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浚親自坐鎮京師,使得局勢漸穩,人心漸安,但是軍中諸將的心已經是寂寞難耐,那日錢彪酒後之言,意欲勸進,雖然被趙用平等人攔了下來,但是他的話卻在次日便傳遍了京城。
按理來,即便是曹操部下都有心懷漢室之臣,如荀彧?這等曹操最重要的謀臣,可錢彪的酒話,在忠於明廷的人看來,純屬大逆不道之言。
可是不論傳言如何在市井中傳播,在周軍勢力中,竟然沒有一人上書駁斥,反而是視若罔聞,陷入一片怪異的寂靜中,大明王朝至此,已人心盡喪。
或許有人要說清朝兩百多年,反清複明的旗號從未消失,可這並非指明朝多麽得人心,而是清廷太差,反而把明朝襯托的更加美麗。
而在紫禁城中,孟浚自然也收到這個傳言,不過此時的孟浚暫時對此事沒有什麽興趣,朝鮮使者走後,孟浚獨自一人,思索許久,東北土地肥沃,隻要好好打理,養個一兩千萬人,不成問題。
而且現在小冰期已進入尾聲,氣候開始迴轉,孟浚以為清廷退到關外,怎麽也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穩住局麵,但現在控製朝鮮的清廷,實力必然更加快速的恢複,對孟浚將來平定遼東,定然會造成更多的阻礙。
其實清廷剃發易服之策,頗為高明,僅僅一招便能分裂人心,立分敵友,而朝鮮,地狹民少,隻要給清廷一點時間,平定朝鮮的義軍,根本不是問題。
而一旦清廷徹底控製朝鮮,那麽清廷的實力無疑能夠更快的得到恢複,孟浚沉思許久,認為不能讓清軍就這麽輕鬆的緩過這口氣,必須要給清軍找點事。
因此孟浚決定召集官員武將,重新商議一下關於清軍的問題,此時在關內中,清軍除了在山海關仍有駐軍外,其餘之地,已盡歸周軍所有。
隻是多爾袞還挺雞賊,退出關時,北地的一些關隘被清軍給拆毀,如遵化城牆被拆的七零八落,青山口也被清兵所破壞,這些都需慢慢重建。
不多時,十餘名文官武將陸續來到太和殿中,三三兩兩的交談,眾人還以為是要談大王稱帝的事。
路振飛認為顧炎武的消息比較靈通,因此湊過去,低聲問道:“此時大王召集群臣,是不是因為稱帝一事?”
顧炎武還沒迴話,在一旁豎著耳朵的錢彪,急忙開口道:“是,就是這個事!”
顧炎武搖了搖頭,微笑道:“應該不是,大王剛剛收複北都,各地還未安定,當不至於如此急切,依我之見,當是朝鮮之事,我聽說今日朝鮮使者來見大王了。”
就在眾人議論時,親軍突然喊道:“大王到!”
眾人連忙躬身行禮,隻見孟浚此時換了一身常服走了進來。
孟浚坐在主位上,掃視了一眼眾人,便開門見山道:“今日召集諸君前來,是因朝鮮之事。”
孟浚隨後將博洛在朝鮮剃發易服,徹底控製朝鮮之事,簡略的說於眾人聽。
眾臣聽後,不禁都小聲的議論了起來,孟浚等了一會,才開口道:“朝鮮使者尹善道前來求援,諸君認為該如何處理?”
這時錢彪信心滿滿,對著孟浚抱拳道:“大王,依末將看,應立刻集結兵力,一路沿山海關殺出去,一路繼續從朝鮮出兵,正好高進庫已經撤迴登州,咱們趁著清軍立足未穩,一舉將關外清軍徹底解決!”
一眾武人紛紛應和,讚同錢彪的發言,出兵關外。
這次北伐,孟浚十幾萬大軍,一路北上,幾乎沒打過什麽大仗,就是攻城也是炸城,要不就是守寨,野戰就沒打過,讓不少將領都覺得有些可惜。
顧炎武這時出列道:“大王,錢將軍之言,雖有理,但略有不妥,我們確實不能讓清廷這般輕易控製朝鮮,隻是如今川陝一帶,尚未平定,此時大舉出擊,臣以為不妥。”
路振飛也出言道:“臣也認為應該從長計議,不可大舉進攻,況且,昔年萬曆朝為了支援朝鮮,與倭寇數戰,耗費數百萬幫助朝鮮,可朝鮮最後還是投降了清廷,臣請大王三思!”
