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引水、填海、加高三大工程,氣溫升高,雪山融化危機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作者:蕭藍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景泰六十年,鄂畢河、葉尼塞河、疏勒河三條大河向北方注水計劃正式開工。
隨著電氣革命揭開帷幕,大明的主要投資項目,主要是大壩工程、電器工具等方麵,主要用於施工作業。
今年換太子後,朱見漭投資幾十億入場,刺激電氣革命的迅猛發展。
為加快三大工程建設,朱見漭進一步擴大投資,加快建築速度,加快工期。
勒拿河,是一條發源於捕魚兒海西岸,流入北冰洋的全年冰凍河。
發源於貝加爾山脈的西北麓,先朝東北方向流動,基陵加河和維京河匯入其中。與奧廖克馬河會合後,經過最大城市雅庫茨克就進入低地區。接著河流轉向北方再匯入右支的阿爾丹河。
大明的引水思路是,從源頭進行勒拿河改道。
雅庫茨克叫列拿。
其實,在清朝勒拿河叫列拿河,清前期歸清朝管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本想以列拿河為界,戰場上丟掉的東西,永遠無法在談判桌上得到,就以外興安嶺為界。
大清楓葉地圖,就是以外興安嶺為界。
所以,大明控製這座城市後,按照當地的音譯,就叫列拿市。
本地土著應該是鄂溫克人,在大明統稱為索倫人,索倫精銳,就是從這些凍土區招募的勇士。
大明對這塊地區的懷柔,是非常非常溫柔的,因為這裏的野人是真的能征善戰,老皇帝拿著當兒子寵。
列拿市,算是大明最北邊的城市了,城市人口僅有12萬人。
該地區冬天嚴寒且漫長,一月平均氣溫為-38.6c,極端最低溫為零下64.4度,絕對溫差超過100c,盛夏時節隻有地麵1.2米的凍土能夠融化。
這樣一座城市,隨著大明工業化進程加劇,基本人都搬去溫暖的南方了,這座城市是肉眼可見的衰落。
所以,勒拿省是大明麵積最廣大的兩座省之一,總麵積三百多萬平方公裏,而人口卻隻有146萬人。
從勒拿河借水,不是讓勒拿河幹涸,而是北水南用,從捕魚兒海上引水。
大明挖了幾條人工河,主要溝通勒拿河與色楞格河、克魯倫河,將色楞格河引入熱河和山西。
將克魯倫河引入河北,匯入河北的永定河、滹沱河,進入渤海省和黃海省。
僅靠勒拿河的流域,未必能夠完全供應克魯倫河,所以要引鬆花江的水進入遼河,從遼河延伸出一條新河,進入渤海省。
工程的難點是,水域要穿過蒙古大戈壁,蔓延上千裏的大戈壁,蒸發量大,水流沒有足夠的動力,會滲透進入戈壁裏,使得戈壁變成沼澤地,最終導致工程失敗。
大明水利部認為,穿過戈壁灘路段,全程修建水泥堤壩,走水泥堤壩保證水域不流失。
可這樣的難點是,後續維護費用極高,而且這種人工河,容易造成水體汙染。
經過專家計算,如果使足夠的水穿過大戈壁,勒拿河就無法北上,導致北麵嚴重缺水,北麵凍土區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會威脅人類生存危機。
同時,也有可能讓整個戈壁灘變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沼澤,增加了大明統治北方的難度和成本。
有專家提出,修建人工地下河,從地下運水。
造價又是個大難題。
大明同時上馬三個大項目,縱然有資金支持,但也是能省則省。
還有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
加高興安嶺後,會造成興安嶺以北的地區更加寒冷,會不會讓捕魚兒海冰封呢?一旦冰封,那麽引水工程就徹底沒用了。
而人工增溫,讓水流解凍,造價多少呢?
這些問題經過兩年的反複研究,終於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
氣候寒冷問題,可以加高貝加爾山來解決。
所謂加高興安嶺,不是僅僅加高興安嶺的,而是要加高貝加爾山、揚斯克山脈等北方凍土區的山脈,以及加高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讓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形成一個漩渦,利用物理原理,給東北地區升溫。
專家進行反複測算,反複實驗,確定這個項目可行,用一道道屏障,降低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升高東北地區溫度。
這樣能夠確保發源於貝加爾山的勒拿河的溫度,起碼在夏季是不會結冰的,保證北方地區供水問題。
隻要工程成功,整個河北、山西、陝西將不再缺水。
渤海和黃海兩個新省,也會有豐沛的水資源。
這兩個省的水資源有兩個,渤海省構建三條大河,延伸鴨綠江和遼河。
黃河的出海口也不再是山東,而是從黃海省出海。
讓黃河途經渤海和黃海兩個省。
老皇帝認為,限製北方發展的主要是水資源,隻要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北方就能開墾出華北平原和河北平原來,甚至熱河草原,都能夠改良成耕地。
傳統的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氣候專家預計,加高北麵山脈後,河北氣溫可能要提升六到七度,熱河地區氣溫提升四到五度,就是說,該地區的降雨量會進一步下降,產生幹旱。
地理位置被人工改變,氣候是沒變的呀,氣溫升高會加速蒸發,導致地表幹旱,進一步土地沙漠化。
地理專家預計,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向南移。
就是說,河北很有可能沒有出現耕地大平原,甚至會荒蕪成草原,乃至退化成戈壁。
400毫米等雨量線是劃分耕地和草原的標準,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
解決的辦法,是老皇帝提出來的,人工降雨。
當時專家沒明白,隻要搞清楚是怎麽降雨的,以現在的技術就能實現人工降雨。
降雨是水從地麵蒸發成水蒸氣,上升到大氣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雲,當雲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其重力超過上升氣流的支持力時,就會從雲中落下,形成降雨。
隻要利用好雲,人工幹預就能實現降雨。
就是說,400米等雨量線,已經形同虛設了,縱然河北地區溫度會升高,隻要河流足夠多,水源足夠豐沛,就會有足夠的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雲,就能降雨了。
想改變熱河大草原,就要搞清楚草原是怎麽形成的。
草原形成原因是土壤淺薄和降雨量少。
隻要從北方三大河引水,一定能增加草原上的河流水域,也能增加草原上的降雨量。
土壤淺薄也沒問題,北方凍土多的是土,隻要填充就好了。
再說了,隻要技術發展,人工造土,要比挖土造價更加低廉,還有現代化肥的逐漸研發成功,對傳統肥料的依賴已經逐漸下降了。
這些年,為了維持生態平衡。
墾殖司年年植樹造林,就說西域省,從收複至今,已經出現了15萬畝林帶,北麵的阿爾泰省,植樹麵積逐年增加,已經從灰茫茫一片,變成了綠油油的省份。
阿爾泰省北麵的烏裏雅蘇台省,就是葉尼塞河和鄂畢河中間夾著的地區,是大明和魏國的交界省份,麵積巨大,但70%是凍土區,這片地區被蒙古人禍害的最嚴重,夾雜著沙漠、戈壁,實在談不上什麽好地方,但經過二十餘年的治理,已經重現了生機。
唐努烏梁海,就是圖瓦共和國,是俄國的。
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在原有地區基礎上,增加葉尼塞河與科爾布多河夾著的地區,麵積廣大。
這片地區大明占領時並沒有被過於開發,但隨著發現了巨大鐵礦山,被粗暴開發,很快這裏的生態環境就崩潰了。
大明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治理,至今還未恢複原樣。
所以這幾年,大明已經不許過度開發了,要給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資源。
