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休假和產業鏈,兩醫之爭和發展問題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作者:蕭藍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召集民間物理學家,共同編纂物理新教材。
因為物理、化學內容不斷豐富,教科書需要重新編纂,而教材的編纂,僅靠中樞官員是不夠的。
皇帝向來集思廣益,從民間選取相關人才,進入中樞參與教材編纂。
今年,將正式編纂力學教材。
力學包含牛頓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流體力學、地質力學、彈力力學等多個力學定理。
之前物理教材裏涉及到力學知識,但第一次係統編纂相應教材。
西方定理,更加突出個體,比如牛頓定理,以個人名字為定理名稱,突出個人個性。
這和西方世界的傳統理念有關係,他們更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突出個性。
東方傳統觀念,則是突出集體、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思想,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同思想。
所以,華夏的很多東西,民間用了幾千年,誰發明創造的,沒人知道,比如乘法口訣,這東西五千年曆史了,誰發明的,至今不知道。
就像很多數學定理,大明也有。
隻是不叫外國的名字罷了。
剛開始朱祁鈺也覺得數理化大明不行的,可定理放在一起,對照著看的時候,發現定理內容是一樣的。
到底是西方抄了東方,是印度抄了東方,這一點朱祁鈺也叫不準。
反正大明的數學定理,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隻是沒用現代符號表示罷了,用的古文字符號寫出來的。
這樣的數學定理有很多,大明本來就有。
朱祁鈺派人去考證,可幾經戰火,幾乎都無法考證了,但朝中官員一致認為,數學定理的源頭是華夏。
因為華夏的數學書籍,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數學的民族。
後世認為華夏數學不行,那是沒研究古數學符號,就得出數學不行的結論,純屬跪習慣了。
華夏數學,在韃清之前,都是領先於世界的,不敢說絕對領先,起碼和世界是平齊的,差距就算有,也很小很小。
東方的東西,命名要麽以實物為名,要麽以這東西的功能命名,很少以人名命名,這就使得這東西發展很久之後,人們忘記了創始人的名字。
西方則是特別注重個人存在的價值,彰顯自己的存在感,追求獨立、平等、自由。
他們的自由,是極致的自由。
而東方的自由,是在集體框架內的有限自由。
而且,東方人性格靦腆,不願意將一個東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西方人則以此為榮。
而隨著東西發展不平衡,就造成了東方很多東西,被自我矮化、自我拋棄,西方換個名字後,拿迴來重新占領東方市場。
其實人都是一樣的。
大明同時代的西方,歐羅巴百姓是極端向往大明生活的,大明真的是他們心裏的白月光。
老皇帝想把大明打造成,絕對領先於世界的軍政經文全方位高達發達的社會,讓夷國、藩國永遠向往,可望不可即的國度。
全方位領先,需要全行業齊頭並進高速發展。
皇帝一手將文娛企業拉起來。
政經繁榮,才會帶動文娛繁榮,否則,文娛是無法繁榮的,文娛業,其實是軍事之外,第三方角力局。
老皇帝提前布局,給文娛行業充分的發展空間。
但要千萬注意,不要被藩國彎道超車。
不是沒有案例的,推理,起初最盛行地方是歐洲,最後被小日子給幹成世界第一。
歐洲獎項也壞,把推理的獎項給取消了,然後再也不提了。
卻造就了小日子推理的極端繁榮。
推理成為了人家的名片,然後世界不認這東西了,耍賴了。
文娛行業,容易彎道超車,小國都靠文娛繁榮一時,像泰國、韓國、香港。
想守住文娛業的扛把子,掌握絕對話語權沒用的。
得做大市場,吸引外國優秀創作者,在大明創造,為大明生產優質內容。
優質內容其實是人創造出來的。
這東西不靠科技,就靠人腦,隻要高層足夠重視,都能發展起來的,門檻兒很低的,所以文娛行業,隻是政經繁榮的表象罷了。
老皇帝把文娛業,放在戰略層麵上。
一定會造就文娛行業的極端繁榮。
但想讓文娛業持續繁榮,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讓全產業鏈人員受益,才能持續不斷產出好內容。
可好內容,就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寫出來的。
就說從賦到詩到詞,階段性審美降級。
其實,也恰恰說明文人水平的整體滑坡。
從元雜劇到,到白話文,到近現代。
肉眼可見的大滑坡,一年不如一年,一本不如一本。
恰恰說明,是文人水平不行了,創造優質內容的人不行了。
有一方麵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人隻要在苦難中,才會寫出動人的詞句,一個人十分幸福,是寫不出好東西的。
有人說爽文能,可爽文是精神食糧嗎?
隻有在苦難中的人,才會寫出高級文學。
這個苦難,有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三國演義的作者不就是因為政治仕途不得誌,才迴家寫書的嘛。
如果羅貫中在太祖皇帝手裏幹得如魚得水,他會迴家寫書嗎?
不會了。
寫了也不會是三國演義。
看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詩人文學家,可他們的詩詞,誰讀過幾句?
不就是吹著嘮的嘛!
