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其二者乃司吏府。我國事六府,司吏府乃行舉薦、考教、監察、任命臣子之事,可如今司吏府立下時日不短,除過我郢都考教臣子外,便再無建樹,也未曾向大王舉薦任何賢才,形容虛設也。”
“臣深知我楚國政事,也明白若推行國事一府,將麵臨諸多難事,可依照由易入難之舉,臣以為我司吏府下,也該設下一司,於我楚國上下,行司吏之事。”
的確是如屈原所雲,司吏府乃是形容虛設,時間一久,楚國群臣都以為楚國沒有這樣一個部門。
“那令尹之策呢?”
屈原似乎是早有準備,隻見他直接說道:“大王行戶籍令,乃為我楚國庶民登記造冊,不缺稅賦,不若就在我司吏府下,設官門司,為我楚國重臣登記造冊,何人、何氏族、出身何地、所學為何、在何地為官、有何功,有何過,盡皆是記載清清楚楚。”
“有了此策,一則可便於大王知曉我楚國官吏幾何,賢才幾何;二則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三則也可招募英才,讓合適之人做擅長之事。臣之以為我楚國每一郡之地,每一縣之地,都需得官門司,層層遞進,不受縣府郡府所製,隻遵國府之令。”
屈原說罷,熊橫細細想起來。
這件事他也不是沒有想過,初期以登記造冊,之後就可以根據個人檔案,來評定官吏的升調,也是一種監察製度。
當時是考慮到若是逼得太緊,遭到楚國各氏族的反對,難以執行下去,但若隻是登記造冊的話,還是能說得通的。
看來屈原已經是將熊橫國事六府加上各司的策略,都弄明白了。
“此事,令尹要與司徒商議。”
“大王之擔心群臣反對?”屈原問話道。
“自然是如此,天下之事,皆在於名,正所謂名正言順是也,讓令尹與司徒商議,便是為這名也。”
屈原露出不解:“大王是說?”
“嘿嘿,若是給群臣登記造冊,他們必然會多想,認為是寡人想要掌握他們,可若是說登記造冊,是為了擬定群臣為官俸祿,以免將來出錯,如此一來,縱然有反對,那也隻能是少數了!”
掌握楚國錢財著,乃司徒府也。
若是這官門司掛著司徒府的名號,群臣自然也就能多信上幾分。
身為楚國,熊橫深知他做不到讓楚國所有的臣子都不反對,但隻需要讓多數臣子都接受,也就足夠了。
經此提醒,屈原也是明白過來。
“大王,臣下去就與右令尹商議,臣之其三者,乃在司禮一府也,司禮者,掌祭祀定禮法行教化是也,可臣觀之,此司禮一府如今卻隻行祭祀而不倡禮法,也不行教化,臣不明其意,還請大王明示?”
國事六府,當以令尹屈原為主,如今各司俱有其職,對於楚王定下的定禮法行教化,卻不太清楚。
聽聞,熊橫大笑起來:“司禮於寡人,乃有大用,今之所設,並非不用,而是還不到時候,寡人觀之,令尹對於魏文侯很是了解?”
屈原精於變法之道,對於魏文侯的事跡,豈能說不知。
“迴大王,臣幼年之時,就曾學於魏文侯,今至年老,依舊學於魏文侯。”
“那你令尹必知魏文侯之師子夏?”
楚王又問道。
“子夏者,師從孔子,所修乃儒,曾為魏文侯之師,常在黃河間講學,此人對魏文侯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甚至有人曾雲,子夏之論者,暗藏法家之理也。其人曾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可見其與孔孟的不同之所。”
屈原所雲不錯,子夏其人可以說是荀子的簡易版,號稱法儒兼修的荀子,諸多的理論就是從子夏的學問中而來。
“莫非我楚國的司禮,便是大王的子夏!”
聞言,熊橫大笑起來。
“魏文侯以法家而治國,儒家以治禮,不僅強大的國力,更是凝聚的民心,寡人不可不察也。”
“方今之天下,變法當以秦國為盛,可令尹當真就以為,隻有秦國的法才是世間最好的法嗎?”
