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秦國的法律,沒有軍功和大臣推薦者,不得為官。而丞相李斯為首的大臣又對寫語錄深惡痛絕。懦家在鹹陽不好混,就紛紛開起了醋廠。弄得滿街都是醋味。


    其實懦家還有一項擅長,就是數學。能夠揚名立萬的,數學方麵都有很大建樹。後來考證,幾乎所有的定理,懦家都證明過,隻不過他們都寫得很隱晦,別人不知道罷了。並且懦家們發現,自有天地以來,所有問題都是數學問題。比如說某地鬧災荒,餓死了三千人。派懦家去調查,報上來的結果就是,當時死了三千人,但因年齡大而正常死亡的人數應占二成,所以不能算在內。人口中四成是兒童,而兒童死亡不能說是餓死的,有可能走路跌死或過河淹死。剩下的四成中有一半是婦女,婦女本來壽命短,並且很可能被拐賣到別處,不算死亡。還有兩成大男人,男人身強力壯,鬧災荒的時候一般不會等死,有可能逃到別處去了,所以也不能算死亡。最後證明,那年風調雨順,根本沒天災,死人純屬謠傳,不可偏信。並且造謠的人應該誅滅的,如孔夫子誅少正卯。比如說某地貧困,派懦家去治理,會立即見效,很快當地的老百姓就不覺得自己窮了,因為懦家從數學角度證明,當地年產物總價值為數千萬,平均每人為白銀千餘兩,人均千餘兩,自然不能叫窮,再叫就是刁民。至於他們兜裏的銀票能不能和別人均均,自是萬萬不可。


    懦家們數學學好了之後,都很愛國,想把自己的滿腹學問奉獻給始皇。可是丞相李斯不給他們引薦。他們就提到出本李斯語錄,李斯當天的早餐吐了人家一臉。這是當時李斯研究呂氏春秋的後遺症,不是他不禮貌。別人一提語錄兩個字,李斯就控製不住。於是懦家就決定送李斯美女,但李斯怕老婆,不敢要。而送錢呢,滅六國時始皇已把李斯賞的富可敵國。不再需要錢了。


    他們很苦悶,直到一天他們有了驚人的發現,李斯是個大奸臣。理由是杜塞人才的出路,輕視王權。像他們這樣的人才,李斯都拒之門外自然是輕視人才。李斯的法律中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怎了得。王子是金枝玉葉,怎能和庶民同論,不是大大的不敬嗎?於是集體在秦朝的宮殿外請願,請始皇驅逐李斯,遠小人。


    正好秦始皇那幾天閑得無聊,便招他們進殿議事。


    明知這些人會對自己不利,李斯居然也沒有反對。他是學法律的,知道公民有言論自由,言論自由與真理無關。但他有是當朝宰相,官油子,所以他也不告訴別人,皇帝找你對話,並不是想聽你的意見,隻是想聽他愛聽的。


    懦家們會拍馬屁,但沒當過官,不懂規則,所以一不小心馬匹就拍到了馬腿上。


    本來他們勸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收百家的書而焚之,搜百家而殺之。這是維護穩定的最好建議,始皇很聰明,一下就明白了。但談著談著始皇就生氣起來.


    本來麽,這些人就是想要個官做,始皇心裏也明白,秦國打下來的地方很多,這不是什麽問題。但這些人一得意就忘乎所以,向皇帝表明自己忠心的時候,說了一堆君臣父子的歪理。


    始皇一想,自己滅六國,遷九鼎,手足相殘,按這番君臣父子的道理,豈不是大逆不道。況且現在還說不清自己是呂不韋的兒子,還是昭襄王的兒子。於是乎大怒,下令把懦生全部活埋,懦家所有的書都燒掉。


    看這這幫噁心的傢夥霎那間從誌得意滿變成待宰羔羊。滿朝文武興高采烈,終於不用整天聞這股難聞的醋味了,自己的子孫也不會哪天讀了這些書變成沒骨頭的馬屁鬼。一聲令下,全鹹陽的老百姓都幫著來挖坑。


    隻有一個人不同意,那就是李斯。


    李斯的理由很簡單,那幫懦雖然討厭,但按大秦國的憲法,公民有言論自由,所以不能殺他們。


    但是他的話淹沒在歡唿聲裏。


    “萬歲”!無數人為秦始皇的決定而歡唿。


    “以後,我的話就是法律”!始皇開心的說。“況且,他們自己也說過,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第十一章 [本章字數:1357 最新更新時間:2007-06-28 13:11:58.0]


    ----------------------------------------------------


    自從焚書坑懦後,李斯就如同換了一個人,很快就衰老起來。每天上朝,總是心不在焉。贏政有時也覺得,李斯真的老了。所以有些事,也不再與李斯商量,但丞相的位子還是讓李斯掛著,君臣之間,有情有義。


    李斯唯一沒忘的,就是給長城開發撥款,並且時時過問給胡人發綠卡的事。有時李斯的夫人不忍心,就勸他,既然你不願做官了,咱們還是迴鄉下去吧,反正你這輩子也風光過了。兒子、女兒也都隨徐復的船隊去海外定居了。


    每當這時,李斯總是岔開話題,實在給磨急了,就大聲說:女人家懂什麽,這是個計劃!


    計劃總有結束的時候,如同一場演出,總是在謝幕的時候,有一個突如其來的高潮!


    有一天胡人首領胡塗蟲兒一覺醒來,發現蒙恬的部隊已經開過了邊境。於是他自己拍著自己的腦袋,想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在建長城開發區這幾年裏,兩國總有點兒小摩擦,但每次蒙恬總是讓步。圖也習慣了秦國的讓步。這次卻不明白為甚麽大動幹戈。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酒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酒徒並收藏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