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罷,堵胤錫和孟浚二人單獨相談。
堵胤錫雙目緊盯著孟浚,直看的孟浚有些不自在,隨即孟浚笑笑,道:“閣老為何如此看我?”
堵胤錫聞言歎息一聲,隨即說道:“老夫在看大王是否是一代雄主!”
說完這句後,不待孟浚有所反應,堵胤錫接著敘述:“老夫生於萬曆二十九年,崇禎十年,以進士出身,曆任南京戶部主事,北新鈔關分司,長沙知府,黃州兵備道,湖廣按察使,僉都禦史,湖廣巡撫,兵部侍郎,乃至如今的東閣大學士(內閣)兼領兵部尚書,文臣之貴,老夫已至極點。”
孟浚認真的傾聽著堵胤錫的話,並未出言打斷,隻聽堵胤錫的語氣,有些傷感的說:“老夫知道,千秋萬代,不過是聊慰人心的,秦漢以降,王朝之運,多則不過三百年,大明至此,已是病樹纏根,藥石無靈,大王有自立之心,無人可以指責。”
孟浚一陣沉默,自己有自立之心嗎?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或許是在擊敗博洛後,又或許是在攻破金陵後,雖然自己從未明確的對人言說位及至尊的話語,可這一步一步,似乎是被一雙無形的大手,推到這個古老帝國的權利中心,到了現在,孟浚捫心自問,自己或許真的沒有退路了,即便自己不走,也會被無數的人推著往前走,前進也許會失敗,但是後退,必是無底深淵。
見孟浚有些沉默,堵胤錫笑笑,說道:“大王,雖為王爵,卻無官場之經驗,換做他人,即便無旁人在場,也要推說絕無此心。”
孟浚聞言應道:“吾堂堂正正,不屑於蠅營狗苟,但其實對於將來之事,究竟會如何變化,隻有蒼天可知。”
堵胤錫點了點頭,嗯了一聲,歎道:“將來之事,恐怕老夫也看不到了,吾為官多年,自認無愧治下百姓,可唯有一事,恐怕要托付於大王了。”
“閣老盡管直言”
“隆武元年,吾孤身單騎而入順營,一舉招撫三十萬順軍,改號為忠貞營,此舉為老夫一生最為得意之事,隻是可惜老朽不才,慘敗於勒克德渾之手,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等人被迫而降,以至碌碌而死,如今吾之身體,早已一日不如一日,吾懇請大王,納下忠貞營,諸多將領,皆是國之赤子,一心抗清,還望大王能善待他們。”
堵胤錫說完後,還站起身,對著孟浚拱手而鞠,而孟浚連忙扶起堵胤錫,說道:“閣老言重了。”
堵胤錫身在夔東之地,雖消息來源遲滯了些,但是昆明朝廷的消息也未斷絕,永曆朝廷已經事實上被孫可望徹底所控製,形同傀儡,天子暗弱,首輔貪鄙,朝廷幾無政令,可就算如此,依然每日紛爭不斷,這讓堵胤錫心灰意冷。
縱然對朝廷,對天子極為失望的堵胤錫,他也不曾想過要改換門庭,一日為明臣,終身為明臣,讀書人,軟骨頭很多,但真正將聖賢書讀進骨子裏的,也有。
有人言儒家腐朽,可兩千年前的孔子,何罪於今人,聖賢書,講做人之理,便是再過千年,也沒有錯,錯的隻是那些借皮而用私心之人,猶如千年之前,二三得六,千年之後,難道會二三得九嗎?
對個人之事,堵胤錫並不在乎,隻是他放不下夔東的十餘萬忠貞營將士。
二人坐下後,堵胤錫又說道:“在夔東之地,軍士們過的苦,歸附於大王麾下,吾料想諸將不會反對,待老夫為大王處理好這一事後,便可擇一地,了此殘生了!”
