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作者:樊樹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貴妃欲立皇三子朱常洵的陰謀之所以不能得逞,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皇長子朱常洛,生於萬曆十年,到萬曆二十二年才出閣講學(太子的豫教),已經十三歲了,因為是“庶出”的關係,境遇很是坎坷。皇帝的一拖再拖,廷臣的一再諫諍,從批準出閣講學,到四年後舉行冠禮,再過三年冊立為皇太子,這條路一波三折,過於顛沛,後人李遜之《泰昌朝記事》概括為一句話:“一切典禮俱從減殺。”
朱常洛雖然成為皇太子,但日子並不好過。一方麵父皇並不喜歡他,另一方麵鄭貴妃時時想造成“易儲”(更換太子)的局麵。皇太子朱常洛的處境岌岌可危,引起朝野上下憂心忡忡,於是乎有所謂“妖書案”的發生。
所謂“妖書”其實稱不上“書”,不過寥寥數百字的揭帖(傳單),題目叫做“續憂危竑議”。為什麽要叫“續”呢?因為先前已經有過“憂危竑議”了,這次是“續篇”。
飽學之士呂坤在山西按察使任上,曾把歷史上的“列女”事跡編成一本書,題名《閨範》。
不久太監購得此書,傳入宮中。鄭貴妃命人增補了十餘人,以漢明德皇後開篇,鄭貴妃終篇,並加寫一篇序文,囑託其伯父鄭承恩及其兄弟鄭國泰重新刊刻,書名改《閨範圖說》。
鄭貴妃把自己列入“閨範”之中,意圖是昭然若揭的,由此看來《閨範圖說》與《閨範》雖有不少相同之處,但兩者的編寫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料有人把兩書混為一談。萬曆二十六年有一個託名燕山朱東吉的人,為《閨範圖說》寫了一篇跋文,題為《憂危竑議》,把一本經過別人篡改的議論婦女道德的書,加以政治化、現實化,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迴過頭來清算呂坤。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呂坤“機深誌險”,“潛進《閨範圖說》,結納宮闈”。
呂坤蒙不白之冤,立即寫了《辯憂危竑議疏》向皇上辨白:“先是,萬曆十八年臣為按察使時,刻《閨範》四冊,明女教也。後來翻刻漸多,流布漸廣,臣安敢逆知其傳之所必至哉?”
“伏乞皇上洞察緣因《閨範圖說》之刻果否由臣假託,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將臣所刻《閨範》與(鄭)承恩所刻《閨範圖說》一一檢查,有無包藏禍心?”顯然,他編寫的《閨範》後來被人改頭換麵成《閨範圖說》,與他無關,不能說成他自己偷偷送進宮裏,企圖“結納宮闈”。
呂坤當然是無辜的。由於事情牽連到鄭貴妃,萬曆皇帝不得不親自出麵幹預,下達諭旨,說明《閨範》一書是他推薦給鄭貴妃的,因為書中大略與《女鑒》一書主旨相彷佛,以備朝夕閱覽。他在渝旨的最後以嚴厲的口氣說道:“戴士衡這廝以私恨之仇,結黨造書,妄指宮禁,幹擾大典,惑世誣人,好生可惡。”照例本應嚴辦,但那樣的話,勢必追究《閨範圖說》的來龍去脈,鄭貴妃自然難脫千係。他不想把影響擴大,便輕描淡寫地作出結論:“這事朕已洞知,不必深辦。”他用這種方式來淡化此事,使事態漸次平息。因此這本“妖書”--《憂危議》,並未引起政壇的震動。
到了萬曆三十一年,又冒出一本《續憂危竑議》,再次舊事重提,終於釀成晚明史上有名的“妖書案”。雖然文章不長,卻好像一顆重磅炸彈,使政壇為之震動。
《續憂危竑議》抓住皇太子岌岌可危的處境大做文章,指責鄭貴妃企圖廢太子,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一則說,“夫東宮(指太子)有東宮之宮,一宮未備,何以稱安乎?皇上迫於沈相公(內閣首輔沈一貫)之請,不得已而立之,而從官不備,正所以寓他日改立之意也”:再則說,“曰:改立其誰當之?曰:福王(即朱常洵)矣。大率母愛者子貴,以鄭貴妃之專擅,迴天轉日何難哉”。三則說,“夫在朝在野,固不乏人,而必相朱者,蓋朱名賡,賡者更也,所以寓他日更立之意也”。接下來,列舉了附和朱賡的九個文武大臣,“而又有鄭貴妃主之於內,此之謂十亂”。總的意思是說,皇帝不得已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但太子居住的東宮及其規製都不具備,因此儲位未妥,國本未固,在“十亂”的活動之下,不知什麽時候太子就會被廢掉,而改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
一夜之間,這份《續憂危竑議》的揭帖,傳遍京城,上至宮門,下至街巷,到處都有,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看到這份類似傳單的東西,指名道姓議論當時政治中最為敏感的話題,人驚失色。關於鄭貴妃欲廢太子由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謠言,早己不翼而飛,傳遍街頭巷尾,但那畢竟是私下的竊竊私語,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書麵形式公開散發,可見事態的嚴重性。
《續憂危竑議》中指名道姓提到的朱賡,十一月十一日清早,在他家大門口發現了“妖書”,外題是“國本攸關”,內題是“續憂危##議”。一看內容,竟是誣陷自己“動搖國本”他日更換太子,令他,驚惶失措,有口難辯,趕緊誠惶誠恐地把它呈送皇上,並且附上一份申辯書:“臣以七十衰病之人,蒙起田間,置之密勿,恩榮出於望外,死亡且在目前,復更何希何覬?而誣以亂臣賊子之心,坐以覆宗赤族之禍。”
