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慈禧見兒子口吐鮮血,入事不知,覺得非同小可,連忙讓太監趕快扔掉棍杖去請禦醫。太監們唿啦啦奔出宮外,皇後從地上爬起來,見同治已昏死過去,不禁大坳,跪爬著來到禦榻前嚎陶大哭。紅了眼的慈禧又急又怒,照準皇後的頭部、腰部、臀部猛請三腳,然後又抓住頭髮唿喊太監將其拖了出去。
禦醫趕到,同治一直昏迷不醒,盡管慈禧強製禦醫開了處方,並讓太監給同治灌了一劑猛藥,但終無迴天之力。同治的病日趨惡化,沒等他再睜開眼看一看這個世界,便撒手人寰。這一日是同治十三年(1875 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年僅19 歲。同治駕崩後,由於無嗣繼位,便由慈禧作主,將慈禧胞妹的兒於、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僅3 歲半的載淞接入宮中,並很快讓其
118 /日替東陵
繼承大位,年號光緒,第二年(1876 年)改元光緒元年。
光緒繼位後,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的專橫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後處境危艱,前程渺茫,遂於同治去世之後的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宮中吞金自殺,卒年21 歲。皇後自殺,舉朝皆驚,無不為之扼腕痛惜。
帝後先後崩亡,理應盡快歸葬,但由於慈禧的專權,直到此時同治的陵寢尚未建造,帝後的梓宮隻好移奉隆福寺暫安。由子此前的鹹豐帝已葬於東陵,按照清廷祖製,作為兒子的同治理應葬於西陵。但這時權柄在握的慈禧卻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規製,反而大行逆道,斷然決定在東陵的雙山峪為同怡建陵。光緒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隴開始在雙山峪動工興建,到光緒四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僅用了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在整個清東陵的皇帝陣寢中,這座陵寢不僅建造時間最短,就其整體規格和質量而言,也是最為低下和次劣的。清東陵五座皇帝陵寢中的最後一座陵寢,就這樣匆匆收場了。
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後的梓宮在停放了5 年之後,被一同葬入東隴界的惠陵地宮。就在這次葬禮中,吏部主事吳可讀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想起帝後生前的不平,死後的不公,禁不住潛然淚下。返京途中,夜宿薊州,輾轉而不能寐。他挑燈取筆,疾書遺疏一份。遺疏談到慈禧不應該隻給鹹豐帝立子嗣,而不為同治帝立嗣子。應明確規定,如果光緒帝有了兒子,應為同治帝嗣於。更可憐皇後為皇帝殉節而死,不表彰無以安亡靈,不加封不足以安民心,應給皇後加封謐號,等等。當這份遺疏寫完後,昊可讀服毒自盡。臨終前,於三義廟題壁絕命詩以明心誌: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1 ,
迴頭六十八年中,竟往空談愛與誌。杯土已封皇帝頂,前星欲祝紫徽宮。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如同孤魂忍戀所,五更風雨薊門東。
和同治帝後的死亡一樣,吳可讀的自殺和屍諫,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反響甚為強烈。但慈禧將遺疏閱畢後,卻不以為然地擲在一邊,再也沒有理睬,吳可讀的一番苦心自然是付之東流。更為慘絕的是,六十年後的1945 年,同治帝後的惠淩被盜掘,皇帝的屍骨被搗毀,而完好如初,身體仍富彈性的皇後阿魯特氏,衣服被剝光,腹部被剖開,腸子流淌了一地。盜墓者如此慘無人道的做法,竟是為了要得到當年皇後吞於腹中並被致於死命的一點點黃金。上帝無眼,蒼天不公,一對生前境遇悲慘的男女,又突遭催難,實在讓後來者欲恨不能,欲哭無淚,為人世竟有這麽多的不幸而悲天長憫!
