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此番話說得眾人都笑了。
最後蔣介石說:“談判我就不參加了。我參加了反而不好辦,對日作戰我口頭已經答應。主要的要他們放人,其他你們看著談,一切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絕!”
隨即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幫助下,張學良、楊虎城和宋美齡、宋子文幾人連續幾天反覆會談,商討蔣介石答應的條件。宋美齡和宋子文信誓旦旦,聲稱隻要保證蔣介石安全飛迴南京,蔣答應的聯共抗日、改組南京政府、釋放政治犯、召開由各黨派參加的救國會議等承諾就一定兌現。
張學良、楊虎城則坦言相告,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在是對蔣介石的保證有所顧慮。而且,即使他們兩人信了蔣介石,他們也不能保證東北軍和西北軍的高級將領相信蔣介石。而這些將領正是促使張楊發動事變的直接原因。
在此之前,中共代表周恩來專門同蔣介石談了兩個小時。周恩來還代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耐心說服楊虎城和張學良放人。
由此看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已成定局,放蔣介石迴南京也是大事所趨。但是,誰都知道蔣介石的為人,誰都知道蔣介石如果活著迴到南京,對張學良和楊虎城意味著什麽。但日軍大軍壓境,咄咄逼人,國民黨內部宗派林立,虎視眈眈。一旦蔣介石斃命,中國很可能會陷入新的內亂,這無疑對妄圖吞併中國的日本侵略者是最有利的。因此,當時親日派都希望蔣介石能死在西安。
1936年12月25日下午3時,西安機場擠滿了人群。東北軍、西北軍的數百名高級軍官及各界兩千人在歡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同時歡送蔣介石迴南京。
蔣介石麵如灰槁、右手抓住宋子文的大衣,左手提住宋美齡的手臂,步履匆匆地走向停機坪。
這時,張學良也帶領著隨從趕到了機場。楊虎城則帶領著一批高級軍官擔任警衛。
當即蔣介石、宋美齡等人匆匆上了飛機,張學良也跟著上了飛機。楊虎城在他們分別的剎那間隻說了句:“漢卿弟保重!”
飛機在歡送的人群上空插人藍天。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和平解決。然而,等待著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的卻是不可避免的厄運。
3.蔣介石出爾反爾
有人曾這樣形容“西安事變”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引起的錯綜複雜關係的演變,各種政治力量、各種人物的較量--有的人獲得了勝利,有的人遭到了失敗,有的人成為英雄,有的人成為小醜,他們之間進行的決鬥就像舊戲舞台上兩支軍隊所進行的決鬥一樣。他們口中連聲吶喊,手中猛舞刀劍,令人膽戰心驚,但實際上卻一點也沒有碰著對方。因為雙方心裏都明白這是演戲。最後,戰敗者頹然倒地,表示陣亡。但過了一會兒卻又自己爬起來,大搖大擺地走下舞台;甚而威風凜凜,比勝利者還自豪。
這就是蔣介石迴南京後給全國人民的感覺,人人都“得勝”了,隻有歷史是受騙者。
那天,孔祥熙和其他國民黨軍政要員在飛機場,象歡迎凱旋的英雄一樣歡迎著蔣介石的歸來。
就在蔣介石迴南京的當天晚上,孔祥熙和宋零齡便前去探望,孔祥熙並當即提起辭去代理行政院長一事。
在幾天後由蔣介石主持召開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會議上,張學良沉痛地對在坐的人說:“茲汗顏隨鈞座返京,聽候懲處,以昭軍紀。”
而蔣介石此際已恢復了他昔日的尊嚴,並以長者的“寬容”檢討說:“由於本人無德無才,教導部下無方,以致發生此史無前例之事變……汝既有悔過之意,自當轉呈中樞,採取適當措施,以挽墮局。”
挽救的措施是什麽?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1936年寫到:“留心請看一切嚴厲措施都何等巧妙地因雙方表示諒解而得到寬容,懲罰和賠禮都做得恰到好處。真不愧是妥協折衷大師的傑作,完全掌握中國人所說‘有實無名’和‘有名無實’之間的細微差別。”
蔣介石迴到南京後,並沒有立刻把孔祥熙辭去代理行政院長一事放在心上。孔祥熙是一定要這樣做的,其實辭不辭的結果都一樣。蔣介石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向全黨發表了一篇聲明。其聲明中說,他身為委員長,不僅沒能製止叛亂,反而給國家帶來危機,責任不可推卸。因此要求辭去他所擔任的最高職務。在辭職之前,他下令把前去圍攻西安的全部政府軍撤出陝西,以履行他“停止內戰”的諾言。
蔣的辭職沒有得到“批準”,因為所有的人都沒有把蔣介石提出辭職當真事,誰也不會幼稚到以為蔣介石真的想辭職,那不過是一個姿態罷了。但蔣介石又連提了兩次,好像他真心地想辭職,就像孔祥熙一定要蔣批準他辭去行政院代院長一樣。
和蔣介石上演的辭職鬧劇一樣,對張學良的‘’審判”同時也在進行。1936年12月29日國民黨召開中常委的緊急會議,會上孔祥熙等一改“西安事變”時對張學良的謙恭,開始義憤填膺地口誅筆伐,大肆聲討張學良犯上作亂的“暴行”。會議決定把懲處張學良的工作交給軍事委員會來完成。
</br>
最後蔣介石說:“談判我就不參加了。我參加了反而不好辦,對日作戰我口頭已經答應。主要的要他們放人,其他你們看著談,一切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絕!”
