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均熱淚盈眶的抱拳行禮道:“丞相真是賞罰分明啊,仆、仆當初在先帝之時亦做出了不少好東西,可就是很少有人賞識,如今能得丞相賞識,真是仆之幸,大魏工匠之幸啊!”


    曹爽擺手的道:“卿這樣如魯班公輸之大才,若是不能得到重用,是我大魏的損失,亦是吾之過。”


    馬均感慨道:“仆遇丞相便是如當年郭嘉投效武帝一般得賞識,真是遇見真正的明主了。”


    曹爽繼續道:“德衡過獎了,吾怎麽能與武帝這樣的雄主相提並論,隻是比漢哀帝劉欣這樣的人好上一些罷了。”


    漢哀帝繼位後,見董賢容貌俊美,就拜他為黃門郎,不久,又升任其為駙馬都尉侍中。董賢出則與哀帝同輦,入則侍從哀帝左右,甚至經常和哀帝同床共寢。


    董賢對於哀帝也竭盡柔媚之能事,朝夕侍奉在哀帝身旁。這更博得了哀帝的歡心。


    於是,哀帝便詔令董賢之妻和董賢一起住在宮中。


    與此同時,哀帝又納董賢之妹為昭儀,任董賢之父為少府。然後,又在北闕之下為其大治府第,極盡豪華奢靡。


    至於各種珍寶賞賜更是無以複加。此外,哀帝還為董賢預修墳塚在義陵之旁,其規格同王,並賜予金縷玉衣及尚方珍寶等。


    更有甚者,哀帝竟要把劉氏江山禪讓給董賢,遭到大臣們的反對。


    後來,哀帝竟下詔要封董賢為侯。引起丞相王嘉等大臣的極力反對。


    王嘉為人“剛直嚴毅有威重”,敢明言直諫,議論時政。


    本來,王嘉為相後即多次勸諫和反對哀帝寵幸董賢,現在這位無德、無能又無功、全憑容貌獻媚取悅皇上的弄臣,竟然也要被封為侯,王嘉實在難於保持緘默。


    於是,他聯同副相、禦史大夫賈延一同上疏。


    哀帝在王嘉等人嚴詞勸諫下,隻好權且收迴成命。


    但數月後,他又下詔封董賢為高安侯,還將反對封侯的公卿們教訓了一番。


    王嘉在天子的權威麵前並沒有馴服,他再一次上疏封事。


    然而,王嘉的勸諫非但未能打動哀帝,反而使他對王嘉更加不滿意,對董賢卻愈來愈寵幸。


    後來,傅太後死,哀帝又假托遺詔,加封董賢二千戶食祿。


    王嘉第三次封還詔書,不予辦理,並向哀帝及王太後上疏。


    哀帝大怒,以王嘉在朝,位不盡忠誠、舉薦不當為罪名,遣尚書召王嘉質問。


    在哀帝的威逼下,最後議定“召丞相詣廷尉詔獄”,這實際上是迫令王嘉自殺。


    按照漢代的慣例,“將相不辱”、“將相不對理陳冤”,凡是詔“召丞相詣廷尉獄”,不論有罪與否,受詔後即需自殺,不得出庭接受審問。


    王嘉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堅決不肯服毒自盡,在獄中20餘日,受盡侮辱,不食嘔血而死。


    哀帝的舅舅、大司馬驃騎將軍了明平素十分敬重王嘉,對其之死表示同情哀憐,哀帝聞知,遂以董賢代之,這時董賢年僅22歲,即位居三公。


    漢哀帝賞罰不明,導致朝廷上下離心離德,西漢在漢哀帝和一個沒有能力的董賢的統治下,國勢衰弱。


    哀帝死後,董賢被迫自殺,外戚王莽逐漸奪取了政權,西漢滅亡。


    不該賞的大賞特賞,該賞者卻被冷落在一邊,甚至實施懲罰;該罰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甚至還大加獎賞,這曆來是導致亂局的禍根。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人生轉折點,


    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論,形象生動、逼真地把袁紹的致命弱點與曹操的勝劵在握優勢說得如此透徹,要知道袁紹當時無論從兵力、英勇武將如雲,精英謀士如睿,為什麽曹操還是如神助戰勝了袁紹呢?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其中的第九條便是曹孟德賞罰分明、而袁本初則是對手底下的人賞罰不明,


    他的第九條是這樣說的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您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他。


    胸懷天下不兒女情長,敬重人才勝過一切命。


    各別舉其對待武將、文臣的事例來說明兩人的不同。


    曹操對待武將的態度和生命遠遠勝於自己子女,典韋死後曹操痛苦、悲痛失聲哭泣,並其表述遠勝於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


    還有如對待夏候曹氏將領與張遼、許褚、關羽、徐晃等,無不關愛有加,一視同仁的獎罰分明。


    對待文臣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倍加珍惜和信任,得到衷心擁戴。


    再說袁紹對待手下世之絕代武將顏良、文醜,不珍惜,用之不竭、不歇,導致兩人早早喪命,人稱高士睿智文臣田豐,多次力諫袁紹,乘曹操與呂布徐州會戰時,偷襲許昌。


    但是袁紹以幼子生病無心戰事而放棄大好良機;官渡之戰,又是田豐力阻未成而大敗,反遭殺害。狹隘的心胸可見一斑,不敗於曹操那才叫天理不容,


    郭嘉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他及時背袁而投曹,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主公。


    當初他北見袁紹,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謀臣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良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接著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想不到吧這樣的曠世大才竟然最初是投靠在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門下的。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如果賞罰不分,則是不明是非。


    如果小功勞不賞,也就失去了大功的動力;若小錯不罰,則很可能下次釀成大錯。因此,要根據下屬的權位而去考量賞與罰的尺度。


    《道德經》之中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君施政寬厚,民眾自然淳樸;施政苛嚴,民眾自然會狡詐。


    人性之中都有趨利避害的心思,想得到的是豐厚的利益,想避開的是懲罰和痛苦,


    而一個好的統治者一定是抓住了人性的這一特點,給予一個人想要的,並且必恰好的避開他不願意看到的錯誤的懲罰和痛苦,這就是以“仁”治,亦是賞罰分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