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種瀏覽器插件打開此網站可能導致內容顯示亂序,請稍後嚐試使用主流瀏覽器訪問此網站,感謝您的支持!


    第427章人造塔裏木湖,大明第一富,浙江


    朱見漭的決定很少有人能阻止。


    朝堂派禦史、監察史、廠衛番子駐入婆羅洲三省。


    劉健和謝遷並沒有官複原職,但兩個人卻在軍機處裏值班,他倆還沒有正式職務,主要是中樞嚴重缺人,他倆被抓來當壯丁。


    朝廷一邊肅清官場,一邊任免新人。


    一些老人,比如王恕,就賦閑在家,他不裝病了,官職卻沒了。


    朱見漭想讓餘子俊入軍機處擔任秘書,被餘子俊拒絕了。


    主要朱見漭做事太可怕,要搞什麽深化改革,這改的就是他們自己啊,再胡鬧下去,他的下場比朱見淇還慘。


    餘子俊已經知道,朱見淇死在路上了。


    商國是朱佑榶做主。


    他已經預見朱見漭的下場了。


    朱見漭也不強求,他對他爹安排的臣子,並不十分滿意,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沒道理的。


    朱見漭迴國繼太子位兩年,一直上早朝。


    老皇帝起了一個好頭,無論是朱見淇,還是朱見漭,都在堅持上早朝,堅持在官邸辦公,不搞特殊化。


    宣德朝、正統朝帶來的壞習慣,終於被摘除了,皇帝雖然達不到太祖那樣勤政,起碼對國家大事知之甚詳。


    今日早朝之上。


    北水南調工程動工一年多了,遇到了很多難題,比如是大壩的澆築,水電站概念的提出,枯水期如何豐盈水資源等等問題,工部及科研所官員一一解決。


    近兩日,工部尚書提出,將塔裏木盆地變成裏海那樣的湖,整個西域乃至整個西北就會因為有充足的水汽,而變成一個新江南。


    中華江的開鑿,西域已經變得富饒起來,耕地環境大大改善,枯竭的水資源也得以緩解。


    但想建設成富饒的江南,憑借中華江的流域,還是不夠的。


    去年,民間有專家提出,引葉尼塞河與鄂畢河的水,倒灌塔裏木盆地,將整個盆地變成人工湖。


    塔裏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就在盆地裏。


    填海用的沙子,就從塔克拉瑪幹沙漠裏麵運出來的。


    這塊盆地,說實話,全是戈壁和沙漠,用途幾乎沒有,但是,卻有豐富的油氣資源。


    大明建設初期的石油,就從卡拉瑪依油田開采出來的,當時還是東察合台汗國賣給大明的呢。


    後來大明占據後,就自己開發。


    西域、青海、唐努烏梁海、烏裏雅蘇台、葉尼塞幾個省的瀝青路,都是從塔裏木盆地裏開采出來的石油。


    所以,大明並非舍不得這塊地盤,而是舍不得油田。


    隨著工業化的持續發展,石油已經和黃金掛鉤了,大明正在試圖將明元和石油掛鉤。


    準確地講,是將紙幣明元,變成買賣石油的唯一交易貨幣。


    這是朱見漭致力在做的事情。


    明元發行,在民間遠遠不如銀幣順利,所以紙幣發行十幾年了,銀幣尚且沒有退出市場,主要原因就是民間不是十分信任朝廷的信譽。


    紙幣是金本位,和黃金掛鉤,但是,朝廷看似掌握金礦多,其實黃金儲量並不多,無法供應朝廷大肆開動印鈔機。


    還有一點,就是藩國的金礦要比大明要多,大明無法掌握紙幣的絕對話語權,那麽世界貨幣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紙幣的數量,是和黃金數量必須持平,否則就會讓黃金貶值。


    所以,朱見漭考慮給紙幣換錨。


    他選中的就是石油。


    因為工業化高速發展,石油成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資源,石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麽誰掌握石油,誰就掌握世界。


