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淩陷入了迴憶之中,思索片刻後,枯瘦如老鬆樹皮的臉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想起了一些不願迴憶的幼年家族之事,


    而後緩緩開口道:“當初我那叔父雖能做到位極人臣,官做的比老夫還大許多,但他的心思也未完全放在匡複漢室上,


    尤其是在扳倒董卓之後,一門心思隻知道排除異己,導致群臣與他離心離德,最後慘死於奸人之手,還累及全族,


    老夫也不得不與兄長一起狼狽逃出京師以求活命,那是老夫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了,若不是有幸遇見武帝,委任老夫為帳下主簿,


    老夫恐怕都活不到及冠,更別提恢複太原王氏昔日的榮光了,武帝待老夫恩重如山,不管丞相信不信,


    老夫都會永遠忠於大魏的江山社稷,丞相若是要北上,亦可放心前去,老夫必會為丞相守好大魏根基的!”


    曹爽表麵假裝被王淩的忠心感動,握住王淩的手激動的道:“老司空真是我大魏的忠臣啊,有老司空這句話,我便可放心帶兵北上了!”


    曹爽雖是如此說,但心裏知道這老狐狸的話又豈可輕信,還是要留好後手才算穩妥啊,畢竟朝堂之事可不是過家家,處處皆是生死之局,容不得大意。


    初平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辛巳,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


    王允決定趁此機會行動,令士孫瑞書寫詔書交給呂布,呂布懷著詔書,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


    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後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


    董卓急唿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唿:“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呂布所殺,董卓的主簿田景等三人撲向董卓屍體,也被呂布斬殺,在場的其餘人再也不敢動了。


    王允又遣皇甫嵩攻打郿塢,誅殺董卓三族。


    董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歡騰。


    董卓被殺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張種撫慰山東”。


    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人民的稱讚。


    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麵無和悅之色。


    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蔡邕曾是董卓的舊臣,當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時,蔡邕在座上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歎息。


    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蔡邕:“董卓是國家的罪人,殺害主上的殘臣,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


    你身為天子臣民,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


    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蔡邕有口難辯,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


    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


    太尉馬日磾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伯喈(蔡邕字)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了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成為一代大典;


    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佞臣拿著筆在幼主的身邊,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


    馬日磾無奈,隻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公這種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製度和創作的保障。


    如今,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


    當時多數名士都為蔡邕說話,王允這才後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經死在了獄中。


    董卓死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複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繼而王允又對群臣解釋說:“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隻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所以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


    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之上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


    王允平日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


    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


    涼州兵是董卓的嫡係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


    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製他們。


    可是後來有人對王允說:“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選擇解兵,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陝縣,以便安撫軍心。”


    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為董卓報仇,在長安殺了王允的全家。


    王淩和哥哥王晨當時年齡尚小,翻過城牆逃出,跑迴太原。


    早年就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等人結為好友,後來舉孝廉出身,出任發幹縣(今山東省冠縣)縣令,後因罪獲刑。


    服刑期間,恰逢兗州刺史曹操巡察。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係因公犯罪,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將軍主薄之職。


    及中山太守,有治績,後來得到受曹操賞識,出任丞相掾屬。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後,王淩任散騎常侍,出任兗州刺史。


    黃初三年(222年),參與洞口之戰。


    王淩與張遼等人進軍到廣陵,眾將共破吳將呂範,因功封為宜城亭侯,加號建武將軍,出任青州刺史時整理法度,重建當地戰亂後的秩序,得到百姓稱頌。


    太和二年(228年),隨從曹休征伐東吳,在夾石與吳軍遭遇,魏軍失利。王淩拚死突圍,使曹休得以撤退。後又擔任揚州和豫州刺史,頗得軍民的歡心。


    剛到豫州時,表彰當地先賢的後代,征召沒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響極好。


    正始初年(239年),曹叡駕崩後,曹爽對他積極攏絡,以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


    正始二年(241年),吳國大都督全琮領數萬人馬進攻芍陂。


    王淩率諸軍迎戰,奮戰數日,斬殺秦晃等十餘位東吳將領,吳軍退走。


    王淩因此進封南鄉侯。


    不久,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戶,在去年九月又升任司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