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一戰,拜音圖所部,折損嚴重,三萬五千餘綠營兵,傷亡過半,八旗一萬三千人,亦陣損四千人,拜音圖從進入山西前的六萬部眾,至此僅存不足三萬人。
在攻破太原後,拜音圖本想將太原城牆摧毀,隻是多爾袞急令拜音圖迴師京城,時間來不及,因此拜音圖隻在太原留綠營兵五千,並在陽泉,固關等進入山西的關隘,皆留存部分兵力,用做再次入晉的通道。
而在拜音圖撤軍後不久,太原府各縣便開始對太原清軍陽奉陰違,供應糧草之事不是缺斤少兩,便是陳糧舊米,而在太原城外更是出現義軍的哨探。
多爾袞迴師北京的次日,便遣兵南下天津,欲驅逐天津城下的三千周軍,而在天津城下的周軍,在多爾袞迴到京師的當夜,便收到青鸞衛的密報,連夜撤離天津,從海上南撤。
…………
濟寧城外,周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趙用平對是否繼續北伐,心中有些猶豫,雖說大軍北上,並未經曆多少血戰,軍心士氣依舊高昂,戰力也未折損多少,可在全局來看,趙用平所占據之地,幾乎全是運河兩側之城池,其餘之地,仍歸於清廷治下。
而且如今大軍已至濟寧,遠離金陵後方,縱然軍糧補給有水師運輸,可這後勤補給線實在過於漫長。
因此趙用平在思索許久後,決定暫緩北伐,一麵在濟寧城休整大軍,並等待榆園軍的到來,一麵偵騎四出,發布招降書,對山東,甚至河南之地的縣城進行勸降。
趙用平以奪徐州,攻破濟寧的大勝之威,對各縣之勸降信,而信使所至,諸多縣城望風而降,滋陽,寧陽,鄒縣,泗水,金鄉,嘉祥,汶上,陽穀,壽張等縣或是縣官開城請降,或是守軍自發而降,亦或是縣官掛印而逃。
唯有曲阜雖未開城請降,但對趙用平的使者也頗為禮遇,此時的衍聖公孔興燮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孫,至今年齡不過六歲而已,上任衍聖公孔胤植在前年已經逝世,此時的衍聖公府主事之人,乃孔興燮之母陶氏以禮製為由,拒絕與使者相見,但吩咐人以高規格的場麵,禮待使者。
山東巡撫呂逢春,一麵抽調濟南府,青州府各縣之守軍,齊聚濟南,一麵向多爾袞請援,可在暗中,卻又悄悄派心腹,密至濟寧,麵見趙用平。
呂逢春,遼東人,明舉人出身,關外盡失後降清,順治元年任參領,順治四年任山東巡撫。
遼東出生的漢人,早年跟隨清廷的,自然深得清廷信任,若是沒有變故,這些人自然對清廷忠心耿耿,隻是在屢屢兵敗周軍之手的情況下,人心易變。
如今趙用平一路勢如破竹,呂逢春倒不至於說談虎色變,隻是他也要為了家族,為了子女,更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而呂逢春之密使,聯絡趙用平之意,則是希望趙用平可以一路北上京師,而不轉而東進濟南,而濟南之軍絕不會出城一步,一旦周軍拿下京師,則其必會立刻舉旗反正。
對此,趙用平頗為不屑,這等老而成精之人,無論周軍勝負,其穩坐釣魚台,不過這也符合世人之心,投機之輩。
趙用平之捷報幾乎是隔幾日就要發往金陵,金陵城內的百姓從一開始的歡唿雀躍,到如今的波瀾不驚。
城中百姓士紳,皆是對如今局勢大為樂觀,紛紛言虜廷已經不堪一擊,大軍北伐,可一舉收複舊都,蕩平天下。
錢彪見狀愁眉苦臉,他又一次找到孟浚,對其說道:“大王,趙用平北伐,天天發捷報,咱們一直待在金陵好沒意思,不如大王親征,咱們一路直衝北京可好?”
“本王考慮考慮,你先迴去,急什麽!”