    將紙幣和石油掛鉤,好處太多了。


    紙幣將牢牢地成為世界貨幣,這是第一。


    第二,石油儲量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紙幣就可以隨便增發,明元就能隨便吸世界的錢迴本土,大明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牢牢掌握中東地區的藩國,迫使這些藩國永遠無法脫離大明,畢竟石油的主要出口國就是中東地區。


    一旦脫離大明,大明就能讓他們手裏的錢,變成紙片子。


    所以,朝廷真舍不得塔裏木盆地的油田。


    其次,還舍不得和田玉,也舍不得西域棉花,還舍不得西域的水果。


    塔裏木盆地,從漢唐時期,就是中原王朝種植棉花的地區,高昌國的白疊子,說的就是棉花,最早記錄是東漢時期,西域就種植棉花了。


    大明重新占領西域省之後,就開始大麵積種植棉花,內地的棉花供應,主要來自西域。


    中華江開通後,西域省其實可以種植其他糧食的,但朝廷卻還將西域視作產棉基地,西域棉和印度棉,在國際市場上交相輝映。


    去年,有科考隊成員,發現塔裏木盆地下麵,擁有巨量的水資源,水資源估計是捕魚兒海的十倍。


    再次作證將塔裏木變成湖泊的可能性。


    今日早朝上。


    楊一清是支持變沙漠為湖泊的。


    他認為,鄂畢河和葉尼塞河,都是大明的內陸河,加高北方之後,葉尼塞省和勒拿省,肯定要沒用了,包括北麵的烏裏雅蘇台省、捕魚兒海省、蒙古省、突厥省、韃靼省幾個省氣溫驟降,估計也發展不起來了。


    那麽,西域、青海、烏斯贜就顯得極為重要。


    如果能用一個大湖,改善整個西北的生態,區區一些油田,一些棉花完全可以不要。


    “殿下,老臣覺得,引水工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可以設定一個時限,五年十年這樣的時限,在這段時間內,盡最大的產能挖掘油田和玉山。”


    “再說了,未必要將整個盆地填滿,塔克拉瑪幹沙漠不是在挖嗎?把沙漠填滿就可以了,油田、綠洲和玉山還都可以保留著。”


    “如果覺得淺,可以人工挖。”


    “老臣認為,一個坐落在西北的超級大湖,能緩解整個西北生態,讓西域、青海、烏斯贜三地真的變成塞外江南,一切都值得。”


    李東陽卻表示反對:“楊尚書,您沒計算過塔裏木盆地需要多少水呀?”


    “以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流域,濡養中亞和西北,已經是極限了,不可能衝出一個龐大的湖泊出來。”


    李東陽道:“再說了,中亞也想用鄂畢河的水。”


    “中亞和我大明有什麽關係?”


    楊一清反問:“鄂畢河雖是界河,主動權卻在我國,我國動用自己國家的水,跟他們有什麽關係?”


    李東陽有些無語:“大明是世界萬國的宗主國,怎麽能說出這麽不負責任的話?”


    楊一清不管,西北就需要大湖。


    一個青海湖,實在太小了,如果青海湖有捕魚兒海那麽大,青海省就不是現在這個生態了。


    製約西北發展的是水。


    引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捕魚兒海的水南下,就會富饒整個北方,讓大明北方恢複漢唐生機,甚至會恢複遠古生態。


    端坐在上位的朱見漭,摸著下巴:“工部,如果葉尼塞河不流入北冰洋,會如何?”


    “這?可能會破壞北冰洋的生態。”工部尚書迴稟。


    “生態的問題孤不懂。”


    朱見漭問:“孤就問你,如果將葉尼塞河改道,冰原地區的水量減少,基本都往南流,流入西域的話,能衝刷出多大一個湖?”


