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種瀏覽器插件打開此網站可能導致內容顯示亂序,請稍後嚐試使用主流瀏覽器訪問此網站,感謝您的支持!


    第420章大理南詔瀾滄篇:窮省亂象肅清


    新四川,老四川版圖中的鬆潘衛、成都府、龍安府、潼川府、邛州、眉州、雅州、天全六番、黎州、四川行都司、東川府、烏蒙府、馬湖府、家定州,基礎上,又擴大青海省紮倫湖以南的地區,玉樹府、朵甘府,將整個橫斷山脈,擴入四川。


    四川成為大明另一個版圖幾乎完全覆蓋在山脈上的省份。


    朱厚煐一路顛簸,登上了橫斷山脈,又從橫斷山脈下來,進入四川最富饒的成都府。


    新四川,人口1.2億,而主要人口卻聚居在成都府。


    根據統計,小小的成都平原,聚集著9000萬人口,省治成都達到了驚人的3600萬,僅次於重慶。


    但是,成都周圍的城市群,比如漢州、德陽、簡州、資陽、邛州、眉州等,所有城市,人口都在一千萬左右。


    狹小的成都平原,成為四川人口最密集地區。


    朱厚煐乘坐火車,穿過橫斷山脈,看到的是人煙稀少,多是以農耕、旅遊為主的生態,甚至走個幾十裏都看不到一個人。


    可進入成都平原,看到的全是人,人滿為患。


    新四川經濟很平庸,可如果計算大明百強城市榜單,成都穩居前二十,甚至有望坐十五望前十,真要比較的話,重慶未必是他的對手。


    整個新四川,經濟近乎自成體係。


    大明全產業鏈,大明都有。


    而且,作為進入烏斯贜的要道,成都還要負擔協防烏斯贜,供應烏斯贜物資的重擔。


    除此之外,南麵的雲南和大理省,也需要成都在一定程度上供血。


    負擔三省經濟的核心之地。


    中樞再怎麽重視成都都不過分。


    大明實行十京製時,一度想將成都升級為京師,可見朝廷的重視程度。


    可有朝臣認為,如果成都升級為京師,四川哪裏還適合建設一座省治了?所以,成都升級為都城的意見被放棄。


    入臓要道,一共有兩條,一條是走甘肅-西寧入臓,是傳統的入臓線,另一條則是從成都迎難而上,橫穿橫斷山脈,修建一條難度係數極高近乎無法完成的天路。


    大明天路其實有兩條,青藏線,其實和永樂朝修建的驛站,是一條路,也是最常見的登天之路,曆朝曆代都用這條路。


    景泰三十九年時,大明又修了一條,就是從成都入臓的公路,當時被譽為不可能修成的工程。


    結果,在朝野上下共同努力下,耗時十七年竣工。


    第三條路,是從大理省入臓,連接昆明-大理,連接整個百越。


    這條路是景泰四十四年時開修的,主要是中華江配套工程,至今還未竣工。


    待修通三條路後,入臓就擁有三條路:烏斯贜,直通青海-甘肅-陝西入京;直通成都-重慶-武漢進入大明腹心之地;直通大理-昆明入百越之地,可謂是四通八達。


    而入臓鐵路,也是兩條線路:一條是走老路,永樂朝修驛站的那一條路;另一條則是走成都入臓,但這條路,目前還在理論階段,施工難度大,要等烏斯贜氣溫提升後,電氣革命成熟後,直接修建內燃機新鐵路。


    景泰六十六年,大明第一家內燃機火車廠,在成都掛牌製造,意味著兩年之後,成都將誕生西南第一輛內燃機火車。


    作為西南的腹心之地,成都再怎麽繁華都很正常。


    而成都,恰恰是烏斯贜人最聚積的地區,臓人喜歡在成都居住。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烏斯贜總人口才400萬,還留在山裏不足200萬人,年輕人都已經走下大山,融入俗世了。