孟浚對趙用平勢如破竹的態勢也有些驚訝,他知道自從多鐸兵敗湖廣後,清軍必然會走下坡路,隻是不曾想,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諸多縣城,紛紛易旗,儼然一幅王師北上,簞食壺漿的場景。
雖然這些城池基本沒有八旗駐軍,但是這也說明,周軍已經在北方,聲勢漸增。
孟浚在打發走錢彪後,召見了顧炎武,對其問詢道:“先生,吾欲親往前線,又恐後方不寧,實是心煩意亂!”
顧炎武答道:“林統鎮麾下七萬餘眾,若有變,當即可南下長沙,而贛州又有韓統鎮所部嚴防李成棟,大王若北上南麵當能無恙,而一旦有事,也足以堅持至大王迴返!”
孟浚留守金陵,一開始他隻是想讓趙用平用北伐來威逼多爾袞撤軍大同,現在目的達到了,甚至更為驚喜,兗州府一帶,諸縣望風而降,這讓孟浚看到了一絲可以直接奪取北京的希望,若是兩京在手,北方或許可直接傳檄而定。
而在和楊恩的相談中,楊恩卻是眉頭緊鎖,遲遲不語。
孟浚見楊恩的臉色,問道:“慕德,你有不同之見?”
楊恩道:“大王,屬下認為,清廷雖敗,但還未至山窮水盡之時,趙統鎮所部,實為一偏師,其部精銳不過是重甲軍,破虜軍,以及武安鎮,餘者,高進庫,降軍所編,劉體純等三鎮又是忠貞營所改編,大王若是親征,勝負不可預料啊!”
孟浚又道:“吾若親征,以慕德之見,勝負幾何?”
楊恩想了想,搖搖頭道:“大王屢經戰陣,而臣不過是一書生,已久未隨軍,如何能知,若大王決議親征,那臣隻能盡力為前線供給軍糧,但臣心中所想,如今大王已據優勢,何不慢待時機,蓄積實力,以煌煌之師,無可匹敵之力,徹底蕩平北方,何需弄險!”
在楊恩走後,孟浚獨自漫步於府中,清涼的晚風吹拂著他的麵孔,楊恩所想乃是從趙用平的軍事實力出發,而孟浚著眼天下局勢,南麵依舊平靜,北麵卻是人心轉變,從諸縣歸順中,孟浚看到了北方之民,對清廷已經逐漸失去了畏懼之心,
在攻破太原後,拜音圖本想將太原城牆摧毀,隻是多爾袞急令拜音圖迴師京城,時間來不及,因此拜音圖隻在太原留綠營兵五千,並在陽泉,固關等進入山西的關隘,皆留存部分兵力,用做再次入晉的通道。
而在拜音圖撤軍後不久,太原府各縣便開始對太原清軍陽奉陰違,供應糧草之事不是缺斤少兩,便是陳糧舊米,而在太原城外更是出現義軍的哨探。
多爾袞迴師北京的次日,便遣兵南下天津,欲驅逐天津城下的三千周軍,而在天津城下的周軍,在多爾袞迴到京師的當夜,便收到青鸞衛的密報,連夜撤離天津,從海上南撤。
…………
濟寧城外,周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趙用平對是否繼續北伐,心中有些猶豫,雖說大軍北上,並未經曆多少血戰,軍心士氣依舊高昂,戰力也未折損多少,可在全局來看,趙用平所占據之地,幾乎全是運河兩側之城池,其餘之地,仍歸於清廷治下。
而且如今大軍已至濟寧,遠離金陵後方,縱然軍糧補給有水師運輸,可這後勤補給線實在過於漫長。
因此趙用平在思索許久後,決定暫緩北伐,一麵在濟寧城休整大軍,並等待榆園軍的到來,一麵偵騎四出,發布招降書,對山東,甚至河南之地的縣城進行勸降。
趙用平以奪徐州,攻破濟寧的大勝之威,對各縣之勸降信,而信使所至,諸多縣城望風而降,滋陽,寧陽,鄒縣,泗水,金鄉,嘉祥,汶上,陽穀,壽張等縣或是縣官開城請降,或是守軍自發而降,亦或是縣官掛印而逃。
唯有曲阜雖未開城請降,但對趙用平的使者也頗為禮遇,此時的衍聖公孔興燮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孫,至今年齡不過六歲而已,上任衍聖公孔胤植在前年已經逝世,此時的衍聖公府主事之人,乃孔興燮之母陶氏以禮製為由,拒絕與使者相見,但吩咐人以高規格的場麵,禮待使者。
