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履卓漫步於金陵城中,隻見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行人如織,各種貨物琳琅滿目,商販叫賣的聲音,此起彼伏。
路過秦淮河畔,畫舫穿梭,歌聲悠揚,美人數不,書生立於船頭,或吟詩作對,或感慨生逢亂世,陶履卓深吸一口氣,如今的金陵城,與天下各地的戰亂相比,仿佛是在盛世當中。
陶履卓心情鬱鬱寡歡,在金陵城待了三個月,金陵米貴,居之不易,不過陶家算是紹興城中有名的士紳之家,這點開銷,陶履卓倒也不放在心上,他所煩悶的是,如今的幕府早已經不是昔日的都督府,想要加入其中為周王效力,為恢複河山盡一份力,也已是難度頗大。
僅陶履卓所知的士紳子弟,在這金陵城中四處尋找門路的,就不下四五十人,更何況還有許多自己所不熟悉的,恐怕數百人也不止,周王占據東南富庶之地,已經是根基深厚,更不用說其大破金聲桓,收取贛地,如今人人皆知,也人人想要加入其中,搭上從龍之功的這艘快船。
陶履卓苦思數日,認為既然尋求直接加入幕府的門路困難,那麽或可建言周王,開科取士,至清廷入關以後,南明諸帝都試圖開科取士,可惜的是斷斷續續,如弘光帝登基僅一年,便已覆滅,隆武,邵武都曾開科,隻是一方麵離江南路途遙遠,士子遠赴不易,而最主要的則是隆武邵武皆存續的時間不長。
而清廷則對開科取士極為重視,剛剛入關,便在繼位詔書中宣布開科取士,並公布了鄉試,會試日期,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宣布開科取士,與清廷急需籠絡漢人士子,以希望盡快消除民眾反抗滿清統治的情緒。
當時張存仁上書認為:“近有借薙發反順為逆者,若是反形既露,必處處勞大兵剿捕竊思不勞兵之法,可速遣提學開科取士,則士子有出仕之望 ,而從逆之念自息。”
在清軍攻克南京後,範文程上書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 心得矣 。”因此清廷采納了張存仁與範文程的建議,開科取士,試圖拉攏天下士子,隻是剃發易服的殺傷力太大,在此時,江南地區的士人若是前往北方參加會試,那就要受到同窗好友的唾棄。
陶履卓心懷建言,欲獻策於周王,望其開啟科舉,選拔人才。可惜苦無門路,隻得在金陵城中徘徊,他打聽消息,尋求引薦,一日,偶遇一老者,二人言談甚歡,聽聞陶履卓的建言,老者深以為然。
這個老者就是張著,如今在幕府中任職於商政司,張著從未想過,昔日孟浚從一介輜重營起兵反清,到如今竟然會成為周王,擁兵士餘萬,雄據一方,若不是張著一步一步的看著孟浚發跡,無論如何張著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他看著陶履卓,言道:“岸生(陶字)有所不知,大王政務軍國之事多如牛毛,非大事,從無輕易見客。但你所言之事,此乃大事,我可為你引見。”
陶履卓聞言大吃一驚,問道:“老先生是?”
“吾姓張名著,字元業,號漁陽居士”
“莫非是昔日相助大王進入蘇州的功臣,張家?”陶履卓說完後看到張著點了點頭,隨即感激涕零的說道:“晚生多謝張翁”
張著麵帶笑意的點了點頭,隨後引他來到王府處,準備向孟浚引薦,可惜的是此時的孟浚不在府中,他正在軍營中觀察軍士訓練情況。
張著引陶履卓至王府,卻被告知府大王正在軍營。他無奈,隻得讓陶履卓稍作等待,陶履卓心中焦急,但仍耐心等候。
軍隊才是如今這個世道安身立命的本錢,孟浚雖忙於政事,但每隔數日,必入軍營,讓士兵時不時的看見自己,此時的軍營中有錢彪部,破虜軍,重甲軍,人數雖不多,但皆是精銳之軍。
校場之上,隻見軍士們身著甲胄,陣中士卒,或持長槍,或持盾牌,或持長刀,結陣而立,隨著鼓聲響起,士卒步伐整齊,動作一致,弓箭手彎弓搭箭,箭矢如蝗,步軍揮舞長槍,號令聲中,士卒們行進有序,配合默契,孟浚看見這般場景,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現在的周軍經過幾年來的實戰,操練,早已不是曾經的菜鳥模樣。
直至傍晚,孟浚方才歸來,見到張著在府門處,大為驚訝,問道:“張公何故立於府門處,何不入府安坐?”