東西兩宮親選陵址
去則去矣。雖未徹底萬事皆休,但總算得到了暫短的安息。而作為繼任的光緒皇帝,此時正受著比同治還要悽慘、還要痛苦不堪的煎熬。在光緒登基直至駕崩的34 年中,專橫跋息的慈禧從未提起過給光緒建造陵寢一事,懾於慈禧的淫威,滿朝文武,未有一人敢提及此事。與比相反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慈禧對自己的陵寢建造卻一刻未忘,同時做出了令人駭怪的舉動。
早在同治五年(1866 年), 32 歲的慈禧就命臣僚、術士赴清東陵陵區為自己和慈安選擇陵址。在初選的過程中,有的因水位不
120 /日暮東陵
良,有的因山勢不佳,有的因隔河修禦路困難,均未選中。幾年後,由熟悉勘輿的內務府員外郎寬惠、刑部主事高士龍等人,相定了一處穴基,並上奏稱:“謹看得定陵一脈,逸東附近內普陀山山勢尊嚴,由昌瑞山來至鳳台山過峽起,金星圓頂開麵落脈,結咽束氣,頓挫而下,結成突穴。左右護砂環繞,界水分明,堂局嚴密,唇氣纖徐,內水宜出於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麵平安嶺為玉幾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帳上吉之地”。與此同時,“又謹看得定陵一脈普陀山逸平頂山,山勢秀麗,由菩陀山分支,過峽頂起土星平頂,開麵落脈,結咽束氣,曲折而下,結成窩穴。左右護砂迴環,界水分明,堂局整齊,唇氈平坦,內水宜出於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麵平安嶺為天財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帳,實上吉之地也。”
慈禧兔慈安聞奏後,又派恭親王奕訴帶領大臣周祖培、全慶、英元等人,幾次赴東陵勘輿,共同相度,以便選擇。
到了同治十二年,同治與皇後行完大婚儀式並相繼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後,於三月初恭渴東陵。就在這次恭渴中,同治奉慈禧的旨意,率領臣僚、術士為東西兩宮太後在東陵界內選擇的萬年吉壤作最後勘輿。經過幾日的勘察,認為此前所選吉壤確是“地勢雄秀,山川環抱,實乃萬古上吉之地。”同治返京後,遂呈陵址藍圖請兩宮太後閱示,慈安、慈禧兩太後親率臣僚來東陵勘察,甚是滿意。此處有兩座後山,原來一座名為平頂山,一座名菩陀山,尊奉慈禧和慈安兩太後的旨堂,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同治以硃筆改平頂山為普祥峪,改菩陀山為菩陀峪。隨後打樁立記,擬在普祥峪修建慈安陵,在菩陀峪修建慈禧陵。
</br>
禦醫趕到,同治一直昏迷不醒,盡管慈禧強製禦醫開了處方,並讓太監給同治灌了一劑猛藥,但終無迴天之力。同治的病日趨惡化,沒等他再睜開眼看一看這個世界,便撒手人寰。這一日是同治十三年(1875 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年僅19 歲。同治駕崩後,由於無嗣繼位,便由慈禧作主,將慈禧胞妹的兒於、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僅3 歲半的載淞接入宮中,並很快讓其
118 /日替東陵
繼承大位,年號光緒,第二年(1876 年)改元光緒元年。
光緒繼位後,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因慈禧的專橫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後處境危艱,前程渺茫,遂於同治去世之後的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宮中吞金自殺,卒年21 歲。皇後自殺,舉朝皆驚,無不為之扼腕痛惜。
帝後先後崩亡,理應盡快歸葬,但由於慈禧的專權,直到此時同治的陵寢尚未建造,帝後的梓宮隻好移奉隆福寺暫安。由子此前的鹹豐帝已葬於東陵,按照清廷祖製,作為兒子的同治理應葬於西陵。但這時權柄在握的慈禧卻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規製,反而大行逆道,斷然決定在東陵的雙山峪為同怡建陵。光緒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隴開始在雙山峪動工興建,到光緒四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僅用了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在整個清東陵的皇帝陣寢中,這座陵寢不僅建造時間最短,就其整體規格和質量而言,也是最為低下和次劣的。清東陵五座皇帝陵寢中的最後一座陵寢,就這樣匆匆收場了。
