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見狀便笑著扶起就要作揖告罪的王淩,輕輕的拍著王淩的肩膀,開口道:“王老司空不必如此,身為四朝老臣的您既然如此說了,天子和朝廷自然是會相信王老司空的忠心的,隻要王氏一直忠於朝廷,族中不要有人像司馬懿和楊德祖一般有什麽不該有的心思,相信朝中也必不會有人敢為難王老司空和太原王氏的。”


    王淩鬆了口氣,皺如老鬆樹皮般的臉上勉強擠出幾絲笑容,賠笑道:“丞相可不要再拿老夫開玩笑了,老夫這把年紀可經不起這樣玩笑了,咳咳.........”


    曹爽亦笑著迴道:“王老司空放心,隻此一次,以後不會如此了。”


    曹爽頓了頓又看著王淩開口道:“此番那碧眼兒兵犯遼東,我軍節節敗退,王老司空亦知兵事,以為此時是否為出兵良機?”


    王淩心中也是吃了一驚,曹爽竟然會在出兵之事征求他的意見,這是出乎他意料的,以曹爽先前對世家的態度,這種事情是不會征求他的意見的,莫非曹爽改變對世家的態度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攻打漢中之地,劉備因險拒守,曹操欲攻不下,想要迴軍,又不忍心,正好軍中來請示口令,曹操便傳口令“雞肋”,下屬不知什麽意思。主簿楊修便收拾自己行李,別人奇怪地問他:“怎麽知道的?”楊修說:“雞肋這種東西,不吃扔了可惜,可吃起來又沒什麽可吃的,這是指的漢中,所以知道大王要撤兵了。”曹操果然引軍退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曹操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恐為後患,於是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等罪名下令將楊修收捕處死。


    楊修自以為因曹植事而死,臨死前,對故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一百多日後,曹操也去世了。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


    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


    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麽罪名就斬首了。


    這裏,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家的外甥,也不至於被殺。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所以他是一個與曹操在政治上始終是對立。所以楊修死的第二個原因,是他隸屬於曹操對立麵的政治陣營的一員,並非是僅僅因為有才與是袁家的外甥才死的。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曹植子建才華橫溢,雖然曹丕文亦可觀,但是就文學才華來說,偏長於書劄,於詩賦上的造詣比之乃弟曹植還是頗有距離的,所以作為本身就文采極好的曹操,也許在心裏更傾向於曹植一點。


    因為曹操此人身上本來就頗具詩人狂放不羈的氣質,而曹植頗有乃父之風,


    楊修也曾經說,好幾次曹植就差點做了太子,這其中作為曹植智囊集團中堅的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隻是丁儀、丁廙兄弟與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曹操有感於丁儀父親勸自己迎漢獻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兒嫁給丁儀,結果曹丕勸阻說丁儀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儀沒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懷恨在心開始大力支持曹植奪嫡。


    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當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爭奪對象了。


    曹植做為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


    但是,曹植和曹丕雖然在文學才華上是曹植占優,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應該說曹丕要勝一籌。


    而且兩人身邊智囊集團的構成也不一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朱鑠的官位是中領軍,相當於的政委一職。


    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麽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的老謀深算,這樣在鬥爭中自然就差了一截。“有才策”的楊修和當時僅是朝歌長的吳質在鬥智中敗下陣去的記載,而且因此直接導致了曹操對曹植為人的懷疑。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吳質可謂知己知彼矣,楊修空負才名,可惜不及吳質的老謀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還連帶了主公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說不出。


    其餘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園門中加“活”字為嫌闊,曹操寫“一合酥”解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題邯鄲淳撰的曹娥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為“絕妙好辤(辭)”等等,都隻能說明楊修的聰慧,然而隻能說是小聰明,說過點甚至可以說隻是猜文字謎的工夫好,並沒有見他與丁氏兄弟在政治和軍事上有什麽建樹可言。


    此後,曹丕因為曹植的文采極好,自己實在不是他對手,心裏頗為著急,以至“悵然自失”,吳質又一次逆轉了形勢,致使曹操再次對曹植有了看法。


    曹操雖然有詩人氣質,但首先是個政治家,賈詡讓他看到了那個時代在立嗣問題上廢長立幼的利弊和前車之鑒,對於他來說,他死後維持政權的安定和長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讓路,包括自己個人的好惡。


    而郭嘉、荀彧等人對他的長處評價中就有“善斷”一說,所以他馬上做出了決斷,於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太子。楊修在曹植失寵後,曾經有意疏遠曹植,但是因為曹植畢竟是曹操的兒子,所以不敢過於明顯,還是保持了一定的來往密度。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較缺乏政治上的應變能力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