    大明和平拿下烏斯贜時,烏斯贜人口才120萬人。


    人口暴增的原因,主要是離開了雪山,走下山進入城市裏生活,和漢人聚居,擁有了充足食物,人口自然就增多了。


    可那些走出雪山二十年的人,基本都忘記了自己和漢人的區別,像在漢區成長起來的第二代人,已經徹底是漢人了。


    懷柔烏斯贜四十餘年,四百萬人口完全聽不懂漢話的,已經沒有了,而還不會說漢話的,都是老頭老太太,也就幾十萬人,年輕人、孩子都在說漢話行漢文了。


    哪怕在雪山之上,也可以用漢語正常交流了,偶有不會說的老頭,但都聽得懂。


    大明可沒有其他語言的考試,隻有漢語一門。


    但要修一門外語。


    主要是天下所有文字匯編成的一本書,比如二十六個字母,一些英法德語單詞,一些蒙語、臓語等等有趣的詞匯和句子。


    大明高考,是十一門課,語文、數學、政治、曆史、地理、經義、物理、化學、生物、外語,外加一門口才,高考也分筆試和麵試兩次考試。


    高考不分文理,都要學。


    口才沒有卷麵分,主要應對麵試,麵試是高考結束後,暑假期也不能放飛自我,要練習麵試,大學有入學考試,就是麵試,考生麵試成績過關後,才能進入大學。


    大明對大學是嚴進嚴出,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柴,上大學不是為了延緩就業,而是為了學習知識,上學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鍛煉能力,所以每年都會有大批留級生,會頒發大批肄業證。


    十門功課,滿分是800分,語文、數學各150分,政史地經合一張卷,共250分,物化生外合一張卷,共250分。


    老皇帝非常重視大明文字的發展。


    從景泰十年開始,便不停翻譯外來書籍,填充漢語,豐富漢語言,並每五年增修一次詞典,十年一次大修,每次都會增加厚厚一大本的新文字。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時,景泰大辭海,那種最大部頭的辭海,已經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會買這種工具書。


    朝廷在消滅其他文化的同時,不斷從其他文化中濡養漢字,增強漢字生命力,持續推廣漢字。


    一些英語、法語、德語連他們本國人都不太學了,但大明學子卻都會一點。


    而這幾年,大明還在推廣普通話。


    這個普通話,也是經過幾十年激烈討論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徹底定下來,景泰六十二年才開始全國推廣。


    到底什麽才是普通話,這個範圍實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樣,大明定國之初是吳儂軟語,定為官話國語。


    可是,隨著太宗遷都北京,從天下遷來大批富戶,大肆融合後,導致大明的南京官話走歪了。


    就連朱祁鈺說話,都區別於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說完全不一樣。


    別說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趨向於北方口音。


    但他說的話,跟現在的普通話並不一樣,東北方言也不是後世那樣的。


    隨著景泰十二年開海,大明越來越包容並蓄,整個京畿容納兩億人口,來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雜了。


    就連皇帝四十一個兒子,說話的口音都不一樣!


    跟哪個師父時間長了,就學會了他們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還是聽不懂,因為這個時代的北京話,還處於發展階段,並未徹底定型。


    比較成熟的是南京話、粵語、閩南話、河南話、陝西話、四川話。


    經過漫長時間的討論,朝野上下,參與討論的有幾個億人,熱烈討論該定哪種語言為大明國語,民間吵了幾十年。


    因為沒有統一的方言,實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說話都不通,怎麽做生意?怎麽交融並匯?


    初期討論都是以雅言為主,可雅言晦澀難懂,並不適合做官話,必須確定一種大家都能聽懂,非常標準的普通話。


    最終在景泰五十八年,確定新國標,基本符合後世的普通話。


    但是,普通話的發音方式,會讓一些文字失去了本意,因為文字是先說出來,後寫出來的,華夏文字又是象形文字,是脫胎於形的,改變了發音方式,就會讓一些文字失去本來的含義。