隨即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幫助下,張學良、楊虎城和宋美齡、宋子文幾人連續幾天反覆會談,商討蔣介石答應的條件。宋美齡和宋子文信誓旦旦,聲稱隻要保證蔣介石安全飛迴南京,蔣答應的聯共抗日、改組南京政府、釋放政治犯、召開由各黨派參加的救國會議等承諾就一定兌現。
張學良、楊虎城則坦言相告,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在是對蔣介石的保證有所顧慮。而且,即使他們兩人信了蔣介石,他們也不能保證東北軍和西北軍的高級將領相信蔣介石。而這些將領正是促使張楊發動事變的直接原因。
在此之前,中共代表周恩來專門同蔣介石談了兩個小時。周恩來還代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耐心說服楊虎城和張學良放人。
由此看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已成定局,放蔣介石迴南京也是大事所趨。但是,誰都知道蔣介石的為人,誰都知道蔣介石如果活著迴到南京,對張學良和楊虎城意味著什麽。但日軍大軍壓境,咄咄逼人,國民黨內部宗派林立,虎視眈眈。一旦蔣介石斃命,中國很可能會陷入新的內亂,這無疑對妄圖吞併中國的日本侵略者是最有利的。因此,當時親日派都希望蔣介石能死在西安。
1936年12月25日下午3時,西安機場擠滿了人群。東北軍、西北軍的數百名高級軍官及各界兩千人在歡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同時歡送蔣介石迴南京。
蔣介石麵如灰槁、右手抓住宋子文的大衣,左手提住宋美齡的手臂,步履匆匆地走向停機坪。
這時,張學良也帶領著隨從趕到了機場。楊虎城則帶領著一批高級軍官擔任警衛。
當即蔣介石、宋美齡等人匆匆上了飛機,張學良也跟著上了飛機。楊虎城在他們分別的剎那間隻說了句:“漢卿弟保重!”
飛機在歡送的人群上空插人藍天。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和平解決。然而,等待著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的卻是不可避免的厄運。
3.蔣介石出爾反爾
有人曾這樣形容“西安事變”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引起的錯綜複雜關係的演變,各種政治力量、各種人物的較量--有的人獲得了勝利,有的人遭到了失敗,有的人成為英雄,有的人成為小醜,他們之間進行的決鬥就像舊戲舞台上兩支軍隊所進行的決鬥一樣。他們口中連聲吶喊,手中猛舞刀劍,令人膽戰心驚,但實際上卻一點也沒有碰著對方。因為雙方心裏都明白這是演戲。最後,戰敗者頹然倒地,表示陣亡。但過了一會兒卻又自己爬起來,大搖大擺地走下舞台;甚而威風凜凜,比勝利者還自豪。
這就是蔣介石迴南京後給全國人民的感覺,人人都“得勝”了,隻有歷史是受騙者。
那天,孔祥熙和其他國民黨軍政要員在飛機場,象歡迎凱旋的英雄一樣歡迎著蔣介石的歸來。
就在蔣介石迴南京的當天晚上,孔祥熙和宋零齡便前去探望,孔祥熙並當即提起辭去代理行政院長一事。
在幾天後由蔣介石主持召開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會議上,張學良沉痛地對在坐的人說:“茲汗顏隨鈞座返京,聽候懲處,以昭軍紀。”
而蔣介石此際已恢復了他昔日的尊嚴,並以長者的“寬容”檢討說:“由於本人無德無才,教導部下無方,以致發生此史無前例之事變……汝既有悔過之意,自當轉呈中樞,採取適當措施,以挽墮局。”
挽救的措施是什麽?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1936年寫到:“留心請看一切嚴厲措施都何等巧妙地因雙方表示諒解而得到寬容,懲罰和賠禮都做得恰到好處。真不愧是妥協折衷大師的傑作,完全掌握中國人所說‘有實無名’和‘有名無實’之間的細微差別。”
蔣介石迴到南京後,並沒有立刻把孔祥熙辭去代理行政院長一事放在心上。孔祥熙是一定要這樣做的,其實辭不辭的結果都一樣。蔣介石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向全黨發表了一篇聲明。其聲明中說,他身為委員長,不僅沒能製止叛亂,反而給國家帶來危機,責任不可推卸。因此要求辭去他所擔任的最高職務。在辭職之前,他下令把前去圍攻西安的全部政府軍撤出陝西,以履行他“停止內戰”的諾言。
蔣的辭職沒有得到“批準”,因為所有的人都沒有把蔣介石提出辭職當真事,誰也不會幼稚到以為蔣介石真的想辭職,那不過是一個姿態罷了。但蔣介石又連提了兩次,好像他真心地想辭職,就像孔祥熙一定要蔣批準他辭去行政院代院長一樣。
和蔣介石上演的辭職鬧劇一樣,對張學良的‘’審判”同時也在進行。1936年12月29日國民黨召開中常委的緊急會議,會上孔祥熙等一改“西安事變”時對張學良的謙恭,開始義憤填膺地口誅筆伐,大肆聲討張學良犯上作亂的“暴行”。會議決定把懲處張學良的工作交給軍事委員會來完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