張著急忙行了個禮,說道:“不敢當大王厚愛,今日是有一人想要為大王引薦。”說完便示意旁邊的陶履卓上前。
陶履卓拱手深鞠一躬,說道:“學生陶履卓,字岸生,拜見大王,今有一策,欲獻於大王!”
孟浚聽後笑了笑,道:“請說,願聞其詳。”
隨即陶履卓便說起科舉之事,言:“科舉乃國之根本,不可廢也,今朝廷遠播西陲,無以開科,北方虜朝之科試,吾等士子切為不恥,今多少子弟,寒窗苦讀,卻無長街誇名之榮,學生鬥膽建言,望大王能開科取士,聚攏人才。”
孟浚聞言,有些遲疑,自己雖說從沒聽到明廷皇帝的話,可現在畢竟還打著大明的旗號,若是現在就開科取士,不知會不會不妥當,隨後點點頭看著陶履卓說道:“嗯,吾知矣”
隨後孟浚立即召見楊恩,顧炎武,吳台等人商議此事,顧炎武,吳台二人皆讚同此議,隻是楊恩也有些遲疑,他的顧慮和孟浚一樣,楊恩說道:“開科取士,則永曆君臣必視我等為敵國,若是其下旨言大王為篡逆之臣,恐傷大王之聲望。”
顧炎武想了一會,對著楊恩言道:“那便不以科舉為名,以拔選之名,充實幕府,如何?”
楊恩有些遲疑,這換個名字,換湯不換藥,孟浚見狀,當即拍板決定,道:“現在也就是糊個麵上過的去,朝廷都跑到西南去了,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說完後,孟浚遂即下令,籌備科舉,又命吳台宣傳司將幕府即將選拔人才考試的消息,傳向四方。
路過秦淮河畔,畫舫穿梭,歌聲悠揚,美人數不,書生立於船頭,或吟詩作對,或感慨生逢亂世,陶履卓深吸一口氣,如今的金陵城,與天下各地的戰亂相比,仿佛是在盛世當中。
陶履卓心情鬱鬱寡歡,在金陵城待了三個月,金陵米貴,居之不易,不過陶家算是紹興城中有名的士紳之家,這點開銷,陶履卓倒也不放在心上,他所煩悶的是,如今的幕府早已經不是昔日的都督府,想要加入其中為周王效力,為恢複河山盡一份力,也已是難度頗大。
僅陶履卓所知的士紳子弟,在這金陵城中四處尋找門路的,就不下四五十人,更何況還有許多自己所不熟悉的,恐怕數百人也不止,周王占據東南富庶之地,已經是根基深厚,更不用說其大破金聲桓,收取贛地,如今人人皆知,也人人想要加入其中,搭上從龍之功的這艘快船。
陶履卓苦思數日,認為既然尋求直接加入幕府的門路困難,那麽或可建言周王,開科取士,至清廷入關以後,南明諸帝都試圖開科取士,可惜的是斷斷續續,如弘光帝登基僅一年,便已覆滅,隆武,邵武都曾開科,隻是一方麵離江南路途遙遠,士子遠赴不易,而最主要的則是隆武邵武皆存續的時間不長。
而清廷則對開科取士極為重視,剛剛入關,便在繼位詔書中宣布開科取士,並公布了鄉試,會試日期,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宣布開科取士,與清廷急需籠絡漢人士子,以希望盡快消除民眾反抗滿清統治的情緒。
當時張存仁上書認為:“近有借薙發反順為逆者,若是反形既露,必處處勞大兵剿捕竊思不勞兵之法,可速遣提學開科取士,則士子有出仕之望 ,而從逆之念自息。”
在清軍攻克南京後,範文程上書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 心得矣 。”因此清廷采納了張存仁與範文程的建議,開科取士,試圖拉攏天下士子,隻是剃發易服的殺傷力太大,在此時,江南地區的士人若是前往北方參加會試,那就要受到同窗好友的唾棄。
陶履卓心懷建言,欲獻策於周王,望其開啟科舉,選拔人才。可惜苦無門路,隻得在金陵城中徘徊,他打聽消息,尋求引薦,一日,偶遇一老者,二人言談甚歡,聽聞陶履卓的建言,老者深以為然。
這個老者就是張著,如今在幕府中任職於商政司,張著從未想過,昔日孟浚從一介輜重營起兵反清,到如今竟然會成為周王,擁兵士餘萬,雄據一方,若不是張著一步一步的看著孟浚發跡,無論如何張著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他看著陶履卓,言道:“岸生(陶字)有所不知,大王政務軍國之事多如牛毛,非大事,從無輕易見客。但你所言之事,此乃大事,我可為你引見。”
陶履卓聞言大吃一驚,問道:“老先生是?”