    尤其在加以簡化文字的話,文字就會失去原本的韻味。


    關於這種說法,討論了三年多。


    最終中樞力排眾議,決定推動新國標。


    其實,後世普通話,也是經過討論出來的,以北京方言為主,兼顧南北,清末時候產生的普通話雛形,一點點討論定下來的。


    普通話現在雖然推廣,卻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讓孩子們都說普通話。


    現在肯定不能,別說老皇帝,就是太子、太孫都不會說呢,大家說話都帶著各自的口音。


    朱祁鈺的口音,雅言中夾雜了一些京味兒,又增加了些普通話,又跟滿朝文武學了一堆方言,他說話旁邊得帶個翻譯,不然大家都聽不太懂。


    朱見漭的話裏,還夾雜了蒙古語、莫斯科語,夾雜了很多口音,連老皇帝聽著都別扭。


    最好玩的是蒙古語,作為好幾百年來世界最大的語種,在短短四十年時間內,消失殆盡,到現在想找一個蒙古語專家都找不到了,雖然有一些文學著作流傳於世,卻沒人會說了。


    蒙古人拋棄他們的文化是最利落的,但他們說話帶著一股蒙古味兒,一聽就是蒙古人。


    他們的第二代,蒙古味就沒了,但是,蒙古味卻融入本地方言裏,方言裏誕生了新方言。


    好在,方言彼此聽不太懂,但卻都寫一樣的文字,認識一樣的文字。


    從成都環城列車下車。


    朱厚煐坐在專列上,撩開窗簾,看外麵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家穿著各異,西裝、中山裝、長袍、短褂、馬麵裙、休閑裝穿什麽的都有,有的戴禮帽、四方平定巾,戴瓜皮帽、遮陽帽、古笠,有的留長發,梳成老樣子,有的則披頭散發梳成西方人的樣子,有的還留髒辮,但很多人剃短了頭發,穿新潮衣服。


    下火車的也不少女子,穿著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有的穿西服西褲配高領毛衣,有的則穿厚旗袍白絲襪,有的則穿傳統的襦裙,還有前衛的大高跟小短裙,再配烈焰紅唇,看得都讓人不好意思,但所有人的眼珠子都挪不開了。


    高跟配襦裙,在商國就是前衛穿著了,打破了傳統和現代的界限,最多再搭配一條絲襪,已經讓商國男人瘋狂了。


    可在大明,瘋狂之上還沒到極限。


    朱厚煐壓製欲望,出門在外,男孩子也要保護好自己。


    “真是繁花似錦啊。”


    朱厚煐認為,單純看成都府的話,成都要比重慶更發達,隻是四川吃了占據太多荒涼土地的虧。


    可等到北方被加高後,南方氣候變暖,橫斷山脈也有可能變成寶地。


    還有就是科技發展,天塹變通途。


    橫斷山脈這個名字,是清末才出現的,現在是老皇帝隨口叫出來的,啥意思他也不知道。


    是一個叫黃懋材的貢生,因為看見瀾滄江、怒江間的山脈並行迤南,橫阻斷路,所以形象地叫橫斷山脈。


    朱厚煐離開繁華的成都,火車南下去大理省。


    因為雲南省太大了,雲南並入老撾和安南北部之後,領土麵積實在太大了,隨著麓川滅國,中樞將雲南省拆分成,大理省和雲南省兩個省份。


    大理省,包括麗江府、永寧府、北勝州、姚安府、大理府、鶴慶府、永昌府、隴川宣撫司、幹崖宣撫司、南甸宣撫司、裏麻司,這些原有的雲南省地盤。


    又加入了麓川國,就是上緬,以大金沙江為南邊省界,西麵以那加山脈為西麵省界,加在一起,是大理省。


    大理簡稱是白,因為大理國是以白族人為主建立的國家,如今啟用舊名,就以“白”為簡稱。


    大理省剛設時,將省治放在大理,卻在景泰四十九年時,遷到麓川王國的首都瑞麗,以瑞麗作為大理省的省治。


    大理省,總人口7000萬人,是大明諸多省份中,人口排名倒數的省份。


    龐大的疆域裏,卻隻有七千萬人口。


    主要因為,大理並不是適合種植糧食,糧食主要靠成都平原和暹羅平原供應。


    作為一個內陸省份,經濟總量肯定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不高,即便朝廷投資發展,除了茶葉、香煙、旅遊外,大理省實在沒什麽拿得出手的資源。


    所以,大理現居住人口,僅剩3000萬人,淨流出四千萬人,全都去南方南緬省去了。


    南緬省,已經在今年,被中樞重新改名為瀾滄省。


    而北緬,則被改名為南詔。


    之所以去瀾滄省(南緬),主要是沿海省份,工作機會非常多,而且中樞可能會在瀾滄省裏挑出一個做城市做新京,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不止大理的百姓跑,整個西南的百姓,都往瀾滄省流動。


    可大理這麽大的省份,常住人口才三千多萬,朝廷也著急,在景泰五十五年時,就提出振興西南的政策,朝廷認為,西南應該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在全國競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