創作者沒有好內容,自然就造成了審美滑坡,讀者都沒看過好東西,隨便看什麽垃圾都覺得好看。
這就造就了爽文湧現,封神演義就是爽文,蜀山劍俠傳就是爽文,射雕英雄傳就是爽文。
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質量直線提升,會不會早就大明會缺失一個創作者大時代呢。
真正苦難,和無病呻吟是兩個概念。
無病呻吟是吃飽了閑得蛋疼,寫出來的垃圾;真正的苦難,寫出來的才是最動人的文章。
一定會的。
也許大明現存的書籍市場裏,有很多滄海遺珠,這就需要後人一點點打撈了。
但這不意味著文學就沒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貧困的藩國,會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創作者的,未來文娛大繁榮地區,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開始提前向藩國布局文娛。
這個時代好在,全世界講漢話,行漢文。
就算中樞逐漸采用鋼筆取代毛筆,還是有藩國在使用毛筆的,未來也一直會有藩國在用毛筆。
文化,恰恰是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來的。
就像戰國曆史,取材自魯國史書,因為魯國史書保存下來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個藩國內,都辦了文學杯賽,設立景泰杯文學競賽。
希望湧現出真的文學頂級人才。
這些年,大明的醫療發展極為快速。
新醫學和傳統醫學火花碰撞之下,竟將傳統中醫打得啥也不是,因為新醫學打著科學的名頭。
大明醫院全部是私營的,各家醫院為了攬客,無所不用其極。
新醫學把中醫貶得啥也不是,斥之為偽科學。
向來都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對中醫來說,就不是跑斷腿那麽容易了,而是徹底死球了。
必須得承認,中醫裏招搖撞騙的人很多,十個醫生,未必有一個是良醫。
再加上背後有資本鼓吹新醫學,患者就去試試,結果一針見效。
百姓自然就選擇了新醫學。
新醫學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自成體係。
景泰三十年時,民間醫院是中醫院九家,新醫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醫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錯了。
然而。
一針見效的患者迴家,就會發現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醫院紮了一針,過幾天又發現又有個地方生病了。
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環。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離不開醫院了。
病是永遠不會好的。
患者們自己去比較。
才知道,中醫院是慢,是庸醫多,但隻要找對醫生能治病,準能治好,而且沒有後遺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醫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徹底了。
不會像新醫學那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治好這裏搞壞那裏,然後像糊裱匠似的,哪裏有病治哪裏。
新醫學治病,中醫治人。
看看太醫院就知道,新醫學是皇帝一力倡導的,可他很少紮針,每日都用中醫調理,很少使用西醫。
倒是於謙晚年得了闌尾炎,新醫學為於謙手術成功,一炮成名。
這被新醫學當成宣傳點來大肆宣傳。
可當時於謙,那是疼暈了,是皇帝給他做主,給他開刀的,若於謙做主,打死他都不會同意開刀的。
至於於謙事後多麽怨恨皇帝,估計沒人知道。
治好也是誤打誤撞。
當時的手術環境、條件、能力都不是現在能比的。
可手術,和新醫學的理念還不太一樣,手術是哪裏壞了就切哪,通俗點說考驗的刀工,跟廚子切菜是一樣的。
新醫學是一個係統的理論知識,涉及人體方方麵麵,和中醫一樣,是一套很係統的理論。
參與這套理論編纂的,還有談允賢呢。
皇帝推廣新醫學,因為新醫學治病快,對於急病有著巨大的功效。
民間有兩醫之爭。
老皇帝覺得沒有優劣,都有好處,新醫學治病及時、效果顯著、覆蓋病情麵廣。
傳統中醫則是沒有後遺症,善於治慢姓病。
給百姓一個選擇的空間,總是好的。
誰能想到啊,中醫院被擠死了。
百姓是沒有長遠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點好,自然就選擇了新醫學,久而久之,又覺得新醫學坑錢。
去找中醫吧,發現中醫快被擠死了,一個個要價死貴。
吃兩副藥效果一般,沒有耐心,調過頭來又迴來打針了,打兩天針這塊好了那塊又壞了。
然後他們兩邊罵,新醫學也罵,中醫也罵。
這幾年,兩醫之爭甚囂塵上。
朝廷也沒轍,隻能掏錢扶持中醫院,擴大中醫院市場份額,這是純虧本的生意。
別看百姓罵新醫學罵得兇,真正去看中醫的還是少。
甚至民間中醫診所,都已經開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內帑隻能掏錢扶持,對中醫診所進行免稅,並進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歐洲瘟疫,新醫學再立奇功。
很多藥物,治療效果顯著。
至於產生的後遺症,是絕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國,誰也跑到大明狀告他們呀。
老皇帝隻能下旨,唿籲百姓強身健體。
這就引出了一個社會問題。
工作壓力大呀。
工人們每天上班,一周隻有一天休息時間,經常加班,哪裏有時間鍛煉身體啊。
身體素質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對於減輕工人壓力的政策,中樞遲遲沒下。
因為要全盤考慮呀。
工廠主賺錢,靠的是剝削勞動力,如果朝廷強製給勞動力放假,增加工廠成本,可能造成工廠主破產。
這會造成生產出來的產品漲價,流通進入市場後,消費者覺得漲價後,不會購買這個產品,又會造成整個產業鏈的崩塌。
看似漲了幾個工人的工資,其實是毀掉整個產業鏈。
解決這個問題,要麽中樞花錢補貼工廠,要麽就放棄低附加值產業鏈,並將低附加值產業鏈向外移。
這就會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對大明的社會構架,內地是高附加值產業,外圍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廠。
製造空心化,在這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強大,強大的點在於強大的工業製造力,一旦自斷臂膀,必然有藩國騰飛。
現在的世界,和後世完全不一樣。
這些藩國裏都是明人啊,個個勤勞肯幹,個個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賺不到錢。
這個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鬆懈,這些藩國會瘋了似的追上來。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財政收入破億,成為最富裕的藩國,這就相當於景泰四十年時的大明了。
雖然人少,但他們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並整個北美諸多藩國,獨霸北美。
南美的唐國也不差,幾乎就破億了。
一個工業國家的衡量水平,絕對不是人口,人口反而是最沒用的,隻要工業產值足夠高,這個國家就是強國。
財政收入突破五千萬的藩國,起碼有五個。
想想吧,未來的世界會多卷。
大明都不用製造業外移,過不了幾年,藩國的製造品就會向大明反傾銷,因為人家人工便宜呀。
製造業,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賺的是辛苦錢。
而隨著人工成本增加,自然而然的就會往高附加值產品上生產,同樣一塊玻璃,一塊普通玻璃多少錢?一塊火車車玻璃多少錢?一塊顯微鏡鏡頭多少錢?