熊橫自顧自的搖搖頭:“寡人看非也,秦人不知劓刑之醜,何也,皆因秦法嚴苛也,道路遺灰,都要守則酷刑,不仁義啊!”
華夏封建王朝能立足兩千年,儒家禮法教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思想的統一非常重要,兩千年來也一直沿用著法家為內,儒家為外的傳統,法家太過殘酷,容易翻船,唯有以儒家中和,才能長治久安。
法家的認知裏,天下的一切都是君王的,在儒家的認知裏,普天之下盡是王土,可王也要率土之濱,若是當年的始皇帝能如劉邦那般,多封幾個異姓王出去,沒準秦國也就能平安地過渡到,那個叫秦武帝的男人出現。
這樣關乎千秋基業的大事,熊橫不得不慎重思慮啊。
“大王,魏文侯以子夏為師時,以子夏之策,大興禮儀教化,製定魏國服飾、鼓樂、卦象、祭祀等禮法,還在安邑開設學宮,推行學問,以禮法約束人心,臣明白了,大王也是當有此考慮。”
看來屈原對於熊橫的考慮,是明白了,但又明白的不是那麽徹底,畢竟思想方麵有著兩千年的代差,在這兩千年中政治形態已然發生了飛躍般的發展。
“如此,司禮府之事就暫且如此,不知令尹還有何事?”
屈原略微做了思索,他將自己的思維從方才的談話中,拉了迴來。
“大王行國事府之策,當中典客府三司,俱是齊備,亦在大王掌控當中,隻需按照大王詔令去做即可,此無需臣多做操心;還有司敗一府,先不說彭裏此人善謀,就說此人行典獄司一事,也是大王所謀,此也無需臣多做操心。”
“如今唯一令臣憂心者,乃是司徒府昭雎是也,臣心中清楚,司徒府之事,皆由大王布局,右令尹步步而來,臣亦無需操心,可時至今日,臣卻不得不說也!”
屈原之說昭雎,熊橫早有所料,若是他連昭雎都不說了,那他也就不是屈原了,也正是因為國事府中有屈原在,熊橫才敢放心大膽的將昭雎立為右令尹,讓其輔佐司吏府之事。
“令尹與寡人,就該是無所不談也,倘若君臣不和,那我楚國將來還如何推行變法,但請說來!”
?
“臣深知我楚國政事,也明白若推行國事一府,將麵臨諸多難事,可依照由易入難之舉,臣以為我司吏府下,也該設下一司,於我楚國上下,行司吏之事。”
的確是如屈原所雲,司吏府乃是形容虛設,時間一久,楚國群臣都以為楚國沒有這樣一個部門。
“那令尹之策呢?”
屈原似乎是早有準備,隻見他直接說道:“大王行戶籍令,乃為我楚國庶民登記造冊,不缺稅賦,不若就在我司吏府下,設官門司,為我楚國重臣登記造冊,何人、何氏族、出身何地、所學為何、在何地為官、有何功,有何過,盡皆是記載清清楚楚。”
“有了此策,一則可便於大王知曉我楚國官吏幾何,賢才幾何;二則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三則也可招募英才,讓合適之人做擅長之事。臣之以為我楚國每一郡之地,每一縣之地,都需得官門司,層層遞進,不受縣府郡府所製,隻遵國府之令。”
屈原說罷,熊橫細細想起來。
這件事他也不是沒有想過,初期以登記造冊,之後就可以根據個人檔案,來評定官吏的升調,也是一種監察製度。
當時是考慮到若是逼得太緊,遭到楚國各氏族的反對,難以執行下去,但若隻是登記造冊的話,還是能說得通的。
看來屈原已經是將熊橫國事六府加上各司的策略,都弄明白了。
“此事,令尹要與司徒商議。”
“大王之擔心群臣反對?”屈原問話道。
“自然是如此,天下之事,皆在於名,正所謂名正言順是也,讓令尹與司徒商議,便是為這名也。”
屈原露出不解:“大王是說?”
“嘿嘿,若是給群臣登記造冊,他們必然會多想,認為是寡人想要掌握他們,可若是說登記造冊,是為了擬定群臣為官俸祿,以免將來出錯,如此一來,縱然有反對,那也隻能是少數了!”