    香煙、茶葉和旅遊,就是支撐大理發展的三條腿。


    朝廷每年會撥一筆款項,用於振興西南發展。


    大理的省治瑞麗,本來應該作為大理省的首府,應該虹吸整個省的人才,可瑞麗並沒有做到。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瑞麗總人口230萬人,在全國省治排行榜中,位列倒數第二,墊底兒的是烏斯贜首府,那個更慘,人口才二十幾萬。


    大理省第一大城市是大理市,人口420萬人。


    朝廷評級為,中級城市。


    也是所有省份中,少有的沒有大城市的省份,省治瑞麗連中級城市都沒評上,還隻是個小城市呢。


    但大理房價是真的便宜。


    大理,房價才800元,瑞麗房價500元,炒房客來了都是哭著走的。


    但他並不孤單。


    還有烏斯贜、青海陪榜呢,不孤單。


    作為百姓生活在大理,還是很舒服的,沒有大城市的快節奏,有的是慢生活和快樂生活。


    朱厚煐真的沒什麽可視察的,這地方實在太窮了,整個大理市,就有五六家高端商場,和成都比起來,那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成都一根腿毛,都比大理富裕呀。


    這裏可是曾經的大理省治,朝廷斥資幾千萬發展起來的城市啊。


    曾在景泰四十年時,大理被評選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百強城市,朝廷每年都往裏投資源,結果水花都沒飄起來。


    有人說,為何百姓紛紛離開家鄉,因為這裏白天是大明統治,晚上是黑惡勢力統治,住在這裏每天都擔驚受怕。


    可這些終究是流言,中樞並沒有收到奏報,也派人來暗查過,什麽都沒查出來。


    景泰五十八年,老皇帝派心腹彭誼任大理總督,總覽軍政,任期兩年。


    彭誼並沒有向中樞稟報什麽。


    之後朝廷也就沒再深查,其實朝廷早就將天下各縣分出等級,這種垃圾地區,沒人在乎的。


    朱厚煐對這種爛地更沒興趣。


    大理省,也算不得什麽腹心之地,縱然是多省通衢,但這幾個省都是超級窮省,算是邊疆省,窮省。


    整個中樞都不在意,他自然也不在意。


    朝廷在意的,要麽是經濟強省,要麽是戰略位置重要的省份,就大理這破地方,造反都成不了大事的地方。


    朱厚煐僅僅在大理和瑞麗,停留各兩天,便南下去南詔了。


    南詔省,就是北緬,本來想叫金沙省的,南詔這個地名其實和北緬不挨著,金沙省更適合。


    可朝中認為,金沙這個地名,沒什麽含金量,用南詔則能昭示大明的主權,畢竟南詔國是華夏王朝之一,曾經統治過這裏,更具法理,就用了南詔這個名字。


    南詔省,簡稱緬,其實就是以曼德勒,斜著切一刀,將若開山脈,完全放在南詔省。


    南詔省是臨海的,出海口在印度若開邦,省治就是曼德勒,但他叫蒲甘,古名就是蒲甘,蒲甘王朝,就建都在此。


    和北麵的大理比起來,南詔就富裕太多了。


    南詔總人口1億,今年才破的一個億,因為作為一個有出海口的大省,人口真的不多。


    原因很多,南詔地形崎嶇不平,不具備人口大省的先天條件,而出海口又不是天然良港,從港口運貨進入內地,卻要經過若開山脈,這條隆起來的山脈,天然的地理分界線,穿過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其次,南詔的地形太差了。