而普通玻璃呢,百姓永遠是要用的,百姓可不會管這東西是不是國貨,他們隻會在乎便宜與否。
不便宜,我們就不會選擇的。
這就是歐洲殖民其他國家的原因,因為歐洲勞動成本太高了,他們不得不去占領新地,用蠻荒之地的人給他們做工業生產,然後他們尋找市場,比如韃清,賣給韃清,他們直接載著銀子迴國。
等到韃清衰弱之後,他們就直接進來搶了,太富也是罪。
大明也對世界進行殖民,可這個殖民,是鳩占鵲巢式殖民,是花錢殖民,不是賺錢殖民。
當時老皇帝的想法是,轉移大明人口,分擔大明境內糧食壓力。
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出去。
這就造成了,大明殖民,沒賺什麽錢。
老皇帝推動工業革命發展的錢,是和藩國做生意賺的。
因為移過去的是明人啊,是本就有較高素質的明人,他們到了哪裏都是要消費的,有消費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就有賺頭。
新地發展需要工具,老皇帝有技術有工具,就和藩王一拍即合,賺的錢投迴大明,又親自下場促進大明社會發展,促進工業革命。
整個工業革命的投資額,幾乎都出在內帑。
這就是大明工業革命的根源。
不是搶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這條路雖然慢,卻是最適合大明王朝的一條路。
大明能創造出來,藩國也能幹出來,這裏擁有世界上最勤奮的人啊。
老皇帝是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
就和勇士想保王朝,還要練新人一樣,最後啥也得不到。
最終,這道決策還是沒推行。
民間罵聲一片,都在喊累。
朝廷也在想辦法解決,盡量做到早下班,盡可能不加班。
結果工廠主個個哭訴,都說市場行情不好,再不加班隻能倒閉了。
沒錯。
市場行情確實在變差,但僅限於個別行業。
因為市場同質化過高,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市場並不萎靡,像麵向青年的產品,銷量都是不錯的,可一些廠子,固守老一套,並不肯推陳出新,造出來一些老破舊產品,無人問津在所難免。
年初時戶部進行市場調查,發現市場偏向於年輕化,現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人群,是市場主要消費對象。
因為這個歲數的人,沒有房產壓力,也不著急結婚。
他們就有錢消費的。
可現在市場上的企業,還麵對於婚慶市場和嬰幼兒市場的,這就造成了,年輕市場一片空白。
比如年輕人喜歡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類似的手辦、小掛件卻很少,年輕人想買買不到,就算買到質量也很差。
年輕人去旅遊,也不看人文景觀,他們追求的是舒適、放鬆、自由行,而不是特意去看什麽景觀,單純的是買一張票出去走走,看一看而已。
窮遊,成為一種時尚。
憑什麽我旅遊就要買東西呀?憑什麽我旅遊就是來看景觀的呀?
我單純的是想換個城市,躺著而已。
年輕人旅遊會斤斤計較,對不該花的錢會據理力爭,該花的錢絕不含糊。
開始追求自己享受,比如一些高端酒店,以前都是無人問津的,近幾年,有年輕人入住,剛開始以為都是富五代呢,一問才知道就是一個普通工薪階層。
住高檔酒店因為舒服,不喜歡噪音,不喜歡快生活,喜歡慢生活。
而高檔酒店的配套消費,他們又極度反對,對於高檔酒店內部的餐食,因為覺得貴而不肯吃,反而會點外賣。
他們也不去景點打卡,隻是宅在酒店裏,反正住酒店的錢是一分不白花。
抓準年輕人的心,市場銷量肯定是不錯的。
可做廠子的人都有幾十年經驗了,都是老人了,他們沒經曆過市場自然淘汰。
這迴市場就會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他們以前起家,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朝廷給的福利政策,導致這批人成功了。
說白了,這些人是沒經過市場拷打的,純粹是皇帝把飯喂到他們嘴裏了,然後吃到時代紅利罷了。
而經過市場真正的洗滌,他們必然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原因很簡單,沒經過苦難的人是永遠不會懂得苦的,他們過得太順了,一定會摔得很慘的。
市場最無情,看重的永遠是價值,對沒有價值的人隻會無情拋棄。
破產重組,是必然要走的路。
朝廷不可能關注這種小廠子的,朝廷的眼光是關注在整條產業鏈上,在著眼於全局上。
近幾年雖然受到歐洲瘟疫的影響,但隨著逐漸通航,經濟自然會恢複,甚至會比前兩年更強勁。
國內市場也欣欣向榮,沒有金融危機的跡象。
因為大明有足夠的付費人口,能夠消化掉市場上的商品。
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工廠銷量不行,隻能找自己的原因,老皇帝可不會對這種被淘汰企業進行幫扶的。
朝廷在這一方麵,極為冷酷。
市場優勝劣汰,是必然選擇,中樞不會參與。
而工人們都在唿籲增加休息時間。
中樞隻能唿籲,沒有強製。
然而,民間工廠對中樞的唿籲純當放屁,沒人搭理,這就讓戶部尚書十分尷尬。
他一怒之下,向皇帝上疏,每周休息兩天。
其實,休息,是經濟下行的表現。
休息,意味著停工,意味著生產速度變慢,如果一個企業在上升期,絕對會想方設法的加班、招人。
隻有企業發展不行了,才會讓職工休息。
中樞也不可能強製休息的。
這種強製休息,是破壞整體經濟環境的。
所謂休息,都是順勢而為,因為企業發展變慢,美其名曰休息,企業也是給自己續命,職工也能忙裏偷閑。
對中樞而言,其實也不希望職工休息。
發展,總是爭分奪秒的時候,狼性文化,才是發展時必備的企業文化,隻有進入平穩期,甚至下滑期,才會開始想什麽休息的。
職工也是同理。
累的時候,恰恰是賺錢的時候。
等有一天不賺錢了,想累都沒地方累,那時候又會跟誰哭去?
苦熬過去便是,錢到手就是甜。
老皇帝駁斥了戶部尚書的建議,用文娛行業,來緩解職工的疲勞,這個時候,就需要爽文了。
職工本就很疲勞了,誰還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看文章啊,一目十行的看爽文,就是最好選擇。
誰不想當個龍傲天?
景泰六十三年聖誕節,世界第一部電報機誕生。
第一次,京師和天津進行了通話。
整個京師內,所有官邸都接通了電話,任何事就需要一個電話。
老皇帝叫朝臣,也不用派人去宣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
前朝有要事,朝臣直接打電話給皇帝。
一家家電器公司,悄然無聲的注冊再案。
背後全是皇家資本。
就說電話,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背後全是國有資本控股,而注冊的電話公司,已經有幾百家了,全是國有資本的操縱。
關於電話業是否需要壟斷的問題上,朝臣和老皇帝意見相左。
朝臣認為是該壟斷的。
老皇帝則認為壟斷不住的,這東西是要深入民間,電話,未來會走進千家萬戶。
國有資本能夠完全控股嗎?