掌握楚國錢財著,乃司徒府也。
若是這官門司掛著司徒府的名號,群臣自然也就能多信上幾分。
身為楚國,熊橫深知他做不到讓楚國所有的臣子都不反對,但隻需要讓多數臣子都接受,也就足夠了。
經此提醒,屈原也是明白過來。
“大王,臣下去就與右令尹商議,臣之其三者,乃在司禮一府也,司禮者,掌祭祀定禮法行教化是也,可臣觀之,此司禮一府如今卻隻行祭祀而不倡禮法,也不行教化,臣不明其意,還請大王明示?”
國事六府,當以令尹屈原為主,如今各司俱有其職,對於楚王定下的定禮法行教化,卻不太清楚。
聽聞,熊橫大笑起來:“司禮於寡人,乃有大用,今之所設,並非不用,而是還不到時候,寡人觀之,令尹對於魏文侯很是了解?”
屈原精於變法之道,對於魏文侯的事跡,豈能說不知。
“迴大王,臣幼年之時,就曾學於魏文侯,今至年老,依舊學於魏文侯。”
“那你令尹必知魏文侯之師子夏?”
楚王又問道。
“子夏者,師從孔子,所修乃儒,曾為魏文侯之師,常在黃河間講學,此人對魏文侯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甚至有人曾雲,子夏之論者,暗藏法家之理也。其人曾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可見其與孔孟的不同之所。”
屈原所雲不錯,子夏其人可以說是荀子的簡易版,號稱法儒兼修的荀子,諸多的理論就是從子夏的學問中而來。
“莫非我楚國的司禮,便是大王的子夏!”
聞言,熊橫大笑起來。
“魏文侯以法家而治國,儒家以治禮,不僅強大的國力,更是凝聚的民心,寡人不可不察也。”
“方今之天下,變法當以秦國為盛,可令尹當真就以為,隻有秦國的法才是世間最好的法嗎?”
熊橫自顧自的搖搖頭:“寡人看非也,秦人不知劓刑之醜,何也,皆因秦法嚴苛也,道路遺灰,都要守則酷刑,不仁義啊!”
華夏封建王朝能立足兩千年,儒家禮法教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思想的統一非常重要,兩千年來也一直沿用著法家為內,儒家為外的傳統,法家太過殘酷,容易翻船,唯有以儒家中和,才能長治久安。
法家的認知裏,天下的一切都是君王的,在儒家的認知裏,普天之下盡是王土,可王也要率土之濱,若是當年的始皇帝能如劉邦那般,多封幾個異姓王出去,沒準秦國也就能平安地過渡到,那個叫秦武帝的男人出現。
這樣關乎千秋基業的大事,熊橫不得不慎重思慮啊。
“大王,魏文侯以子夏為師時,以子夏之策,大興禮儀教化,製定魏國服飾、鼓樂、卦象、祭祀等禮法,還在安邑開設學宮,推行學問,以禮法約束人心,臣明白了,大王也是當有此考慮。”
看來屈原對於熊橫的考慮,是明白了,但又明白的不是那麽徹底,畢竟思想方麵有著兩千年的代差,在這兩千年中政治形態已然發生了飛躍般的發展。
“如此,司禮府之事就暫且如此,不知令尹還有何事?”
屈原略微做了思索,他將自己的思維從方才的談話中,拉了迴來。
“大王行國事府之策,當中典客府三司,俱是齊備,亦在大王掌控當中,隻需按照大王詔令去做即可,此無需臣多做操心;還有司敗一府,先不說彭裏此人善謀,就說此人行典獄司一事,也是大王所謀,此也無需臣多做操心。”
“如今唯一令臣憂心者,乃是司徒府昭雎是也,臣心中清楚,司徒府之事,皆由大王布局,右令尹步步而來,臣亦無需操心,可時至今日,臣卻不得不說也!”
屈原之說昭雎,熊橫早有所料,若是他連昭雎都不說了,那他也就不是屈原了,也正是因為國事府中有屈原在,熊橫才敢放心大膽的將昭雎立為右令尹,讓其輔佐司吏府之事。
“令尹與寡人,就該是無所不談也,倘若君臣不和,那我楚國將來還如何推行變法,但請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