    東西兩麵,夾著兩個人口大省,西麵的孟加拉省,東麵的瀾滄省(南緬),直接把南詔的人口給瘋狂吸走。


    這兩個省,不止在虹吸西南人口,還在吸南詔的人口。


    朝廷的好政策,肯定先緊著兩個經濟條件優越的省份用呀,輪到南詔的時候,都是剩飯剩菜了。


    而且,朝廷還得振興大理和雲南這兩個難兄難弟呢。


    給南詔的支持,就真的很少了。


    南詔有兩個大城市,蒲甘和若開,蒲甘人口1200萬,若開人口1020萬,堪堪邁過大城市的線。


    朱厚煐對南詔也不太感興趣,大明五十七個省,存在感巨低的幾個省裏,就有南詔。


    當時還叫北緬呢。


    改名為南詔,經濟也沒有起色。


    景泰六十二年,朝廷投資在南詔投資一個億,發展南詔旅遊,結果,南詔旅行團厲害呀,宰客現象層出不窮,旅遊沒做起來,口碑卻先崩了。


    蒲甘城,在戰爭中已經焚毀了,現在看到的蒲甘城是大明建的,但在景泰六十二年拆毀掉,仿照南詔都城的特色,重建了新城,就為了發展旅遊。


    結果旅行團不止要錢,還要命呢。


    把遊客帶進熱帶雨林裏,不給錢的就把遊客丟在雨林裏,當做失蹤人口。


    還強製遊客購買翡翠,在首飾店裏買一千兩千的翡翠鐲子,全賣上萬,不給錢就扣證,不讓遊客走。


    一堆亂象,數不勝數。


    從景泰六十四年發展旅遊後,朝廷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南詔省的奏疏,全關於旅遊。


    去年,朝廷下了聖旨,要求南詔規範旅遊。


    結果還是當做耳旁風。


    今年年初,有一個旅行團三個人失蹤,在熱帶雨林裏發現了斷肢殘骸,被野獸給吃掉了。


    這件事鬧得非常大,揭露南詔旅遊的亂象。


    恰逢太子肅清朝堂。


    五月十七,朱見漭派來南詔三萬大軍,接管南詔全省軍政,開始大肆抓人,順帶著將旅行團的事給管了。


    朱厚煐進入南詔省的時候,全省一片肅殺。


    太子派的大軍,正在全省抓人,所有監獄都裝滿了人,每天都有被拷打死的。


    所有旅行社老板都在跑路,狠的鑽進了深山裏,膽子小的則跑路去其他省了。


    “皇祖父要幹什麽呢?”朱厚煐下榻蒲甘,他並沒有隨處走動,也沒考察當地民風民情,謹防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隨著一輪輪拷打,很快旅行社的真相浮出水麵了。


    這些旅行社,背後都有權貴支持,本地的權貴官員,在中樞都有靠山,隻要朝廷派人來查,他們就能提前收到風聲,銷毀證據,所以朝廷派人暗訪,什麽都查不到。


    真弄死人了,他們也能靠著廣大的關係網,大事化小,朝中有人幫著說話,很快就沒事了。


    但這次!


    朝中的靠山先被抓了,地方官員都不知道呢,大軍乘坐軍列就來了,忽然接管全省軍政,立刻開始抓人,大老虎小蒼蠅都不放過,一勺燴了。


    打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朝廷查的不是旅行社這點小破事!


    對掌權者來說,死幾個百姓根本就不算什麽,隻要百姓不造反,對掌權者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小事。


    甚至,小造反都不算什麽,撲滅便是。


    純屬摟草打兔子,把旅行社給打了。


    跑的老板也不怕,家人不還在嗎?家人都跑了,九族不也在嗎?總有人頂罪的,隻要動了這些人,那些跑的就會主動出來的。


    以前這些商人找關係可以,朝廷總不會趕盡殺絕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連太子都承認,商人也是士,是統治階級的自己人,那麽,何必趕盡殺絕呢?


    但這次不一樣。


    朱見漭沒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天下官員就倒了黴了。


    同樣的,他們朝廷上最大的那幾個也是想借機清除毒瘤的,所以到了該還的時候了。


    商人想找關係,發現他們找的人都被抓了,這才知道大禍臨頭了,再想逃根本就無處可逃。


    就算人跑了,錢能跑嗎?九族能跑嗎?


    沒九族幫襯著,他怎麽逃出大明啊?就算逃出大明,能去哪啊?天下都是大明藩國,隻要朝廷下旨,他就無處可藏了。


    這個時候,各大家族必然會短尾求生,烈士斷腕。


    挖出來的還不止這點事。


    涉黑!


    大理,都是白天大明才能統治,晚上就不是大明的天下了。


    這次大肆搜捕,全天下的官員都要查都要抓,這種事是瞞不住的,上麵沒傘,哪來的黑?


