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晉北的麵上,正洋溢著一股自信,方才的拘泥謹慎,早已在他的麵上消失不見,當一個有才華的人,提及到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時,就該是這個樣子。


    “在下之策其一,乃在農時也。夏曆有雲,一年當四季,為春夏秋冬,春為生根、夏為宣發、秋為成熟、冬可藏之。凡此世間之物,無外乎以此律而生,以此律而長,以此律而成也。”


    “我曾到過吳越之地,此間稻米種下之時,燕趙之地方才要整理土地,而吳越稻米成熟之時,燕趙之地方才生長,何也,有些農物喜寒,有些則喜熱。若是能在夏季種植喜熱,冬季種植喜寒,則可不令土地荒廢,一年四季皆可有食也。”


    晉北所雲,是完全能夠做得到,比如說冬季常見的蘿卜白菜之類的,隻是這樣一來,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一年種上兩季,這土地能扛得住嗎。


    “楚王,我之策其二,便是在天地也。天地萬物,皆有其數,如力士拉弓,弓如滿月,則蓄力極遠,但若是其力過了,則弓箭易折,土地也當是如此。”


    “如此若是一年耕種兩迴,則土地遠超其所能承載,失去其肥力,因此必須得要增強其肥力,贍養於田地是也。贍養田地者,乃需人中之黃,牲畜糞便,草木灰等皆可,甚至還可從山中取來土地,覆蓋於其上。”


    “孟子曾有雲,桑蠶狗彘,男耕女織,百姓富足,桑蠶狗彘之黃,皆可為肥也,皆可贍養於田地也。”


    老孟子的確是說過這樣的話,這是在見魏惠王的時候說的,這叫什麽來著……小農經濟吧,大家都搞一搞副業,種地的不要光想著種地,沒事也多養上幾頭豬。


    此事說起來容易,可是執行起來,必然是十分的棘手,隻要晉北能提出來就是好的,以後可逐步地發展。


    熊橫點了點頭。


    “請先生繼續!”


    得到了楚王的迴應後,晉北又繼續說起,這自己所擅長的一旦鋪展開來,心中所想就猶如泉水般湧來。


    晉北不假思索道:“我之其三,乃是農物也。這兩日曾聽到東方學宮有齊國使者曾言晏子使楚,那晏子說道橘生淮南則,橘生淮北則為枳,農物之事便是如此,此為因地製宜,就如同齊人多食粟,楚國人有稻是一個道理。”


    “天下之國,唯有楚國最盛,西起巫山黔中,東至吳越,南可抵百越,北可接魏國,如此之廣袤,所產農物必有其不同也;如此之廣袤,不僅多山更是多河也。”


    “臣之以為,若是在高山之處,則可耕種耐寒耐幹之物,若是在平原之處,則可耕種耐熱之物,若是在河網密布之處,則可喜水之物。”


    “農物宛如人,若是將其放置於喜歡之處,利於其生,若是喜水就多水,耐寒就耕種於高山,如此之來,也可提高楚國土地所產出。”


    有句老話講,十裏一風俗,何也,皆因古代交通不便,人們之間交流的少所導致的,別看在戰國時候,有士子遊學於諸國,可這些士子們不僅是如今的貴族,更是貴族中的讀了不少書的人,真正的庶民往往充其一生,也難以走出百裏。


    這就導致了農作物並不能走出太遠,各地的農業缺少交流,上輩子的時候總是會有個農交會,其實就是通過交流,來將別的地方的農作物,引到自己地方來,實現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


    晉北說了半天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好主意。


    “哈哈,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看來先生這遊學之舉,並非是無用之功,也若非先生親身去見到,也不會生出此想吧?”