</br>
皇長子朱常洛,生於萬曆十年,到萬曆二十二年才出閣講學(太子的豫教),已經十三歲了,因為是“庶出”的關係,境遇很是坎坷。皇帝的一拖再拖,廷臣的一再諫諍,從批準出閣講學,到四年後舉行冠禮,再過三年冊立為皇太子,這條路一波三折,過於顛沛,後人李遜之《泰昌朝記事》概括為一句話:“一切典禮俱從減殺。”
朱常洛雖然成為皇太子,但日子並不好過。一方麵父皇並不喜歡他,另一方麵鄭貴妃時時想造成“易儲”(更換太子)的局麵。皇太子朱常洛的處境岌岌可危,引起朝野上下憂心忡忡,於是乎有所謂“妖書案”的發生。
所謂“妖書”其實稱不上“書”,不過寥寥數百字的揭帖(傳單),題目叫做“續憂危竑議”。為什麽要叫“續”呢?因為先前已經有過“憂危竑議”了,這次是“續篇”。
飽學之士呂坤在山西按察使任上,曾把歷史上的“列女”事跡編成一本書,題名《閨範》。
不久太監購得此書,傳入宮中。鄭貴妃命人增補了十餘人,以漢明德皇後開篇,鄭貴妃終篇,並加寫一篇序文,囑託其伯父鄭承恩及其兄弟鄭國泰重新刊刻,書名改《閨範圖說》。
鄭貴妃把自己列入“閨範”之中,意圖是昭然若揭的,由此看來《閨範圖說》與《閨範》雖有不少相同之處,但兩者的編寫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料有人把兩書混為一談。萬曆二十六年有一個託名燕山朱東吉的人,為《閨範圖說》寫了一篇跋文,題為《憂危竑議》,把一本經過別人篡改的議論婦女道德的書,加以政治化、現實化,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迴過頭來清算呂坤。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呂坤“機深誌險”,“潛進《閨範圖說》,結納宮闈”。
呂坤蒙不白之冤,立即寫了《辯憂危竑議疏》向皇上辨白:“先是,萬曆十八年臣為按察使時,刻《閨範》四冊,明女教也。後來翻刻漸多,流布漸廣,臣安敢逆知其傳之所必至哉?”
“伏乞皇上洞察緣因《閨範圖說》之刻果否由臣假託,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將臣所刻《閨範》與(鄭)承恩所刻《閨範圖說》一一檢查,有無包藏禍心?”顯然,他編寫的《閨範》後來被人改頭換麵成《閨範圖說》,與他無關,不能說成他自己偷偷送進宮裏,企圖“結納宮闈”。
呂坤當然是無辜的。由於事情牽連到鄭貴妃,萬曆皇帝不得不親自出麵幹預,下達諭旨,說明《閨範》一書是他推薦給鄭貴妃的,因為書中大略與《女鑒》一書主旨相彷佛,以備朝夕閱覽。他在渝旨的最後以嚴厲的口氣說道:“戴士衡這廝以私恨之仇,結黨造書,妄指宮禁,幹擾大典,惑世誣人,好生可惡。”照例本應嚴辦,但那樣的話,勢必追究《閨範圖說》的來龍去脈,鄭貴妃自然難脫千係。他不想把影響擴大,便輕描淡寫地作出結論:“這事朕已洞知,不必深辦。”他用這種方式來淡化此事,使事態漸次平息。因此這本“妖書”--《憂危議》,並未引起政壇的震動。
到了萬曆三十一年,又冒出一本《續憂危竑議》,再次舊事重提,終於釀成晚明史上有名的“妖書案”。雖然文章不長,卻好像一顆重磅炸彈,使政壇為之震動。
《續憂危竑議》抓住皇太子岌岌可危的處境大做文章,指責鄭貴妃企圖廢太子,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一則說,“夫東宮(指太子)有東宮之宮,一宮未備,何以稱安乎?皇上迫於沈相公(內閣首輔沈一貫)之請,不得已而立之,而從官不備,正所以寓他日改立之意也”:再則說,“曰:改立其誰當之?曰:福王(即朱常洵)矣。大率母愛者子貴,以鄭貴妃之專擅,迴天轉日何難哉”。三則說,“夫在朝在野,固不乏人,而必相朱者,蓋朱名賡,賡者更也,所以寓他日更立之意也”。接下來,列舉了附和朱賡的九個文武大臣,“而又有鄭貴妃主之於內,此之謂十亂”。總的意思是說,皇帝不得已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但太子居住的東宮及其規製都不具備,因此儲位未妥,國本未固,在“十亂”的活動之下,不知什麽時候太子就會被廢掉,而改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
一夜之間,這份《續憂危竑議》的揭帖,傳遍京城,上至宮門,下至街巷,到處都有,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看到這份類似傳單的東西,指名道姓議論當時政治中最為敏感的話題,人驚失色。關於鄭貴妃欲廢太子由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謠言,早己不翼而飛,傳遍街頭巷尾,但那畢竟是私下的竊竊私語,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書麵形式公開散發,可見事態的嚴重性。
《續憂危竑議》中指名道姓提到的朱賡,十一月十一日清早,在他家大門口發現了“妖書”,外題是“國本攸關”,內題是“續憂危##議”。一看內容,竟是誣陷自己“動搖國本”他日更換太子,令他,驚惶失措,有口難辯,趕緊誠惶誠恐地把它呈送皇上,並且附上一份申辯書:“臣以七十衰病之人,蒙起田間,置之密勿,恩榮出於望外,死亡且在目前,復更何希何覬?而誣以亂臣賊子之心,坐以覆宗赤族之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