不可能的。
不如開放給民間資本,主要把握住關鍵部分,還是等於中樞控股。
徹底放給民間企業也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須控股,有很多電話公司可以,但公家資本必須占有控股地位。
老皇帝也想爭這個控股權呢。
但朝廷上下態度堅定,決不許民間資本控股。
討論來討論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國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資,國企控股。
電話、電報全是一樣的。
其實公家資本控股是有好處的,比如一些偏遠地區,國企是完全可以架設電線,給偏遠地區通電通電話。
民間資本是趨利性質的,他們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電呢,他們就要利益。
維修也有好處,國企控股維修速度夠快,能夠保障供電。
民企就不一樣了,他們維修的時候估計會跟百姓要維修費。
從安全角度來說,掌握供電權的民企,是否擁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錢呢?
所以,還是國企控股,吸納民間資本,建立合營公司。
隻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電公司。
為了四大工程順利開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幾種電動工具,比如伐木機、挖土機等工具,優先用於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發電廠,對高壓電線也成了剛需用品。
這兩年,科研院在研究電線,試過很多材料了,問題很多,一直沒找到最優解。
直到兩年前,老皇帝畫了幅畫,送到科研院去。
電線研究才有了眉頭。
材料問題,還是沒法徹底解決。
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電纜,就是一次重要的試驗機會,所以朝廷內所有電纜工程師,全部啟程去北方,進行電線實地試驗。
老皇帝畫畫工具,居然是鋼筆。
毛筆和鋼筆之爭裏,老皇帝可沒支持哪一方,結果他開始用了鋼筆,似乎用的還不錯呢。
今年開春時,他在西裝的兜口上,別了一支鋼筆。
當時還引起了風潮。
民間百姓都覺得胸前別一支鋼筆,更有逼格,大家紛紛效仿,不管是使毛筆的還是不用的,穿西裝就搭配一支鋼筆。
鋼筆還賣脫銷了呢。
結果墨水堆積如山,鋼筆沒少賣,墨水沒人買。
大家買鋼筆是裝飾,不是為了用。
墨水商人頭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軟筆,和毛筆一樣,隻是換成鋼筆樣式。
這種軟筆賣得比鋼筆還好,墨水也跟著賣。
而年輕人,是喜歡用鋼筆的,因為方便。
毛筆還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寫字,弄得嘴裏都苦,鋼筆直接能抽水,隨身攜帶就可以了。
但年輕人現在還沒有社會話語權。
沒人在意他們的想法。
掌握民間話語權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他們最反對的就是改變。
隻是被大明層出不窮的變革,爆發般湧現的商品給弄得無語了,隻能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毛筆。
說實話,論寫字的藝術性,毛筆絕對是第一,鋼筆絕對比不過毛筆。
但論實用性,鋼筆是完勝毛筆的。
華夏發展曆史,其實是一部實用史。
什麽好用用什麽的。
之所以後人看著光偉正,那是因為後人用華美的詩篇讚頌了這種東西,導致一讀這文字,就覺得美,就覺得高大上。
其實華夏曆史,完完全全看實用性。
不實用的東西,都被曆史給淘汰掉了。
毛筆和鋼筆之爭,注定了毛筆會落下帷幕。
未來鋼筆,也會被圓珠筆幹倒,因為實用性。
聖誕節上,老皇帝發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講話,他認為,大明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限於地理因素,民間應該勇於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聰明才智,創造財富。
就是依托傳媒,為家鄉插上發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別指出,像青海省這樣的落後省份,完全可以利用傳媒發展旅遊業,發展特色區域性經濟。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寶藏,挖掘青海湖旅遊資源,聯動多元旅遊發展模式,助力青海旅遊。
像青海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裏無人煙。
就連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寧夏討生活了,寧願去烏斯贜,都不願意在這破地方窮著。
烏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為烏斯贜旅遊厲害呀,隨著火車線路的開鑿,烏斯贜旅遊未來會成為西南旅遊一大亮點。
青海就不行了,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想看古城還去西域,想去草原人家去寧夏。
發展這麽多年,總人口才200萬,這幾年淨流出70萬人,剩下一百多萬人。
在漫無邊際的大戈壁上生活。
老皇帝曾經提出一個構想,把青海的山都給平了,拿去填海,把青海變成平原。
憑借中華江的優勢,青海會成為真正的塞外江南。
可現在的科技水平是沒辦法實現的。
皇帝想刨了貴州的山,運到渤海灣去做新山,結果到現在,才刨開幾座山啊?
難度巨大巨大的。
通電之後可能好一點。
但是,隨著氣候專家對氣候的充分了解,極有可能會聯名上書,阻攔正在進行的工程。
因為破壞環境,就存在著強烈的不確定性。
萬一搞得人類滅絕呢?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對於把青海挖成平原,中樞也論述過,得花多少錢啊?
青海綿延的都是山脈,挖平需要的代價太大。
還有一點,會造成氣候不可逆的影響。
而為了一些耕地,就冒著毀掉地球的風險,中樞上下是反對的,歸根結底是時代變了。
以前是農業時代,能種地就行,像中華江的開辟,和種地息息相關。
現在進入了工業時代。
種一百萬畝地,都不如一個工廠創造的價值更大。
冒著巨大風險,挖平青海,就顯得得不償失了,青海人完全可以出來做生意嘛,蘭州拉麵做的不挺好嘛。
出來打工,隻要吃苦耐勞,絕對能吃一碗飽飯。
老皇帝卻並沒徹底打消這個念頭。
因為價高興安嶺,會讓大明放棄龐大的北麵疆土,大明需要從內地找補迴來,兩座海灣也不夠大明土地剛需。
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
青海和西域,如果都打造成頂級綠洲,成為第二個東北,成為西北的魚米之鄉。
關鍵石頭有地方用啊,填平海灣,加高山脈都需要石頭。
挖平貴州的難度太大了。
等一等科技發展。
挖平青海的難度,要比貴州簡單一點,這件事老皇帝就不停提出來,他這輩子可能辦不到了,他希望太孫能辦成。
(本章完)
.