墾殖司這些年,力求恢複綠水青山,每年投入海量的銀子,將這塊被漢人深耕五千多年的土地,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生機。
從景泰八年開始,至今五十七年了,每年固定支出外,還會酌情增加支出。
現在,整個大明遍地是綠色。
所以,填充熱河大草原變成耕地,是完全可行的,生態環境不會遭到巨大破壞。
而有了充足的水源,也不擔心草原會荒漠化、戈壁化。
地理專家計算過,如果加高了整個西伯利亞,大明北方的邊疆省,如烏裏雅蘇台、唐努烏梁海、阿爾泰、西域、青海、寧夏,全都能因此受益。
隻是葉尼塞省和勒拿省,兩個凍土省徹底廢了,捕魚兒海省和蒙古省、韃靼省和突厥省,四個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基本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
限製西北發展的要素,同樣是水。
西北地處內陸地區,來自海洋上的濕潤氣候難以深入大陸,想改變西北原貌,或者說恢複漢朝風貌,就需要水。
中華江開鑿成功後,養潤了西北人,但想讓西北重現漢朝時代的生機,是遠遠做不到的。
所以,就有了引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水入西北的計劃。
其實對於大明使用鄂畢河,藩國是比較有意見的,都認為應該引鄂畢河滋潤中亞,中亞實在太缺水了。
因為經過伊國水利專家計算,成功引流葉尼塞河,足夠溫潤西北了,鄂畢河用來濡養中亞最好了。
像許國、伊國實在太缺水了。
可他們兩國想用鄂畢河,還得經過魏國的同意。
大明占據的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廣袤的地區,都是嚴重缺水區,引鄂畢河濡養這些地區也是非常可行的。
葉尼塞河,有兩條源流,一是大葉尼塞河,一是小葉尼塞河。兩河於克孜勒附近匯合後稱葉尼塞河。
小葉尼塞河發源於唐努烏拉山,在大明叫唐努烏梁山,烏拉是俄國人改的。
就是發源於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
唐努烏梁海,是最後一個離開祖國懷抱的國土,別小瞧這塊地方,這個地方有儲量世界上排名前幾的煤炭和鐵礦。
大葉尼塞河發源於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這裏曾經是喀爾喀部的祖地,喀爾喀部被大明滅了後,他們的祖地自然就屬於大明了。
其實,從法統上來說,整個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法統,在蒙古,無論是明清都繼承了蒙古人的法統,是完全應該享有這一片地區的主權的。
可惜,世界規則改變了,法統這一套不管用了。
匯合後的葉尼塞河,從南向北流,最後注入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就是注入北冰洋。
唐努烏梁山,屬於阿爾泰山。
大明計劃,穿過兩片阿爾泰山脈中間的荒漠,引河流向南流,流入西域。
中華江是走塔裏木河-疏勒河-大通河。
葉尼塞河則往南引,主要是連接疏勒河和弱水。
有地理專家認為,連接弱水太遠了,需要極長的人工河,會出現巨大的變故。
不如連接科爾布多河,擴大科爾布多河的流域,將科爾布多河推入弱水。
這樣還能富饒蒙古高原,加高北麵山脈後,蒙古省氣溫能提升兩到三度,整個氣候都會變化,有了豐沛的水資源,無論是繼續放牧,還是搞農耕,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這樣蒙古省,也不至於被徹底荒廢,變成無人區。
可是,想富饒蒙古高原,就需要兩條大小葉尼塞河同時注水,將兩條葉尼塞河同時改道,那麽北方凍土區的自然環境肯定要遭到大規模破壞的。
再說了,整個蒙古省,景泰五十九年時,人口將將三千萬人,這兩年人口淨流出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就算把蒙古給搞富了,流出去的人也不會迴來了。
朝廷的意思是,維持科爾布多河原樣,人工開鑿出一條新河,直奔弱水,擴大弱水流域,將弱水製造成西北第二條大河。
不動中華江的部分,也就不連通疏勒河。
因為中華江經過這些年發展,已經很平穩了,經過水利專家測算,如果給中華江增加水的話,可能造成下遊泛濫,影響上百萬人的生計。
擴大弱水,將弱水變成南北流向的大河,再轉道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匯入渤海省和黃海省,最後出海,變成一條長河。
其實,朝廷的地理專家錯誤估算了葉尼塞河的流域。
葉尼塞河的水域來源,一個是源頭水源,另一個則是沿途的雪水融化,再加上地處寒冷的北方,蒸發量低,造就了這條水域巨大的葉尼塞河。
所以朝廷的地理專家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條河南引後,能濡養整個西北,甚至可以滋養河北。
其實是錯誤的。
沒有了冰雪融水,再加上氣候變暖高蒸發量,葉尼塞河的流域會大大減少的。
還有,和勒拿河一樣,要經過龐大的戈壁和蒙古高原,才能流入西北,真正連通弱水,還會剩多少水呢?
景泰六十三年時,有專家提出來,可當時已經動工了。
水利部查缺補漏,想從捕魚兒海引水,擴大色楞格河的流域,讓色楞格河先翻越杭愛山、再翻越阿爾泰山、最後翻越陰山,進入寧夏。
當時老皇帝震怒,如此巨大的工程,怎麽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紕漏?將專家都給砍了,包括批複的官員殺了的殺,流放的流放,殺了一百多個人。
如果增加色楞格河工程,造價要增加60億以上。
這樣的話,一條葉尼塞河是不夠引水的。
需要從鄂畢河引水了。
細琢磨之後,水利部是被魏國滲透了,魏國不願意救伊國和許國,想讓中亞繼續幹旱,所以就想辦法讓大明引水工程出錯。
其實,引鄂畢河水進入西域是最方便的。
直接擴大額爾齊斯河就可以了,將烏倫古河老河道利用起來,連接中華江的人工河,給疏勒河注水。
走大通河-洮河-渭河,在渭河轉道,北上給無定河和汾河注水,就能濡養整個山西,同時,汾河連接永定河,河北的水也就來了。
但這裏麵還有一個國際問題。
就是一旦大明用了鄂畢河的水,像缺水的伊國、許國立刻就會和大明離心離德,別忘了,大明占據的興都庫什山脈,可是和兩國接壤的。
所以,中樞隻想利用好國內的兩條大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已經開工三年了,很多河道都修完了,就等上遊放水呢,這個時候返工,幾十個億就打水漂了。
關鍵經濟發展是不能等的。
停工三個月後,再次複工,增加了色楞格河工程,增加投資72億元,預計十九年完工。
用色楞格河濡養整個蒙古高原,不需要流入陰山滋養寧夏,能夠滋養熱河和山西北部就可以了。
色楞格河用的水是捕魚兒海的水。
必須在捕魚兒海上修建大壩,才能用水,造價又增加了。
景泰六十年,填海工程也開始了。
渤海灣,平均水深12.5米,最深處70米。
也是經過一年計算,一年運載材料,景泰六十年動工。
其實填平渤海灣難度不大,經過黃河幾萬年的衝積,近海河沙堆積量巨大,不停造出耕地。
其實,宋朝黃河改道,弊端巨大,卻有一個好處。
就是衝大了江蘇省的麵積。
宋朝之前,江蘇省沒有這麽大的麵積,匯入淮河後,衝積出一塊沿海平原。
上海就是衝出來的。
東晉時期鎮江、揚州就是出海口,現在出海口是上海,這些都是一點點衝積出來的陸地。
將黃河改迴渤海出海口後,渤海灣的土地每年都在擴大。
填海還是比較傳統的辦法,圩堤填海。
曆史上,華夏民族都在填海造陸。
看三國時期和大明的沿海地圖對比就知道了,一直在擴大。
圩堤填海這種方式就是在需要填海的區域,外圍修築圩堤,將填海用的物料填入圩堤裏麵。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填海區域的圩堤連接起來,加入填海石料,經過一段時間沉澱,進行更細致的填海步驟。
填海石料,其實用西南的山更好,但是,加高山脈需要山,造出新大陸還需要山,石頭都不夠用的。
但大明沙子非常多。
大明擁有很多個天然大沙漠,沙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其實,景泰五十八年時,老皇帝提出一個構想,沙漠底下到底是什麽?