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後的梓宮在停放了5 年之後,被一同葬入東隴界的惠陵地宮。就在這次葬禮中,吏部主事吳可讀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想起帝後生前的不平,死後的不公,禁不住潛然淚下。返京途中,夜宿薊州,輾轉而不能寐。他挑燈取筆,疾書遺疏一份。遺疏談到慈禧不應該隻給鹹豐帝立子嗣,而不為同治帝立嗣子。應明確規定,如果光緒帝有了兒子,應為同治帝嗣於。更可憐皇後為皇帝殉節而死,不表彰無以安亡靈,不加封不足以安民心,應給皇後加封謐號,等等。當這份遺疏寫完後,昊可讀服毒自盡。臨終前,於三義廟題壁絕命詩以明心誌: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1 ,
迴頭六十八年中,竟往空談愛與誌。杯土已封皇帝頂,前星欲祝紫徽宮。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如同孤魂忍戀所,五更風雨薊門東。
和同治帝後的死亡一樣,吳可讀的自殺和屍諫,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很大震動,反響甚為強烈。但慈禧將遺疏閱畢後,卻不以為然地擲在一邊,再也沒有理睬,吳可讀的一番苦心自然是付之東流。更為慘絕的是,六十年後的1945 年,同治帝後的惠淩被盜掘,皇帝的屍骨被搗毀,而完好如初,身體仍富彈性的皇後阿魯特氏,衣服被剝光,腹部被剖開,腸子流淌了一地。盜墓者如此慘無人道的做法,竟是為了要得到當年皇後吞於腹中並被致於死命的一點點黃金。上帝無眼,蒼天不公,一對生前境遇悲慘的男女,又突遭催難,實在讓後來者欲恨不能,欲哭無淚,為人世竟有這麽多的不幸而悲天長憫!
東西兩宮親選陵址
去則去矣。雖未徹底萬事皆休,但總算得到了暫短的安息。而作為繼任的光緒皇帝,此時正受著比同治還要悽慘、還要痛苦不堪的煎熬。在光緒登基直至駕崩的34 年中,專橫跋息的慈禧從未提起過給光緒建造陵寢一事,懾於慈禧的淫威,滿朝文武,未有一人敢提及此事。與比相反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慈禧對自己的陵寢建造卻一刻未忘,同時做出了令人駭怪的舉動。
早在同治五年(1866 年), 32 歲的慈禧就命臣僚、術士赴清東陵陵區為自己和慈安選擇陵址。在初選的過程中,有的因水位不
120 /日暮東陵
良,有的因山勢不佳,有的因隔河修禦路困難,均未選中。幾年後,由熟悉勘輿的內務府員外郎寬惠、刑部主事高士龍等人,相定了一處穴基,並上奏稱:“謹看得定陵一脈,逸東附近內普陀山山勢尊嚴,由昌瑞山來至鳳台山過峽起,金星圓頂開麵落脈,結咽束氣,頓挫而下,結成突穴。左右護砂環繞,界水分明,堂局嚴密,唇氣纖徐,內水宜出於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麵平安嶺為玉幾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帳上吉之地”。與此同時,“又謹看得定陵一脈普陀山逸平頂山,山勢秀麗,由菩陀山分支,過峽頂起土星平頂,開麵落脈,結咽束氣,曲折而下,結成窩穴。左右護砂迴環,界水分明,堂局整齊,唇氈平坦,內水宜出於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麵平安嶺為天財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帳,實上吉之地也。”
慈禧兔慈安聞奏後,又派恭親王奕訴帶領大臣周祖培、全慶、英元等人,幾次赴東陵勘輿,共同相度,以便選擇。
到了同治十二年,同治與皇後行完大婚儀式並相繼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後,於三月初恭渴東陵。就在這次恭渴中,同治奉慈禧的旨意,率領臣僚、術士為東西兩宮太後在東陵界內選擇的萬年吉壤作最後勘輿。經過幾日的勘察,認為此前所選吉壤確是“地勢雄秀,山川環抱,實乃萬古上吉之地。”同治返京後,遂呈陵址藍圖請兩宮太後閱示,慈安、慈禧兩太後親率臣僚來東陵勘察,甚是滿意。此處有兩座後山,原來一座名為平頂山,一座名菩陀山,尊奉慈禧和慈安兩太後的旨堂,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同治以硃筆改平頂山為普祥峪,改菩陀山為菩陀峪。隨後打樁立記,擬在普祥峪修建慈安陵,在菩陀峪修建慈禧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