因為物理、化學內容不斷豐富,教科書需要重新編纂,而教材的編纂,僅靠中樞官員是不夠的。
皇帝向來集思廣益,從民間選取相關人才,進入中樞參與教材編纂。
今年,將正式編纂力學教材。
力學包含牛頓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流體力學、地質力學、彈力力學等多個力學定理。
之前物理教材裏涉及到力學知識,但第一次係統編纂相應教材。
西方定理,更加突出個體,比如牛頓定理,以個人名字為定理名稱,突出個人個性。
這和西方世界的傳統理念有關係,他們更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突出個性。
東方傳統觀念,則是突出集體、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思想,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同思想。
所以,華夏的很多東西,民間用了幾千年,誰發明創造的,沒人知道,比如乘法口訣,這東西五千年曆史了,誰發明的,至今不知道。
就像很多數學定理,大明也有。
隻是不叫外國的名字罷了。
剛開始朱祁鈺也覺得數理化大明不行的,可定理放在一起,對照著看的時候,發現定理內容是一樣的。
到底是西方抄了東方,是印度抄了東方,這一點朱祁鈺也叫不準。
反正大明的數學定理,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隻是沒用現代符號表示罷了,用的古文字符號寫出來的。
這樣的數學定理有很多,大明本來就有。
朱祁鈺派人去考證,可幾經戰火,幾乎都無法考證了,但朝中官員一致認為,數學定理的源頭是華夏。
因為華夏的數學書籍,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數學的民族。
後世認為華夏數學不行,那是沒研究古數學符號,就得出數學不行的結論,純屬跪習慣了。
華夏數學,在韃清之前,都是領先於世界的,不敢說絕對領先,起碼和世界是平齊的,差距就算有,也很小很小。
東方的東西,命名要麽以實物為名,要麽以這東西的功能命名,很少以人名命名,這就使得這東西發展很久之後,人們忘記了創始人的名字。
西方則是特別注重個人存在的價值,彰顯自己的存在感,追求獨立、平等、自由。
他們的自由,是極致的自由。
而東方的自由,是在集體框架內的有限自由。
而且,東方人性格靦腆,不願意將一個東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西方人則以此為榮。
而隨著東西發展不平衡,就造成了東方很多東西,被自我矮化、自我拋棄,西方換個名字後,拿迴來重新占領東方市場。
其實人都是一樣的。
大明同時代的西方,歐羅巴百姓是極端向往大明生活的,大明真的是他們心裏的白月光。
老皇帝想把大明打造成,絕對領先於世界的軍政經文全方位高達發達的社會,讓夷國、藩國永遠向往,可望不可即的國度。
全方位領先,需要全行業齊頭並進高速發展。
皇帝一手將文娛企業拉起來。
政經繁榮,才會帶動文娛繁榮,否則,文娛是無法繁榮的,文娛業,其實是軍事之外,第三方角力局。
老皇帝提前布局,給文娛行業充分的發展空間。
但要千萬注意,不要被藩國彎道超車。
不是沒有案例的,推理,起初最盛行地方是歐洲,最後被小日子給幹成世界第一。
歐洲獎項也壞,把推理的獎項給取消了,然後再也不提了。
卻造就了小日子推理的極端繁榮。
推理成為了人家的名片,然後世界不認這東西了,耍賴了。
文娛行業,容易彎道超車,小國都靠文娛繁榮一時,像泰國、韓國、香港。
想守住文娛業的扛把子,掌握絕對話語權沒用的。
得做大市場,吸引外國優秀創作者,在大明創造,為大明生產優質內容。
優質內容其實是人創造出來的。
這東西不靠科技,就靠人腦,隻要高層足夠重視,都能發展起來的,門檻兒很低的,所以文娛行業,隻是政經繁榮的表象罷了。
老皇帝把文娛業,放在戰略層麵上。
一定會造就文娛行業的極端繁榮。
但想讓文娛業持續繁榮,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讓全產業鏈人員受益,才能持續不斷產出好內容。
可好內容,就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寫出來的。
就說從賦到詩到詞,階段性審美降級。
其實,也恰恰說明文人水平的整體滑坡。
從元雜劇到,到白話文,到近現代。
肉眼可見的大滑坡,一年不如一年,一本不如一本。
恰恰說明,是文人水平不行了,創造優質內容的人不行了。
有一方麵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人隻要在苦難中,才會寫出動人的詞句,一個人十分幸福,是寫不出好東西的。
有人說爽文能,可爽文是精神食糧嗎?
隻有在苦難中的人,才會寫出高級文學。
這個苦難,有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三國演義的作者不就是因為政治仕途不得誌,才迴家寫書的嘛。
如果羅貫中在太祖皇帝手裏幹得如魚得水,他會迴家寫書嗎?
不會了。
寫了也不會是三國演義。
看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詩人文學家,可他們的詩詞,誰讀過幾句?
不就是吹著嘮的嘛!
