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拜被抓後,震驚了整個朝廷。人們紛紛議論,這位曾經權勢滔天、威震朝野的權臣竟然如此輕易地落入了康熙帝的手中。與此同時,康熙還為已經死去的蘇哈薩克平反昭雪,恢複了他的名譽和地位。這一舉動更是讓人感到驚訝不已。


    眾大臣們意識到,康熙帝已經不再是那個年幼無知的皇帝了。他們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個不小心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如今的康熙帝顯然已經開始展示出他的威嚴與智慧,讓人們不敢有絲毫輕視之心。


    然而,對於這一切,孝莊太後卻顯得異常平靜。她一直以來都放任顧命大臣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看似毫無作為,但實際上她早已將局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的麵容慈祥溫和,仿佛人畜無害一般,但內心深處卻是深謀遠慮。她明白,帝王之術就是要善於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和競爭,使其相互製衡,從而保持統治的穩定。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控全局。


    孝莊太後深知,放任官員貪汙腐敗並不是因為她寬容大度,而是一種策略。她懂得養肥這些官員,等待時機成熟再將其鏟除,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這種手段雖然殘酷,但卻是維護皇權的必要手段。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裏,康熙帝在孝莊太後的教導下逐漸成長起來。他學會了運用權力和智謀,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帝王。而孝莊太後,則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幫助他應對各種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大帝的威名日益響亮,他的統治也越來越穩固。而那些曾試圖挑戰他權威的人,最終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看著眼前這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皇帝,曾柏藴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一直希望將康熙培養成一代明君,但現實卻讓他感到無比失望。


    孝莊太後汲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對康熙的教育和成長格外重視。在康熙身上,能看到孝莊太後的影子。


    如今的康熙,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天真的孩子,而是一個深不可測、心機深沉的帝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冷漠和決絕,讓人不寒而栗。


    在這宮廷之中,親情變得如此淡薄,權力成為唯一的追求。曾柏藴深深地歎息著,他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或許都白費了。


    “四位顧命大臣隻是康熙的磨刀石……”曾柏藴喃喃自語道。他們,這些曾經被視為朝廷支柱的重臣們,如今也隻不過是康熙磨礪自己的工具而已。


    在這充滿權謀與算計的宮廷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曾柏藴知道,自己必須要小心謹慎,否則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決定撤銷三藩,這一決策引起了朝廷內外的軒然大波。康熙的理由是三藩利用他提供的資金,修建橋梁、道路和學堂等公共設施,但卻沒有留下他康熙的名字,而是將功勞歸於藩王自己。這樣一來,百姓們隻記住了藩王的功績,而對康熙皇帝的貢獻一無所知。這種情況讓康熙感到非常不滿和失望。


    在古代社會,統治者的威望和聲譽至關重要。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並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然而,三藩的行為卻削弱了康熙的權威,使得他在民間的聲望受到影響。因此,康熙決定采取行動,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


    此外,康熙還認為三藩的勢力日益壯大,已經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定。三藩擁有龐大的軍隊和財富,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加以控製,可能會引發內亂或叛亂。為了確保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康熙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削弱三藩的實力,消除潛在的隱患。


    總之,康熙撤藩的決定不僅僅是因為個人的自尊心受損,更是出於政治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希望通過此舉,恢複中央政府的權威,加強對地方的控製,同時也向天下表明他的決心和能力。這場撤藩之戰注定會是一場艱難的鬥爭,但康熙堅信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直以來都對康熙給予全力支持的孝莊太後,這一次竟然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反對他撤藩的立場上。在她看來,那幾位藩王都已年事漸高,而康熙還年輕氣盛,隻需再過個十年八年,那些藩王們恐怕都已離世。而到那時,康熙的實力也會日益強大。因此,孝莊太後建議康熙稍安勿躁,耐心等待,等到十年八年後,那些年邁的藩王們去世,新上任的小藩王根基尚淺,此時再來撤藩,可謂是水到渠成、萬無一失。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過早撤藩帶來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又能確保朝廷的統治地位得以穩固。孝莊太後堅信,隻有在恰當的時機采取行動,才能讓撤藩一事取得圓滿成功。


    孝莊太後對藩王造反一事毫不擔憂,這並非盲目自信,而是有著充分的理由。她在藩王身邊安插了眼線,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那些與藩王之子聯姻的公主們也絕非僅僅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她們身負著重要使命——監控各藩王。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這些眼線會立刻將消息傳遞迴來,讓孝莊太後第一時間得知。此外,聯姻還增強了雙方之間的信任,使得孝莊太後能夠更好地掌握局勢。然而,康熙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撤藩!這一舉動無疑是在逼迫藩王們提前造反,打破了孝莊太後精心布置的局麵。她費盡心機安排的一切,都因康熙的撤藩而化為泡影,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尚之隆的夫人在一次生日宴中,偶然得知平南王尚可喜有立二兒子尚之孝為繼承平南王的意向。她深知此事關係重大,於是悄悄將消息傳遞迴京城,告訴了孝莊太後。孝莊太後聞知後,立刻轉告了康熙皇帝。此時的康熙皇帝正苦苦尋找撤藩的借口,聽到這個消息後,便立即召集大臣周培公商討對策。


