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章由東使到西使/77
生共有子35 人,女20 人,共計55 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 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駕崩,共在位61 年。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了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 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 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了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了廢,廢了立,反覆無常,狡黯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了矛盾並引發了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隻有倒地鋤哭的招數了。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覆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了半個多世紀後的康熙五十七年( 1718 年),本朝歷史終於出現了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愜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並逐漸走上了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後,這個部落已控製了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並威脅到陝西、甘肅、四川、雲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於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複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
78 /日替東陵
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藉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家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了時年30 歲的皇十四子允犧的肩上。
早在允擷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 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布了一道份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並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作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顴以撫遠大將軍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作了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顴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了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擷為“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扼,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準,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布,尚是貝子的允顴已經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升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擷以及暗中擁戴允顴的巨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韌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了。躊躇滿誌的允擷率部出征後,‘不負父望,經過4 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並很快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撇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搬師迴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撤
第二章由東陵到西陵/7 ,
鎮神秘地繼承了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了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注。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了平靜的背後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 此人就是皇四子撤鎮。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間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並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溉填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了,他的一切做法隻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端聰明老辣的撤鎮,在聽了戴鐸的告誡後,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杖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了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後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製。若西征中的允顴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棚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撤街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並悟透了權力爭鬥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楊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撤填卻要引弩待發了。
</br>
生共有子35 人,女20 人,共計55 人。再一個是在位最長。從順治十八年(1661 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駕崩,共在位61 年。
按照中國人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多子、長壽被視為人生難得的福氣,但在康熙朝卻變成了一種災難。康熙生前已成年的兒子就有近20 個,而每個兒子都渴望自己能接過父皇的寶座過幾天皇帝癮,並且每人都有這種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卻在寶座上居然61 年不下來,這就不能不讓兒子們心焦和氣憤甚至對他產生了仇恨。而這時的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立了廢,廢了立,反覆無常,狡黯多變,又使兒子們在希望與絕望,絕望與希望中加深了矛盾並引發了一場混戰。當這種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與混戰交織而來時,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無可奈何,隻有倒地鋤哭的招數了。
就在康熙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反覆無常,父子、兄弟間的矛盾與仇恨近似一鍋粥地錯亂交織了半個多世紀後的康熙五十七年( 1718 年),本朝歷史終於出現了一個明朗的兆頭和緩解矛盾的可能。這個兆頭,就是皇十四子允愜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自康熙即位以來,蒙古族準噶爾部落的勢力發展迅速,並逐漸走上了與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後,這個部落已控製了今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線極為廣大的地域,並威脅到陝西、甘肅、四川、雲南一帶地區。平定準噶爾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領土完整和尊嚴,已成為當時最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就清王朝而言,由於這一任務的非同小可和情況複雜,必須委派一個在政治、軍事上都較為成熟的人在前線鎮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當時尚未立太子的情況下,任何一位皇子擔當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出對一個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滿族是以馬上得天下的
78 /日替東陵
民族,一向對戰功極為推崇,如果此時哪位皇子能掛帥出征,無疑是一次建立功業的絕好機會,從而可以藉此樹起服眾壓雄的威望。在這種無人可及的威望中,繼承大統,榮登皇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肩負國家重任與個人前途命運的擔子,極幸運地落在了時年30 歲的皇十四子允犧的肩上。
早在允擷掛帥出征的前一年年底,· 康熙就對混戰中的眾皇子和參與皇子之間奪位陰謀的臣僚頒布了一道份量極重的詔書,表示自己已經對懸而未決的立太子問題有所考慮,並言詞咄咄地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作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顴以撫遠大將軍的名號率隊出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無疑是作了更加明確的暗示。不僅如此,允顴在出征前,康熙親自為他舉行了十分隆重、規模宏大的送行儀式,封允擷為“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從滿清立國開始,所有的皇子,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不同的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而此時在諸皇子中年歲較小的允扼,其爵位僅是一個最低的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準,無疑是康熙向眾人宣布,尚是貝子的允顴已經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將來真要立為太子,可不必一級級地晉升爵位,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這一連串動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領悟,允擷以及暗中擁戴允顴的巨僚更是心中有數,喜不自禁。允韌帶著一個輝煌的夢想出征了。躊躇滿誌的允擷率部出征後,‘不負父望,經過4 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在康熙的指令下,與準噶爾部進行和平談判,並很快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正當允撇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帶著那個輝煌的夢想,搬師迴京,順利地當太子時,本朝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撤
第二章由東陵到西陵/7 ,
鎮神秘地繼承了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然受了風寒,當天已經出汗。由於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進行“齋戒”,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皇帝的“齋戒”和獨居靜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關注。但就在這看似平靜的宮廷生活中,有一個人卻極敏銳地看到了平靜的背後那可能改朝換代的非凡時刻的到來― 此人就是皇四子撤鎮。還在各位皇子圍繞皇位的繼承間題而結交朝臣、培植私黨並鬧得矛盾重重,沸沸揚揚之時,皇四子溉填卻顯得老練、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們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眾皇子的眼中,這位四貝勒好像是一位頗為安分守己對皇位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所有的人都看錯了,他的一切做法隻不過是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會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會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端聰明老辣的撤鎮,在聽了戴鐸的告誡後,一直在露與不露之間悄悄地做著文章。他沒有像其他皇子那樣明火執杖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而是暗中結交了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是當朝皇後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結交這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師有變.由隆科多控製。若西征中的允顴有變,年羹堯可派兵與之抗衡.迫使允棚無法用武力達到爭位的目的。皇四子撤街算是一位真正能審時度勢,並悟透了權力爭鬥原則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楊春園,而眾皇子尚處在夢中的關鍵時刻,長期蟄伏的撤填卻要引弩待發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