山東巡撫呂逢春,一麵抽調濟南府,青州府各縣之守軍,齊聚濟南,一麵向多爾袞請援,可在暗中,卻又悄悄派心腹,密至濟寧,麵見趙用平。
呂逢春,遼東人,明舉人出身,關外盡失後降清,順治元年任參領,順治四年任山東巡撫。
遼東出生的漢人,早年跟隨清廷的,自然深得清廷信任,若是沒有變故,這些人自然對清廷忠心耿耿,隻是在屢屢兵敗周軍之手的情況下,人心易變。
如今趙用平一路勢如破竹,呂逢春倒不至於說談虎色變,隻是他也要為了家族,為了子女,更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而呂逢春之密使,聯絡趙用平之意,則是希望趙用平可以一路北上京師,而不轉而東進濟南,而濟南之軍絕不會出城一步,一旦周軍拿下京師,則其必會立刻舉旗反正。
對此,趙用平頗為不屑,這等老而成精之人,無論周軍勝負,其穩坐釣魚台,不過這也符合世人之心,投機之輩。
趙用平之捷報幾乎是隔幾日就要發往金陵,金陵城內的百姓從一開始的歡唿雀躍,到如今的波瀾不驚。
城中百姓士紳,皆是對如今局勢大為樂觀,紛紛言虜廷已經不堪一擊,大軍北伐,可一舉收複舊都,蕩平天下。
錢彪見狀愁眉苦臉,他又一次找到孟浚,對其說道:“大王,趙用平北伐,天天發捷報,咱們一直待在金陵好沒意思,不如大王親征,咱們一路直衝北京可好?”
“本王考慮考慮,你先迴去,急什麽!”
孟浚對趙用平勢如破竹的態勢也有些驚訝,他知道自從多鐸兵敗湖廣後,清軍必然會走下坡路,隻是不曾想,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諸多縣城,紛紛易旗,儼然一幅王師北上,簞食壺漿的場景。
雖然這些城池基本沒有八旗駐軍,但是這也說明,周軍已經在北方,聲勢漸增。
孟浚在打發走錢彪後,召見了顧炎武,對其問詢道:“先生,吾欲親往前線,又恐後方不寧,實是心煩意亂!”
顧炎武答道:“林統鎮麾下七萬餘眾,若有變,當即可南下長沙,而贛州又有韓統鎮所部嚴防李成棟,大王若北上南麵當能無恙,而一旦有事,也足以堅持至大王迴返!”
孟浚留守金陵,一開始他隻是想讓趙用平用北伐來威逼多爾袞撤軍大同,現在目的達到了,甚至更為驚喜,兗州府一帶,諸縣望風而降,這讓孟浚看到了一絲可以直接奪取北京的希望,若是兩京在手,北方或許可直接傳檄而定。
而在和楊恩的相談中,楊恩卻是眉頭緊鎖,遲遲不語。
孟浚見楊恩的臉色,問道:“慕德,你有不同之見?”
楊恩道:“大王,屬下認為,清廷雖敗,但還未至山窮水盡之時,趙統鎮所部,實為一偏師,其部精銳不過是重甲軍,破虜軍,以及武安鎮,餘者,高進庫,降軍所編,劉體純等三鎮又是忠貞營所改編,大王若是親征,勝負不可預料啊!”
孟浚又道:“吾若親征,以慕德之見,勝負幾何?”
楊恩想了想,搖搖頭道:“大王屢經戰陣,而臣不過是一書生,已久未隨軍,如何能知,若大王決議親征,那臣隻能盡力為前線供給軍糧,但臣心中所想,如今大王已據優勢,何不慢待時機,蓄積實力,以煌煌之師,無可匹敵之力,徹底蕩平北方,何需弄險!”
在楊恩走後,孟浚獨自漫步於府中,清涼的晚風吹拂著他的麵孔,楊恩所想乃是從趙用平的軍事實力出發,而孟浚著眼天下局勢,南麵依舊平靜,北麵卻是人心轉變,從諸縣歸順中,孟浚看到了北方之民,對清廷已經逐漸失去了畏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