    楊一清麵露喜色,進言道:“殿下,一個葉尼塞河不夠,就加入鄂畢河。”


    “而且,等待加高北方成功,捕魚兒海估計也沒用了,不如將捕魚兒海南移,移進河北來。”


    朱見漭趕緊擺手:“您可打住吧,孤是去過捕魚兒海的,那麽大的水體,搬過來,得花多少錢啊?孤可沒錢。”


    他把手插進袖子裏,倒春寒有些冷:“就說葉尼塞河改道後,能不能變成一個青海湖?”


    “一個青海湖肯定能。”


    工部尚書道:“但一個青海湖解決不了整個西北的水汽,老臣覺得,最少需要十個青海湖,最少一個捕魚兒海那麽大的湖才夠用。”


    朱見漭敲擊著座椅:“那就難了,一個葉尼塞肯定不夠,鄂畢河可別打主意了,中亞諸國都等著那點水呢,大明要是用了,藩國立刻和大明翻臉,戰爭頃刻即來。”


    如此冷靜的一麵,讓李東陽最滿意,這就是朱見漭,善戰卻不亂戰。


    “殿下,中華江擴大了巴爾喀什湖,老臣覺得,可繼續改道中華江,在西域再衝出一個新湖。”工部尚書道。


    朱見漭搖搖頭:“擴容巴爾喀什湖,讓我大明西疆有了天然屏障,不能輕易動。”


    “而且,湖四周都是肥沃的綠洲,再改道的話,不說投資多少,老百姓的損失誰來承擔啊?”


    “以前建中華江,是為了所有百姓好,百姓拍手支持,現在改道,讓老百姓吃虧,人家能同意嗎?”


    “孤在想啊。”


    朱見漭站起來,走下丹墀:“這些年,大明擴容了青海湖、羅布泊、洞庭湖、鄱陽湖、陽澄湖等等湖泊。”


    “一個葉尼塞河,衝不出一個捕魚兒海。”


    “但能衝刷出很多個羅布泊。”


    “如果一個個小湖,出現在西域、青海大地上,星羅棋布,是不是也解決了西北的幹旱問題呢?”


    “還有。”


    “李次輔擔心的西域棉問題。”


    “等待北方加高之後,青海的氣溫升高,咱們就可以在青海大戈壁上,大量種植棉花,到時候就有了青海棉。”


    “不過,諸卿想過一個問題嗎?”


    “如果氣溫升高,烏斯贜氣溫升高,大量冰山融化,肯定會擴容現有的河流和湖泊。”


    “可冰川是有數的,一旦冰川持續融化,終究有河流幹涸的一天。”


    “而且,這幾年挖掘凍土,挖掘出很多細菌,根據生物學家研究,這些凍土的細菌來自史前文明。”


    “孤就在想,大明這樣隨便改變地理環境,會不會遭到天譴呢?”


    這話頓時引起熱議。


    從中華江開始,大明就開始隨便改變山川地理,導致很多地區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誰也不知道好還是不好。


    而且,挖掘凍土,挖出了很多細菌,幸好沒有挖出來特別厲害的疾病,不然大明已經滅亡了。


    這兩年,朝廷已經不允許挖掘凍土了,就算挖掘,也在安全地方挖掘,其實基本不挖了。


    “殿下擔心極是。”


    “中樞叫停全球凍土挖掘,就是擔心發現史前病菌,導致世界滅亡。”


    李東陽道:“我朝大肆自然改變自然環境,讓生態失去平衡,是福是禍並未可知。”


    “但可以知道的是,這兩年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就說那婆羅洲,去年竟發生了蝗災。”


    “老臣覺得,順其自然比較好。”


    他其實一直都反對,這樣改變大自然的。


    勞民傷財倒不至於,因為這錢是人家老皇帝掏的腰包,財政就算花,也花的是少量的錢,以後能迴本的。


    而且,還拉動了就業,老百姓都能去打工,這三大工程,最少養活兩千萬個家庭,老百姓不感恩戴德才怪呢。


    大明能順利度過景泰六十年的金融危機,和三大工程息息相關,本質還是搞基建拉動就業。


    好處肯定有,不可預知的未來則讓他心裏沒底。


    “順其自然?”


