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淮海布防,雙龍交會,互為接應,固若金湯。其實不然。這個布局,不像「雙龍」,倒像個「十字架」。我軍僅占據這個十字架,周圍廣袤的土地均為匪軍盤踞,我軍增援接應,險象環生。如匪仍採用攻點打援之法,攻首、攻尾時,則切斷我通過鐵路增援的兩翼,我軍何以自救?徒步穿越匪區增援,處處將會遇到狙擊,援軍未到增援點,就被全殲。可見攻首、攻尾,則兩翼均不能應。同理,攻兩翼,首尾也不能救。誠如此,我軍時時處處,被動挨打,而無一絲一毫還擊之力。如不改弦易轍,我軍就被釘死在這個十字架上。如此江防,豈能固若金湯?南京豈不岌岌可危?
尤瑜以往隻看到父母姐姐,冒嚴寒,熬酷暑,做豆腐,賣豆腐;隻看到街坊鄰舍,頂烈日,跑腿拉車;偶爾也曾看過狗咬狗,雞鬥架:生活平淡得像杯白開水。後來上學結識了池新荷,學會了唱幾支歌,覺得新鮮一點。從來沒有想到,更沒有看到,這世界上還有**、gmd,還發動了如此規模巨大的戰爭,殺人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其激烈殘酷的程度,真讓他瞠目結舌。從此,他愛看《強報》,尤其愛讀山雨的文章。讀得多了,他覺得世界真大,昆陽太小。今後,他要通過《強報》這個窗口,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十二月八日,《強報》又刊登的一篇報導及山雨的評論,又一次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其報導雲:
肉包子打頭陣,喪盡天良
國民軍不開槍,其心難忍
《昆陽報》訊:近日,淮海前線光榮負傷返鄉的將軍楊某,係黃伯韜部少將師長。昆市各學校相繼延請他作時局報告。他稱,共匪將匪區內的人分為三類:一類名曰「紅搭頭」,凡在匪區內的黨政軍部門工作的人,**員,一律佩戴紅袖章,人們稱之為「紅搭頭」;一類曰「土猴子」,凡做工、種田、經商的,都屬此類;第三類名曰「肉包子」,凡地主富農資本家、婦孺老弱病殘,共匪認為毫無用處,是垃圾,屬此類。國軍作戰,本來英勇無比,應能堅守陣地。怎奈匪軍慘無人道,喪盡天良,作戰時,驅趕「肉包子」打頭陣。那些人唿天搶地,哭聲震野。國軍見之,揮淚不忍開槍。可就在此時,「紅搭頭」踏著「肉包子」的屍體,迅猛地發起攻擊。因出不意,國軍未及還擊,陣地就被攻破。這就是國軍節節失利的癥結所在。
在刊登消息的同一版,也刊登了山雨的一篇評論:
國軍敗陣,是不忍開槍,還是另有原因?
古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根據某一標準,把人群劃分為若幹類,古已有之,司空見慣。共匪把人分為「紅搭頭」、「土猴子」、「肉包子」三類,隻不過是老祖宗慣用的手法。惟獨將手無寸鐵的「肉包子」驅為前鋒,而創造出戰無不勝、攻為不克的戰績,堪稱是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的偉大創造!
不過,仔細思量,似乎這不是「實有」,而是「虛無」。試想,「病殘」不是戶戶都有,而「婦孺老弱」,則家家不缺。把他們驅趕到戰陣送死的事,似乎也古已有之。項羽與劉邦逐鹿中原時,項羽就把劉邦的父親,拽到陣前,當作「肉包子」,威脅劉邦說,「你再攻打我,我就烹了你的父親。」而劉邦卻耍流氓腔,說,「我們曾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了他,那就分給我一碗湯。」後來,那麽殘暴的項羽居然也能將心比心,不忍將劉邦的老父當作「肉包子」。「紅搭頭」也是有血有肉的窮人,他們長期與家人共處水深火熱之中,怎麽會將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兒在內的「婦孺老弱」,當作「肉包子」,驅趕著他們打頭陣送死呢?何況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打仗總是難免要死人傷人的。「紅搭頭」也不可能不尾隨「肉包子」上戰場。既然上了戰場,也就免不了「傷殘」、死;有時也可能生「病」,再過些時候,他們也會「老」,有一天也會成為「肉包子」,被比他們年輕的「紅搭頭」驅趕著上前線擋子彈。如果「紅搭頭」的思維邏輯如此荒謬,置自己將成為「肉包子」的事實於不顧,豈不是害了神經病?如此一群神經病患者,居然所向無敵,幾十萬、成百萬地殲滅我們的英勇的國軍,這豈不是匪夷所思麽?
換一個角度看,因匪軍驅趕「肉包子」打頭陣,國軍不忍開槍而敗陣的是事實,但這種事隻可能「一」,決不可能「再」。如果「再」了,國軍還不吸取教訓,不開槍還擊,而像稻草人一般,作匪軍射擊的靶子,那麽,我們的國軍豈不「迂」得十分可愛,「腐」得十分可悲,比唐·吉訶德還令人可笑麽?
