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就在眼前。
這是熊橫人生中第二次迴郢都。
第一次是太子,來郢都即位。
第二次是身為執掌朝政的大王,叫王者迴歸中樞。
城池之外,官道之上,有左徒屈原率領群臣,早已修築高台,以迎楚王。
有衛士四百,擁著數十輛戰車而來,楚王就立在當中一輛戰車上,以如此之姿態亮相,還真是第一次。
戰車停住,有屈原率領群臣上來,共同說道:“臣等恭迎大王!”
熊橫舉目望去,人群中有工正屈伯庸、若敖屈甲、鄢城將軍成謇、鹹尹鄭介、典令成謇、衛士裨將公子濞、左徒府中書令黃歇……一幹臣子。
可以說是文武百官,具已到齊,雖是少了景氏與南氏一派的官吏,但依舊能稱得上是盛況了。
百官之後,乃是數百衛士,此刻的公子濞,正是一身戎裝,雖依舊是那副少年模樣,可神情當中多了幾分沉穩,麵對楚王之時多了幾分恭敬,不像是之前那般的沒心沒肺。
再看一幹臣子,有人目光滄桑,有人則朝氣蓬勃,但無一例外,眸子裏都深藏著對楚王的那一份敬畏。
不一樣了,是不一樣了。
楚王扶著腰間長劍,一躍而下了下馬,走至屈原與成謇二人麵前,大聲說道:“所幸郢都有你二人,才不令景氏亂我朝政,亂我楚國。”
屈原微微躬身:“此全因大王調度有方,楚國有大王在,才是最大的幸運。”
聽起言,再看其神情,可謂是情真意切,溢於言表。
隻需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雄如楚莊王、也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大事,一改楚國主少國疑的局麵,將上上下下凝結成一心,這讓他重新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
無疑,屈原就是人群中滿含朝氣的那一個。
“哈哈,應該來說,有諸位臣子在,方是我楚國大幸,來,入城!”
熊橫上了戰車,繼續往宮中行去,進到城中,街道兩側早已是圍觀百姓,此中盛況,都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了,兩側的閣樓上,每一個角落裏,都能看到百姓的身影。
接連幾日的高國人書,讓城中的百姓都明白,是楚王的謀劃,才避免給楚國造成大禍,也是楚王的謀劃,前些日子才在城池之外,一舉擊退了景華景季賊子,這樣的消息,也被送往四麵八方,送往楚國各郡。
告訴所有的人,從今往後,楚國的風向變了。
臣子擁著楚王,行至玄鳥殿中。
此間早有宮中寺人準備好了宴席,司宮子玦,也是先一步就迴到宮中。
楚王坐於上首,群臣列於其下,隻是殿中再也沒有了那個坐在楚王身後,監國的南太後了。
楚王高舉酒爵,與群臣同飲一。
酒爵剛剛落下,就有鹹尹自人群中出:“啟稟大王,臣有一事!”
“鹹尹但請說來!”
“大王自即位以來,多有建樹,於外大破秦國,使秦人不敢將我楚國小覷,於內則平定亂臣,剛正國體,如此之英主,縱觀我楚國曆史,也是罕見。大王方今二十有一,正是年少有為之時,臣懇請大王親政,掌我國事!”
因為鄭袖的聰明,鄭懷的不要命,鹹尹鄭介順利的躲過一劫,直到此時都還是心有餘悸,如今的他自然是在大王麵前,博得好感。
如今大王大權在握,可親政之時,總得有人說出來,他乃鹹尹,執掌諫言,由他來提及此事,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大王,臣也當如此。”
話音剛落,又有人起身說道,演變至最後,成為了所有臣子的請命。
楚王大笑一聲,立在王座之上:“諸位如此盛情,寡人就唯有親政了,諸位請坐!”