孟浚聞言搖搖頭,道:“戰場上勝利了,雙方暫時罷兵,可治下之地,弊病叢生,大明朝數百年積存下來的弊政,積習難返,昔日吾兵弱將寡時,又恐貿然改變,以至內亂,可現在軍力尚可稱堪用,地廣千裏,吾有心變革,卻總有束手之感,閣老為宦多年,老成持重,怎能輕易隱退呢?”
堵胤錫擺擺手,示意孟浚多慮了:“清廷那般嚴苛的剃發令都能推行,大王無論行何等新政,皆可施行,無需擔心。”
在說完後,堵胤錫又有些遲疑的說道:“不過國家之事,可緩不可急,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切不可操之過急,廟堂之上,所設想的政策,幾乎無一個惡政,可一旦向下推行,這些本心是好的政策,卻最終變成嗜民的惡政。”
………………
在離開大帳後,孟浚親自送堵胤錫知營門處,在周軍營外,一隊人馬當即上前,簇擁著堵胤錫。
而堵胤錫迴望了一眼孟浚,他的心中,慕然間鬆了一口氣。
而迴到忠貞營內的堵胤錫,一刻不停,召集各部軍將,將自己決議歸附周軍之事,直言而出,並言若有人不願歸附,絕不強留,無論是南下投奔李定國,還是孫可望,亦或是依然駐軍夔東,皆可。
劉體純想不到,這堵閣老有朝一日會背棄大明,雖然現在孟浚明麵上並未自立,可朝廷的命令,孟浚何曾聽過一次。
郝永忠,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王光興、譚文,譚詣,譚宏三兄弟,馬騰雲,塔天寶,黨守素,賀珍等大小將領麵對堵胤錫的話語,反應盡皆不同。
大部分人對歸附孟浚,並沒有什麽意見,既然大順如夢一場,已經成空,那麽降明和降周之間,降周還更加的容易讓人接受,畢竟大家夥和官兵廝殺了多少年了,至於投孫可望,倒也不是不行,隻是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的仇怨,投奔西軍,在這些順軍殘部的心裏,還是有些隔閡。
堵胤錫雙目緊盯著孟浚,直看的孟浚有些不自在,隨即孟浚笑笑,道:“閣老為何如此看我?”
堵胤錫聞言歎息一聲,隨即說道:“老夫在看大王是否是一代雄主!”
說完這句後,不待孟浚有所反應,堵胤錫接著敘述:“老夫生於萬曆二十九年,崇禎十年,以進士出身,曆任南京戶部主事,北新鈔關分司,長沙知府,黃州兵備道,湖廣按察使,僉都禦史,湖廣巡撫,兵部侍郎,乃至如今的東閣大學士(內閣)兼領兵部尚書,文臣之貴,老夫已至極點。”
孟浚認真的傾聽著堵胤錫的話,並未出言打斷,隻聽堵胤錫的語氣,有些傷感的說:“老夫知道,千秋萬代,不過是聊慰人心的,秦漢以降,王朝之運,多則不過三百年,大明至此,已是病樹纏根,藥石無靈,大王有自立之心,無人可以指責。”
孟浚一陣沉默,自己有自立之心嗎?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或許是在擊敗博洛後,又或許是在攻破金陵後,雖然自己從未明確的對人言說位及至尊的話語,可這一步一步,似乎是被一雙無形的大手,推到這個古老帝國的權利中心,到了現在,孟浚捫心自問,自己或許真的沒有退路了,即便自己不走,也會被無數的人推著往前走,前進也許會失敗,但是後退,必是無底深淵。
見孟浚有些沉默,堵胤錫笑笑,說道:“大王,雖為王爵,卻無官場之經驗,換做他人,即便無旁人在場,也要推說絕無此心。”
孟浚聞言應道:“吾堂堂正正,不屑於蠅營狗苟,但其實對於將來之事,究竟會如何變化,隻有蒼天可知。”
堵胤錫點了點頭,嗯了一聲,歎道:“將來之事,恐怕老夫也看不到了,吾為官多年,自認無愧治下百姓,可唯有一事,恐怕要托付於大王了。”