工部派人去測算,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大明最大的沙漠,測算結果是,沙子深3.7米。
而塔克拉瑪幹沙漠有33.7萬平方公裏,約有1.81萬億噸沙子。
老皇帝提出,如果把塔克拉瑪幹的沙子挖光,再種上樹木,會不會讓這塊沙漠,變成了綠洲?
而填充渤海灣,以黃河每年往渤海灣輸送32億噸,卻需要2500年才能填平渤海灣。
所以,一個塔克拉瑪幹沙漠夠了。
從景泰五十九年開始,工部就開始挖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子,往渤海灣運,一邊運一邊填。
不能全部填沙子,會讓地基不穩,要適當填入鋼筋混凝土,造出堅實的地基。
圩堤,則用混凝土打河樁,製造出一塊空間空間出來,再往裏麵灌沙子。
一點點向渤海灣深處邁進。
景泰六十二年,電器應用於填海工程上,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在山東建立了十幾家火力發電廠。
同一年,大明在捕魚兒海建立了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用於供應引水工程的用電使用。
但水力發電廠技術還不算成熟。
也是景泰六十年,東西伯利亞的山地開始被加高,但因為這個地區過於寒冷,隻有短短兩個月施工時間,所以工期緩慢。
作為百年工程,不能急於一時。
朝廷每年都會穩步投入資金,用於三大工程建設。
景泰朝,一共有震古爍今八大工程,根治黃河、開鑿中華江、全長1200萬公裏瀝青路、21萬公裏鐵路線、加高興安嶺、填平兩灣、北水南用、還有烏斯贜鐵路,堪稱天路,八大工程。
老皇帝也被朝野上下戲稱為基建狂魔。
此刻,這位基建狂魔正昏昏欲睡,朱見漭跟他稟報倭國的安置問題,他聽得快睡著了。
“你看著辦吧。”
朱祁鈺勉強撐開眼皮子:“老四,養心殿的地圖太小了,朕看不到了,你讓人畫一幅大的。”
養心殿的地圖,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地圖了。
老皇帝還是看不到。
“兒臣遵旨。”
朱見漭笑道:“爹,天下地圖都在您心裏,大明每一條街道,您都張口就來,哪裏還用看地圖呀?您呐就是活地圖。”
“嗬嗬。”
朱祁鈺笑道:“朕不愛看美人,就愛看地圖。”
“大明新納一地,朕就絞盡腦汁的想名字,就將整個輪廓記下來,然後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記憶,最後記憶一條一條街道。”
“像那些新地,都是朕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建起來的。”
說到地圖,老皇帝來勁兒了。
“老四,這幾天朕在想,等加高了北方,阻擋寒流,青海大戈壁能不能變一變呢?”
“北方凍土多的是,隨著電氣革命的發展,挖掘難度也在降低,隻要朕肯投錢,就有源源不斷的土壤,再說了,各地造河挖出來的土壤,都是能用的。”
“如果青海溫度提升了,再引入葉尼塞河,水資源也就有了。”
“龐大的戈壁灘,如果墊高土壤,能不能種地呢?”
“就算不能種地,放牧行吧?”
大明一直都不想要青海這塊爛地。
最後還是當地的蒙古萬戶府,死乞白賴並入大明的,不然大明才不要呢。
青海氣候惡劣,自然環境惡劣,耕地環境惡劣,草場環境惡劣。
可以說,沒一個好處。
但是,他卻是大明的腹心之地。
如果拋棄它,烏斯贜就沒了,西域、阿爾泰、費爾幹納三省就沒了,甘肅就沒有了遮擋。
這些年老皇帝一直在想,怎麽治理好他呢。
卻做不到啊。
龐大的青海省,人口居然隻有1200萬人,比蒙古省還少,因為這裏的生態太脆弱了,養不活那麽多人啊。
再就是工業化發展,青海人都被吸去長安和甘肅了,再遠點的去吐魯番,去費爾幹納,去京師了。
麵積龐大的青海,卻成為了大明發展的累贅。
唐朝時期河湟之地是王霸之基,那是因為氣候溫潤,當時吐蕃還是強國呢,雪山都化了。
但之後呢,宋朝溫度比隋唐時期低了三度。
所以雪山凍了,吐蕃的河穀農耕又消失了,迴去啃青稞去了,青海也徹底衰落了。
如果加高北方,阻擋了來自北冰洋的寒流,青海溫度提升了,烏斯贜的溫度估計也會提升。
猛地,朱見漭打了個激靈:“爹,您是擔心雪山成為第二個吐蕃?”
“老四深知朕心啊。”
朱祁鈺笑道:“沒錯,朕查過資料,吐蕃鼎盛時期,就是隋唐時期,氣溫比現在高2度。”
“僅僅兩度,雪山就出現了一個強盛無比的王朝。”
“你知道朕喜歡用佛兵。”
“佛兵的戰鬥力你也看到了,不弱於索倫人。”
“四百萬佛兵,能不能滅了大明?”
