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時光在緩緩的流逝,馬蹄“哢噠—哢噠”頗有節奏韻律的行進在青石板路上,這條路上平日裏素來行人很少,洛陽的百姓出城郊遊、務農也不會走這條路,隻有道路兩旁柳樹上的蟬鳴鳥叫之聲與他們作伴……………………………


    這讓曹爽想起了一些騎馬而舞的舞蹈,還有馬術之類的,便開口道:“我曾聽說昔年曹子建便很是喜歡舞馬,到如今也有不少世家豪族子弟喜歡舞馬,可惜卻是不曾見過幾迴。”


    馬均接話道:“仆出身貧寒,沒、沒有什麽機會見識舞馬,但以丞相這樣的出身,沒見識過幾次舞馬恐怕是不怎麽喜愛罷了,加之也不願玩物喪誌。”


    曹爽繼續道:“在那些世家子弟眼中,想必不是我不喜愛舞馬,而是不懂舞馬的樂趣。”


    在整個騎乘過程中,人著盛裝,馬走舞步,騎手與馬融為一體,同時展現力與美、張力與韻律、協調與奔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無論動作多麽複雜多變,人和馬都顯得氣定神閑、風度翩翩,表現出騎乘藝術的最高境界。


    這項運動在唐代被稱作“舞馬”,是人、馬和舞蹈藝術相結合的一種文化表現項目。這個項目起源於漢代的西域,後來隨著張騫傳入中原大地,逐漸成為風靡一時、文人士大夫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活動。


    昔年曹操的兒子曹植便是一個狂熱的“舞馬”迷。


    他曾向哥哥進貢過一匹心愛的大宛馬,這匹馬經過他的精心培養,“教令習拜,今輒已能與鼓節相應”,可以踩著鼓點進行跳躍、飛轉,翩翩起舞,不斷變化步法,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舞馬活動在這時的士族豪門中非常流行,當時選用的馬匹叫“青海驄”,產自西平郡一帶(西域吐穀渾)。


    吐穀渾人到了冬天“放牝馬於山上,言得龍種。嚐得波斯馬放入青海,因生驄駒,能日行千裏”。


    在這時人們的心目中,“青海驄”是龍與馬的結合,是真正的龍馬,所以才能經過培訓,領悟音樂和舞蹈的要決,並進行藝術表演。


    舞馬是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是用舞蹈和雜技進行配合表現的一個項目。最初的舞馬是由吐穀渾人培養、訓練後,以朝貢的方式進貢皇室的,《南史》、《北史》中都有相關記載。


    比如《北史》中就記載了西魏大統初年,當時的吐穀渾王誇呂遣使獻能舞之馬與羊、牛等牲畜的事跡,梁朝天監四年,梁朝封吐穀渾為河南王時,吐穀渾又獻舞馬於梁,梁朝命張率做賦以記之。


    到了唐代,由於李氏皇族對馬的喜愛,特別是對“胡馬”的鍾愛,大批胡馬來到中原。除了軍事用途之外,有不少西域名馬成為舞馬的馬匹。


    這些胡馬來到大唐,被放入飛龍廄、翔麟廄和同以苑廄等皇家馬廄精心培養調教,以便隨時表演。


    唐代舞馬興起於太宗後期,到高宗、玄宗時到達高潮。每逢有外國使節到大唐進貢或者朝賀,唐高宗及武則天都喜歡讓舞馬作樂,以待來使。


    據《資治通鑒》記載:“宴吐蕃來使,殿中奏喋馬之戲,樂作,馬皆隨之,宛轉中律,於作樂者飲酒,以口銜杯,臥而複起,使者無不大驚”。


    唐玄宗是個超級舞馬迷,每逢盛會,都會進行舞馬表演。他的馬廄養有西域各國進貢的良馬四百匹以上,全是經過精心訓練的良馬,每逢重大節日便在宮中表演。


    唐玄宗親自為舞馬譜寫了一曲《傾杯樂》,舞馬們按著音樂翩翩起舞,樂聲停止時,舞馬居然能口銜酒杯向唐玄宗祝酒,觀者無不撫掌稱奇。


    唐玄宗的大型宴會上進行表演的除了馬以外,還有犀牛、白象等屬國進貢的異獸。


    這些異獸與龍馬或同時循著音樂、踩著鼓點或進或退,或稽首,或半立而拜,十分生動有趣。


    如果說玄宗剛開始還是有心炫耀,後來卻是真心被這些動物們迷住。


    唐朝舞馬表演時,要對馬匹進行裝飾,舞馬的馬嚼子都以金線描繪各種圖案,身上也披著華麗的披風,馬籠頭懸掛各式玉件,舞蹈時這些玉件兒互相碰撞,叮咚作響。


    馬的韁繩也是特製的牛皮所製,外麵包裹著五彩絲帶,正如當時文人描繪的那樣:“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鈽其鬃,雜間珠”。這些西域良馬精神抖擻,昂首弄蹄,脖子上的金製鈴鐺清脆悅耳,宛如天上的天馬下凡。


    如果說漢至魏時,舞馬表演因為馬匹數量問題以獨舞為主,到了盛唐,由於國勢大張,馬匹數量從唐初的不足萬匹,到玄宗時發展到四十萬匹,所以舞馬表演由獨舞向群舞轉變。


    唐玄宗本人有舞馬四百匹,其中他最心愛的兩匹分別取名為“李家寵”與“李家嬌”,這兩匹馬音樂韻律極強,混身全是音樂細胞,舞動時騷首弄尾,尤其是善於銜杯祝酒,簡直是唐玄宗的命根子。


    這兩匹馬是當年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征吐穀渾時,從西域帶迴的“天馬”後代,經數代馬倌教導,音樂方麵的基因越來越強,是舞馬馴養技術的巔峰之作。


    唐代詩人王建曾有幸觀賞過一次唐玄宗的舞馬表演,他也寫下了一首《樓前》詩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天寶年間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將他那日在皇宮勤政樓前觀賞唐玄宗“千秋節”舞馬表演,見到那些龍馬跟著韻律昂頭而舞的情景。王建後來對朋友說,當時他們喝酒的銀壺上,都鐫刻著舞馬的圖案。


    銀壺正反兩麵分別是兩隻舞馬,都是長長的鬃毛和尾巴,後腿微彎,前腿站立,口中銜杯,十分華美。可見當時舞馬藝術在唐代有多麽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


    舞馬的表演方式一般有三種。一種是隨著音樂踏著碎步慢跑,這與今天的“盛裝舞步”十分相似。舞馬們配合音樂,以整齊的步子營造美感,“或進寸而退尺,時左之而右之”。


    第二種是舞馬口銜酒杯,時臥時躍,時而跪行,時而騰空,但必須在曲終時昂首獻杯,以表祝福,這一點和現在的雜技有些相似。


    第三種是成群的舞馬組成隊形,配合音樂不斷變換,宛如今天的大型團體操表演。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四百匹舞馬同時上場,在不同的音樂節奏的伴奏下,或奔或立,或舞或蹲,正如唐詩中所寫的“忽兮龍踞,愕爾鴻翻;頓纓而電落朱纓,驤首而星流白顛”,真正達到了千變萬化,讓人眼花繚亂,


    當然這樣的場景便隻有後世的盛唐才有了,現在的大魏還不具備這個條件,畢竟天下還不是太平盛世之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