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深刻的經曆,救命之恩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半個時辰後,張群、杜德率部來到首山腳下,對於其他將領來說率軍來此可能需要找向導,
但對他們兩位來說,他們自己就是向導,即便是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但是遼東的道路他們都還是能大致記得的,畢竟上次出使遼東的經曆太深刻了……………
張群望著首山感慨道:“當初我等也在首山躲避公孫氏的追捕,若非管幼安收留,我等早已活不到今日了,管幼安雖說是魏人,
但他也看不慣使下三濫手段誘殺我等的,便出手幫我等逃過一劫,對先生來說是舉手之勞,但於我等而言卻是救命之恩不可不報,哎,隻可惜先生已經仙去。”
杜德也感慨道:“哎,可惜啊,待會兒我們去管先生的茅廬祭奠一番吧,日後我等若是有機會見到管先生的後人,必要好好報答一番,隻是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遇見管先生的後人。”
張群望著首山笑著道:“會有機會的,隻要我們都活著。”
張群隨後又吩咐道:“迅速隱藏起來,再準備些落石、滾木,讓魏軍好好喝一壺!”
首山,從正南方向看過去恰如一個橫臥沉睡的仙子,東首是額際,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長發,額下眉眼鼻唇分明可見,主峰如高聳的豐乳。
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梁,好像是一隻手扶著腹部,腕下就是古刹清風寺了。
如果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北方,襄平城盡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
首山樹木繁茂,遮天蔽日,山上長滿高蒿,芬芳異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觀、氣候宜人。
首山地處咽喉要道,而且還是周邊唯一的高地,像這樣的地方,戰略地位必然十分重要。
所以,自古以來,作為遼東的屏障,首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每逢戰事,首山或成為主要戰場,或成為駐兵要地,見證著遼東的成敗興衰。
戰國時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之戰便發生在此地,
公元前226年,燕國都城薊城被秦軍攻破,燕王喜及太子丹率部退守遼東襄平(就是遼陽),秦國大將李信率大軍追擊,駐紮於首山。
燕王喜被李信恐嚇,又聽信秦王的誆騙,於是殺掉了太子丹,將首級獻給秦王求和。
但這隻是換來了苟延殘喘,四年之後,燕國仍為秦所滅,這大概是首山和戰爭相關的最早的記載。
第二次便是前些年司馬懿征伐遼東公孫氏之戰,
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乘機割據遼東,自封遼東侯。
公孫氏政權傳到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時,關內已經是三國鼎立,北方的曹魏政權趨於穩定。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司馬懿征伐遼東,與公孫淵的軍隊在首山展開激戰,遼東軍失利,退守襄平城,16天後襄平城破,公孫氏政權覆亡。
如此好山自然是不僅僅與戰爭之事相關,也與隱士有關,前些年隱士管寧便曾在此隱居了好多年,至今首山上還有管寧當初隱居之時所建的茅廬,
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贈予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
管寧成年後身高八尺,胡須眉毛長得很美。
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並且都敬重親善名士陳寔。
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
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隻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穀中。
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曹操任司空後征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
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人都迴去了,隻有管寧安閑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
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黃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征召。
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
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迴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
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
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
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後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攻滅。
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
管寧迴到中原後,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曹叡即位,於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
但還是下詔征召管寧為光祿勳,當時司空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
從黃初年間到青龍年間,征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陳矯逝世,司徒一職懸空半年。
次年,曹叡問侍中盧毓誰可任司徒,盧毓舉薦管寧,但曹叡不用。
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但對他們兩位來說,他們自己就是向導,即便是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但是遼東的道路他們都還是能大致記得的,畢竟上次出使遼東的經曆太深刻了……………
張群望著首山感慨道:“當初我等也在首山躲避公孫氏的追捕,若非管幼安收留,我等早已活不到今日了,管幼安雖說是魏人,
但他也看不慣使下三濫手段誘殺我等的,便出手幫我等逃過一劫,對先生來說是舉手之勞,但於我等而言卻是救命之恩不可不報,哎,隻可惜先生已經仙去。”
杜德也感慨道:“哎,可惜啊,待會兒我們去管先生的茅廬祭奠一番吧,日後我等若是有機會見到管先生的後人,必要好好報答一番,隻是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遇見管先生的後人。”
張群望著首山笑著道:“會有機會的,隻要我們都活著。”
張群隨後又吩咐道:“迅速隱藏起來,再準備些落石、滾木,讓魏軍好好喝一壺!”
首山,從正南方向看過去恰如一個橫臥沉睡的仙子,東首是額際,蜿蜒部分是下垂的長發,額下眉眼鼻唇分明可見,主峰如高聳的豐乳。
往西是一道斜坎的梁,好像是一隻手扶著腹部,腕下就是古刹清風寺了。
如果登上山頂極目遠望北方,襄平城盡收眼底,高高白塔矗立其中。
首山樹木繁茂,遮天蔽日,山上長滿高蒿,芬芳異常,山西坡下森林茂密景色奇觀、氣候宜人。
首山地處咽喉要道,而且還是周邊唯一的高地,像這樣的地方,戰略地位必然十分重要。
所以,自古以來,作為遼東的屏障,首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每逢戰事,首山或成為主要戰場,或成為駐兵要地,見證著遼東的成敗興衰。
戰國時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之戰便發生在此地,
公元前226年,燕國都城薊城被秦軍攻破,燕王喜及太子丹率部退守遼東襄平(就是遼陽),秦國大將李信率大軍追擊,駐紮於首山。
燕王喜被李信恐嚇,又聽信秦王的誆騙,於是殺掉了太子丹,將首級獻給秦王求和。
但這隻是換來了苟延殘喘,四年之後,燕國仍為秦所滅,這大概是首山和戰爭相關的最早的記載。
第二次便是前些年司馬懿征伐遼東公孫氏之戰,
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太守公孫度乘機割據遼東,自封遼東侯。
公孫氏政權傳到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時,關內已經是三國鼎立,北方的曹魏政權趨於穩定。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派司馬懿征伐遼東,與公孫淵的軍隊在首山展開激戰,遼東軍失利,退守襄平城,16天後襄平城破,公孫氏政權覆亡。
如此好山自然是不僅僅與戰爭之事相關,也與隱士有關,前些年隱士管寧便曾在此隱居了好多年,至今首山上還有管寧當初隱居之時所建的茅廬,
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贈予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
管寧成年後身高八尺,胡須眉毛長得很美。
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並且都敬重親善名士陳寔。
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
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隻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穀中。
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曹操任司空後征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
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人都迴去了,隻有管寧安閑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
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黃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征召。
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
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迴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
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
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
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後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攻滅。
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
管寧迴到中原後,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曹叡即位,於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
但還是下詔征召管寧為光祿勳,當時司空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
從黃初年間到青龍年間,征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陳矯逝世,司徒一職懸空半年。
次年,曹叡問侍中盧毓誰可任司徒,盧毓舉薦管寧,但曹叡不用。
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