    僅僅一個月,就抓了十二萬人,兩萬餘人被砍頭。


    大明沒有槍斃,隻有砍頭。


    砍頭前還要遊街。


    以前有斷頭飯,但在景泰三十七年時,朝廷取消了斷頭飯,並向家屬收取砍頭費,想死前吃頓好的,不用想了,吃不上,被砍頭家裏還得掏錢。


    遊街,是自古以來的事,至於遊多久,遊幾條街,是地方決定的,視情況而定。


    大明並沒有廢除酷刑,還增加了很多酷刑。


    不同犯罪,應用不同的酷刑,十分合理。


    比如官員犯了死罪,就是砍頭,沒有什麽刑不上大夫,也沒有士大夫豁免權,一切按照祖製行事。


    但是,正常來說,官員是很難犯死罪的,隻有以下幾種情況:叛國;故意殺人;貪汙到一定金額;放火;販毒販軍火;爆炸;強尖,這七種情況,才是死刑。


    這就是豁免權了。


    法律對官員已經寬泛到了這個地步,可現在每天還有幾百名官員被砍頭。


    貪汙到一定金額,這個金額,定的是比較高的,隻是沒寫出來,朝野上下的官員都知道,累計貪汙30萬元以上,才是死刑,以現在的物價來說,起碼要京師一套一百尺的樓房,才是死刑。


    大明也沒有不允許對嫌犯用刑這一說,過刑是審訊必然經過的一道關卡。


    但是,如何刑訊是有嚴格要求的,刑訊的標準都是有嚴格要求的,能打,但要在範圍內打,其實是鼓勵地方刑偵人員盡量不要用刑具。


    律師製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很完善了。


    為了維護司法公正,謹防律師淪為權貴的走狗,刑部對律師進行了嚴格規定,對雇傭律師也進行了嚴格規定,禁止玩文字遊戲,禁止鑽法律空子,務必維護司法公正。


    嫌犯有權利請律師,但要經過相關部門同意,如果不同意,律師也無權參與案情。


    當然了,肯定會出現更多的冤假錯案,但如果律師能隨便介入案情,會讓法律,淪為權貴的走狗,讓法律成為隻管老百姓,卻管不了權貴的一文廢紙。


    冤假錯案方麵可以用其他律法來控製。


    太祖皇帝,就極重以法治國,他對大明律進行了極為嚴苛的規定。


    在景泰朝,老皇帝也是極為重視法律的皇帝,他始終認為,法律是保護大明所有人的武器,完善法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進步和強大。


    但是,很多舊風氣,仍然不變。


    刑訊逼供,酷刑,遊街等等。


    從永樂朝的刑不上大夫,也變成了在特殊情況下,刑上大夫,士與庶民同罪。


    果然,這次清查行動。


    很多律所遭到了牽連,整個南詔省,預計有兩萬餘律師牽涉案件中,預計會有一萬多人被處死,多數被流放,隻有少數人能夠保全性命,但會被吊銷律師資格證,處以罰款。


    打黑除惡,維護司法公正,不是說說的。


    而牽連出來的,可不止律所呀,還有物業、地產、酒店、本地人開的商店等等行業,牽連麵超過了百萬人。


    朱厚煐咂舌,他皇祖父實在太勇猛了。


    一個省就敢抓上百萬人,大明五十七個省,得抓多少人啊,就不怕造反嗎?


    還真不怕。


    老四不止不怕,還等著人造反呢,他好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被抓之後,整個南詔所有部門癱瘓。


    大批大批官員,或從中樞調派,或從地方遞補。


    基本都從地方遞補的。


    景泰十幾年時,大明忽然擴大龐大的疆域,又改革吏治,皇權下鄉,朝野上下非常缺人才。


    可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朝野上下真的不缺人啊,甚至舉人、進士已經人滿為患!


    秀才就別說了,秀才已經被大學畢業生取代了。


    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已經有八億大學生了,若從從政角度來看,大學畢業就是秀才,往上就能一步步考進士了。


    大明秀才,可以說遍地都是。


    真要是朝廷極端缺人的話,可以從社會上招募。


    可是,大明舉人也非常多啊!


