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郭修四人出了宮門與薑維分別之後,四人便徑直往驛館方向而去,一路上也遇到了幾條繁華的街道,其中一條便是放眼天下都赫赫有名的錦裏,可與洛陽城中的銅陀大街相比肩了,


    街道兩旁都是些賣蜀錦的綢緞莊之類的,還有一些客棧、酒肆,此地有不少來自魏、吳兩國甚至是從遙遠西域而來的商賈,很是繁華熱鬧。


    傳說中錦裏曾是西蜀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


    曾有記載:“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裏橋南岸道東邊起起文學,有女牆,其道西城,故錦宮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裏也。”


    王沈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劫後餘生的道:“孝先,汝今日還是太魯莽了,日後萬萬不可如此了,若不是陛下寬宏大度,


    吾等今日恐怕早就被下獄治罪了,汝這個臭脾氣得改啊,如若不然,恐怕在日後還會累及我等啊!”


    陳廣欽出來打圓場道:“哈哈,我等今日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吧,畢竟昨日衛將軍與我等說的可是沒有這每人二十匹蜀錦,多半是陛下臨時興起才加的,這多半還是虧了孝先啊,若沒有這二十匹蜀錦,那我等如何在成都安家啊!”


    蜀漢政權控製下的地盤主要為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麵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


    前兩個部分自戰國秦國派司馬錯、李冰父子入蜀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裏”、“天府之土”的美譽。


    並且在劉焉、劉璋父子的治理下“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同當時“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中原地區形成強烈的反差。


    但是,劉備入川,與劉璋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戰爭,連年的動亂使得致使益州百姓過著“饑膏草野”的生活,益州盆地的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並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蜀漢建國之初。


    如果蜀漢統治階級不考慮怎麽發展經濟來穩定政權,蜀漢很快就會被曹魏或東吳吞並,成為短命政權。


    因此,除了北伐和穩定國內,發展經濟成了蜀漢政權的頭等大事。


    在東漢三國小農經濟的社會裏,要想發展經濟,除了穩固農業,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是最有效的辦法。


    因此,蜀漢政權的辦法是以農業為根本,手工業和商業為輔,大力發展農業為基礎,蜀錦占據主要地位的手工業為輔的社會經濟。


    我們要認識到一點,就是蜀漢發達的農業為蜀錦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裏還有心思去織錦啊!


    而大量植桑、養蠶都要占據大量耕地,消耗大量糧食。所以,蜀漢發達的農業是蜀錦大規模生產的必要前提。


    諸葛亮給蜀漢製定了“閉關息民,發展經濟”的經濟發展方向。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讓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才能使農業生產發展起來。


    發展農業修養生息充蓄人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蜀漢政權憑借自己較為安定的區域政治環境和漢家王朝的正統繼承人的旗號在招徠外來移民的方麵下足了功夫。


    蜀漢建都成都後,諸葛亮命李嚴移民二萬充實漢中。經過李嚴這樣大規模的移民耕種後,終於使一度荒涼的漢中地區得到重新開發,成為財富民安的富庶之地。


    巴蜀素來富庶有天府之國美譽也是一個吸引移民的有利條件。加之蜀漢政權安置流民歡迎移民,三國之時竟出現了大量移民流入的現象,這對於蜀漢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極為有利。


    巴蜀的移民大量是流民,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蜀漢進行征伐戰爭往往遷移被征服地區民戶入川,如第一次北伐“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這次薑維奉命征西平也是“強製”遷了幾千名青壯迴來,充實蜀中的勞動力。


    為了保證農業產量穩定,蜀漢政權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大力整治水利,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據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用一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以使都江堰永遠維持最佳狀況,提高都江堰的灌溉力。


    由於成功的水利設施建設,整個四川盆地“不知饑謹,沃野千裏”,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成功的農業經濟不僅養活了蜀漢全國人口,“男女布野,農穀棲畝”就是對蜀漢農業最好的評價,但是這蜀漢的人口、糧草每年也就產出這麽多,不打仗還好,到了諸葛亮北伐之時便是不怎麽夠用了,


    錦是中國傳統的高級多彩提花織物,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


    錦是以精練染色的桑蠶絲為經緯原料,常常使用多種金銀線,其織造方法更是多種多樣。


    《六書故》曰:“織彩為紋曰錦”。


    錦的價值在絲綢織品中最高,因其耗工多、費用大、技術要求高,於是便有“其價如金”之說。蜀錦織品經緯比例恰當,圖案清晰,色彩豐富,花型飽滿,工藝精美。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


    蜀錦曆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生產工藝已然成熟。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早期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


    史書有載:“蓋春秋末時蜀未通中國,鄭、衛、齊、魯無不產錦。”又雲:“自蜀通中原而織事西漸,魏以來蜀錦勃興……”西漢時期的蜀錦品種、花色開始豐富起來,質量也越來越好,在市場上非常搶手。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蜀錦更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產量大不僅行銷全國還通過西北絲綢之路遠銷西域乃至歐洲各國。蜀錦在東漢期間就已經成為益州的支柱產業。


    蜀錦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爆發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


    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東漢千端差不多等於現代一萬米,光是賞賜就可以拿出這麽多,可見蜀漢政權蜀錦的巨大保有量。


    到諸葛亮治蜀時,他並沒有拘泥形式,執行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而是敏銳地發現了蜀錦所蘊含的巨大商業經濟價值,蜀錦的對外貿易收入將是蜀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因此把蜀錦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物資的高度,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


    不僅允許官辦、商辦和個體家庭手工業等不同的經濟體從事蜀錦生產,身為丞相的諸葛亮還親自動手在府邸的周圍種桑八百株進行示範(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號召蜀地百姓大量植桑、養蠶為蜀錦生產提供足夠的原料。


    褚磓也附和道:“如今我大漢能產這麽多的蜀錦,還能如此有價無市,這都是多虧了諸葛丞相,諸葛丞相為大漢的強盛可是出了很多的力啊,


    可惜先前的這些徒勞無功的北伐,將好不容易積攢的國力又給用盡了,哎,諸葛丞相還是對北伐之事太過執著了,不僅耗幹了大漢國力,也耗幹了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