朱見漭神情一凜。
思索幾分鍾道:“若烏斯贜成為吐蕃,兒子親自領兵,也沒把握打下那塊地盤。”
別說朱見漭了,就是天下最能打的皇帝李世民,也拿吐蕃沒轍。
看看烏斯贜的地形就知道了,仰攻烏斯贜,別做夢了,仰攻一千多米的山脈都是做夢呢。
看看貴州打土司多難就知道了。
烏斯贜,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啊,連唿吸都困難,你想打仗?別做夢了。
關鍵這地方極為封閉,人家要是不想打,你找一輩子都找不到他們。
人家想打了,下山就打你。
這個鬼地方,絕對是噩夢。
“若是防守的話,兒臣也沒有絕對把握,但能保證腹地不丟,僅此而已。”
朱見漭能說出這麽沒誌氣的話,說明實在沒辦法。
朱祁鈺卻點點頭:“你再看看地圖。”
“爹,您當初拆分四川和重慶,就是在遏製烏斯贜?”朱見漭發現他爹多麽有先見之明。
其實從經濟角度看,當初拆分四川和重慶,就是敗筆。
如果四川和重慶集合整個四川盆地,這地方經濟實力,一點不比沿海地區差。
可是,老皇帝卻拆分了四川,四川以成都沿線劃分兩省,向西吞並了烏斯贜東部和青海南部,成為一個多是山脈、高原、戈壁的窮省。
可從軍事角度來看,讓人拍案叫絕。
老皇帝無聲之間,瓦解了烏斯贜的軍事武裝,正因此,韓雍控製下的四川,不斷侵襲雪山,才最終才有了仰攻之勝,才第一次將官員派上雪山去,才正式掌控這片地盤,才最終撤宣慰司,設為省。
即便現在,四川和重慶也沒有合並。
有人說老皇帝喜歡增加省,來增加自己的勳功章。
然而,等烏斯贜氣溫高兩度之後,等當年那個讓盛唐惶惶不可終日的吐蕃卷土重來的時候,他們才會知道,老皇帝當年的拆分,多麽有先見之明。
四川,有一大塊雪山。
老皇帝占據整個烏斯贜地區,比後世大得多,但老皇帝並沒有將整個烏斯贜放在一個省。
而是拆分成了五個省,烏斯贜省占據最多,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全都占了一塊。
“若非朝臣攔著,朕就將烏斯贜拆分成烏斯贜省和朵思省了。”
朱祁鈺嗤笑:“不過,朕拆分雲南時,將雲南和大理分開設省時,就從烏斯贜劃過來一塊,雅魯藏布江,是三省交匯之地。”
“隻要在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布置好重兵,烏斯贜就算暖三度,照樣脫離不了大明。”
“陛下聖明!”朱見漭拜伏在地。
朱祁鈺讓他起來:“朕近來讀吐蕃史,發現吐蕃的崛起,和鬆讚幹布和論欽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呀,賢明皇帝和有能力的臣子組合,才能讓一個國家鼎盛。”
“老四,朕讓伱迴去好好看看吐蕃史。”
“兒臣遵旨。”朱見漭神情肅然。
大唐對吐蕃戰爭中屢屢戰敗,和武則天不停掃蕩朝堂有直接關係,導致盛唐能征善戰的將軍越來越少。
大唐政治混亂,也讓吐蕃占據先機。
最後吐蕃自斷臂膀,處死了論欽陵,也導致了吐蕃王朝的衰落。
所以,有一個肯相信臣子的君主有多麽重要。
“青海的事,你迴去好好想想。”
“咱們上不了高原的。”
“修了鐵路也無用,修好了,也能破壞掉。”
“隻要人有野心,總有辦法造反的。”
“該怎麽控製高原,是你的難題了,朕點到為止。”
朱祁鈺讓他退下了。
青海,是腹心之地,如果永遠一片荒涼,會影響大明進一步發展的,如果將青海變成第二個陝西,這顆明珠就是大明騰飛的最大裨益。
以前烏斯贜,隻是一個邊陲省份,戰略省份而已。
隨著可能氣溫升高,這塊十分封閉的地區,極有可能第一個獨立出大明,必須得防患於未然。
加強聯姻沒用,戰爭不會因為小恩小惠而停止。
得想辦法完全控製這塊高原。
而用好了烏斯贜,烏斯贜會成為大明一個富裕省份,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朱見漭看完吐蕃史,宮門落鑰之前,將朝臣宣來。
“老臣去過歐洲。”
劉大夏第一個開口:“同樣緯度下,歐洲是比大明溫暖的。”
“加高西伯利亞的山脈,大明腹地溫度提升是必然,烏斯贜溫度肯定水漲船高。”
“可出現吐蕃之亂,老臣認為不可能。”
“吐蕃崛起,存在著巨大的偶然因素。”
“換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氣候因素會促成一個霸主國出現。”
“吐蕃順利建國,恰逢是唐朝對外征戰的時間,吐蕃是占了唐朝無暇他顧的便宜,在唐朝擊敗吐穀渾之後,撿便宜吞掉了吐穀渾,才奠定了大國基礎。”
“之後每次崛起,都和唐朝的政治息息相關。”
“若沒有武周亂政,也就沒有吐蕃崛起,沒有安史之亂,吐蕃早就被大唐給滅了。”
“所以,吐蕃崛起具有極強的偶然因素。”
“大明則不一樣。”
“我大明是統一的大帝國,國富民強,而且,烏斯贜是大明內地,漢臓通婚比較頻繁,民間交往極多。”
“就算烏斯贜想分裂,我大明養了烏斯贜一百多年,烏斯贜漢化五十餘年,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貞之士嗎?”
“還有,中華江的開鑿,和天路建設,我大明戰兵可隨時登上高原。”
“大唐時期的吐蕃,是獨立國家,大明的烏斯贜,是大明的一個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沒有法統的。”
“還有一點。”
“吐蕃強盛時,黃教並沒有普及整個高原,現在烏斯贜上下,都是黃教徒。”
“大明是完全信仰自由,支持各種信仰,甚至您,老臣,都算是黃教徒。”
“咱們同根同源,為什麽要分裂呢?”
“還有就是工業化進程。”
“現在百姓都奔著錢使勁,都想過上好日子,不想打打殺殺了。”
“明軍在奧斯曼戰爭中處處遇阻,就是明軍戰鬥力下降的原因,因為不想打仗了。”
“所以老臣覺得,烏斯贜沒有大患。”
劉大夏是這樣認為的。
“馬尚書,您怎麽看?”朱見漭還是想問問這樣的老帥。
馬文升還在沉思,片刻才道:“若老臣領兵,打不上雪山。”
“孤也沒這個能力。”朱見漭老實道。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卻能打下來,如何不會造反呢?”
馬文升道:“那樣的天時地利,必然會叛亂不斷的。”
“現在沒有野心,隨著氣溫升高,新農耕文明出現了,野心就來了。”
“該防患於未然。”
“劉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沒有大患,但小患不斷。”
馬文升道:“那麽龐大的高原,一旦有人造反,消息需要多長時間才會傳到中樞來呢?”
“可以架電話線。”劉健道。
馬文升卻搖頭:“人家造反了,就會切斷電話線的,必須通過人工傳遞才行。”
“如果重重堵截,一個月都未必能傳過來。”
“太子,若您領兵,一個月內,在無朝廷幹涉的情況下,能打下多少地盤?”
朱見漭嘿嘿而笑:“孤能把整個烏斯贜打下來,但不會來襲擾大明,而是會去打印度,吃下印度,再吃中亞,最後吃青海和西域!再調過頭來吃大明!”
他伸出兩根手指:“兩年,孤就能做到。”
馬文升微微凝眉:“而兩年,朝廷出兵剿滅,能剿滅掉嗎?”
“嘿,孤都跑去印度了,你怎麽剿滅孤啊?”朱見漭笑道。
劉健插話道:“就是說,一旦發生叛亂,整個烏斯贜就丟了。”
“沒錯!”
馬文升道:“小叛亂,也會引發大叛亂的,任何人都有野心,誰都想做皇帝,必須要防。”
“怎麽防呢?”朱見漭問。
劉健開口:“如果替換漢民上去呢?”
“更不行,漢民就沒有野心了嗎?哼,反而漢民最容易造反。”馬文升冷笑。
讀書人最反動。
一直沒開口的李東陽緩緩道:“派重兵守住要塞,一旦造反,立刻剿滅。”
“無詔出兵嗎?那造反的會不會是朝廷的官員呢?”馬文升反問他。
李東陽語塞。
無詔出兵是重罪。
任何將領,無論何時,必須等朝廷聖旨到了才能出兵,除非朝廷授予了出兵權,否則將領是沒有這個權力的。
“這地方是個燙手山芋啊,以前一直冰封,反而是好事。”謝遷苦笑。
“是啊,春暖花開,卻要誕生一塊絕地。”
王鏊喃喃道:“陛下填海舍不得用石頭,高原上石頭那麽多,把險要地勢給炸掉,變成石頭用來填海,將天塹變通途,如何?”
“那得花多少錢?需要多少時間啊?”馬文升問他。
“還有啥辦法?”