    “李次輔,西域、青海、唐努烏梁海、烏斯贜四省,包括半個寧夏,有什麽用途?”


    “全是荒涼之地。”


    “費爾幹納省是很富饒,但要穿過兩千公裏的荒漠才能抵達那裏,李次輔您覺得,大明能控製幾年?”


    楊一清冷冷道:“反正本官以為,隻要領土完整,有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


    “我們這一代人是創業,不止是開疆拓土,而是要讓大明繁榮發展,起碼要指明方向,確定道路。”


    “以後發現了問題,讓後人來解決。”


    “如果我們天天擔憂這個擔憂那個的,幹脆什麽都別幹了,到時候兒孫還會抱怨我們。”


    “我們今天把事情做了,以後出來問題,再慢慢解決,總能想出辦法的,哪來什麽兩全其美的事情啊。”


    “生態破壞就破壞,大不了再修複。”


    “景泰八年之前,京師什麽樣子?到了春天,天天刮沙塵暴,水也不能喝,現在的京師呢?綠油油一片,一年才刮幾次沙塵暴?飲用水非常充足,幹淨好喝。”


    “這不就是治理之功嗎?”


    “生態再壞,隻要人活著,就有變好的一天。”


    “如果現在什麽都不做,那子孫後代也得做,問題是,到時候費爾幹納丟了,葉尼塞丟了,鄂畢河也不在咱們掌控之中,讓他們怎麽做呀?南水北調嗎?那得花多少錢啊?”


    楊一清語氣微微緩和:“趁著現在咱們還能動,中樞還轉得動,天下還欣欣向榮,尚且有錢能做,那就全做了!省著給子孫後代留下後患!”


    “就算做不完,咱們確定道路,子孫也遵循咱們的道路,總做完的!”


    “我中國人,不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嗎?”


    這番話說得朱見漭十分動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楊廷和出班,行禮道:“老臣認為楊尚書說得對,咱們這代人,不是享樂來的,也不是管什麽生態問題的。”


    “咱們管的是怎麽活下去。”


    “大明四十億人口,肚子是天大的事。”


    “以本國出產的糧食等物資來看,咱們是無法自給自足的。”


    “老臣算了一筆賬。”


    “咱們國家的糧食,最多夠25億人吃喝,咱們國家的棉花,最多夠15億人用的,幸好咱們用化纖製衣,但石油儲量又不夠,如果大明現在就閉關鎖國,最多十年,就會出現石油荒。”


    “其他礦產資源,煤炭,估計也就夠燒一百年,子孫怎麽辦?鐵礦也不足,不計算戰爭的話,民間使用夠二百年所用,金、鋁、硫磺、硝石方方麵麵咱們都缺。”


    “老臣都算過了,所有礦產資源,最多夠我華夏子孫用二百年的。”


    “二百年後,我華夏子孫就毫無資源可用了。”


    楊廷和悲憫道:“與其擔心生態被破壞,不如擔心二百年後,我們的子孫會不會活著。”


    “生態再破壞,人類再無法生存,起碼能維持幾百年吧?”


    “但二百年之後,咱們還有子孫後代嗎?我華夏還有華夏嗎?”


    “所以。”


    “咱們必須得搞建設,不能考慮什麽環境因素,什麽生態因素。”


    “經過科學研究,古代的河南還有獅子、犀牛存在的痕跡呢,現在別說河南了,廣西都沒有。”


    “生態一直在變,可人類滅絕了嗎?”


    “沒有!”


    楊廷和道:“人是能隨著生態變化的,最近老臣在讀生物進化論,生物都在適應環境,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隻要適應環境,人類也能存活下去。”


    “可咱們的子孫,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了嗎?”


    “咱們是前人,執掌牛耳,掌控朝堂,不止要管好當代,還要管天下萬民的兒孫啊!要管華夏的傳承啊!”


    “所以,老臣覺得,環境問題固然重要,但上升不到戰略層麵。”


    “三大工程,必須堅定不動搖的完成!”


