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右玉古長城,作為山西省右玉縣的一大曆史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獨特的文化價值。以下是對右玉古長城的詳細介紹:
一、地理位置與曆史背景
右玉縣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晉蒙兩省交界處,素有塞上“邊城”之稱。這裏的古長城始建於戰國與秦漢時期,現存長城主要為明代所建,是萬裏長城防禦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長城沿線分作九段分區管轄,每一段“邊”設一“鎮”,稱為九邊重鎮,右玉長城屬大同鎮轄區。
二、長城概況
右玉古長城全長約168公裏,沿線古堡、烽火台林立,雄偉壯麗。其中,殺虎口段長城磚石砌麵,築有城樓、望台等,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長城沿線最著名的關口為殺虎口,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塞,也是當年“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特色景觀
1. 殺虎口關城:位於右玉縣境內,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7年)磚包。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殺虎口關城與周邊長城共同構成了中國長城沿線唯一的“目”字型城堡。
2. 三十二長城:位於右玉縣楊千河鄉,是明長城進入右玉後的第三十二烽台。這段長城因雄騰山嶺之上,山路崎嶇,人煙稀少,保存較為完整。
3. 鐵山堡與破虎堡:鐵山堡地處右衛鎮西南25裏處,西至邊牆30裏;破虎堡則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築堡,萬曆二年(1574)磚包,設南門1座,保存基本完好。
四、文化價值
右玉古長城不僅是一道防禦工事,更是民族間互相對抗與交融的舞台,以及經濟互補的空間。它見證了曆史上的無數戰役和邊塞文化,體現了古長城文化價值之所在。同時,長城也是晉商走向大西北、走向內蒙的重要通道,晉商的吃苦耐勞和拚搏精神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五、旅遊信息
右玉古長城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遊客可以沿著長城漫步,感受其雄偉壯麗的氣勢;也可以參觀周邊的古堡、烽火台等曆史遺跡,了解其背後的曆史故事。此外,遊客還可以在當地品嚐到地道的山西美食和體驗到獨特的民俗文化。
總之,右玉古長城作為一道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了解曆史的好去處。
5.殺虎口,又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界處,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重要關口。以下是對殺虎口的詳細介紹:
一、地理位置與地形特點
殺虎口位於右玉縣境內,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兩側高山對峙,地形險峻,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穀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現今由山西通往內蒙古的公路仍經由此地。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背景
1. 早期曆史:早在戰國趙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趙國就派重兵駐守雁門一帶,史上著名大將李牧曾多次從這裏出擊,攻敗匈奴的進犯。漢代大將李廣、衛青、霍去病也曾從這裏挺進大漠,馳騁疆場。
2. 名稱由來:明朝時期,因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後來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3. 經濟與貿易: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殺虎口曾是重要的稅卡,關稅日進“鬥金鬥銀”。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
三、建築結構與布局
1. 關城:殺虎口關城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進行了磚包加固。
2. 雙堡結構: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3. 軍事設施:堡內衙署、教場、倉庫、營房、廟宇遺跡眾多,一條南北向主街貫通,向東西伸出一些支路。
四、旅遊價值與文化意義
1. 曆史文化價值: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它不僅是明清山西曆史的縮影,也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2. 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在殺虎口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積澱,同時欣賞到壯觀的自然風光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此外,殺虎口博物館也是遊客不能錯過的地方,這裏收藏了大量與殺虎口相關的曆史文物和資料。
總之,殺虎口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曆史文化、古代建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6.右玉縣安山寺,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生態旅遊名鎮泗張鎮境內,是一座擁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古老寺廟。以下是對安山寺的詳細介紹:
一、曆史沿革
安山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原名安山湧泉寺,因寺旁有湧珠泉而得名。寺廟在明清時期經曆了三次重修,規模宏大壯觀,僧伽數佰,佛事頻繁,香火縈繞,音鼓聲不絕於耳。然而,後經戰亂,寺院舊址幾乎殆盡。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弘揚民族佛教文化,保護文化遺產,2003年泗水聖源酒店捐資200萬元進行重修,使得安山寺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地理位置與環境
安山寺位於泗水縣城東南15公裏處泗張鎮境內,s244省道右側,處於安山、馬山、紅頂山群山環抱之中。寺院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曆來為旅遊避暑名勝之地。此地享有“安山春秀”之稱,四季景色各異,早春桃紅柳綠,百花競放;夏季濃蔭如蓋,涼風徐徐;秋日天高雲淡,雁聲陣陣;深冬泉水汩汩,熱氣騰騰,白雪皚皚,令人流連忘返。
三、建築特色與布局
重修後的安山寺擁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寮房等建築。寺院內兩株唐代所植銀杏樹,高20餘米,相距10餘米,根深葉茂,樹冠如蓋,其中一株為雄樹,據傳為“萬世師表”的孔子親手栽種,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須六七人方能環抱過來,巍為壯觀。此外,寺東側有泉,名日湧珠泉,久旱不枯,泉水從底湧出,如顆顆珍珠泛起,聯綴不絕,令人讚歎不已。
四、佛教活動與文化
安山寺作為東魯佛教聖地,佛教活動頻繁。寺院內的羅漢洞,五石洞並列,洞內塑有十八羅漢像,最大的洞高約4米,寬5米,深20餘米,為安山寺增添了幾分神秘感。此外,寺院還定期舉辦佛教法會和禪修活動,吸引了眾多信眾和遊客前來參與。
五、旅遊價值
安山寺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古老寺廟,更是一個旅遊勝地。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寧靜祥和的氛圍,領略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代建築的魅力。同時,安山寺還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感受到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總之,右玉縣安山寺是一座集自然風光、曆史文化、佛教文化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值得遊客前來探訪和感受。