創作者沒有好內容,自然就造成了審美滑坡,讀者都沒看過好東西,隨便看什麽垃圾都覺得好看。
這就造就了爽文湧現,封神演義就是爽文,蜀山劍俠傳就是爽文,射雕英雄傳就是爽文。
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質量直線提升,會不會早就大明會缺失一個創作者大時代呢。
真正苦難,和無病呻吟是兩個概念。
無病呻吟是吃飽了閑得蛋疼,寫出來的垃圾;真正的苦難,寫出來的才是最動人的文章。
一定會的。
也許大明現存的書籍市場裏,有很多滄海遺珠,這就需要後人一點點打撈了。
但這不意味著文學就沒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貧困的藩國,會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創作者的,未來文娛大繁榮地區,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開始提前向藩國布局文娛。
這個時代好在,全世界講漢話,行漢文。
就算中樞逐漸采用鋼筆取代毛筆,還是有藩國在使用毛筆的,未來也一直會有藩國在用毛筆。
文化,恰恰是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來的。
就像戰國曆史,取材自魯國史書,因為魯國史書保存下來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個藩國內,都辦了文學杯賽,設立景泰杯文學競賽。
希望湧現出真的文學頂級人才。
這些年,大明的醫療發展極為快速。
新醫學和傳統醫學火花碰撞之下,竟將傳統中醫打得啥也不是,因為新醫學打著科學的名頭。
大明醫院全部是私營的,各家醫院為了攬客,無所不用其極。
新醫學把中醫貶得啥也不是,斥之為偽科學。
向來都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對中醫來說,就不是跑斷腿那麽容易了,而是徹底死球了。
必須得承認,中醫裏招搖撞騙的人很多,十個醫生,未必有一個是良醫。
再加上背後有資本鼓吹新醫學,患者就去試試,結果一針見效。
百姓自然就選擇了新醫學。
新醫學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自成體係。
景泰三十年時,民間醫院是中醫院九家,新醫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醫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錯了。
然而。
一針見效的患者迴家,就會發現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醫院紮了一針,過幾天又發現又有個地方生病了。
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環。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離不開醫院了。
病是永遠不會好的。
患者們自己去比較。
才知道,中醫院是慢,是庸醫多,但隻要找對醫生能治病,準能治好,而且沒有後遺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醫院了,治好了就是好徹底了。
不會像新醫學那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治好這裏搞壞那裏,然後像糊裱匠似的,哪裏有病治哪裏。
新醫學治病,中醫治人。
看看太醫院就知道,新醫學是皇帝一力倡導的,可他很少紮針,每日都用中醫調理,很少使用西醫。
倒是於謙晚年得了闌尾炎,新醫學為於謙手術成功,一炮成名。
這被新醫學當成宣傳點來大肆宣傳。
可當時於謙,那是疼暈了,是皇帝給他做主,給他開刀的,若於謙做主,打死他都不會同意開刀的。
至於於謙事後多麽怨恨皇帝,估計沒人知道。
治好也是誤打誤撞。
當時的手術環境、條件、能力都不是現在能比的。
可手術,和新醫學的理念還不太一樣,手術是哪裏壞了就切哪,通俗點說考驗的刀工,跟廚子切菜是一樣的。
新醫學是一個係統的理論知識,涉及人體方方麵麵,和中醫一樣,是一套很係統的理論。
參與這套理論編纂的,還有談允賢呢。
皇帝推廣新醫學,因為新醫學治病快,對於急病有著巨大的功效。
民間有兩醫之爭。
老皇帝覺得沒有優劣,都有好處,新醫學治病及時、效果顯著、覆蓋病情麵廣。
傳統中醫則是沒有後遺症,善於治慢姓病。
給百姓一個選擇的空間,總是好的。
誰能想到啊,中醫院被擠死了。
百姓是沒有長遠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點好,自然就選擇了新醫學,久而久之,又覺得新醫學坑錢。
去找中醫吧,發現中醫快被擠死了,一個個要價死貴。
吃兩副藥效果一般,沒有耐心,調過頭來又迴來打針了,打兩天針這塊好了那塊又壞了。
然後他們兩邊罵,新醫學也罵,中醫也罵。
這幾年,兩醫之爭甚囂塵上。
朝廷也沒轍,隻能掏錢扶持中醫院,擴大中醫院市場份額,這是純虧本的生意。
別看百姓罵新醫學罵得兇,真正去看中醫的還是少。
甚至民間中醫診所,都已經開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內帑隻能掏錢扶持,對中醫診所進行免稅,並進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歐洲瘟疫,新醫學再立奇功。
很多藥物,治療效果顯著。
至於產生的後遺症,是絕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國,誰也跑到大明狀告他們呀。
老皇帝隻能下旨,唿籲百姓強身健體。
這就引出了一個社會問題。
工作壓力大呀。
工人們每天上班,一周隻有一天休息時間,經常加班,哪裏有時間鍛煉身體啊。
身體素質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對於減輕工人壓力的政策,中樞遲遲沒下。
因為要全盤考慮呀。
工廠主賺錢,靠的是剝削勞動力,如果朝廷強製給勞動力放假,增加工廠成本,可能造成工廠主破產。
這會造成生產出來的產品漲價,流通進入市場後,消費者覺得漲價後,不會購買這個產品,又會造成整個產業鏈的崩塌。
看似漲了幾個工人的工資,其實是毀掉整個產業鏈。
解決這個問題,要麽中樞花錢補貼工廠,要麽就放棄低附加值產業鏈,並將低附加值產業鏈向外移。
這就會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對大明的社會構架,內地是高附加值產業,外圍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廠。
製造空心化,在這個時代是絕對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強大,強大的點在於強大的工業製造力,一旦自斷臂膀,必然有藩國騰飛。
現在的世界,和後世完全不一樣。
這些藩國裏都是明人啊,個個勤勞肯幹,個個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賺不到錢。
這個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鬆懈,這些藩國會瘋了似的追上來。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財政收入破億,成為最富裕的藩國,這就相當於景泰四十年時的大明了。
雖然人少,但他們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並整個北美諸多藩國,獨霸北美。
南美的唐國也不差,幾乎就破億了。
一個工業國家的衡量水平,絕對不是人口,人口反而是最沒用的,隻要工業產值足夠高,這個國家就是強國。
財政收入突破五千萬的藩國,起碼有五個。
想想吧,未來的世界會多卷。
大明都不用製造業外移,過不了幾年,藩國的製造品就會向大明反傾銷,因為人家人工便宜呀。
製造業,靠的就是便宜的人工,賺的是辛苦錢。
而隨著人工成本增加,自然而然的就會往高附加值產品上生產,同樣一塊玻璃,一塊普通玻璃多少錢?一塊火車車玻璃多少錢?一塊顯微鏡鏡頭多少錢?