    “咱們這一代完不成,後代必須要做完!不惜一切代價的做完!為了我華夏文明延續也要做完!”


    楊廷和環視朝臣,語氣斷然:“咱們放棄了北方廣袤的凍土,必須從內地找出代替品出來,不然以現有的土地,裝不下四十億明人。”


    “大西北那些爛地,必須利用起來。”


    “青海、西域、唐努烏梁海、烏斯贜四省,必須富饒起來,必須能承載更多的人口。”


    “還包括寧夏北麵,熱河也得宜居起來。”


    “有困難,咱們就克服,缺水的引水,缺土的製土,北方凍土不能用,就人工製土,總有辦法。”


    說到人工製土,在六千年前亞馬孫流域的土著,就開始人工製土了。


    黑土的黑色來源於木炭,所以呈現出黑色,碳也是維係肥力經久不衰的根源。


    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大明極為重視農耕方麵的研究。


    現在的技術,能夠製造出土壤來。


    而限製青海發展的兩個因素,一個是氣候寒冷,另一個則是幹旱缺水。


    三大工程成功後,限製青海發展的因素也就沒有了。


    把青海建設成種植基地,也就沒有問題了。


    至於土壤,可以人工製造。


    朱見漭點點頭:“兩位楊卿家說的話,就是孤的意思。”


    “四十億人口啊,未來會增多,人口專家統計,未來五十年內,人口會達到峰值八十億人口!”


    “大明區區2200平方公裏的土地,怎麽養活這麽多人口呢?”


    朱見漭道:“總不能以後靠填海活著吧?”


    “先讓北方富裕起來。”


    “鄂畢河暫時不用,工部想想辦法,讓葉尼塞河改道,在西域、青海、寧夏多多衝出幾個湖泊來。”


    “水不夠填滿塔裏木盆地,最好能把塔克拉瑪幹沙漠給填滿了。”


    “好了,今天先議到這裏,工部迴去寫一封奏疏送上來,再好好討論,此事不急,先抽取石油,再慢慢規劃。”


    反正先將基調定下來。


    迴到東宮,朱見漭處置政務。


    越看越心煩,最近肅清也不順利,很多人入獄後就自盡了,線索也就斷了,甚至廠衛番子也不賣力。


    都是深化改革鬧的。


    朝野上下一聽深化改革,都嚇得尿血,這不是改自己嗎?


    所以從上到下無聲地反對朱見漭。


    朱見漭也很無奈,下麵沒人支持,他改革個鬼啊。


    寄予厚望的李東陽,並不願意參與改革,劉健和謝遷則裝死,彭韶幹脆躲去地方了。


    連一直想複出的王恕,一聽改革就病倒了,絕口不提複出了。


    楊一清和楊廷和更指不上,這兩個私心不比劉大夏輕,劉大夏就別提了,那就是個官兒迷。


    沒人願意改革,尤其往自己身上改。


    連他從商國帶來的心腹,都在反複勸他,不要隨便亂改,權力是你的也是大家的,不能就你有把別人逼死吧?


    伱們不能隻想著你老朱家的皇位,我們這些功臣的權勢就不要了吧?


    你若是喊喊口號,深化改革,可以,大家都支持。


    可你要撤凳子,玩呢。


    所以朱見漭憋氣,換上來這批人,也在無聲地對抗他,好在朝廷尚能正常運轉,隻是和他個人慪氣而已。


    朱見漭也不是拿國家大事開玩笑的皇帝。


    對人不對事,朝野上下都這樣。


    他丟下政務,去庭院中散心,覺得不爽利,幹脆去騎馬遛彎。


    “父王,出大事了。”


    朱佑梐快跑過來,待朱見漭勒緊韁繩後,他才跑過來,壓低聲音道:“沈國、息國、郤國等幾國罷戰,已經組建了南洋聯盟。”


    “就這事?”朱見漭不爽。


    “在成立聯盟當日,虞王遇刺身亡。”


    “什麽?老六死了?”