孟浚並不知道,路振飛如今一心忙著籌備孟浚稱帝一事,正在四處尋找祥瑞,路振飛並不希望因為大戰從而打斷稱帝的步驟。
這些文官希望孟浚稱帝可不是像錢彪那般操作,說稱帝,換身衣服,換個名頭就是了,若是這般容易,那麽天底下的人不就可以隨意模仿。
因此必須要找出種種緣由,如天象,如出生之奇異,又比如神人拜見等等,用這些神意之處來證明孟浚稱帝,乃是天命所歸,如此一來,天下才能安定。
一時間,文武之間,意見不一,文臣也不是不打,而是希望能再緩一緩,而武人則希望,發大兵,蕩平遼東。
隻是孟浚覺得,清廷在關外那麽多年,而且隨著主力撤迴遼東,現在完全不是此前高進庫進入遼東時那般空虛的時候,想一口氣擺平,似乎難度大了些,但是也不能讓清廷這般輕易的平定朝鮮,必須要牽製清廷。
想到這,孟浚出言道:“北方剛定,可緩不可急,但朝鮮亦不可棄之不顧。”
孟浚環視諸臣,軍務與國政需兼顧,既要穩固根基,又不能放縱強敵,因此,隨後孟浚下令,補足高進庫所部,又調梁敏,楊三吾所部虎山,虎林二鎮進駐登州,隨時準備用水師運往濟州島,同時又讓人準備一些器械,準備運往朝鮮,分發給那些還在抗清的義民。
而對於使者尹善道遞上李淏意圖前往山東的奏疏,孟浚明確表示反對,但對其妻兒宮眷,孟浚同意張順派人將其先行運往登州。
孟浚急遞命令至濟州李淏處:“本王覽疏,知爾等困厄,然虜猖獗,朝鮮王身負東國民望,故拒爾渡海之請,非寡恩也。
爾妻兒之安危,已諭令張順,護送至登州,安置妥善,望爾勿念家室,本王已敕令高進庫,梁敏,楊三吾三將,隨時準備渡海,收複朝鮮。”
按理來,即便是曹操部下都有心懷漢室之臣,如荀彧?這等曹操最重要的謀臣,可錢彪的酒話,在忠於明廷的人看來,純屬大逆不道之言。
可是不論傳言如何在市井中傳播,在周軍勢力中,竟然沒有一人上書駁斥,反而是視若罔聞,陷入一片怪異的寂靜中,大明王朝至此,已人心盡喪。
或許有人要說清朝兩百多年,反清複明的旗號從未消失,可這並非指明朝多麽得人心,而是清廷太差,反而把明朝襯托的更加美麗。
而在紫禁城中,孟浚自然也收到這個傳言,不過此時的孟浚暫時對此事沒有什麽興趣,朝鮮使者走後,孟浚獨自一人,思索許久,東北土地肥沃,隻要好好打理,養個一兩千萬人,不成問題。
而且現在小冰期已進入尾聲,氣候開始迴轉,孟浚以為清廷退到關外,怎麽也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穩住局麵,但現在控製朝鮮的清廷,實力必然更加快速的恢複,對孟浚將來平定遼東,定然會造成更多的阻礙。
其實清廷剃發易服之策,頗為高明,僅僅一招便能分裂人心,立分敵友,而朝鮮,地狹民少,隻要給清廷一點時間,平定朝鮮的義軍,根本不是問題。
而一旦清廷徹底控製朝鮮,那麽清廷的實力無疑能夠更快的得到恢複,孟浚沉思許久,認為不能讓清軍就這麽輕鬆的緩過這口氣,必須要給清軍找點事。
因此孟浚決定召集官員武將,重新商議一下關於清軍的問題,此時在關內中,清軍除了在山海關仍有駐軍外,其餘之地,已盡歸周軍所有。
隻是多爾袞還挺雞賊,退出關時,北地的一些關隘被清軍給拆毀,如遵化城牆被拆的七零八落,青山口也被清兵所破壞,這些都需慢慢重建。
不多時,十餘名文官武將陸續來到太和殿中,三三兩兩的交談,眾人還以為是要談大王稱帝的事。
路振飛認為顧炎武的消息比較靈通,因此湊過去,低聲問道:“此時大王召集群臣,是不是因為稱帝一事?”