    不能用多來形容,要用泛濫來形容。


    太學畢業後,就是舉人了,等於博士畢業。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共有舉人270萬人,而未從政的舉人,高達230萬人。


    就是說,舉人中隻有30萬人找到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極有可能還隻是底層公務員,而不是官員。


    舉人的失業率,是最高的。


    說到進士,考取舉人後,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但從國子監畢業可考不上進士,這隻是一個學習的渠道。


    考中進士,才是開啟從政道路的開端。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共有34萬進士。


    因為進士在擴招啊。


    景泰十幾年的時候,進士非常值錢,下到地方去,也是八品縣丞,就相當於副縣長。


    當時因為朝廷極端缺人,連秀才舉人都有機會。


    可到了現在,進士是年年擴招,從頭榜、二榜、三榜、四榜……都到了十二榜了。


    可是呢,進士起步,就是地方一個縣城的科長。


    地方縣城采用的知縣、局長、科長三級製度。


    正常來說,六年就能幹上知縣的,可那是理論層麵的,倘若中樞沒人,十年也幹不上知縣。


    因為太卷了啊!


    以前大明不停開疆拓土,稀缺大量基層官員,什麽人都能上。


    現在的,地方盤子就這麽大,各地官員還不死,得占著官位,他們又生了一群兒子,兒子侄子外甥一群親戚,都等著當官呢,典型的狼多肉少。


    還有宮中的宮人家屬呢,太監家裏有義子侄子,宮女家本就位極人臣,但窮親戚也多呀,多少得幫襯一些吧。


    再加上勳貴家的親戚裏道的。


    還有那些攀龍附鳳的男女,家裏總有人需要安置的。


    如此就造成了基層官員能卷死。


    一個進士,按理說能六年當上知縣的,可是,倘若朝廷沒人,也就在基層蹉跎了,上不來的。


    這些年越來越卷,越來越上不來了了。


    已經卷到,不是朝廷有人就能升遷,而是得有很鐵的關係,才能升遷。


    這個鐵,單說搞好關係純屬耍流氓,得上錢啊。


    當官就為了權財色,不上錢,人家憑啥讓你升官啊。


    所以,造成了吏治混亂,貪腐嚴重,朝廷得了癌症,再不抓緊放血治療,大明就沒了。


    所以呀,朝廷這邊抓人,人群中就在有人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終於輪到我了!


    這些人,就是在地方蹉跎無法升遷的進士們。


    這些人,就是本該遞補進入官場,卻被權貴搶走了位置的進士們。


    朝廷肅清吏治,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被搬開,他們就能直接遞補上去,甚至抓住機會,能一躍升天。


    朱厚煐暫時停留在蒲甘。


    因為各地都在抓人,很有可能這些人狗急跳牆,對他下手,幹脆就呆在這裏,等待風波過去,再行巡視。


    在此期間,他派人出去了解南詔省。


    這個被大明征服的省份,本地的土著到底去哪了?


    看完北緬的地形,朱厚煐可不信,本地土著能被徹底肅清,肯定是被殺一部分,但更多人是變成明人了。


    經過多方走訪,查詢地方誌,才終於知道。


    其實,本地人,主要是緬人、孟人、驃人,北麵靠近大明的,則是傣人。


    和雲南的傣人,同族同源。


    所以,當明軍殺到這裏的時候,傣人是被寬恕的,因為同屬華夏,傣人是不被屠殺的。


    就有很多緬人、孟人、驃人,偽裝成傣人,並入了大明。


    本地土著能征善戰,抓到的俘虜,基本被賣去了楚國,有的被賣去了大洋洲。


    剩下的就是躲在深山裏的土著了,這些一般都被肅清,抓走,賣掉,有一小部分變成了明人。


    根據大明估算,整個緬甸約有270萬人口左右,大明殺了六十萬男丁,賣掉了八十萬左右,其餘的男女則並入了大明,變成了大明傣人,成為華夏苗裔。


    所以說,大明看似將本地肅清,其實隻是殺死了大多數,主要將男子數量給弄到最少,這樣就能變成極少數,最後化整為零,吞掉。


    之所以沒送進國內當奴隸,因為大洋洲五國給的錢多呀。


    而且五國需要勇士抵抗天敵,用緬甸土著去蹚路正合適,活下來的就變成大洋洲的明人,死了的就是命不好,和公平。


    土著中,約有一百萬女人,挑出好看的二十萬賣到了大明,其餘人則嫁給了移民來的百姓。


    僅存的30萬男丁,則變成了傣族,以華夏苗裔的方式存活下來。


    反正緬甸消失了,隻剩下大明兩個省,南詔和瀾滄。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藍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藍衣並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