得到了首肯之後,眾位臣子方才落座,唯有鹹尹鄭介,依舊是立在大殿當中。
“啟稟大王,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一日無令尹,我楚國替大王執掌者乃令尹也,若是缺了令尹,誰又替大王來執權呢,如今景華景季賊子尚存,稱得上是多事之秋,更是少不了令尹也。”
“大王身在鄢城之時,有左徒屈原者,處置郢都大小之事俱是得當,頗有賢臣之風,況且在楚王槐時,其人就主我楚國國事,臣舉薦屈原為令尹也。”
這鄭介不僅是能猜中楚王心中所好,更是能明楚王心中所思,要舉薦屈原為令尹,可這話一出,群臣當中,就不免有了些竊竊私語。
屈原變法之策,倒黴的會是氏族們,這他們都是見過的,一旦涉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必然會猶豫。
“大王,有大司徒昭雎者,為上柱國大夫,善於國事,大王在臨淄為人質時,也是大司徒力排眾議,迎接大王歸國,其人頗有遠見,臣舉薦大司徒為令尹。”
熊橫望去,說話之人乃是左尹昭昇。
左尹者,令尹之下第一人也,此人出身昭氏一族,有他在時,曾對老景鯉多有掣肘,自熊橫即位以來,就很少能見其人跳出來,現在為了令尹一職,倒是開始爭上了。
左尹話落,之後還有左司徒、右司馬、宮廄尹、樂尹、廷理等一眾臣子跳出來,開始支援昭雎。
乍一看之下,昭雎的聲望是要遠勝屈原的。
果然是一旦傷及到自身的利益,群臣就難以安定下來,方才在郢都城外之時,群臣對楚王都是尊敬有加,這時候開始跳出來直接反對楚王了。
左徒者,掌國也,左徒升任令尹,此乃慣例。
他們又豈能猜不透,楚王的心思。
“不知還有人嗎?”
熊橫坐於上首,饒有興致地望著這一切。
之後又有幾人跳出來,有說屈原的,有說昭雎的。
說屈原都是一些新貴族,其勢力在楚國頗為薄弱,說昭雎都是一些老貴族,在楚國可謂是根深蒂固,他們的人數也是更多。
群臣爭論不休息,熊橫也不加以製止,直到上柱國大夫、大司徒昭雎親自站出來:“臣昭雎啟稟大王!”
如此,眾臣爭論的聲音方才平息。
“不知大司徒如何看?”
“大王,臣以為令尹者,非屈原也,臣有以下幾策,請大王細聽?”
熊橫等了半天,可不就是在等昭雎。
“大司徒請說?”
“其一,屈原者,知法家,明縱橫,善治國,是我楚國不可多得的大才,若是不用,便是損失。”
“其二,屈原者,少年時遊曆諸國,見識頗廣,知秦人之變法,也知魏國之雄起,更是知齊楚燕之國,強與弱,能謀天下者,方為我楚令尹。”
“其三,屈原者,出身秭歸,少年時就曾感慨,黔首之苦,孔夫子有雲,苛政猛於虎也,左徒如此仁義之心,執掌我楚國,黔首必不會苦矣!”
“其四,屈原者,曾為左徒,為楚懷王所謀,以美政而強國,可惜受景鯉奸計,導致變法失敗,流放於漢北之地,尤其可見,屈原確有其才,才可掌國。”
“其五,屈原者,曾言之言我楚國之弱,如此之人,知我楚之弱,明諸國之強,攻楚若要強盛,則必不離左徒也,臣以為有此五言,令尹非左徒是也!”
昭雎一番話,可謂是句句都道出了屈原的好處,就隻是……
聽在熊橫耳中,微微有些刺耳。
世人皆知,屈原曾言楚國之弱,弱在氏族也!
昭雎第五言不就是在告訴大家,屈原改變楚國之弱,必要變法。
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至於其他的,就都是在讚美屈原了。
“哈哈,連大司徒都這般說了,誰人還有異議?”
楚王問,群臣不語。
“哈哈,即若如此,就傳寡人的令,告知寡人,有左徒屈原,為我楚國令尹,退朝!”