“吾姓張名著,字元業,號漁陽居士”
“莫非是昔日相助大王進入蘇州的功臣,張家?”陶履卓說完後看到張著點了點頭,隨即感激涕零的說道:“晚生多謝張翁”
張著麵帶笑意的點了點頭,隨後引他來到王府處,準備向孟浚引薦,可惜的是此時的孟浚不在府中,他正在軍營中觀察軍士訓練情況。
張著引陶履卓至王府,卻被告知府大王正在軍營。他無奈,隻得讓陶履卓稍作等待,陶履卓心中焦急,但仍耐心等候。
軍隊才是如今這個世道安身立命的本錢,孟浚雖忙於政事,但每隔數日,必入軍營,讓士兵時不時的看見自己,此時的軍營中有錢彪部,破虜軍,重甲軍,人數雖不多,但皆是精銳之軍。
校場之上,隻見軍士們身著甲胄,陣中士卒,或持長槍,或持盾牌,或持長刀,結陣而立,隨著鼓聲響起,士卒步伐整齊,動作一致,弓箭手彎弓搭箭,箭矢如蝗,步軍揮舞長槍,號令聲中,士卒們行進有序,配合默契,孟浚看見這般場景,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現在的周軍經過幾年來的實戰,操練,早已不是曾經的菜鳥模樣。
直至傍晚,孟浚方才歸來,見到張著在府門處,大為驚訝,問道:“張公何故立於府門處,何不入府安坐?”
張著急忙行了個禮,說道:“不敢當大王厚愛,今日是有一人想要為大王引薦。”說完便示意旁邊的陶履卓上前。
陶履卓拱手深鞠一躬,說道:“學生陶履卓,字岸生,拜見大王,今有一策,欲獻於大王!”
孟浚聽後笑了笑,道:“請說,願聞其詳。”
隨即陶履卓便說起科舉之事,言:“科舉乃國之根本,不可廢也,今朝廷遠播西陲,無以開科,北方虜朝之科試,吾等士子切為不恥,今多少子弟,寒窗苦讀,卻無長街誇名之榮,學生鬥膽建言,望大王能開科取士,聚攏人才。”
孟浚聞言,有些遲疑,自己雖說從沒聽到明廷皇帝的話,可現在畢竟還打著大明的旗號,若是現在就開科取士,不知會不會不妥當,隨後點點頭看著陶履卓說道:“嗯,吾知矣”
隨後孟浚立即召見楊恩,顧炎武,吳台等人商議此事,顧炎武,吳台二人皆讚同此議,隻是楊恩也有些遲疑,他的顧慮和孟浚一樣,楊恩說道:“開科取士,則永曆君臣必視我等為敵國,若是其下旨言大王為篡逆之臣,恐傷大王之聲望。”
顧炎武想了一會,對著楊恩言道:“那便不以科舉為名,以拔選之名,充實幕府,如何?”
楊恩有些遲疑,這換個名字,換湯不換藥,孟浚見狀,當即拍板決定,道:“現在也就是糊個麵上過的去,朝廷都跑到西南去了,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說完後,孟浚遂即下令,籌備科舉,又命吳台宣傳司將幕府即將選拔人才考試的消息,傳向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