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魏蜀吳的水師都旗鼓相當,論水師的實力還是吳國的更甚一籌,提起這一點吳國的水軍將士都是足以自傲的。


    全緒望著視野中越來越近的陸地有些擔憂的道:“大司馬,若是魏軍在遼東部署了大量的騎步兵,甚至是水師,那可如何是好啊?”


    全琮依舊立於船頭,隻是淡淡的道:“無妨,據潛伏在遼東的密探傳迴來的情報,如今的遼東隻有一個空殼罷了,


    公孫瓚、公孫淵既滅,遼東的實力早已被消耗殆盡,至於魏國的水師,那更是我軍的手下敗將,不值一提的,再說魏國怎可派水師來此偏遠之地。”


    除公孫瓚外,河北還存有三支強大的軍閥勢力。一是公孫瓚的上級劉虞,一是冀州牧韓馥,另一個則是韓馥手下渤海郡太守袁紹。


    四方勢力並不和諧,時刻準備吞並對方。


    此時袁紹與袁術反目成仇,袁術與公孫瓚、陶謙結成一派,袁紹與曹操、劉表又形成了另一陣營,河北成為兩大軍事同盟的對峙之地。


    公孫瓚由於有了公孫範的助力,增加了兩萬兵馬,因此才能一舉攻破青州、徐州,實力大盛,士氣大漲,向界橋進軍,以圖與袁術包夾袁紹,將其吞並。


    公孫瓚最初起兵攻打袁紹之時,袁紹畏懼公孫瓚的勢力,將自己的勃海太守印綬給予公孫範,意圖和解,


    結果公孫範反而起勃海之兵幫助公孫瓚,於是公孫瓚的部隊更加強盛,結果卻是袁本初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嚴綱任冀州牧,田楷任青州牧,單經任兗州牧向袁紹開戰。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在廣川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駐紮,公孫瓚與其在界橋附近開戰。


    公孫瓚帶領三萬勇將,麹義帶八百善於作戰的將士和一千弓箭手作先鋒。


    公孫瓚見麹義兵卒不多,輕敵大意,隻是派遣騎兵衝鋒。


    麹義的其他士兵埋伏盾牌下麵,等公孫瓚大軍到前之後同時發動進攻,公孫瓚的軍隊大敗,冀州牧嚴綱被生擒。


    雙方混戰期間,公孫瓚殘餘騎兵攻至並包圍袁紹所在。當時袁紹隻有數十強弩兵,百多持戟步兵。


    由於公孫瓚兵不知袁紹身份,在麹義引兵來救援時立即撤退。此後公孫瓚撤兵迴到幽州薊縣(北京市區西南部),另築城樓防守。


    初平四年(193年)冬天,劉虞欲指揮十萬餘人攻打公孫瓚。


    部隊中有個叫公孫紀的人,偶然得知劉虞的謀劃,連夜將此事告訴了公孫瓚。


    公孫瓚的部隊此時分散在外,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調動。


    公孫瓚擔憂自己會被殺,計劃逃跑。


    劉虞仁政愛民,不許士兵侵擾百姓、燒毀房屋,軍隊又不經常打仗,所以久久無法攻占薊縣。


    於是公孫瓚趁機挑選數百名驍勇善戰之人,順著風勢縱火,強攻薊縣。


    劉虞兵敗,退往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


    公孫瓚乘勝追擊占領居庸縣,俘虜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此時董卓被殺,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


    公孫瓚借此機會構陷劉虞曾和袁紹、韓馥密謀,妄圖謀反稱帝,並且強迫段訓殺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劉虞死後,公孫瓚吞並整個幽州,成為了當時北方首屈一指的諸侯。


    公孫瓚界橋之戰潰敗退迴至薊縣之後,袁紹派手下將領崔巨業率萬餘將士攻打公孫瓚,久攻不下,於是退兵而歸。


    公孫瓚在其撤退之時指揮三萬精兵一直追擊袁紹一眾於巨馬水(今河北省西部),大破袁紹,擊殺袁軍七八千人。


    而後又帶兵南下,占領郡縣,命令青州刺史田揩占領齊國。


    袁紹聞訊後增援了數萬士兵與田楷大戰兩年之久,接著袁紹又命令其子袁譚接任青州牧一職,在此期間,田揩敗於其手,之後由於雙方兵糧耗盡以及在天子派遣“持節撫慰天下”的使節趙岐的勸解下休戰而告終。


    劉虞曾經的部下鮮於輔聽聞劉虞被殺之事後,聯合齊周推舉燕國(今北京市大興區)的閻柔為烏桓司馬,召集鮮卑、烏桓等地兵馬,共領幽州大軍,帶領漢、胡萬餘人與公孫瓚的部下鄒丹在潞北(今潮白河之北)交戰,並將其打敗、斬殺。


    烏桓峭王又帶領一萬來人隨鮮於輔一起與劉和軍隊、袁紹軍隊等加在一起共十萬餘人,聯合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部隊被斬兩萬餘人,在鮑丘被擊敗。公孫瓚退守易京,在易京修固防禦,兩軍對峙一年有餘,麹義軍隊糧絕之後,眾多士卒退走,公孫瓚趁機擊敗麹義部隊。


    同年旱災蝗災接連而至,百姓民不聊生,但公孫瓚不體恤百姓,結交商販走卒,殘害有聲望的士人,全城百姓怨聲載道。


    再加上劉備與趙雲的出走,公孫瓚終覺形勢不妙。


    於是在易京加強防守,城牆周圍打造鐵門,屏退身邊左右侍從。


    公孫瓚本人沉迷聲色,不理政務,身邊的親信猛將紛紛離去。但公孫瓚卻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城固糧足,可安享太平。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再次舉兵討伐公孫瓚。


    在戰場上,公孫瓚手下一將領被敵軍包圍,但公孫瓚不願相救,於是眾將領或跑或降。


    袁紹攻至易京城門時,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請求援助,自己則準備帶領精兵出逃。


    在長史關靖勸解下公孫瓚才放棄逃跑。但袁紹步步緊逼,公孫瓚隻能且戰且退,等待公孫續搬來救兵。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續與黑山賊寇首領張燕率兵十萬餘人,兵分三路前來支援公孫瓚。


    公孫瓚派遣秘使給兒子公孫續帶信,闡明時局和利害,並與其約定在北邊濕地以點火為號,自己會從城內殺出,與袁紹決一死戰。


    但在公孫續與張燕收信之前,袁紹就已經截獲了這封密信並在城外設下埋伏,公孫瓚與其交戰,不敵。公孫瓚大敗,退守城中。


    公孫瓚戰敗之後,迴城內堅守。袁紹毀壞公孫瓚的望敵樓,帶兵挖出戰渠緊逼至易京城下。


    公孫瓚自認為難逃一死,於是把他的妻子兒女、兄弟姐妹全部勒死,之後點火自焚,死於薊州城中。袁紹部下將公孫瓚斬首,並將首級送至曹操所在的許都,由此可見占盡優勢之時還是有很大可能失敗的,隻要一著不慎,下場便會很慘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