朝臣也都很苦惱。
“太子,您有辦法?”馬文升見朱見漭一直不說話。
朱見漭清清嗓子:“辦法沒有,但雪山溫度升高,山上的積雪也會化了,中華江、瀾滄江、怒江等多條江水流域要增加了,水資源又豐沛了。”
“水資源豐富,烏斯贜反而變成了寶地,造反概率豈不又提升了?”王鏊道。
這個問題還真是無解。
(本章完)
隨著電氣革命揭開帷幕,大明的主要投資項目,主要是大壩工程、電器工具等方麵,主要用於施工作業。
今年換太子後,朱見漭投資幾十億入場,刺激電氣革命的迅猛發展。
為加快三大工程建設,朱見漭進一步擴大投資,加快建築速度,加快工期。
勒拿河,是一條發源於捕魚兒海西岸,流入北冰洋的全年冰凍河。
發源於貝加爾山脈的西北麓,先朝東北方向流動,基陵加河和維京河匯入其中。與奧廖克馬河會合後,經過最大城市雅庫茨克就進入低地區。接著河流轉向北方再匯入右支的阿爾丹河。
大明的引水思路是,從源頭進行勒拿河改道。
雅庫茨克叫列拿。
其實,在清朝勒拿河叫列拿河,清前期歸清朝管轄,尼布楚條約中,清朝本想以列拿河為界,戰場上丟掉的東西,永遠無法在談判桌上得到,就以外興安嶺為界。
大清楓葉地圖,就是以外興安嶺為界。
所以,大明控製這座城市後,按照當地的音譯,就叫列拿市。
本地土著應該是鄂溫克人,在大明統稱為索倫人,索倫精銳,就是從這些凍土區招募的勇士。
大明對這塊地區的懷柔,是非常非常溫柔的,因為這裏的野人是真的能征善戰,老皇帝拿著當兒子寵。
列拿市,算是大明最北邊的城市了,城市人口僅有12萬人。
該地區冬天嚴寒且漫長,一月平均氣溫為-38.6c,極端最低溫為零下64.4度,絕對溫差超過100c,盛夏時節隻有地麵1.2米的凍土能夠融化。
這樣一座城市,隨著大明工業化進程加劇,基本人都搬去溫暖的南方了,這座城市是肉眼可見的衰落。
所以,勒拿省是大明麵積最廣大的兩座省之一,總麵積三百多萬平方公裏,而人口卻隻有146萬人。
從勒拿河借水,不是讓勒拿河幹涸,而是北水南用,從捕魚兒海上引水。
大明挖了幾條人工河,主要溝通勒拿河與色楞格河、克魯倫河,將色楞格河引入熱河和山西。
將克魯倫河引入河北,匯入河北的永定河、滹沱河,進入渤海省和黃海省。
僅靠勒拿河的流域,未必能夠完全供應克魯倫河,所以要引鬆花江的水進入遼河,從遼河延伸出一條新河,進入渤海省。
工程的難點是,水域要穿過蒙古大戈壁,蔓延上千裏的大戈壁,蒸發量大,水流沒有足夠的動力,會滲透進入戈壁裏,使得戈壁變成沼澤地,最終導致工程失敗。
大明水利部認為,穿過戈壁灘路段,全程修建水泥堤壩,走水泥堤壩保證水域不流失。
可這樣的難點是,後續維護費用極高,而且這種人工河,容易造成水體汙染。
經過專家計算,如果使足夠的水穿過大戈壁,勒拿河就無法北上,導致北麵嚴重缺水,北麵凍土區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會威脅人類生存危機。
同時,也有可能讓整個戈壁灘變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沼澤,增加了大明統治北方的難度和成本。
有專家提出,修建人工地下河,從地下運水。
造價又是個大難題。
大明同時上馬三個大項目,縱然有資金支持,但也是能省則省。
還有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
加高興安嶺後,會造成興安嶺以北的地區更加寒冷,會不會讓捕魚兒海冰封呢?一旦冰封,那麽引水工程就徹底沒用了。
而人工增溫,讓水流解凍,造價多少呢?
這些問題經過兩年的反複研究,終於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
氣候寒冷問題,可以加高貝加爾山來解決。
所謂加高興安嶺,不是僅僅加高興安嶺的,而是要加高貝加爾山、揚斯克山脈等北方凍土區的山脈,以及加高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讓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形成一個漩渦,利用物理原理,給東北地區升溫。
專家進行反複測算,反複實驗,確定這個項目可行,用一道道屏障,降低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升高東北地區溫度。
這樣能夠確保發源於貝加爾山的勒拿河的溫度,起碼在夏季是不會結冰的,保證北方地區供水問題。
隻要工程成功,整個河北、山西、陝西將不再缺水。
渤海和黃海兩個新省,也會有豐沛的水資源。
這兩個省的水資源有兩個,渤海省構建三條大河,延伸鴨綠江和遼河。
黃河的出海口也不再是山東,而是從黃海省出海。
讓黃河途經渤海和黃海兩個省。
老皇帝認為,限製北方發展的主要是水資源,隻要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北方就能開墾出華北平原和河北平原來,甚至熱河草原,都能夠改良成耕地。
傳統的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氣候專家預計,加高北麵山脈後,河北氣溫可能要提升六到七度,熱河地區氣溫提升四到五度,就是說,該地區的降雨量會進一步下降,產生幹旱。
地理位置被人工改變,氣候是沒變的呀,氣溫升高會加速蒸發,導致地表幹旱,進一步土地沙漠化。
地理專家預計,400毫米等雨量線,很有可能向南移。
就是說,河北很有可能沒有出現耕地大平原,甚至會荒蕪成草原,乃至退化成戈壁。
400毫米等雨量線是劃分耕地和草原的標準,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
解決的辦法,是老皇帝提出來的,人工降雨。
當時專家沒明白,隻要搞清楚是怎麽降雨的,以現在的技術就能實現人工降雨。
降雨是水從地麵蒸發成水蒸氣,上升到大氣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這些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雲,當雲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其重力超過上升氣流的支持力時,就會從雲中落下,形成降雨。
隻要利用好雲,人工幹預就能實現降雨。
就是說,400米等雨量線,已經形同虛設了,縱然河北地區溫度會升高,隻要河流足夠多,水源足夠豐沛,就會有足夠的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雲,就能降雨了。
想改變熱河大草原,就要搞清楚草原是怎麽形成的。
草原形成原因是土壤淺薄和降雨量少。
隻要從北方三大河引水,一定能增加草原上的河流水域,也能增加草原上的降雨量。
土壤淺薄也沒問題,北方凍土多的是土,隻要填充就好了。
再說了,隻要技術發展,人工造土,要比挖土造價更加低廉,還有現代化肥的逐漸研發成功,對傳統肥料的依賴已經逐漸下降了。
這些年,為了維持生態平衡。
墾殖司年年植樹造林,就說西域省,從收複至今,已經出現了15萬畝林帶,北麵的阿爾泰省,植樹麵積逐年增加,已經從灰茫茫一片,變成了綠油油的省份。
阿爾泰省北麵的烏裏雅蘇台省,就是葉尼塞河和鄂畢河中間夾著的地區,是大明和魏國的交界省份,麵積巨大,但70%是凍土區,這片地區被蒙古人禍害的最嚴重,夾雜著沙漠、戈壁,實在談不上什麽好地方,但經過二十餘年的治理,已經重現了生機。
唐努烏梁海,就是圖瓦共和國,是俄國的。
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在原有地區基礎上,增加葉尼塞河與科爾布多河夾著的地區,麵積廣大。
這片地區大明占領時並沒有被過於開發,但隨著發現了巨大鐵礦山,被粗暴開發,很快這裏的生態環境就崩潰了。
大明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治理,至今還未恢複原樣。
所以這幾年,大明已經不許過度開發了,要給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資源。