一、地理位置與曆史背景
右玉縣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晉蒙兩省交界處,素有塞上“邊城”之稱。這裏的古長城始建於戰國與秦漢時期,現存長城主要為明代所建,是萬裏長城防禦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長城沿線分作九段分區管轄,每一段“邊”設一“鎮”,稱為九邊重鎮,右玉長城屬大同鎮轄區。
二、長城概況
右玉古長城全長約168公裏,沿線古堡、烽火台林立,雄偉壯麗。其中,殺虎口段長城磚石砌麵,築有城樓、望台等,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長城沿線最著名的關口為殺虎口,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塞,也是當年“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特色景觀
1. 殺虎口關城:位於右玉縣境內,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7年)磚包。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殺虎口關城與周邊長城共同構成了中國長城沿線唯一的“目”字型城堡。
2. 三十二長城:位於右玉縣楊千河鄉,是明長城進入右玉後的第三十二烽台。這段長城因雄騰山嶺之上,山路崎嶇,人煙稀少,保存較為完整。
3. 鐵山堡與破虎堡:鐵山堡地處右衛鎮西南25裏處,西至邊牆30裏;破虎堡則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築堡,萬曆二年(1574)磚包,設南門1座,保存基本完好。
四、文化價值
右玉古長城不僅是一道防禦工事,更是民族間互相對抗與交融的舞台,以及經濟互補的空間。它見證了曆史上的無數戰役和邊塞文化,體現了古長城文化價值之所在。同時,長城也是晉商走向大西北、走向內蒙的重要通道,晉商的吃苦耐勞和拚搏精神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五、旅遊信息
右玉古長城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遊客可以沿著長城漫步,感受其雄偉壯麗的氣勢;也可以參觀周邊的古堡、烽火台等曆史遺跡,了解其背後的曆史故事。此外,遊客還可以在當地品嚐到地道的山西美食和體驗到獨特的民俗文化。
總之,右玉古長城作為一道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了解曆史的好去處。
5.殺虎口,又稱西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界處,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重要關口。以下是對殺虎口的詳細介紹:
一、地理位置與地形特點
殺虎口位於右玉縣境內,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兩側高山對峙,地形險峻,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穀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現今由山西通往內蒙古的公路仍經由此地。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背景
1. 早期曆史:早在戰國趙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趙國就派重兵駐守雁門一帶,史上著名大將李牧曾多次從這裏出擊,攻敗匈奴的進犯。漢代大將李廣、衛青、霍去病也曾從這裏挺進大漠,馳騁疆場。
2. 名稱由來:明朝時期,因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後來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3. 經濟與貿易: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殺虎口曾是重要的稅卡,關稅日進“鬥金鬥銀”。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
三、建築結構與布局
1. 關城:殺虎口關城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進行了磚包加固。
2. 雙堡結構: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3. 軍事設施:堡內衙署、教場、倉庫、營房、廟宇遺跡眾多,一條南北向主街貫通,向東西伸出一些支路。
四、旅遊價值與文化意義
1. 曆史文化價值: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它不僅是明清山西曆史的縮影,也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2. 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在殺虎口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積澱,同時欣賞到壯觀的自然風光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此外,殺虎口博物館也是遊客不能錯過的地方,這裏收藏了大量與殺虎口相關的曆史文物和資料。
總之,殺虎口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曆史文化、古代建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6.右玉縣安山寺,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生態旅遊名鎮泗張鎮境內,是一座擁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古老寺廟。以下是對安山寺的詳細介紹:
一、曆史沿革
安山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原名安山湧泉寺,因寺旁有湧珠泉而得名。寺廟在明清時期經曆了三次重修,規模宏大壯觀,僧伽數佰,佛事頻繁,香火縈繞,音鼓聲不絕於耳。然而,後經戰亂,寺院舊址幾乎殆盡。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弘揚民族佛教文化,保護文化遺產,2003年泗水聖源酒店捐資200萬元進行重修,使得安山寺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地理位置與環境
安山寺位於泗水縣城東南15公裏處泗張鎮境內,s244省道右側,處於安山、馬山、紅頂山群山環抱之中。寺院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曆來為旅遊避暑名勝之地。此地享有“安山春秀”之稱,四季景色各異,早春桃紅柳綠,百花競放;夏季濃蔭如蓋,涼風徐徐;秋日天高雲淡,雁聲陣陣;深冬泉水汩汩,熱氣騰騰,白雪皚皚,令人流連忘返。
三、建築特色與布局
重修後的安山寺擁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寮房等建築。寺院內兩株唐代所植銀杏樹,高20餘米,相距10餘米,根深葉茂,樹冠如蓋,其中一株為雄樹,據傳為“萬世師表”的孔子親手栽種,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須六七人方能環抱過來,巍為壯觀。此外,寺東側有泉,名日湧珠泉,久旱不枯,泉水從底湧出,如顆顆珍珠泛起,聯綴不絕,令人讚歎不已。
四、佛教活動與文化
安山寺作為東魯佛教聖地,佛教活動頻繁。寺院內的羅漢洞,五石洞並列,洞內塑有十八羅漢像,最大的洞高約4米,寬5米,深20餘米,為安山寺增添了幾分神秘感。此外,寺院還定期舉辦佛教法會和禪修活動,吸引了眾多信眾和遊客前來參與。
五、旅遊價值
安山寺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古老寺廟,更是一個旅遊勝地。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寧靜祥和的氛圍,領略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代建築的魅力。同時,安山寺還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感受到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總之,右玉縣安山寺是一座集自然風光、曆史文化、佛教文化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值得遊客前來探訪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