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閹黨”發動的整肅異己的政治風潮中,錢謙益革職迴鄉。崇禎元年明思宗打 擊魏忠賢及其“閹黨”,發動了持續兩年的清查“閹黨”逆案的運動,為東林人士平反昭雪。錢謙益官復原職之後,很快升任禮部侍郎。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他的聲望才幹鶴立雞群,被列入增補內閣成員的名單之中,引發會推閣員的“枚卜之爭”。機深刺骨的溫體仁:藉口天啟元年的科場舞弊案錢謙益的問題還未搞清,橫加誣陷,使錢謙益有口難辯。明思宗不加細察,無端給了錢謙益一個革職處分。溫體仁搞掉錢謙益以後順利地進入內閣, 以後又升任內閣首輔,還是忌憚錢謙益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於崇禎十年指使常熟人張漢儒誣告錢謙益五十八條罪狀,把鄉居八年的錢謙益逮捕入獄。無瑞蒙受不白之冤的錢謙益在獄中上疏申冤;並且通過親朋好友為之多方奔走,事情終於有了轉機。司禮監太監曹化淳、東廠太監王之心、錦衣衛掌印指揮吳孟明插手清查此案,真相大白:純係溫體仁陷害無辜。明思宗至此才明白,他寵信了七八年之久的溫體仁原來在結黨營私,痛下決心罷了溫體仁的官,釋放錢謙益。然而錢謙益的官運依然困頓,並沒有官復原職、直到六年之後,才在南明福王小朝廷出任禮部尚,達到了他的政治生涯的頂點,不過短暫得如同曇花一現。不久,清軍渡過長江,弘光小朝廷的福王、馬士英、阮大鋮之流擅離職守,自顧逃命,南京陷落,手下無一兵一卒的錢謙益無可奈何地率南京政府投降。錢謙益降清後,前往北京出任禮部侍郎,在仕途與名節的兩難選擇中,陷入深深的無奈與痛苦。幾個月後便藉口養病告假,迴到家鄉常熟,兩年後捲入抗清鬥爭,被清朝當局逮捕入獄。這種看似出爾反爾首鼠兩端的行徑,反映了失節者的懺悔以及對於名節的珍惜,他想用最後的抗清來洗刷降清的汙點,結果兩麵不討好,在明朝遺老遺少眼裏始終是火節者,在清朝當權者眼裏則是朝秦暮楚的貳臣。


    錢謙益的降清,暴露了他的人格弱點,對此人們已經知之甚多。而他在弘光小朝廷的短暫政治生涯中,暴露出來的人格弱點,人們知之甚少。筆者試圖對此稍加披露。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宣告延續276年的明朝滅亡了。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於南京,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仍在南京保留了一個形式上的中央政府班子。北京陷落後,南京政府的動向,是關係明朝國祚延續的大問題,因而成為遺民關注的焦點。由於戰爭的因素,當時情報的傳遞十分緩慢。北京事變的情報傳到南京,大約是在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之間。但是南京的袞袞諸公們懷疑事變可能是“風影”,沒有採取什麽大動作。直到四月二十五日“北報確信”,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才邀約各大臣議論善後事宜:二十七日,南京文武諸臣才告迎於奉先殿,議立新君。新君人選有潞王朱常澇與福王朱由崧,前者稍有人望,後者則在皇室親疏關係上有一點優勢。史可法傾向於潞王,鳳陽總督馬士英則非福王不立,高傑、劉澤清等統兵將領支持馬士英擁立福王。五月初三日,福王在南京監國;五月十五日,福王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宣告南明弘光政權的正式建立。福王對擁戴他登極十分賣力的馬士英的迴報,是任命他擔任兵部尚並且兼掌內閣實權。《小腆紀年附考》說,馬士英為了排擠頗有聲望的史可法,假意對他說:“我馭軍寬,頗擾於民,公威名著淮上,公誠能經營於外,我居中帥以聽令,當無不濟者。”史可法隻得上疏自請前往揚州,督師江上。


    馬士英為了完全掌控弘光小朝廷,決意捉攜他的摯友阮大鋮。阮大鋮,安慶懷寧人,萬曆四十四年與馬士英同時得中會試,天啟初由行人提升為給事中,因丁憂辭官迴鄉。天啟四年吏科都給事中職位空缺,阮大鋮欲倚重於頗有聲望的同鄉左光鬥,覬覦吏科都給事中這個頗有實權的人事監察崗位。負責考察官吏的趙南星、高攀龍、楊漣以為阮大鋮“輕跺”,不可擔任如此要職,打算另用魏人中。阮大鋮暗中買通太監,要他扣押推用魏人中的奏疏,致使吏部不得已而推用阮大鋮。經過此番曲折,阮大鋮痛恨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人,為了和東林人士作對,他依附於魏忠賢,與“閹黨”骨幹分子霍維華、楊維垣、倪文煥結成“死友”,編寫攻擊東林人士的《百官圖》,通過倪文煥之手送到魏忠賢的案頭。此人心術不止,做事總是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害怕遭到東林人士報復,還不到一個月,急忙辭官而歸。不久,楊漣左光鬥諸君子被“閹黨”迫害致死,阮大鋮詡詡自矜。之後他被起用為太常少卿,向魏忠賢極盡獻媚之能事,又怕政局有變,魏忠賢不足以長久依靠,每次覲見之後,就重賄魏府門房,收迴名刺,以免留下痕跡。幾個月以後,工於心計的阮大鋮還是辭職離開了官場這個是非之地。崇禎二年清查“閹黨”逆案,阮大鋮列入從逆分子名單, 以“交結近侍又次等”判處削籍,按刑律得處徒刑三年,準許納贖為民,但永不敘用,也就是說今後再也不允許重登政壇。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樊樹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樊樹誌並收藏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