    熊橫問道。


    楚王的話,似乎是讓晉北一下子迴憶起了往事,隻見他神情怔怔地說道:“楚王有所不知,我從弱冠之年就開始遊曆天下,到如今早已過二十年了,若非是前些日郢都之野偶遇楚王,隻怕如今卻還在路上!”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


    這是因為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開始覺醒,他們開始思考起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們開始思索起了天下萬物間的一切。


    還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禁錮在所有人的投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都是多元的,孟子商鞅之流,所思考的都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有陰陽家提出五行學說的這些人,思考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


    孔子有雲朝聞道夕死可矣,每一位智者都在尋求自己的大道,很多人雖然在曆史上籍籍無名,很多人雖然未曾留下隻言片語,甚至很多人的著書在曆史轟轟烈烈的演變中消失,但這都不影響,他們存在過。


    他們每一個都能做到朝聞道夕死可矣!


    無疑,眼前的晉北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


    熊橫笑著搖搖頭:“可你終究是遇到寡人了,若人一生當中所遇者,數之不盡也,但如先生者,也僅此一人爾,請先生繼續道來,寡人還要聽先生之道?”


    另一隻手拎著衣袖,晉北在他那濕潤的眼眶上,輕輕的擦拭了幾下。


    “迴楚王,我之策其四,乃在水利之也,農耕之時,蓋不可缺水也,昔年魏國有李悝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都有興修水利之舉。後魏國能養魏武卒五萬,秦國能養銳士二十萬,皆離不開水利之用也。”


    “我楚國之地,比之兩國,多原野而少山,多河澤而少幹旱,此為先天優勢,若是能在其優勢之上,更進一步,則楚國之地不可缺水也。”


    “我自離開三川之後,抵達漢水河畔,接著順漢水而下,但見得兩側皆有沃野,若是能在漢水引水,則可成河網,灌溉整個楚國北戎津之地,貧瘠之地立成沃野,再有鄢城郢都之地,皆可受此之利。”


    對於晉北所說這一點,熊橫倒也能理解。


    楚國之地北邊高,南邊底,漢水從北邊而來,流入南邊的長江。


    要是從北邊將漢水引到北邊的土地上,則可以形成河網,流遍整個鄢郢之地後,再匯入到大王當中,真正的利用起了荊襄大平原,處處都是雨露均沾。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要是沒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則隻能是“水旱從人”,與天府二字毫不相幹。


    “此舉甚好,我楚雖有工部行水利營建之事,可依舊缺了這農也,水利之事乃為農,無農則何以興水利。”


    熊橫點頭說道。


    晉北得到迴應後,又繼續說起。


    “我之計策其五,乃在農律也。天下之事,莫過於人,天下之人,莫過於法,若我法人豈能行之,臣之所雲其上四策,皆需得有法令方可行之,皆需得有懂得農事的雄主,方可為之。”


    “有農時法,可令農人按時耕種;有農田法,可令農人養於田地,不令田地失肥;有農耕法,可教授農人耕種之道,掌握其道,方才有收獲;水利之法,興農之水也;凡事推行,皆不可離開其法,臣之所雲,便是此理由也。”


    好家夥,這樣一個晉北說著這樣一番話,還真是叫人意外。


    連律令都考慮的如此周全,說明此人不僅是研習過儒家,更是研習過法家,就如同商鞅一樣,到處亂扔垃圾也要立個法。


    法家太過剛強就是在這裏,道德層麵約束的東西,就別用嚴厲的律令了。


    “楚王,桑蠶狗彘,也需得有畜牧法。”


    臨了,他又接了這樣一句話。


    對於他所雲,熊橫並不是很讚同,但也不會在現在去反對。


    隻見他繼續問道:“那其六農具呢?”


    如此六點說完,才是將方才竹簡上晉北所概要之事,都敘述了一遍。


    “迴楚王,孔夫子曾有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耕之事,也當是如此,農具若利,則耕種則利,農具若不利,則耕種不利也。”


    “我之走遍天下南北,見及天下南北之農具,將其匯為一圖,可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農具的。”


    農具的改變,對於耕種的影響也很大。


    就拿曲轅犁來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不僅可以極大的提高耕種效率,更是能夠提升其產量。


    熊橫微微一笑,他正是等這一說呢。


    “先生且看,這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楚做始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亮跟著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亮跟著我並收藏穿越大楚做始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