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你知道科學嗎?”孟浚身在馬鞍山,夏完淳全程跟隨孟浚視察鐵礦,鍛鋼技術,閑暇之時,孟浚與夏完淳閑聊,知道夏完淳是一個才子,孟浚想知道這個時代的士人對科技的看法。


    “科學?是否科舉之學科?宋時陳亮有言,自科學而興,世之為士宦者,或困於一日之呈文,或於老死而不遇。”夏完淳有些遲疑的迴道。


    孟浚聞言啞然失笑,搖搖頭道:“自然不是科舉之意,科考考試,為國舉才並無問題,隻是士人困於八股,為官者隻知文章錦繡,而不知實務,當然,科學並不是科舉學科的意思。”


    孟浚接著說道:“存古,以你看來,一個飽讀詩書的士子重要,還是一個可以革新技術的工匠重要。”


    而麵對孟浚的問詢,夏完淳一時間有些沉默,在以前,他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匠戶,在朝廷中屬於賤籍,但在孟浚發布的一些措施中,工匠的地位被極大的提高,不止是外人,便是幕府中的一些官吏都有些異議,認為恩賞過厚,過猶不及。


    夏完淳遲疑片刻後,才緩緩迴道:“士農工商,各有所用,無已分高低。”


    “一個好的工匠,不僅需要技術,也需要才學的基礎,我希望將來能有一批士子,不空談四書五經,不談詩詞歌賦,而是投身實幹,成為改變世界的前驅。”孟浚有些感慨的說道。


    此時的東西方科技水平相差不大,隻有到了十七世紀末,特別是蒸汽機的出現,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方西方的差距逐漸變大。


    孟浚在和夏完淳閑聊完後,深感時不我待,他不止是嘴上說說,在如今江南一帶局勢穩定,清軍暫時還未南下之時,孟浚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冶鐵,鍛鋼這樣的軍工重型領域中。


    孟浚埋頭書案,編寫他所知道的理論,這些理論在這個時代前前所未有的,如算術,孟浚使用簡易的阿拉伯數字,以及對應的加減乘除,還有一些基礎的幾何學,點,線,麵,等等相關的數學定理,孟浚甚至編寫出宇宙的大概形成,太陽係的概括,對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解釋,還有地理上,世界的大致輪廓,各大洲洋,西方各國的大略描述,還有蒸汽機簡易原理。


    直到深夜,孟浚才停下了筆,檢查了一遍,他知道這些理論在這個時代必然是驚世駭俗,不過如今的孟浚身居高位,他覺得,可以試一試。


    隨後次日,孟浚命夏完淳謄抄一遍,而夏完淳越抄越覺得心驚,抄完後夏完淳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詢問孟浚道:“大王,這天地怎麽會是一個圓球?若果真為球,那下方之人豈不墜入虛空?而這圓球又是放置於何處?”


    孟浚認真的解釋道:“此乃世人未識奧秘,試想,若地如棋盤,那邊緣之外又為何物?且大海上,遠遠望去,船上旗杆最先出現,此非天地乃是圓球之佐證。至於人掉下去,地中核心如同引力一般,將世間萬物附著其表,無論身處何方,皆不會墜落。”


    夏完淳沉默良久,最終長歎一聲:“大王之言,玄妙莫測。宇宙之大,吾等不過滄海一粟,又如何能知。”


    孟浚也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轉而說道:“存古,我打算在這蕪湖與馬鞍山之間建立一座實驗基地,隻是需要一個主管人,存古,有無信心。”


    在孟浚的計劃中,這個實驗基地需要研發水力機械,可以大造公路和堡壘的水泥,最重要的還有火器各方麵的革新。


    創新的技術自然是由孟浚提出,但是具體的執行,孟浚卻沒有合適的人選,劉拐子字都認不全,米順隻會造炮造銃,就是一個純粹的工匠,讓他來研發,他是萬萬不成,孟浚思來想去,最後還是將主意打到夏完淳身上。


    夏完淳聽完後,卻沒有欣喜之意,而是神色遲疑的說道:“大王,我能行嗎?”


    “哈哈,你無需懷疑本王的眼光,本王說你行,你就行!”孟浚拍了拍他的肩膀,朗聲笑道。


    …………


    就在孟浚準備開啟新時代的技術時,在江浙大地上,宣傳司的講吏們已經在每一座城鎮,村落,攜帶著揭露韃虜惡行的檄文,四處宣傳,試圖點燃民眾心中的怒火。


    他們站在市集的高台上,或是村落的古榕樹下,講述著韃虜的殘暴行徑,屠城滅鎮,肆意殺戮,田野荒蕪,家園化為廢墟。


    紹興城的茶館裏,人們圍坐在一起,竊竊私語,討論著講吏的消息,有的說:“韃虜殘忍,我等豈能坐以待斃?”有的則歎息著:“國事如此,生靈塗炭,我等小民又能如何?”


    陶履卓,出身紹興陶家,從成化年間起陶性中舉,成為陶氏科舉第一人,到崇禎年陶履卓止,共中舉三十九人,其中進士及第十六人。


    在一家老字號的茶樓裏,幾位年長的士紳正圍坐一桌,茶香嫋嫋,但他們的臉上卻不見往日的閑適。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撫摸著胡須,沉聲說道:“韃虜殺戮之甚,喪盡天良。”


    陶履卓飲了口茶水,緩緩道:“幸有周王舉義,克複江南,便是勒克德渾這等韃王也被俘殺,如今南都已複,隔江而峙,吾等當盡己所能,襄助義師。”


    “不錯,老夫還以為東虜入關,不過又是一輪王朝鼎革,不曾想,竟有剃發易服之惡政。”趙良聲輕聲應和道


    眾人一言一語的討論著,最後眾人決定令子弟或從軍,或效命幕府,或出糧,出餉,不止是這些人,其餘各地,百姓皆是議論紛紛。


    這些聲音,這些議論,匯聚成一股股暗流,在江浙大地上悄然湧動。人們的心中充滿了對韃虜暴行的憤怒,也在這樣的時刻,投軍成了一股潮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