墾殖司這些年,力求恢複綠水青山,每年投入海量的銀子,將這塊被漢人深耕五千多年的土地,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生機。
從景泰八年開始,至今五十七年了,每年固定支出外,還會酌情增加支出。
現在,整個大明遍地是綠色。
所以,填充熱河大草原變成耕地,是完全可行的,生態環境不會遭到巨大破壞。
而有了充足的水源,也不擔心草原會荒漠化、戈壁化。
地理專家計算過,如果加高了整個西伯利亞,大明北方的邊疆省,如烏裏雅蘇台、唐努烏梁海、阿爾泰、西域、青海、寧夏,全都能因此受益。
隻是葉尼塞省和勒拿省,兩個凍土省徹底廢了,捕魚兒海省和蒙古省、韃靼省和突厥省,四個省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基本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
限製西北發展的要素,同樣是水。
西北地處內陸地區,來自海洋上的濕潤氣候難以深入大陸,想改變西北原貌,或者說恢複漢朝風貌,就需要水。
中華江開鑿成功後,養潤了西北人,但想讓西北重現漢朝時代的生機,是遠遠做不到的。
所以,就有了引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水入西北的計劃。
其實對於大明使用鄂畢河,藩國是比較有意見的,都認為應該引鄂畢河滋潤中亞,中亞實在太缺水了。
因為經過伊國水利專家計算,成功引流葉尼塞河,足夠溫潤西北了,鄂畢河用來濡養中亞最好了。
像許國、伊國實在太缺水了。
可他們兩國想用鄂畢河,還得經過魏國的同意。
大明占據的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廣袤的地區,都是嚴重缺水區,引鄂畢河濡養這些地區也是非常可行的。
葉尼塞河,有兩條源流,一是大葉尼塞河,一是小葉尼塞河。兩河於克孜勒附近匯合後稱葉尼塞河。
小葉尼塞河發源於唐努烏拉山,在大明叫唐努烏梁山,烏拉是俄國人改的。
就是發源於大明的唐努烏梁海省。
唐努烏梁海,是最後一個離開祖國懷抱的國土,別小瞧這塊地方,這個地方有儲量世界上排名前幾的煤炭和鐵礦。
大葉尼塞河發源於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這裏曾經是喀爾喀部的祖地,喀爾喀部被大明滅了後,他們的祖地自然就屬於大明了。
其實,從法統上來說,整個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法統,在蒙古,無論是明清都繼承了蒙古人的法統,是完全應該享有這一片地區的主權的。
可惜,世界規則改變了,法統這一套不管用了。
匯合後的葉尼塞河,從南向北流,最後注入喀拉海的葉尼塞灣,就是注入北冰洋。
唐努烏梁山,屬於阿爾泰山。
大明計劃,穿過兩片阿爾泰山脈中間的荒漠,引河流向南流,流入西域。
中華江是走塔裏木河-疏勒河-大通河。
葉尼塞河則往南引,主要是連接疏勒河和弱水。
有地理專家認為,連接弱水太遠了,需要極長的人工河,會出現巨大的變故。
不如連接科爾布多河,擴大科爾布多河的流域,將科爾布多河推入弱水。
這樣還能富饒蒙古高原,加高北麵山脈後,蒙古省氣溫能提升兩到三度,整個氣候都會變化,有了豐沛的水資源,無論是繼續放牧,還是搞農耕,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這樣蒙古省,也不至於被徹底荒廢,變成無人區。
可是,想富饒蒙古高原,就需要兩條大小葉尼塞河同時注水,將兩條葉尼塞河同時改道,那麽北方凍土區的自然環境肯定要遭到大規模破壞的。
再說了,整個蒙古省,景泰五十九年時,人口將將三千萬人,這兩年人口淨流出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就算把蒙古給搞富了,流出去的人也不會迴來了。
朝廷的意思是,維持科爾布多河原樣,人工開鑿出一條新河,直奔弱水,擴大弱水流域,將弱水製造成西北第二條大河。
不動中華江的部分,也就不連通疏勒河。
因為中華江經過這些年發展,已經很平穩了,經過水利專家測算,如果給中華江增加水的話,可能造成下遊泛濫,影響上百萬人的生計。
擴大弱水,將弱水變成南北流向的大河,再轉道途經陝西、山西、河北,匯入渤海省和黃海省,最後出海,變成一條長河。
其實,朝廷的地理專家錯誤估算了葉尼塞河的流域。
葉尼塞河的水域來源,一個是源頭水源,另一個則是沿途的雪水融化,再加上地處寒冷的北方,蒸發量低,造就了這條水域巨大的葉尼塞河。
所以朝廷的地理專家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條河南引後,能濡養整個西北,甚至可以滋養河北。
其實是錯誤的。
沒有了冰雪融水,再加上氣候變暖高蒸發量,葉尼塞河的流域會大大減少的。
還有,和勒拿河一樣,要經過龐大的戈壁和蒙古高原,才能流入西北,真正連通弱水,還會剩多少水呢?
景泰六十三年時,有專家提出來,可當時已經動工了。
水利部查缺補漏,想從捕魚兒海引水,擴大色楞格河的流域,讓色楞格河先翻越杭愛山、再翻越阿爾泰山、最後翻越陰山,進入寧夏。
當時老皇帝震怒,如此巨大的工程,怎麽會出現如此重大的紕漏?將專家都給砍了,包括批複的官員殺了的殺,流放的流放,殺了一百多個人。
如果增加色楞格河工程,造價要增加60億以上。
這樣的話,一條葉尼塞河是不夠引水的。
需要從鄂畢河引水了。
細琢磨之後,水利部是被魏國滲透了,魏國不願意救伊國和許國,想讓中亞繼續幹旱,所以就想辦法讓大明引水工程出錯。
其實,引鄂畢河水進入西域是最方便的。
直接擴大額爾齊斯河就可以了,將烏倫古河老河道利用起來,連接中華江的人工河,給疏勒河注水。
走大通河-洮河-渭河,在渭河轉道,北上給無定河和汾河注水,就能濡養整個山西,同時,汾河連接永定河,河北的水也就來了。
但這裏麵還有一個國際問題。
就是一旦大明用了鄂畢河的水,像缺水的伊國、許國立刻就會和大明離心離德,別忘了,大明占據的興都庫什山脈,可是和兩國接壤的。
所以,中樞隻想利用好國內的兩條大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已經開工三年了,很多河道都修完了,就等上遊放水呢,這個時候返工,幾十個億就打水漂了。
關鍵經濟發展是不能等的。
停工三個月後,再次複工,增加了色楞格河工程,增加投資72億元,預計十九年完工。
用色楞格河濡養整個蒙古高原,不需要流入陰山滋養寧夏,能夠滋養熱河和山西北部就可以了。
色楞格河用的水是捕魚兒海的水。
必須在捕魚兒海上修建大壩,才能用水,造價又增加了。
景泰六十年,填海工程也開始了。
渤海灣,平均水深12.5米,最深處70米。
也是經過一年計算,一年運載材料,景泰六十年動工。
其實填平渤海灣難度不大,經過黃河幾萬年的衝積,近海河沙堆積量巨大,不停造出耕地。
其實,宋朝黃河改道,弊端巨大,卻有一個好處。
就是衝大了江蘇省的麵積。
宋朝之前,江蘇省沒有這麽大的麵積,匯入淮河後,衝積出一塊沿海平原。
上海就是衝出來的。
東晉時期鎮江、揚州就是出海口,現在出海口是上海,這些都是一點點衝積出來的陸地。
將黃河改迴渤海出海口後,渤海灣的土地每年都在擴大。
填海還是比較傳統的辦法,圩堤填海。
曆史上,華夏民族都在填海造陸。
看三國時期和大明的沿海地圖對比就知道了,一直在擴大。
圩堤填海這種方式就是在需要填海的區域,外圍修築圩堤,將填海用的物料填入圩堤裏麵。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填海區域的圩堤連接起來,加入填海石料,經過一段時間沉澱,進行更細致的填海步驟。
填海石料,其實用西南的山更好,但是,加高山脈需要山,造出新大陸還需要山,石頭都不夠用的。
但大明沙子非常多。
大明擁有很多個天然大沙漠,沙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其實,景泰五十八年時,老皇帝提出一個構想,沙漠底下到底是什麽?
