁見,周德威就請出監軍張承業,並對他說:“大王發火了。但老將不想出擊並非膽怯,而是因為我們兵力不足又離敵營太近。目前所仗的僅是一水相隔,如果梁軍弄到船隻而渡河來攻,我軍就脫不掉被擊敗的境遇了。不如把部隊撤到高邑,誘敵出來,並千方百計進行幹擾,使他們不得安寧,就可打勝。”張承業聽後便進帳對存勖說:“德威老將軍深曉兵法,請不要忽視他的建議。”李存勖突然起來說:“我正在考慮德威的意見。”不多時,德威抓到梁軍俘虜,向他打探王景仁在做什麽。迴答說:“他已造數百隻船,將要用來架浮橋。”德威帶著俘虜進見李存勖。李存勖笑著說:“果然像你所預料的那樣。”他立刻下令把軍隊撤到高邑。周德威派出300騎兵,逼近梁營挑戰,而後他親率3000主力作為後衛。王景仁發怒,派出全部人馬出戰。周德威與其轉戰,且戰且走,到10裏以外的高南。雙方列陣對峙,梁軍的橫隊連貫約有六七裏長。李存勖躍馬登高下望,高興地說:“一片平原上長滿矮草,可進可退,真是擊敗敵人的好戰場啊!”於是派人告訴周德威說:“我軍應該動手和梁軍作戰。”德威又建議說:“梁軍輕率地追趕我軍,遠道與我軍輾轉戰鬥,他們來得匆忙,幹糧一定沒準備,即使糧食隨後送上來,也來不及食用,不到中午,人饑馬渴,必定要撤走。趁他撤退時立刻追擊,就會大勝。”等到下午日頭偏西時分,梁軍陣中忽然煙塵衝天了,周德威命令部隊全線出擊,結果梁軍大敗而逃。
七、舟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衝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勿迎水流。
【奇略今譯】
凡是與敵人在水中作戰,必須把所有的船隻布置在上風和上流。上風就是順風,占據上風可以借助風勢用火焚燒敵人的船隻,上流就是順著水的流向,占據上流可以借助水勢用戰艦衝擊敵人的船艦。這樣就戰無不勝。兵法說:要想與敵人作戰,千萬不可逆水行舟。
【奇略戰例】
春秋,吳子伐楚,楚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以巨艦衝突;吳軍勢弱,難以相拒,遂至敗績。
【戰例今譯】
春秋時期,吳國進攻楚國。楚國的令尹陽匄占卜,求問戰爭的吉兇,結果卜兆上顯示:“戰爭不吉利。”司馬子魚說:“我軍地處上流,為什麽能不吉利?”於是,指揮軍隊投入戰鬥,並派大型船隻衝擊吳軍船隻。因為吳軍兵力薄弱,難以抵抗楚軍的攻擊,很快便被打敗了。
八、車戰
【奇略原文】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奇略今譯】
凡是步兵或騎兵在平原上作戰,必須用偏箱、鹿角車擺成方陣,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這是因為這種方法一方麵可以保持戰力,一方麵可以阻止敵人接近,還可以掩護我軍保持戰鬥隊形。兵法說:開闊的地方就用戰車作戰。
【奇略戰例】
晉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腰開弩三十六鈞,立標揀試,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於是率其眾西渡溫水,虜樹機能等以眾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以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萃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眾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樹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戰例今譯】
西晉涼州刺史楊欣因和當地羌族關係惡化,被敵人所滅。河西(今甘肅武威一帶)被分割阻斷。晉武帝經常因西部局勢而憂慮,上朝時感歎道:“誰能為我討伐敵人,打開通向涼州之路?”朝廷大臣沒有一人迴答。司馬督馬隆上前說:“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討平他們。”武帝說:“如果能打敗敵人,為什麽不任用呢?想聽聽你用什麽策略和方法啊!”馬隆說:“您如果能任用我,就應當讓我自己方便行事。”武帝說:“用什麽辦法?”迴答說:“我請求召募勇士3000人,不要問他們從哪裏來,率領他們擊鼓西行,依靠陛下您的威風和道德,何愁敵人不被消滅呢?”武帝同意了,就任命馬隆為武威太守。馬隆招聘用腰開弩能拉開36鈞弓力的人,樹起旗標進行考試,從早晨到中午,選得3500人。馬隆說:“足夠了。”馬隆於是率領部眾西渡溫水(今南盤江),敵寇樹機能等率萬餘騎兵阻擊。敵人利用險要地形阻擋晉軍的去路,或者設伏兵攔截晉軍的後續部隊。馬隆依照八陣圖法製作偏箱車,在廣闊的地方,就用鹿角車設營;道路狹窄則做成木屋放在車上,一麵作戰一麵前進。弓箭所射達的地方,敵人應弦而倒;轉戰千裏,殺傷敵人數千。馬隆到達武威時,鮮卑部落大人萃跋韓、且萬能等前來投降的1萬多人。馬隆前後誅殺和降服敵軍數萬人,又把善戎、沒骨能等爭取過來,直接與樹機能作戰,將其斬殺,終於平定了涼州。
九、信戰
【奇略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
【奇略今譯】
凡是對敵作戰,士卒們踏上戰場,就如置之萬死一生之地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因為這是聽從指揮和服從命令。將帥講求信義而以誠待人,那麽,士卒便會相信而不懷疑。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兵法說:將帥有威信,是因為不欺詐士兵。
【奇略戰例】
三國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司馬懿督張合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會兵交換,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陣,幡兵適交,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製,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速裝以待期,妻子鵠立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往者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合,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戰例今譯】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合所部,以及雍、涼二州等精兵30萬人,隱蔽輕裝前進,直指劍閣。蜀國丞相諸葛亮此時正率軍駐防在祁山,他把一切旗幟,武器等軍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正在換防,留在戰場的將士隻有8萬人。正當魏軍開始布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部下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製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失信’的做法,是為古人所痛惜而不取法的。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頸切盼而逐日計算著丈夫歸來的時間。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麵臨征戰的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啟程返鄉。於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誌昂揚,決心拚死一戰。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性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爭先,衝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合,擊敗了司馬懿。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十、教戰
【奇略原文】
凡欲興師,必先教戰。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奇略今譯】
凡是準備用兵,必定要先訓練部隊。要使全軍戰士平時練好分散與集合的陣法,熟悉起坐和進退的號令,一旦派出與敵人進行戰鬥,可以根據旗幟的揮動而反應變化,可以從聽鉦鼓的聲響而前進後退,這樣,就每戰必勝。兵法說:如果使用沒有訓練的人去戰鬥,就要白白地流血。
【奇略戰例】
戰國時,魏將吳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神而明之,是謂將事。”
【戰例今譯】
戰國時,魏國名將吳起說:“一個人往往戰死於沒有本領上,失敗於受到牽製上。用兵的原則,首先是訓練部隊。1人學好,可以教會10人;10人學好,可以教會100人;100人學好,可以教會1000人;以致千人教萬人,萬人再擴大教成三軍之眾。以我之近,待敵之遠;以我之逸,待敵之勞;以我之飽,待敵之饑。既學圓陣,又練方陣;既練行進,又練由疾行而突止;要練習能左能右,能前能後,能分散能集中,能合陣能分解。每種動作、隊形變化,都要反複練習,才能把武器發給他們。把戰士訓練得適應用兵如神的要求,這是做好將帥應做的事。”
手機看書免費下載和閱讀,i悅讀中文網.iyd最新,最快,最火爆,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