    朱見漭不信:“鬼子六能死?就算老子死了,他也不帶死的!老子迴國遇刺,就跟他有關!”


    “老子查這麽久,什麽都查不出來,一定是他的手筆!”


    “這個小王八蛋,老子早晚抽他一頓,連他哥都敢刺殺,有沒有點人性!”


    這件事發生在景泰六十六年十一月,會盟成功當日,虞王遇刺身亡。


    “爹,信報上是這樣說的。”


    “別扯淡了,老子不信。”


    朱見漭嗤笑道:“鬼子六從小心眼子就多,我小時候打侍講學士的時候,都是這小子支招,然後他跑了,鍋全是你老子我背,他會死?”


    “孤這些弟弟,除了他,就老八最精。”


    “這倆人湊一起,組建什麽南洋聯盟,他倆會死?”


    朱佑梐道:“那兒子再派人去探?”


    “探,此事不用聲張。”


    朱見漭笑道:“若是真死了,反而是好事。”


    老皇帝的封號,都有含義。


    虞,看似這個封號很普通,其實非常不普通,唐虞夏商,上古四朝,朱見濼獲封虞王,說明老皇帝也看好他。


    當初封他在大明之側,主要是擔心朱見淇撐不起大明來,一旦事變,魏王和虞王能盡快入京勤王,或扶立或自己登基。


    沒錯,這就是鬼子六自導自演的遊戲。


    朱見濼想假死脫身,然後在幕後遙控,萬一南洋聯盟事敗,他也能獨善其身,說不定還能撿其他兄弟的便宜呢,虞國說不定擴張了呢。


    所以,這邊報喪,那邊虞太子登基。


    這點小事,無法讓中樞產生波瀾。


    朱厚煐已經離開福建,北上浙江,作為大明最富饒的地區,浙江省總人口2.2億,常住人口巔峰時期超過三億,但近兩年朝廷資源傾斜去了西北,常住人口掉到了2.7億人口。


    省治杭州,曾經南宋的都城,大明最重要的賦稅重地之一,如今雲聚了4000萬人口,常住人口4200萬人,在全球大城市中排入前十。


    即便曾經被老皇帝一刀斬落穀底,但開海十年,就恢複了生機,伴隨著工業化快速發展,一路走高,成為大明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杭州,完全是一座國際大都市,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集科技、工業、海貿為一體的超級大城市。