工部派人去測算,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大明最大的沙漠,測算結果是,沙子深3.7米。
而塔克拉瑪幹沙漠有33.7萬平方公裏,約有1.81萬億噸沙子。
老皇帝提出,如果把塔克拉瑪幹的沙子挖光,再種上樹木,會不會讓這塊沙漠,變成了綠洲?
而填充渤海灣,以黃河每年往渤海灣輸送32億噸,卻需要2500年才能填平渤海灣。
所以,一個塔克拉瑪幹沙漠夠了。
從景泰五十九年開始,工部就開始挖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子,往渤海灣運,一邊運一邊填。
不能全部填沙子,會讓地基不穩,要適當填入鋼筋混凝土,造出堅實的地基。
圩堤,則用混凝土打河樁,製造出一塊空間空間出來,再往裏麵灌沙子。
一點點向渤海灣深處邁進。
景泰六十二年,電器應用於填海工程上,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在山東建立了十幾家火力發電廠。
同一年,大明在捕魚兒海建立了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用於供應引水工程的用電使用。
但水力發電廠技術還不算成熟。
也是景泰六十年,東西伯利亞的山地開始被加高,但因為這個地區過於寒冷,隻有短短兩個月施工時間,所以工期緩慢。
作為百年工程,不能急於一時。
朝廷每年都會穩步投入資金,用於三大工程建設。
景泰朝,一共有震古爍今八大工程,根治黃河、開鑿中華江、全長1200萬公裏瀝青路、21萬公裏鐵路線、加高興安嶺、填平兩灣、北水南用、還有烏斯贜鐵路,堪稱天路,八大工程。
老皇帝也被朝野上下戲稱為基建狂魔。
此刻,這位基建狂魔正昏昏欲睡,朱見漭跟他稟報倭國的安置問題,他聽得快睡著了。
“你看著辦吧。”
朱祁鈺勉強撐開眼皮子:“老四,養心殿的地圖太小了,朕看不到了,你讓人畫一幅大的。”
養心殿的地圖,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地圖了。
老皇帝還是看不到。
“兒臣遵旨。”
朱見漭笑道:“爹,天下地圖都在您心裏,大明每一條街道,您都張口就來,哪裏還用看地圖呀?您呐就是活地圖。”
“嗬嗬。”
朱祁鈺笑道:“朕不愛看美人,就愛看地圖。”
“大明新納一地,朕就絞盡腦汁的想名字,就將整個輪廓記下來,然後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記憶,最後記憶一條一條街道。”
“像那些新地,都是朕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建起來的。”
說到地圖,老皇帝來勁兒了。
“老四,這幾天朕在想,等加高了北方,阻擋寒流,青海大戈壁能不能變一變呢?”
“北方凍土多的是,隨著電氣革命的發展,挖掘難度也在降低,隻要朕肯投錢,就有源源不斷的土壤,再說了,各地造河挖出來的土壤,都是能用的。”
“如果青海溫度提升了,再引入葉尼塞河,水資源也就有了。”
“龐大的戈壁灘,如果墊高土壤,能不能種地呢?”
“就算不能種地,放牧行吧?”
大明一直都不想要青海這塊爛地。
最後還是當地的蒙古萬戶府,死乞白賴並入大明的,不然大明才不要呢。
青海氣候惡劣,自然環境惡劣,耕地環境惡劣,草場環境惡劣。
可以說,沒一個好處。
但是,他卻是大明的腹心之地。
如果拋棄它,烏斯贜就沒了,西域、阿爾泰、費爾幹納三省就沒了,甘肅就沒有了遮擋。
這些年老皇帝一直在想,怎麽治理好他呢。
卻做不到啊。
龐大的青海省,人口居然隻有1200萬人,比蒙古省還少,因為這裏的生態太脆弱了,養不活那麽多人啊。
再就是工業化發展,青海人都被吸去長安和甘肅了,再遠點的去吐魯番,去費爾幹納,去京師了。
麵積龐大的青海,卻成為了大明發展的累贅。
唐朝時期河湟之地是王霸之基,那是因為氣候溫潤,當時吐蕃還是強國呢,雪山都化了。
但之後呢,宋朝溫度比隋唐時期低了三度。
所以雪山凍了,吐蕃的河穀農耕又消失了,迴去啃青稞去了,青海也徹底衰落了。
如果加高北方,阻擋了來自北冰洋的寒流,青海溫度提升了,烏斯贜的溫度估計也會提升。
猛地,朱見漭打了個激靈:“爹,您是擔心雪山成為第二個吐蕃?”
“老四深知朕心啊。”
朱祁鈺笑道:“沒錯,朕查過資料,吐蕃鼎盛時期,就是隋唐時期,氣溫比現在高2度。”
“僅僅兩度,雪山就出現了一個強盛無比的王朝。”
“你知道朕喜歡用佛兵。”
“佛兵的戰鬥力你也看到了,不弱於索倫人。”
“四百萬佛兵,能不能滅了大明?”