    周培公深思熟慮後,向康熙提出了一個巧妙的策略:利用藩王之間的內部矛盾來引發爭鬥。他指出,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原因是他曾入宮擔任順治帝的侍衛時,為防止其淫亂宮廷而被去勢。但由於家醜不可外揚,外界並不知道尚之信已喪失生育能力。此外,尚之信喜歡飲酒和追求男色,名聲不佳。然而,尚可喜無法公開宣布尚之信無後的事實,以免引起家族紛爭。在這種情況下,讓尚之信這個邊緣化的人物繼承藩王之位,無疑是最佳選擇。這樣既可以解決藩王內部的問題,又能削弱藩王的實力,同時也為朝廷提供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來處理藩務。因此,尚之信於康熙十年被朝廷命令返迴廣州府城,代替尚可喜處理軍事事務。這一任務無疑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使命,也是他展現自己能力和忠誠的機會。然而,這個決定也引發了一係列複雜的情況和問題。


    尚之信迴到廣州府城後,麵臨著諸多挑戰和考驗。一方麵,他需要應對當時廣東地區複雜多變的局勢,包括可能存在的叛亂、外敵入侵以及內部矛盾等。另一方麵,他還必須與當地官員、軍隊以及民眾建立良好的關係,以確保順利完成任務。此外,他還要麵對來自朝廷的壓力和期望,不能有絲毫疏忽或失誤。


    沈上達第一次見到大舅哥尚之信時,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了解到尚之信的經曆,對其深表同情。然而,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尚之信對他的妹妹尚之敏鍾愛有加,愛屋及烏,尚之信跟沈上達也就關係很融洽。這讓沈上達意識到,或許可以借助沈之信來實現自己的複仇計劃。


    當尚可喜準備將藩王之位傳給二兒子尚之孝,而如今身為長子的尚之信迴到尚府,並掌握軍權,實屬尷尬之極。盡管沈上達心懷仇恨,但現實情況卻讓他不得不思考如何妥善處理自己迅速增長的財富。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康熙即將實施撤藩政策,這意味著又要麵臨戰爭,亂世之下,懷璧其罪。


    麵對如此局勢,沈上達深知不能僅僅被仇恨蒙蔽雙眼,必須冷靜思考並製定出明智的策略。他明白,財富雖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確保自身安全與穩定。因此,他決定在追求複仇的同時,也要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富。上次藏富於江河,結果導致自己被沉屍江底,所以這次絕對不能重蹈覆轍!深思熟慮後,沈上達決定將所有財富都兌換成黃金,並將這些黃金溶解成液體,然後將其藏匿於溶洞之中。即使有人發現了這些液體,他們也無法輕易將其帶走,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將液體還原成黃金。此外,沈上達在英德收購了一處山體溶洞,並在溶洞外挖掘了一個人工湖用於運輸。而這個地方,正好就是後世著名的旅遊景點——寶晶宮。


    康熙十三年,尚可喜向康熙請辭告老還鄉,並請求康熙允許將自己的藩王之位讓給兒子尚之孝。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請求,但康熙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同意尚可喜告老還鄉,但是不給尚之孝繼位藩王,同時下令撤掉三藩。


    這個消息傳到吳應熊耳中時,他立刻意識到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於是,他派遣兒子吳世藩迅速離開京城,前往雲貴地區尋找吳三桂,告知他關於撤藩的重要信息。然而,實際上,康熙早就察覺到了吳應熊的意圖,並故意放走了吳世藩。


    吳三桂收到了朝廷的聖旨,得知要他撤藩的消息後,心中暗自憤怒。但他並沒有立刻表現出來,而是選擇先假意答應撤藩,然後暗中策劃起兵造反。他先以宴請為名,邀請雲南巡撫朱國治前來赴宴,然後在宴席上將其抓捕。接著,吳三桂發布檄文,聲討清朝的不公和對他的欺壓,正式宣布起兵造反。


    此時,平南王府內人聲鼎沸,一片喧鬧。尚可喜收到了康熙同意他榮休的消息,但同時卻拒絕了尚之孝繼承藩王的請求。尚可喜在書房裏焦慮地詢問沈上達:“賢婿,此事該如何解決?”


    沈上達微微一笑,迴答道:“嶽父大人,既然之信大舅哥從京城而來,這意味著他得到了皇帝的認可。您為何非要堅持讓尚之孝繼承藩王之位呢?如今康熙不僅要削弱您的藩,還要削弱其他藩王的勢力。勢力最強的吳三桂必定會起兵反叛。吳三桂必然會前來拉攏您,嶽父大人,您覺得呢?”


    尚可喜聽後心中一亮,緊皺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來,眼中閃過一絲明悟之色。他拍了拍大腿,讚歎地說道:\"原來如此!賢婿所言甚是有理,朝廷勢力強大,豈是我們所能抗衡的?吳三桂若是前來拉攏我,那豈不是自尋死路?\"


    沈上達微微一笑,繼續勸道:\"嶽父大人,以小婿之見,您不如順勢而為,主動將藩王之位讓給之信大舅哥,讓吳三桂去拉攏他。這樣一來,如果吳三桂成功拉攏了之信大舅哥,您自然能夠從中獲取不少利益;即使吳三桂拉攏失敗,您也可以將責任推到之信大舅哥身上,而自己則置身事外。\"


    尚可喜聽後哈哈大笑起來,原本緊繃的眉頭終於徹底舒展,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連連點頭稱讚:\"哈哈,好一個順勢而為!賢婿啊,還是你頭腦靈活,比我這把老骨頭強多了!就依你之計行事吧!\"


    尚可喜思索片刻後,便迅速寫下一封奏折,請求將平南王之位傳給尚之信,並表示自己願意退隱二線。不久之後,吳三桂果然派遣使者前來,與尚可喜商討起兵謀反之事。尚之信與吳三桂一拍即合,決定結盟共同對抗清朝。與此同時,吳三桂還與福建的耿精忠達成協議,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反清聯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明末當個大貪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失憶迷茫的老男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失憶迷茫的老男人並收藏迴到明末當個大貪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