    看似4000萬人口恐怖,其實杭州市巔峰人口達到了4700萬人,近兩年逐漸下降到了四千萬。


    杭州本來就有十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紙幣上就選用了杭州西湖美景作為背麵圖案。


    老皇帝最擅長造景,他曾經臨幸南京時,派人去杭州畫了杭州長卷,記錄了杭州的繁華。


    這些年間,擴容了六湖,西湖、千島湖、湘湖、白馬湖、南湖、青山湖,又造了四個人工湖,湊齊十湖。


    又造了微縮萬國城,仿照全世界各國皇宮建造的一座旅遊景觀。


    按照古詩詞,造出對應的美景,又營造出三個仙島。


    老皇帝對杭州極為喜愛。


    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派人去畫一幅畫。


    照相機誕生後,有攝影師日日在杭州拍攝,送入皇宮之中,老皇帝還製作了很多精美圖集,放在博物館中展覽。


    有這個待遇的城市,可不多。


    所以,老皇帝斥巨資,打造杭州美景。


    杭州也因此擴容,把附近的嘉興、上虞、紹興、臨安、桐廬、平湖、海寧、餘姚、慈溪、諸暨、嵊州等全都被杭州吞並,變成了杭州的一部分。


    好好的杭州府、紹興府、嘉興府,三府都快並入杭州市了。


    杭州市,圍繞整個杭州灣,全都變成了杭州市。


    不然杭州容納不下四千萬人口的。


    江南,其實已經不論府劃分了,以市劃分,因為每一個市,都是超級大市,整個江浙所有市,就沒有小的。


    單獨拿出來一個,就夠北方一個省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


    個個都富得流油。


    全國最富城市前三甲,第一上海、第二南京、第三杭州。


    朱厚煐在杭州的感受就是,富、景美、全,京師沒看見的東西,杭州肯定比京師看見的早,從藩國進口的好東西,最先用的都是江南人,京師人都得排後麵。


    倒不是因為杭州灣的因素。


    其實杭州灣,無法停靠噸位太大的貨輪,噸位太大的貨輪,都在寧波港停靠。


    即便這是明朝,杭州灣也因為泥沙沉積,大型船舶無法通航的。


    從地圖上就知道,漢朝的時候,杭州是海邊了,隨著時間推移,杭州土地也在往東推,土地杭州從臨海變成了靠海,杭州灣也越來越小,土地增多,海灣變小。


    究其原因,河流入海口會逐步淤積成陸,形成河口衝擊型平原。


    杭州灣南邊就是這樣,形成了大片灘塗新陸地,而且杭州灣的喇叭口越來越小。


    但是北岸因為受到錢塘江海潮衝擊,為什麽是北岸,因為地球偏轉力影響,北岸不停在往北漲。


    因為杭州灣被泥沙阻塞,本地百姓則在填海造陸,朝廷也在填海造陸,這幾年速度越造越快,喇叭型的海灣,喇叭嘴已經沒了。


    上虞到海寧,最窄處已經不足十公裏,再填幾年,兩地填平了。


    朝廷有意填海,杭州灣本身就廢棄了,還不如填海造陸,讓杭州成為一座漂亮的內陸城市就好了。


    杭州的商品,都從寧波來的。


    寧波港,才是江南第一大港。


    別以為上海是第一大港,錯,上海是停不了巨型船舶的,而且沒有島嶼遮擋,刮起颶風的時候入港的輪船會翻船。


    後來上海是炸毀了附近的小島礁,而且,入港的輪船要規避天氣,選好入港時間,即便這樣,也不能停靠大噸位的船舶,大船舶停靠在洋山,洋山其實是寧波的島嶼,被劃給了上海。


    所以說,大明東南沿海隻有一座天然良港,就是寧波港。


    寧波,也是浙江第二大城市。


    吞進去整個寧波府,還將新昌、寧海、天台、三門全部吞進去,變成了寧波市。


    寧波,人口3100萬,常住人口在3400萬左右。


    固然不如杭州,也是浙江第二大城市。


    寧波也是一座旅遊城市,佛教的普陀山,就在舟山群島上。


    其實,普陀山成為佛教聖地,是萬曆他娘李太後的功勞,她敕封的四大佛教名山,在此之前沒這個概念。


    但在景泰朝,老皇帝在寧波封了六教山,六大教都得了一座聖山,基教和伊教覺得不習慣,但來了大明就得適應。


    為了傳教,都得忍著。


    這是景泰四十六年的事情了,當時兩教還扭扭捏捏的呢,可過兩年之後發現真香,建立了基督四大名山、清真四大名山。


    華夏總能評出什麽四大,十大,六大之類的,文化習性使然。


    浙江全是這樣的巨型城市,溫州市、台州市、衢州市、金華市,全都把一個府的地盤都給占了。


    景泰六十五年時,老皇帝都想把整個浙江拆分成六個省,實在太富了。


    大明第一省,就是浙江。


    人口第一,賦稅第一,總收入第一,各個行業的收入均能排在全國前十,世界前十五的行列。


    這麽比較吧,杭州市,一年的財政收入,是山西省+陝西省的總和。


    寧波市,等同於甘肅省。


    台州市,等同於熱河省。


    溫州市加衢州市加金華市,等同於遼寧省。


    可怕不?


    西域+青海+烏斯贜+唐努烏梁海+烏裏雅蘇台+葉尼塞+蒙古+捕魚兒海+勒拿+突厥+韃靼,這麽多省,經濟總量,幹不過杭州。


    再加貴州+雲南+大理,才等同於杭州。


    把杭州變成一個省,不過分吧?