而普通玻璃呢,百姓永遠是要用的,百姓可不會管這東西是不是國貨,他們隻會在乎便宜與否。
不便宜,我們就不會選擇的。
這就是歐洲殖民其他國家的原因,因為歐洲勞動成本太高了,他們不得不去占領新地,用蠻荒之地的人給他們做工業生產,然後他們尋找市場,比如韃清,賣給韃清,他們直接載著銀子迴國。
等到韃清衰弱之後,他們就直接進來搶了,太富也是罪。
大明也對世界進行殖民,可這個殖民,是鳩占鵲巢式殖民,是花錢殖民,不是賺錢殖民。
當時老皇帝的想法是,轉移大明人口,分擔大明境內糧食壓力。
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出去。
這就造成了,大明殖民,沒賺什麽錢。
老皇帝推動工業革命發展的錢,是和藩國做生意賺的。
因為移過去的是明人啊,是本就有較高素質的明人,他們到了哪裏都是要消費的,有消費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就有賺頭。
新地發展需要工具,老皇帝有技術有工具,就和藩王一拍即合,賺的錢投迴大明,又親自下場促進大明社會發展,促進工業革命。
整個工業革命的投資額,幾乎都出在內帑。
這就是大明工業革命的根源。
不是搶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是幹出來的。
這條路雖然慢,卻是最適合大明王朝的一條路。
大明能創造出來,藩國也能幹出來,這裏擁有世界上最勤奮的人啊。
老皇帝是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
就和勇士想保王朝,還要練新人一樣,最後啥也得不到。
最終,這道決策還是沒推行。
民間罵聲一片,都在喊累。
朝廷也在想辦法解決,盡量做到早下班,盡可能不加班。
結果工廠主個個哭訴,都說市場行情不好,再不加班隻能倒閉了。
沒錯。
市場行情確實在變差,但僅限於個別行業。
因為市場同質化過高,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市場並不萎靡,像麵向青年的產品,銷量都是不錯的,可一些廠子,固守老一套,並不肯推陳出新,造出來一些老破舊產品,無人問津在所難免。
年初時戶部進行市場調查,發現市場偏向於年輕化,現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人群,是市場主要消費對象。
因為這個歲數的人,沒有房產壓力,也不著急結婚。
他們就有錢消費的。
可現在市場上的企業,還麵對於婚慶市場和嬰幼兒市場的,這就造成了,年輕市場一片空白。
比如年輕人喜歡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類似的手辦、小掛件卻很少,年輕人想買買不到,就算買到質量也很差。
年輕人去旅遊,也不看人文景觀,他們追求的是舒適、放鬆、自由行,而不是特意去看什麽景觀,單純的是買一張票出去走走,看一看而已。
窮遊,成為一種時尚。
憑什麽我旅遊就要買東西呀?憑什麽我旅遊就是來看景觀的呀?
我單純的是想換個城市,躺著而已。
年輕人旅遊會斤斤計較,對不該花的錢會據理力爭,該花的錢絕不含糊。
開始追求自己享受,比如一些高端酒店,以前都是無人問津的,近幾年,有年輕人入住,剛開始以為都是富五代呢,一問才知道就是一個普通工薪階層。
住高檔酒店因為舒服,不喜歡噪音,不喜歡快生活,喜歡慢生活。
而高檔酒店的配套消費,他們又極度反對,對於高檔酒店內部的餐食,因為覺得貴而不肯吃,反而會點外賣。
他們也不去景點打卡,隻是宅在酒店裏,反正住酒店的錢是一分不白花。
抓準年輕人的心,市場銷量肯定是不錯的。
可做廠子的人都有幾十年經驗了,都是老人了,他們沒經曆過市場自然淘汰。
這迴市場就會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他們以前起家,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朝廷給的福利政策,導致這批人成功了。
說白了,這些人是沒經過市場拷打的,純粹是皇帝把飯喂到他們嘴裏了,然後吃到時代紅利罷了。
而經過市場真正的洗滌,他們必然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原因很簡單,沒經過苦難的人是永遠不會懂得苦的,他們過得太順了,一定會摔得很慘的。
市場最無情,看重的永遠是價值,對沒有價值的人隻會無情拋棄。
破產重組,是必然要走的路。
朝廷不可能關注這種小廠子的,朝廷的眼光是關注在整條產業鏈上,在著眼於全局上。
近幾年雖然受到歐洲瘟疫的影響,但隨著逐漸通航,經濟自然會恢複,甚至會比前兩年更強勁。
國內市場也欣欣向榮,沒有金融危機的跡象。
因為大明有足夠的付費人口,能夠消化掉市場上的商品。
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工廠銷量不行,隻能找自己的原因,老皇帝可不會對這種被淘汰企業進行幫扶的。
朝廷在這一方麵,極為冷酷。
市場優勝劣汰,是必然選擇,中樞不會參與。
而工人們都在唿籲增加休息時間。
中樞隻能唿籲,沒有強製。
然而,民間工廠對中樞的唿籲純當放屁,沒人搭理,這就讓戶部尚書十分尷尬。
他一怒之下,向皇帝上疏,每周休息兩天。
其實,休息,是經濟下行的表現。
休息,意味著停工,意味著生產速度變慢,如果一個企業在上升期,絕對會想方設法的加班、招人。
隻有企業發展不行了,才會讓職工休息。
中樞也不可能強製休息的。
這種強製休息,是破壞整體經濟環境的。
所謂休息,都是順勢而為,因為企業發展變慢,美其名曰休息,企業也是給自己續命,職工也能忙裏偷閑。
對中樞而言,其實也不希望職工休息。
發展,總是爭分奪秒的時候,狼性文化,才是發展時必備的企業文化,隻有進入平穩期,甚至下滑期,才會開始想什麽休息的。
職工也是同理。
累的時候,恰恰是賺錢的時候。
等有一天不賺錢了,想累都沒地方累,那時候又會跟誰哭去?
苦熬過去便是,錢到手就是甜。
老皇帝駁斥了戶部尚書的建議,用文娛行業,來緩解職工的疲勞,這個時候,就需要爽文了。
職工本就很疲勞了,誰還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看文章啊,一目十行的看爽文,就是最好選擇。
誰不想當個龍傲天?
景泰六十三年聖誕節,世界第一部電報機誕生。
第一次,京師和天津進行了通話。
整個京師內,所有官邸都接通了電話,任何事就需要一個電話。
老皇帝叫朝臣,也不用派人去宣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
前朝有要事,朝臣直接打電話給皇帝。
一家家電器公司,悄然無聲的注冊再案。
背後全是皇家資本。
就說電話,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背後全是國有資本控股,而注冊的電話公司,已經有幾百家了,全是國有資本的操縱。
關於電話業是否需要壟斷的問題上,朝臣和老皇帝意見相左。
朝臣認為是該壟斷的。
老皇帝則認為壟斷不住的,這東西是要深入民間,電話,未來會走進千家萬戶。
國有資本能夠完全控股嗎?