詔令一下,楚王提著劍三五步間,就消失於大殿當中。
留下滿地的群臣,一陣錯愕。
因為他怕再有人提起,大將軍該誰擔任,誰來接替玉尹、太仆這些人的班,直接走掉就是不想扯皮。
等到景華景季之事徹底了結,再召集眾臣從長計議。
這是熊橫人生中第二次迴郢都。
第一次是太子,來郢都即位。
第二次是身為執掌朝政的大王,叫王者迴歸中樞。
城池之外,官道之上,有左徒屈原率領群臣,早已修築高台,以迎楚王。
有衛士四百,擁著數十輛戰車而來,楚王就立在當中一輛戰車上,以如此之姿態亮相,還真是第一次。
戰車停住,有屈原率領群臣上來,共同說道:“臣等恭迎大王!”
熊橫舉目望去,人群中有工正屈伯庸、若敖屈甲、鄢城將軍成謇、鹹尹鄭介、典令成謇、衛士裨將公子濞、左徒府中書令黃歇……一幹臣子。
可以說是文武百官,具已到齊,雖是少了景氏與南氏一派的官吏,但依舊能稱得上是盛況了。
百官之後,乃是數百衛士,此刻的公子濞,正是一身戎裝,雖依舊是那副少年模樣,可神情當中多了幾分沉穩,麵對楚王之時多了幾分恭敬,不像是之前那般的沒心沒肺。
再看一幹臣子,有人目光滄桑,有人則朝氣蓬勃,但無一例外,眸子裏都深藏著對楚王的那一份敬畏。
不一樣了,是不一樣了。
楚王扶著腰間長劍,一躍而下了下馬,走至屈原與成謇二人麵前,大聲說道:“所幸郢都有你二人,才不令景氏亂我朝政,亂我楚國。”
屈原微微躬身:“此全因大王調度有方,楚國有大王在,才是最大的幸運。”
聽起言,再看其神情,可謂是情真意切,溢於言表。
隻需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雄如楚莊王、也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大事,一改楚國主少國疑的局麵,將上上下下凝結成一心,這讓他重新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
無疑,屈原就是人群中滿含朝氣的那一個。
“哈哈,應該來說,有諸位臣子在,方是我楚國大幸,來,入城!”
熊橫上了戰車,繼續往宮中行去,進到城中,街道兩側早已是圍觀百姓,此中盛況,都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了,兩側的閣樓上,每一個角落裏,都能看到百姓的身影。
接連幾日的高國人書,讓城中的百姓都明白,是楚王的謀劃,才避免給楚國造成大禍,也是楚王的謀劃,前些日子才在城池之外,一舉擊退了景華景季賊子,這樣的消息,也被送往四麵八方,送往楚國各郡。
告訴所有的人,從今往後,楚國的風向變了。
臣子擁著楚王,行至玄鳥殿中。
此間早有宮中寺人準備好了宴席,司宮子玦,也是先一步就迴到宮中。
楚王坐於上首,群臣列於其下,隻是殿中再也沒有了那個坐在楚王身後,監國的南太後了。
楚王高舉酒爵,與群臣同飲一。
酒爵剛剛落下,就有鹹尹自人群中出:“啟稟大王,臣有一事!”
“鹹尹但請說來!”
“大王自即位以來,多有建樹,於外大破秦國,使秦人不敢將我楚國小覷,於內則平定亂臣,剛正國體,如此之英主,縱觀我楚國曆史,也是罕見。大王方今二十有一,正是年少有為之時,臣懇請大王親政,掌我國事!”
因為鄭袖的聰明,鄭懷的不要命,鹹尹鄭介順利的躲過一劫,直到此時都還是心有餘悸,如今的他自然是在大王麵前,博得好感。
如今大王大權在握,可親政之時,總得有人說出來,他乃鹹尹,執掌諫言,由他來提及此事,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大王,臣也當如此。”
話音剛落,又有人起身說道,演變至最後,成為了所有臣子的請命。
楚王大笑一聲,立在王座之上:“諸位如此盛情,寡人就唯有親政了,諸位請坐!”