顧炎武還沒迴話,在一旁豎著耳朵的錢彪,急忙開口道:“是,就是這個事!”
顧炎武搖了搖頭,微笑道:“應該不是,大王剛剛收複北都,各地還未安定,當不至於如此急切,依我之見,當是朝鮮之事,我聽說今日朝鮮使者來見大王了。”
就在眾人議論時,親軍突然喊道:“大王到!”
眾人連忙躬身行禮,隻見孟浚此時換了一身常服走了進來。
孟浚坐在主位上,掃視了一眼眾人,便開門見山道:“今日召集諸君前來,是因朝鮮之事。”
孟浚隨後將博洛在朝鮮剃發易服,徹底控製朝鮮之事,簡略的說於眾人聽。
眾臣聽後,不禁都小聲的議論了起來,孟浚等了一會,才開口道:“朝鮮使者尹善道前來求援,諸君認為該如何處理?”
這時錢彪信心滿滿,對著孟浚抱拳道:“大王,依末將看,應立刻集結兵力,一路沿山海關殺出去,一路繼續從朝鮮出兵,正好高進庫已經撤迴登州,咱們趁著清軍立足未穩,一舉將關外清軍徹底解決!”
一眾武人紛紛應和,讚同錢彪的發言,出兵關外。
這次北伐,孟浚十幾萬大軍,一路北上,幾乎沒打過什麽大仗,就是攻城也是炸城,要不就是守寨,野戰就沒打過,讓不少將領都覺得有些可惜。
顧炎武這時出列道:“大王,錢將軍之言,雖有理,但略有不妥,我們確實不能讓清廷這般輕易控製朝鮮,隻是如今川陝一帶,尚未平定,此時大舉出擊,臣以為不妥。”
路振飛也出言道:“臣也認為應該從長計議,不可大舉進攻,況且,昔年萬曆朝為了支援朝鮮,與倭寇數戰,耗費數百萬幫助朝鮮,可朝鮮最後還是投降了清廷,臣請大王三思!”
孟浚並不知道,路振飛如今一心忙著籌備孟浚稱帝一事,正在四處尋找祥瑞,路振飛並不希望因為大戰從而打斷稱帝的步驟。
這些文官希望孟浚稱帝可不是像錢彪那般操作,說稱帝,換身衣服,換個名頭就是了,若是這般容易,那麽天底下的人不就可以隨意模仿。
因此必須要找出種種緣由,如天象,如出生之奇異,又比如神人拜見等等,用這些神意之處來證明孟浚稱帝,乃是天命所歸,如此一來,天下才能安定。
一時間,文武之間,意見不一,文臣也不是不打,而是希望能再緩一緩,而武人則希望,發大兵,蕩平遼東。
隻是孟浚覺得,清廷在關外那麽多年,而且隨著主力撤迴遼東,現在完全不是此前高進庫進入遼東時那般空虛的時候,想一口氣擺平,似乎難度大了些,但是也不能讓清廷這般輕易的平定朝鮮,必須要牽製清廷。
想到這,孟浚出言道:“北方剛定,可緩不可急,但朝鮮亦不可棄之不顧。”
孟浚環視諸臣,軍務與國政需兼顧,既要穩固根基,又不能放縱強敵,因此,隨後孟浚下令,補足高進庫所部,又調梁敏,楊三吾所部虎山,虎林二鎮進駐登州,隨時準備用水師運往濟州島,同時又讓人準備一些器械,準備運往朝鮮,分發給那些還在抗清的義民。
而對於使者尹善道遞上李淏意圖前往山東的奏疏,孟浚明確表示反對,但對其妻兒宮眷,孟浚同意張順派人將其先行運往登州。
孟浚急遞命令至濟州李淏處:“本王覽疏,知爾等困厄,然虜猖獗,朝鮮王身負東國民望,故拒爾渡海之請,非寡恩也。
爾妻兒之安危,已諭令張順,護送至登州,安置妥善,望爾勿念家室,本王已敕令高進庫,梁敏,楊三吾三將,隨時準備渡海,收複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