不可能的。
不如開放給民間資本,主要把握住關鍵部分,還是等於中樞控股。
徹底放給民間企業也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須控股,有很多電話公司可以,但公家資本必須占有控股地位。
老皇帝也想爭這個控股權呢。
但朝廷上下態度堅定,決不許民間資本控股。
討論來討論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國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資,國企控股。
電話、電報全是一樣的。
其實公家資本控股是有好處的,比如一些偏遠地區,國企是完全可以架設電線,給偏遠地區通電通電話。
民間資本是趨利性質的,他們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電呢,他們就要利益。
維修也有好處,國企控股維修速度夠快,能夠保障供電。
民企就不一樣了,他們維修的時候估計會跟百姓要維修費。
從安全角度來說,掌握供電權的民企,是否擁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錢呢?
所以,還是國企控股,吸納民間資本,建立合營公司。
隻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電公司。
為了四大工程順利開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幾種電動工具,比如伐木機、挖土機等工具,優先用於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發電廠,對高壓電線也成了剛需用品。
這兩年,科研院在研究電線,試過很多材料了,問題很多,一直沒找到最優解。
直到兩年前,老皇帝畫了幅畫,送到科研院去。
電線研究才有了眉頭。
材料問題,還是沒法徹底解決。
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電纜,就是一次重要的試驗機會,所以朝廷內所有電纜工程師,全部啟程去北方,進行電線實地試驗。
老皇帝畫畫工具,居然是鋼筆。
毛筆和鋼筆之爭裏,老皇帝可沒支持哪一方,結果他開始用了鋼筆,似乎用的還不錯呢。
今年開春時,他在西裝的兜口上,別了一支鋼筆。
當時還引起了風潮。
民間百姓都覺得胸前別一支鋼筆,更有逼格,大家紛紛效仿,不管是使毛筆的還是不用的,穿西裝就搭配一支鋼筆。
鋼筆還賣脫銷了呢。
結果墨水堆積如山,鋼筆沒少賣,墨水沒人買。
大家買鋼筆是裝飾,不是為了用。
墨水商人頭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軟筆,和毛筆一樣,隻是換成鋼筆樣式。
這種軟筆賣得比鋼筆還好,墨水也跟著賣。
而年輕人,是喜歡用鋼筆的,因為方便。
毛筆還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寫字,弄得嘴裏都苦,鋼筆直接能抽水,隨身攜帶就可以了。
但年輕人現在還沒有社會話語權。
沒人在意他們的想法。
掌握民間話語權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他們最反對的就是改變。
隻是被大明層出不窮的變革,爆發般湧現的商品給弄得無語了,隻能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毛筆。
說實話,論寫字的藝術性,毛筆絕對是第一,鋼筆絕對比不過毛筆。
但論實用性,鋼筆是完勝毛筆的。
華夏發展曆史,其實是一部實用史。
什麽好用用什麽的。
之所以後人看著光偉正,那是因為後人用華美的詩篇讚頌了這種東西,導致一讀這文字,就覺得美,就覺得高大上。
其實華夏曆史,完完全全看實用性。
不實用的東西,都被曆史給淘汰掉了。
毛筆和鋼筆之爭,注定了毛筆會落下帷幕。
未來鋼筆,也會被圓珠筆幹倒,因為實用性。
聖誕節上,老皇帝發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講話,他認為,大明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限於地理因素,民間應該勇於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聰明才智,創造財富。
就是依托傳媒,為家鄉插上發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別指出,像青海省這樣的落後省份,完全可以利用傳媒發展旅遊業,發展特色區域性經濟。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寶藏,挖掘青海湖旅遊資源,聯動多元旅遊發展模式,助力青海旅遊。
像青海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裏無人煙。
就連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寧夏討生活了,寧願去烏斯贜,都不願意在這破地方窮著。
烏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為烏斯贜旅遊厲害呀,隨著火車線路的開鑿,烏斯贜旅遊未來會成為西南旅遊一大亮點。
青海就不行了,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想看古城還去西域,想去草原人家去寧夏。
發展這麽多年,總人口才200萬,這幾年淨流出70萬人,剩下一百多萬人。
在漫無邊際的大戈壁上生活。
老皇帝曾經提出一個構想,把青海的山都給平了,拿去填海,把青海變成平原。
憑借中華江的優勢,青海會成為真正的塞外江南。
可現在的科技水平是沒辦法實現的。
皇帝想刨了貴州的山,運到渤海灣去做新山,結果到現在,才刨開幾座山啊?
難度巨大巨大的。
通電之後可能好一點。
但是,隨著氣候專家對氣候的充分了解,極有可能會聯名上書,阻攔正在進行的工程。
因為破壞環境,就存在著強烈的不確定性。
萬一搞得人類滅絕呢?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對於把青海挖成平原,中樞也論述過,得花多少錢啊?
青海綿延的都是山脈,挖平需要的代價太大。
還有一點,會造成氣候不可逆的影響。
而為了一些耕地,就冒著毀掉地球的風險,中樞上下是反對的,歸根結底是時代變了。
以前是農業時代,能種地就行,像中華江的開辟,和種地息息相關。
現在進入了工業時代。
種一百萬畝地,都不如一個工廠創造的價值更大。
冒著巨大風險,挖平青海,就顯得得不償失了,青海人完全可以出來做生意嘛,蘭州拉麵做的不挺好嘛。
出來打工,隻要吃苦耐勞,絕對能吃一碗飽飯。
老皇帝卻並沒徹底打消這個念頭。
因為價高興安嶺,會讓大明放棄龐大的北麵疆土,大明需要從內地找補迴來,兩座海灣也不夠大明土地剛需。
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
青海和西域,如果都打造成頂級綠洲,成為第二個東北,成為西北的魚米之鄉。
關鍵石頭有地方用啊,填平海灣,加高山脈都需要石頭。
挖平貴州的難度太大了。
等一等科技發展。
挖平青海的難度,要比貴州簡單一點,這件事老皇帝就不停提出來,他這輩子可能辦不到了,他希望太孫能辦成。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