得到了首肯之後,眾位臣子方才落座,唯有鹹尹鄭介,依舊是立在大殿當中。
“啟稟大王,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可一日無令尹,我楚國替大王執掌者乃令尹也,若是缺了令尹,誰又替大王來執權呢,如今景華景季賊子尚存,稱得上是多事之秋,更是少不了令尹也。”
“大王身在鄢城之時,有左徒屈原者,處置郢都大小之事俱是得當,頗有賢臣之風,況且在楚王槐時,其人就主我楚國國事,臣舉薦屈原為令尹也。”
這鄭介不僅是能猜中楚王心中所好,更是能明楚王心中所思,要舉薦屈原為令尹,可這話一出,群臣當中,就不免有了些竊竊私語。
屈原變法之策,倒黴的會是氏族們,這他們都是見過的,一旦涉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必然會猶豫。
“大王,有大司徒昭雎者,為上柱國大夫,善於國事,大王在臨淄為人質時,也是大司徒力排眾議,迎接大王歸國,其人頗有遠見,臣舉薦大司徒為令尹。”
熊橫望去,說話之人乃是左尹昭昇。
左尹者,令尹之下第一人也,此人出身昭氏一族,有他在時,曾對老景鯉多有掣肘,自熊橫即位以來,就很少能見其人跳出來,現在為了令尹一職,倒是開始爭上了。
左尹話落,之後還有左司徒、右司馬、宮廄尹、樂尹、廷理等一眾臣子跳出來,開始支援昭雎。
乍一看之下,昭雎的聲望是要遠勝屈原的。
果然是一旦傷及到自身的利益,群臣就難以安定下來,方才在郢都城外之時,群臣對楚王都是尊敬有加,這時候開始跳出來直接反對楚王了。
左徒者,掌國也,左徒升任令尹,此乃慣例。
他們又豈能猜不透,楚王的心思。
“不知還有人嗎?”
熊橫坐於上首,饒有興致地望著這一切。
之後又有幾人跳出來,有說屈原的,有說昭雎的。
說屈原都是一些新貴族,其勢力在楚國頗為薄弱,說昭雎都是一些老貴族,在楚國可謂是根深蒂固,他們的人數也是更多。
群臣爭論不休息,熊橫也不加以製止,直到上柱國大夫、大司徒昭雎親自站出來:“臣昭雎啟稟大王!”
如此,眾臣爭論的聲音方才平息。
“不知大司徒如何看?”
“大王,臣以為令尹者,非屈原也,臣有以下幾策,請大王細聽?”
熊橫等了半天,可不就是在等昭雎。
“大司徒請說?”
“其一,屈原者,知法家,明縱橫,善治國,是我楚國不可多得的大才,若是不用,便是損失。”
“其二,屈原者,少年時遊曆諸國,見識頗廣,知秦人之變法,也知魏國之雄起,更是知齊楚燕之國,強與弱,能謀天下者,方為我楚令尹。”
“其三,屈原者,出身秭歸,少年時就曾感慨,黔首之苦,孔夫子有雲,苛政猛於虎也,左徒如此仁義之心,執掌我楚國,黔首必不會苦矣!”
“其四,屈原者,曾為左徒,為楚懷王所謀,以美政而強國,可惜受景鯉奸計,導致變法失敗,流放於漢北之地,尤其可見,屈原確有其才,才可掌國。”
“其五,屈原者,曾言之言我楚國之弱,如此之人,知我楚之弱,明諸國之強,攻楚若要強盛,則必不離左徒也,臣以為有此五言,令尹非左徒是也!”
昭雎一番話,可謂是句句都道出了屈原的好處,就隻是……
聽在熊橫耳中,微微有些刺耳。
世人皆知,屈原曾言楚國之弱,弱在氏族也!
昭雎第五言不就是在告訴大家,屈原改變楚國之弱,必要變法。
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至於其他的,就都是在讚美屈原了。
“哈哈,連大司徒都這般說了,誰人還有異議?”
楚王問,群臣不語。
“哈哈,即若如此,就傳寡人的令,告知寡人,有左徒屈原,為我楚國令尹,退朝!”
詔令一下,楚王提著劍三五步間,就消失於大殿當中。
留下滿地的群臣,一陣錯愕。
因為他怕再有人提起,大將軍該誰擔任,誰來接替玉尹、太仆這些人的班,直接走掉就是不想扯皮。
等到景華景季之事徹底了結,再召集眾臣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