“閣老盡管直言”
“隆武元年,吾孤身單騎而入順營,一舉招撫三十萬順軍,改號為忠貞營,此舉為老夫一生最為得意之事,隻是可惜老朽不才,慘敗於勒克德渾之手,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等人被迫而降,以至碌碌而死,如今吾之身體,早已一日不如一日,吾懇請大王,納下忠貞營,諸多將領,皆是國之赤子,一心抗清,還望大王能善待他們。”
堵胤錫說完後,還站起身,對著孟浚拱手而鞠,而孟浚連忙扶起堵胤錫,說道:“閣老言重了。”
堵胤錫身在夔東之地,雖消息來源遲滯了些,但是昆明朝廷的消息也未斷絕,永曆朝廷已經事實上被孫可望徹底所控製,形同傀儡,天子暗弱,首輔貪鄙,朝廷幾無政令,可就算如此,依然每日紛爭不斷,這讓堵胤錫心灰意冷。
縱然對朝廷,對天子極為失望的堵胤錫,他也不曾想過要改換門庭,一日為明臣,終身為明臣,讀書人,軟骨頭很多,但真正將聖賢書讀進骨子裏的,也有。
有人言儒家腐朽,可兩千年前的孔子,何罪於今人,聖賢書,講做人之理,便是再過千年,也沒有錯,錯的隻是那些借皮而用私心之人,猶如千年之前,二三得六,千年之後,難道會二三得九嗎?
對個人之事,堵胤錫並不在乎,隻是他放不下夔東的十餘萬忠貞營將士。
二人坐下後,堵胤錫又說道:“在夔東之地,軍士們過的苦,歸附於大王麾下,吾料想諸將不會反對,待老夫為大王處理好這一事後,便可擇一地,了此殘生了!”
孟浚聞言搖搖頭,道:“戰場上勝利了,雙方暫時罷兵,可治下之地,弊病叢生,大明朝數百年積存下來的弊政,積習難返,昔日吾兵弱將寡時,又恐貿然改變,以至內亂,可現在軍力尚可稱堪用,地廣千裏,吾有心變革,卻總有束手之感,閣老為宦多年,老成持重,怎能輕易隱退呢?”
堵胤錫擺擺手,示意孟浚多慮了:“清廷那般嚴苛的剃發令都能推行,大王無論行何等新政,皆可施行,無需擔心。”
在說完後,堵胤錫又有些遲疑的說道:“不過國家之事,可緩不可急,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切不可操之過急,廟堂之上,所設想的政策,幾乎無一個惡政,可一旦向下推行,這些本心是好的政策,卻最終變成嗜民的惡政。”
………………
在離開大帳後,孟浚親自送堵胤錫知營門處,在周軍營外,一隊人馬當即上前,簇擁著堵胤錫。
而堵胤錫迴望了一眼孟浚,他的心中,慕然間鬆了一口氣。
而迴到忠貞營內的堵胤錫,一刻不停,召集各部軍將,將自己決議歸附周軍之事,直言而出,並言若有人不願歸附,絕不強留,無論是南下投奔李定國,還是孫可望,亦或是依然駐軍夔東,皆可。
劉體純想不到,這堵閣老有朝一日會背棄大明,雖然現在孟浚明麵上並未自立,可朝廷的命令,孟浚何曾聽過一次。
郝永忠,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王光興、譚文,譚詣,譚宏三兄弟,馬騰雲,塔天寶,黨守素,賀珍等大小將領麵對堵胤錫的話語,反應盡皆不同。
大部分人對歸附孟浚,並沒有什麽意見,既然大順如夢一場,已經成空,那麽降明和降周之間,降周還更加的容易讓人接受,畢竟大家夥和官兵廝殺了多少年了,至於投孫可望,倒也不是不行,隻是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的仇怨,投奔西軍,在這些順軍殘部的心裏,還是有些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