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來世:世人既犯了罪,罪的代價就是死。世上既充滿罪惡,將來基督要乘威榮從天降臨,基督為王,審判活人死人。凡信徒就進入天國得享永生,不信的罪人就被丟人地獄硫磺火湖受懲罰。


    這些教義反映為一般教徒的信仰就是:


    (一)世上充滿了苦難。


    (二)苦難的根源就是人自己犯了罪。


    (三)基督教就是教導入學會忍受苦難,相信一切不幸遭遇都是上帝的安排。人在地上忍受苦難,死後可以進天國享永福。


    (四)信基督教,凡事蒙上帝祝福;不信基督教,就是得罪基督,凡事被咒詛,樣樣事情都倒黴。


    基督教的教規通常根據聖經即舊約《申命記》第五章中的所謂“廣西十誡”即:


    (一)除上帝以外,不可有別的神;


    (二)不可拜偶像;


    (三)不可妄稱耶和華上帝的名;


    (四)六日勤勞作工,第七日守安息;


    (五)當孝敬父母;


    (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姦淫;


    (八)不可偷盜;


    (九)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十)不可貪人一切所有的。


    基督教會的活動和組織:


    一般基督教會的基層單位是堂會,通常每一堂會有一個牧師負責傳教活動。在牧師之下,由教徒骨幹組成堂董會負責行政事務。在一個地區內,同一宗派的各堂會組成地區性組織,全國範圍有全國性組織。


    基督教會的主要活動就是每周一次公共禮拜。此外還可以組織小組活動,小組活動教徒可以自由參加。


    教會的宗教儀式中有五樁所謂“聖事”:洗禮(教徒人教儀式),婚禮,殯葬,聖餐(通常每月一次,教徒分領餅、酒,說是吃喝耶穌的肉和血,就此罪得洗清有了耶穌的生命),聖職(按立牧師的儀式)。


    這些聖事都是必須由牧師主持的。


    基督教會的教牧人員一般分為二級或三級:主教、副牧長和牧師。教牧人員一般都是終身製。


    當年,基督教在太穀最初的傳教活動,即遇到了鄉民的抵製和反對。人們見到這些金髮碧眼的不速之客,不僅有些畏懼也有些仇視。傳教士走在路上,有時會有磚頭瓦塊突然投向他們,常常打得這些外國佬措手不及,狼狽竄逃。


    為了消除或減輕人們對基督教的反感情緒,在太穀活動的傳教士們改變了策略。他們除了建立教堂講經布道之外,還在太穀設立了診所,創辦了小學,供人們免費醫療免費入學。


    孔繁慈就是在這個時候,帶著他的獨生兒子孔祥熙來到教會辦的仁術醫院診所求醫的。


    孔繁慈在萬般無奈下才來教會,原本是因為他並不了解基督教。然而在太穀的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卻大都知道中國的孔子--孔聖人,甚至了解孔聖人的後代孔繁慈。


    當時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尊孔信孔的,他們認為隻有孔子是最正統的,隻有用孔子的思想才能治理好國家,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從客觀上講,這些人自覺不自覺地抵製了基督教的傳人,使洋人的傳教事業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現在,連孔聖人的後代都主動上門求醫,對那些洋教士來說可謂“福從天降”,高興得他們有些手足無措,直認為這是上帝的安排。傳教士認為傳教十個中國下層社會的貧民,頂不上傳教一個有影響的上層社會分子。孔祥熙父子即是聖人之後,名門出身又知書達理。眼下小祥熙既是他們的病人,更是他們值得培養的一個對象。從這個中國少年身上或許能打開與中國上層社會聯繫的缺口,從而為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應該是一個難得的宣傳機會。立此存照,孔家父子本身就極具說服力。


    出於這些目的,傳教士對待孔祥熙格外地親切和藹,彬彬有禮。10歲的孔祥熙畢竟因為一直生活在封閉的環境裏麵顯得有些“不開化”,剛剛接觸這些金髮碧眼的外國傳教士兼醫生時,難免有些局促不安。一位洋醫生高雅格大夫給孔祥熙做了初步診斷和處置後,告訴孔繁慈保證為他的兒子精心治病,而且表示幾天就能治好。為了讓孔祥熙更好地配合醫治以便好得更快些,洋醫生還要求他住院治療。但小祥熙怎麽也不肯答應。洋醫生恐怕由此鬧僵甚至嚇跑這父子二人,隻好作罷。他們最後決定,孔祥熙每天上午到醫院門診。於是,孔祥熙的病情很快便得以控製。


    仁術醫院開設在太穀縣城南街,在當時是一座設備較為先進的現代醫院。由於中國人吃慣了膏散丸丹,不相信西醫西藥,所以生意一直很冷清。當時人們還不了解,西醫西藥是很先進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某些疾病尤其像孔祥熙這種生瘡的病,醫治起來要見長於我們的傳統中醫。


    孔祥熙每天一趟門診,一連去了兩個星期。實際上用不了這麽長時間,傳教士為了多接觸孔祥熙而有意拖延了,病情大大好轉,潰爛的瘡口不僅已經被止住而且四周開始長出嫩肉。隨著病情的好轉,孔祥熙的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和洋大夫接觸時,他話也多了,臉上也有了笑容。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高雅格大夫婉轉地問孔祥熙:“你可不可以到我們醫院住幾天?這樣,你的病會好得更快。”


    孔祥熙想了一會兒,想到每天從家到醫院足有6華裏,實在不方便,趕上颳風下雨,更是對病情好轉一點益處沒有,甚至還可能會出現反覆。再說仁術醫院的免費治療和熱心周到的服務,都使孔祥熙的內心深處發生了“質”的變化,他慢慢地已不再畏懼洋人了,而且願意多和他們親近親近,多聊幾句天。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氏家族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建平/李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建平/李安並收藏孔氏家族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