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望著波瀾起伏的海麵道:“想當初吾與陸伯言陸都督合擊曹休之時便是靠這普普通通的粥來當軍糧,以活命啊!”


    黃武元年(222年),魏軍曹休領舟軍大出洞口,孫權使呂範督領徐盛、全琮、孫韶等將領領舟軍前去拒敵。


    此後,魏軍的臧霸數次以輕船鈔擊徐陵,因此全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


    不久,敵兵數千人出於江中,全琮與徐盛擊破之,殺魏將尹盧,梟其首,全琮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


    黃武七年(228年),孫權到皖城,使全琮與輔國將軍陸遜合擊曹休,大敗曹休於石亭。


    當時丹楊、吳郡、會稽的山民複為寇賊,攻沒屬縣,全琮時治富春,孫權遂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


    全琮至時,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共收得萬餘人。孫權於是召全琮迴牛渚,罷東安郡。


    全寄抱拳道:“父親說的是,這一把米、半鍋水在戰時起的作用可是大著呢,就算是在平日,也有無數的人家以此來活命。”


    先民常食用的幾種穀物分別為黍、稷、粟、稻。無論何種穀物,脫殼以後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音fán),而粥的做法屬於第三種,同樣也是火上加熱,但要置於容器裏加水、使其軟化。


    一把米、半鍋水,無需油鹽配菜就能升起炊煙。被水稀釋的穀物將自身所含的澱粉和糖分散於整鍋,能以最小的資源和烹飪成本維持最多人的基本生存。粥也因此與饑餓感乃至貧窮緊密聯係。


    古時饑荒多發,底層百姓一年四季的果腹之物常常是糠菜半年糧,喝稀粥以度日,食粥,代表家貧。


    在煮粥的這一過程中,水與米的比例決定了最終的成品是飯還是粥。


    曾有人言:“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


    無水不成粥,但既然要加足量的水,就對容器的深度有了要求。隻要下過廚房的人都知道,過淺的容器在烹飪湯汁類的食物時,往往抵不住液體沸騰的外溢。


    所以追溯粥的起源至黃帝時代,倒不如說在黃帝時代誕生了適合煮粥的容器。


    漢代的學者認為黃帝發明了“釜”“甑(音zèng)”這樣的烹飪器具,於是順帶把粥的發明也歸功於他。


    其實從新石器時代起,適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還有出現在中晚期的“鬲(音li)”“戽(音hu)”“規”等。


    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鍋,恰好是“粥”的繁體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兩旁的“弓”,則描繪了煮米時嫋嫋上升的蒸汽。


    全琮捋著胡須感慨道:“這一碗粥也讓吾想起了年少之時為陛下長史的父親命吾運些穀米到吳有所交易,可是吾卻看見城中那些貧民無所食,便把穀米全數給了他們父親因此大怒,但好在他最後沒有責罰吾。”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孫權用全柔為長史,後出任桂陽太守。


    全柔曾使全琮運穀米數千斛到吳,有所交易。


    但全琮到後,散用穀米,救濟貧民,空船而還。


    全柔聞此大怒,全琮頓首道:“我認為鬻米之事既非緊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懸危累之難,因此我便以米振贍,而不及先行啟報父親。”全柔亦奇其誌。


    當時中州士人避亂至南方,依從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


    全寄抱拳道:“父親仁義,怪不得吳地的百姓皆稱讚您有戰國時孟嚐君之風範啊!甚至比孟嚐君更得百姓之心,畢竟孟嚐君接濟的是對他有用的門客,而您接濟的則是普通的貧民。”


    孟嚐君田文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田文。


    田文寧肯舍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


    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


    田文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田文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


    賓客剛剛離開,田文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裏撫慰問候,獻上禮物。


    有一次,田文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


    田文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但是他的“大方”也隻是對門客的,對貧民卻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全琮擺手笑著道:“哎,為父可比不得那齊國公子孟嚐君啊,能有那麽多錢糧養得起數千門客,但不時用些米糧接濟貧民還是能做到的。”


    全琮又道:“吾等現在已到登州大洋了吧?想必最多再有不過十多日便能登陸了。”


    全緒出船艙抱拳道:“大司馬,現在我軍已航行至廟島列島,再過一會兒便能看到大謝島、烏湖島等島嶼了。”


    廟島群島,也稱“長山列島”,是此地32個島嶼的總稱,主要島嶼有:南部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習稱南五島)和北部的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習稱北五島)及其它無人小島。其中:最大島是南長山島,最小島是小高山島。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至後世,廟島群島都是中原地區進入遼東的兩條捷徑之一。


    全琮想了想道:“吾剛剛看了些關於此群島的記載,相傳長島素有海山三仙山之名,隻是上麵多半沒有仙人、仙藥罷。”


    長島素有蓬萊、瀛州、方丈海上三神山之稱,古人早有“曾在蓬壺伴眾仙”的詩句,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指的就是長島。長島地處水中,碧波環抱,山清水秀,風景獨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