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聞道走後,孟必安獨自一人思索許久,隨後下令周卓,陳敖各帶一隊人,先行出發,前往昆明,等待自己親臨,這件事,事關重大,孟必安必須親自前往昆明布局。


    而孟必安則獨自一人前往宮中,麵見孟浚,他想要以親自去雲貴一帶布點為由,向大王請行。


    對於孟必安的辭行,孟浚並未說些什麽,隻是孟必安離開時,他迴頭看了一眼自家少爺,似乎那雙眼神意味深長,像是說了什麽,又像是什麽都沒說。


    而在孟必安離去後,孟浚翻看著幕府許多官員的上疏,自從孟浚住進紫禁城後,這個訊息,在文武諸臣看來,這已經是明確了信號,大王想要更進一步了。


    因此,這些時日,開始陸陸續續有官員上疏,本地出現祥瑞,對此,孟浚雖然心中嗤之以鼻,但是在官樣的行文上,依然隻是命出現祥瑞的地方官進行仔細的甄別。


    祥瑞,是政治上的寵物,在綿延上上千年的帝製中,祥瑞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是天象,可以是動物,或植物,石頭等等形態出現。


    皇帝需要它為政治博弈錦上添花,官員百姓需要它為自己求得晉升之路,縱觀史書,無數的帝王在追求祥瑞,有時,祥瑞是王朝盛世的錦上添花,有時則是政權合法性的救命稻草。


    孟浚知道,這是路振飛等人已經開始籌劃稱帝步驟,這和錢彪,柏永馥等武將所想的完全是兩迴事,這些文人已經開始在為將來做準備。


    在文人看來,亂世武夫平天下,而到了治世,那就該咱們這些飽讀聖賢書的賢才出來治理天下,雖然祥瑞被政治化延展後,祥瑞早就爛大街了,可惜的是在這個時代,普羅大眾,還是相信這個。


    翻開史書,諸多王朝的覆滅,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可每到新的一輪循環後,就會苦思前朝覆滅的根源,因此就會進行針對性的遏製。


    到了明朝時,藩鎮,後宮,權臣,外戚的威脅已基本上消失,可明朝根本性的問題也很多,不提藩王叛亂這個老問題,文官集團過強,這便是一個極為難解的問題。


    明初的時候,尚且有勳貴集團壓製,土木堡隻是一個爆發的點,即便是沒有土木堡,再隔個百八十年,勳貴集團依舊不是文官集團的對手。


    而這最根本的問題便是,文官集團新陳代謝極快,每年的科舉都會新產生一個文臣,而勳貴卻需要戰爭來維持新鮮的血液,科舉是必定會產生文臣,可戰爭卻未必能夠打贏。


    明朝覆滅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黨爭,即便是如今昆明朝廷眼看著快不行了,就這麽點地,還要搞出個吳楚黨爭來,楚黨敗了之後,昆明朝廷也沒消停,反而是雲貴的地方勢力在和吳黨鬥。


    而黨爭,則起於言官,正所謂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明朝國事,全為言官所壞,特別是到了明後期的言官,皆是因私忘公,朋比結黨,黨同伐異,搞的朝堂上一派烏煙瘴氣。


    不過,孟浚沉思良久,知道此時天下仍未安定,這些事,還可緩緩圖之,好在如今還算是創業階段,周軍勢力中的暮氣還未顯現。


    在北麵,此時僅剩一個山海關還未奪取,隻要山海關奪迴來,至少周軍在北麵的防禦體係可以大致的組建起來。


    此時的山海關中,駐守的不是一般人,而是曾經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


    在永曆三年時,阿濟格要求在自己的親王位上,加封叔王,但被多爾袞所拒絕,因此二人的關係並不睦,特別是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攝政之位沒有,便連輔政親王的名頭都沒,因此阿濟格對多爾袞之死,毫無傷感之意。


    ………………


    山東。


    朝鮮使者尹善道此行的目的,可以說是基本上實現了,雖然周軍還未出兵,但各項物資已經在準備當中,梁敏和楊三吾二鎮已經開拔往登州而去,此時已經行軍至山東境內。


    尹善道隨行軍中,對梁敏,楊三吾二人多有奉承之意,隻是梁楊二人對其並不熱情,特別是梁敏還譏諷道:“不要老想著靠天朝,自己也得出點力,俺們去打生打死的,人家還想來後麵躲著,咋的,等俺們打完了,你家王爺好迴去繼續當朝鮮王是不是?”


    聽到這話,尹善道的臉,一陣青一陣白的,好一會兒,才緩過勁來,反駁道:“梁將軍言之差矣,我主雖處危難之中,然不敢忘懷天朝救援之恩,朝鮮雖國小,但待天朝,猶如子侍父般,心懷感恩,歲歲進貢,將軍之言,大傷朝鮮子民之心!”


    這番話一出,直把梁敏頂的啞口無言,人家當兒子的,找父親要點幫助怎麽了,梁敏雖說總感覺哪裏不對,但又想不出反駁的話,隻能氣乎乎的哼了一聲,轉身離去,不再搭理尹善道。


    在梁敏離開後,尹善道歎了口氣,李淏想跑一事,尹善道自然是清楚的,還好周王拒絕了,不然的話,影響是極其惡劣的。


    在當初李淏倉皇而逃時,便想上表內附天朝,但被隨行大臣所阻攔,直到博洛發布剃發令,當時不止是隨行大臣,便連李淏都認為國祚將亡,當時李淏仍欲上表內附,但依舊被臣僚所阻。


    對此吏曹參判趙浚和勸道:“殿下何必如此心急,若天朝出兵,未必不能成宣宗故事,若殿下實在心憂,何不上書天朝,請求先行避行山東!”


    對此李淏覺得趙浚和之言頗有道理,因此上書孟浚,請求避禍於登州,隻是李淏沒想到,孟浚的反應和當初的萬曆帝如出一轍,同樣是拒絕朝鮮王逃往中原的請求。


    對此,李淏如喪考妣,終日惶惶不安,在送仁宣王後與世子李棩上船的時候,李淏神情悲切的對世子說道:“國步維艱,世事如夢,今朝堂傾頹,父心如焚,汝母與汝妹,望汝悉心照料,勿使她們受絲毫委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