朱見漭神情一凜。
思索幾分鍾道:“若烏斯贜成為吐蕃,兒子親自領兵,也沒把握打下那塊地盤。”
別說朱見漭了,就是天下最能打的皇帝李世民,也拿吐蕃沒轍。
看看烏斯贜的地形就知道了,仰攻烏斯贜,別做夢了,仰攻一千多米的山脈都是做夢呢。
看看貴州打土司多難就知道了。
烏斯贜,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啊,連唿吸都困難,你想打仗?別做夢了。
關鍵這地方極為封閉,人家要是不想打,你找一輩子都找不到他們。
人家想打了,下山就打你。
這個鬼地方,絕對是噩夢。
“若是防守的話,兒臣也沒有絕對把握,但能保證腹地不丟,僅此而已。”
朱見漭能說出這麽沒誌氣的話,說明實在沒辦法。
朱祁鈺卻點點頭:“你再看看地圖。”
“爹,您當初拆分四川和重慶,就是在遏製烏斯贜?”朱見漭發現他爹多麽有先見之明。
其實從經濟角度看,當初拆分四川和重慶,就是敗筆。
如果四川和重慶集合整個四川盆地,這地方經濟實力,一點不比沿海地區差。
可是,老皇帝卻拆分了四川,四川以成都沿線劃分兩省,向西吞並了烏斯贜東部和青海南部,成為一個多是山脈、高原、戈壁的窮省。
可從軍事角度來看,讓人拍案叫絕。
老皇帝無聲之間,瓦解了烏斯贜的軍事武裝,正因此,韓雍控製下的四川,不斷侵襲雪山,才最終才有了仰攻之勝,才第一次將官員派上雪山去,才正式掌控這片地盤,才最終撤宣慰司,設為省。
即便現在,四川和重慶也沒有合並。
有人說老皇帝喜歡增加省,來增加自己的勳功章。
然而,等烏斯贜氣溫高兩度之後,等當年那個讓盛唐惶惶不可終日的吐蕃卷土重來的時候,他們才會知道,老皇帝當年的拆分,多麽有先見之明。
四川,有一大塊雪山。
老皇帝占據整個烏斯贜地區,比後世大得多,但老皇帝並沒有將整個烏斯贜放在一個省。
而是拆分成了五個省,烏斯贜省占據最多,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全都占了一塊。
“若非朝臣攔著,朕就將烏斯贜拆分成烏斯贜省和朵思省了。”
朱祁鈺嗤笑:“不過,朕拆分雲南時,將雲南和大理分開設省時,就從烏斯贜劃過來一塊,雅魯藏布江,是三省交匯之地。”
“隻要在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布置好重兵,烏斯贜就算暖三度,照樣脫離不了大明。”
“陛下聖明!”朱見漭拜伏在地。
朱祁鈺讓他起來:“朕近來讀吐蕃史,發現吐蕃的崛起,和鬆讚幹布和論欽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呀,賢明皇帝和有能力的臣子組合,才能讓一個國家鼎盛。”
“老四,朕讓伱迴去好好看看吐蕃史。”
“兒臣遵旨。”朱見漭神情肅然。
大唐對吐蕃戰爭中屢屢戰敗,和武則天不停掃蕩朝堂有直接關係,導致盛唐能征善戰的將軍越來越少。
大唐政治混亂,也讓吐蕃占據先機。
最後吐蕃自斷臂膀,處死了論欽陵,也導致了吐蕃王朝的衰落。
所以,有一個肯相信臣子的君主有多麽重要。
“青海的事,你迴去好好想想。”
“咱們上不了高原的。”
“修了鐵路也無用,修好了,也能破壞掉。”
“隻要人有野心,總有辦法造反的。”
“該怎麽控製高原,是你的難題了,朕點到為止。”
朱祁鈺讓他退下了。
青海,是腹心之地,如果永遠一片荒涼,會影響大明進一步發展的,如果將青海變成第二個陝西,這顆明珠就是大明騰飛的最大裨益。
以前烏斯贜,隻是一個邊陲省份,戰略省份而已。
隨著可能氣溫升高,這塊十分封閉的地區,極有可能第一個獨立出大明,必須得防患於未然。
加強聯姻沒用,戰爭不會因為小恩小惠而停止。
得想辦法完全控製這塊高原。
而用好了烏斯贜,烏斯贜會成為大明一個富裕省份,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朱見漭看完吐蕃史,宮門落鑰之前,將朝臣宣來。
“老臣去過歐洲。”
劉大夏第一個開口:“同樣緯度下,歐洲是比大明溫暖的。”
“加高西伯利亞的山脈,大明腹地溫度提升是必然,烏斯贜溫度肯定水漲船高。”
“可出現吐蕃之亂,老臣認為不可能。”
“吐蕃崛起,存在著巨大的偶然因素。”
“換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氣候因素會促成一個霸主國出現。”
“吐蕃順利建國,恰逢是唐朝對外征戰的時間,吐蕃是占了唐朝無暇他顧的便宜,在唐朝擊敗吐穀渾之後,撿便宜吞掉了吐穀渾,才奠定了大國基礎。”
“之後每次崛起,都和唐朝的政治息息相關。”
“若沒有武周亂政,也就沒有吐蕃崛起,沒有安史之亂,吐蕃早就被大唐給滅了。”
“所以,吐蕃崛起具有極強的偶然因素。”
“大明則不一樣。”
“我大明是統一的大帝國,國富民強,而且,烏斯贜是大明內地,漢臓通婚比較頻繁,民間交往極多。”
“就算烏斯贜想分裂,我大明養了烏斯贜一百多年,烏斯贜漢化五十餘年,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貞之士嗎?”
“還有,中華江的開鑿,和天路建設,我大明戰兵可隨時登上高原。”
“大唐時期的吐蕃,是獨立國家,大明的烏斯贜,是大明的一個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沒有法統的。”
“還有一點。”
“吐蕃強盛時,黃教並沒有普及整個高原,現在烏斯贜上下,都是黃教徒。”
“大明是完全信仰自由,支持各種信仰,甚至您,老臣,都算是黃教徒。”
“咱們同根同源,為什麽要分裂呢?”
“還有就是工業化進程。”
“現在百姓都奔著錢使勁,都想過上好日子,不想打打殺殺了。”
“明軍在奧斯曼戰爭中處處遇阻,就是明軍戰鬥力下降的原因,因為不想打仗了。”
“所以老臣覺得,烏斯贜沒有大患。”
劉大夏是這樣認為的。
“馬尚書,您怎麽看?”朱見漭還是想問問這樣的老帥。
馬文升還在沉思,片刻才道:“若老臣領兵,打不上雪山。”
“孤也沒這個能力。”朱見漭老實道。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卻能打下來,如何不會造反呢?”
馬文升道:“那樣的天時地利,必然會叛亂不斷的。”
“現在沒有野心,隨著氣溫升高,新農耕文明出現了,野心就來了。”
“該防患於未然。”
“劉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沒有大患,但小患不斷。”
馬文升道:“那麽龐大的高原,一旦有人造反,消息需要多長時間才會傳到中樞來呢?”
“可以架電話線。”劉健道。
馬文升卻搖頭:“人家造反了,就會切斷電話線的,必須通過人工傳遞才行。”
“如果重重堵截,一個月都未必能傳過來。”
“太子,若您領兵,一個月內,在無朝廷幹涉的情況下,能打下多少地盤?”
朱見漭嘿嘿而笑:“孤能把整個烏斯贜打下來,但不會來襲擾大明,而是會去打印度,吃下印度,再吃中亞,最後吃青海和西域!再調過頭來吃大明!”
他伸出兩根手指:“兩年,孤就能做到。”
馬文升微微凝眉:“而兩年,朝廷出兵剿滅,能剿滅掉嗎?”
“嘿,孤都跑去印度了,你怎麽剿滅孤啊?”朱見漭笑道。
劉健插話道:“就是說,一旦發生叛亂,整個烏斯贜就丟了。”
“沒錯!”
馬文升道:“小叛亂,也會引發大叛亂的,任何人都有野心,誰都想做皇帝,必須要防。”
“怎麽防呢?”朱見漭問。
劉健開口:“如果替換漢民上去呢?”
“更不行,漢民就沒有野心了嗎?哼,反而漢民最容易造反。”馬文升冷笑。
讀書人最反動。
一直沒開口的李東陽緩緩道:“派重兵守住要塞,一旦造反,立刻剿滅。”
“無詔出兵嗎?那造反的會不會是朝廷的官員呢?”馬文升反問他。
李東陽語塞。
無詔出兵是重罪。
任何將領,無論何時,必須等朝廷聖旨到了才能出兵,除非朝廷授予了出兵權,否則將領是沒有這個權力的。
“這地方是個燙手山芋啊,以前一直冰封,反而是好事。”謝遷苦笑。
“是啊,春暖花開,卻要誕生一塊絕地。”
王鏊喃喃道:“陛下填海舍不得用石頭,高原上石頭那麽多,把險要地勢給炸掉,變成石頭用來填海,將天塹變通途,如何?”
“那得花多少錢?需要多少時間啊?”馬文升問他。
“還有啥辦法?”
朝臣也都很苦惱。
“太子,您有辦法?”馬文升見朱見漭一直不說話。
朱見漭清清嗓子:“辦法沒有,但雪山溫度升高,山上的積雪也會化了,中華江、瀾滄江、怒江等多條江水流域要增加了,水資源又豐沛了。”
“水資源豐富,烏斯贜反而變成了寶地,造反概率豈不又提升了?”王鏊道。
這個問題還真是無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