可以肯定,這決不是事實。因為我們黨國的將軍們,都是訓練有素的蔣委員長的高足。他們深諳要攻城略地,就必須「殺人盈城」、「殺人盈野」、「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走一個」的道理。當年,井岡山上,長征途中,他們揮起帶血的屠刀,對革命人民斬盡殺絕,何其毒也!怎麽會對「肉包子」心慈手軟呢?他們個個熟讀中外兵書,縱覽古今戰例,不至於連兵不厭詐的用兵原則都不知道,而在槍林彈雨中,一味地像稻草人那樣,呆呆地站著挨槍子,而竟不開一槍,不殺一人!可見敗逃少將說的,決不是實有的事實,而是虛無的編造。國軍的失敗,顯然另有原因在。
</br>
尤瑜以往隻看到父母姐姐,冒嚴寒,熬酷暑,做豆腐,賣豆腐;隻看到街坊鄰舍,頂烈日,跑腿拉車;偶爾也曾看過狗咬狗,雞鬥架:生活平淡得像杯白開水。後來上學結識了池新荷,學會了唱幾支歌,覺得新鮮一點。從來沒有想到,更沒有看到,這世界上還有**、gmd,還發動了如此規模巨大的戰爭,殺人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其激烈殘酷的程度,真讓他瞠目結舌。從此,他愛看《強報》,尤其愛讀山雨的文章。讀得多了,他覺得世界真大,昆陽太小。今後,他要通過《強報》這個窗口,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十二月八日,《強報》又刊登的一篇報導及山雨的評論,又一次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其報導雲:
肉包子打頭陣,喪盡天良
國民軍不開槍,其心難忍
《昆陽報》訊:近日,淮海前線光榮負傷返鄉的將軍楊某,係黃伯韜部少將師長。昆市各學校相繼延請他作時局報告。他稱,共匪將匪區內的人分為三類:一類名曰「紅搭頭」,凡在匪區內的黨政軍部門工作的人,**員,一律佩戴紅袖章,人們稱之為「紅搭頭」;一類曰「土猴子」,凡做工、種田、經商的,都屬此類;第三類名曰「肉包子」,凡地主富農資本家、婦孺老弱病殘,共匪認為毫無用處,是垃圾,屬此類。國軍作戰,本來英勇無比,應能堅守陣地。怎奈匪軍慘無人道,喪盡天良,作戰時,驅趕「肉包子」打頭陣。那些人唿天搶地,哭聲震野。國軍見之,揮淚不忍開槍。可就在此時,「紅搭頭」踏著「肉包子」的屍體,迅猛地發起攻擊。因出不意,國軍未及還擊,陣地就被攻破。這就是國軍節節失利的癥結所在。
在刊登消息的同一版,也刊登了山雨的一篇評論:
國軍敗陣,是不忍開槍,還是另有原因?
古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根據某一標準,把人群劃分為若幹類,古已有之,司空見慣。共匪把人分為「紅搭頭」、「土猴子」、「肉包子」三類,隻不過是老祖宗慣用的手法。惟獨將手無寸鐵的「肉包子」驅為前鋒,而創造出戰無不勝、攻為不克的戰績,堪稱是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的偉大創造!
不過,仔細思量,似乎這不是「實有」,而是「虛無」。試想,「病殘」不是戶戶都有,而「婦孺老弱」,則家家不缺。把他們驅趕到戰陣送死的事,似乎也古已有之。項羽與劉邦逐鹿中原時,項羽就把劉邦的父親,拽到陣前,當作「肉包子」,威脅劉邦說,「你再攻打我,我就烹了你的父親。」而劉邦卻耍流氓腔,說,「我們曾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了他,那就分給我一碗湯。」後來,那麽殘暴的項羽居然也能將心比心,不忍將劉邦的老父當作「肉包子」。「紅搭頭」也是有血有肉的窮人,他們長期與家人共處水深火熱之中,怎麽會將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兒在內的「婦孺老弱」,當作「肉包子」,驅趕著他們打頭陣送死呢?何況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打仗總是難免要死人傷人的。「紅搭頭」也不可能不尾隨「肉包子」上戰場。既然上了戰場,也就免不了「傷殘」、死;有時也可能生「病」,再過些時候,他們也會「老」,有一天也會成為「肉包子」,被比他們年輕的「紅搭頭」驅趕著上前線擋子彈。如果「紅搭頭」的思維邏輯如此荒謬,置自己將成為「肉包子」的事實於不顧,豈不是害了神經病?如此一群神經病患者,居然所向無敵,幾十萬、成百萬地殲滅我們的英勇的國軍,這豈不是匪夷所思麽?
換一個角度看,因匪軍驅趕「肉包子」打頭陣,國軍不忍開槍而敗陣的是事實,但這種事隻可能「一」,決不可能「再」。如果「再」了,國軍還不吸取教訓,不開槍還擊,而像稻草人一般,作匪軍射擊的靶子,那麽,我們的國軍豈不「迂」得十分可愛,「腐」得十分可悲,比唐·吉訶德還令人可笑麽?
可以肯定,這決不是事實。因為我們黨國的將軍們,都是訓練有素的蔣委員長的高足。他們深諳要攻城略地,就必須「殺人盈城」、「殺人盈野」、「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走一個」的道理。當年,井岡山上,長征途中,他們揮起帶血的屠刀,對革命人民斬盡殺絕,何其毒也!怎麽會對「肉包子」心慈手軟呢?他們個個熟讀中外兵書,縱覽古今戰例,不至於連兵不厭詐的用兵原則都不知道,而在槍林彈雨中,一味地像稻草人那樣,呆呆地站著挨槍子,而竟不開一槍,不殺一人!可見敗逃少將說的,決不是實有的事實,而是虛無的編造。國軍的失敗,顯然另有原因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