    一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產生的經濟總量,幹不過幾萬平方公裏的杭州。


    這還是資源沒使勁往杭州砸呢。


    等著把呂宋的廠子轉移到杭州,再看看杭州,等婆羅洲百姓到杭州打工,再看看那個時候的杭州。


    所以說,為何中原王朝不再擴張了,因為擴張意味著賠錢,砸再多資源,都不如管好江南,來得實惠。


    沒來過江南的人,永遠感受不到江南的美。


    朱厚煐徹徹底底的感受到,為何他的太祖父年年要看杭州美景,真的好看,百看不厭。


    而杭州,可不止有古香古色,內城維持原樣不變,外城是年年拆年年擴。


    整個城市在古香古色之間,又充滿現代科技,現代的美,洋氣的美。


    杭州不止是旅遊城市,更是一座建築城市。


    大明第一屆建築節,就在杭州辦的。


    因為在杭州,能找到全世界所有地區的建築風格,杭州人是最早出海的那批,他們見過世麵,等到大明開海之後,他們以前見不得光的錢,都能掏出來花了,他們還摳,花別的地方心疼,投房子叫投資。


    而隨著世風愈發開放,人們開始從溫飽到追求美觀,到最後追求奇特。


    杭州是第一座穿奇裝異服的城市,也是第一座全民剪短頭發的城市,還是第一座引領時代潮流的城市。


    所以,杭州人就建造了很多奇怪的建築。


    做生意的人去哪裏,就會仿照當地的建築風格,在家鄉建一座當做投資,建著建著,就建成了世界建築之都。


    還是世界雕塑之都!


    雕塑是老皇帝喜歡的,老皇帝喜歡杭州,杭州官員就投桃報李,舉辦了雕塑節,還定下雕塑日,久而久之,這個城市內,有很多雕塑。


    朝廷的聖旨,就雕塑在不同的雕塑品上麵。


    大明律,也不是刻板地雕刻在石碑上,而是融合了動漫因素,雕塑在動漫雕塑之上。


    杭州還是一座動漫之都。


    隨處可見的都是漫畫,最著名的是一條漫畫街,上麵有大明很多漫畫家的親筆簽名。


    杭州還是一座文學之都。


    根據統計,五十年來,杭州出了100萬名作家,這個作家指刊登作品三篇以上的。


    杭州文化氣息極為濃鬱,也是世界上,消費報紙最多的城市,遠甩第二名的南京一千多萬份。


    旅遊、建築、雕塑、漫畫、文化,撐起了杭州這座城市的軟文化,也是城市文化底蘊。


    作為國際性前十的大都市,杭州雲聚天南海北各國的人。


    在杭州,看到不同膚色的人,不用覺得詫異,這是國際大都市的標配。


    在杭州,看見帶著各國護照的明人,也不用驚奇,國際大都市都這樣。


    兄弟們,下午給我整懵逼了。


    我發單張,求大家收藏新書,第一遍裏沒說這本書正常更新,可能自動訂閱的大佬們,一看,以為我太監了呢,就刷刷掉收藏,我發現後補上去一句話,但還是掉,自動訂閱的,應該是沒刷新。


    我刷後台看新書收藏,把我看懵逼了,老書咋能掉收藏呢?後來才發現,我趕緊寫了個單章。


    兄弟們,不用擔心啊,這本書四百萬了啊,不可能太監的啊,更新還是以老書為主,日萬到完本啊。


    新書是無縫連接,新書上架,這本書完結,如果新書成績拉了,我還得再開一本新書呢,所以一定會寫完的呀,我怎麽可能不寫了呢,必須完完整整的完本啊。


    應該是漲迴來了,自動訂閱的大佬,快迴來吧,怪我沒說明白。


    再幫我點點新書收藏,追讀一下,感謝大佬們~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藍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藍衣並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