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王鐔一夜沒有睡好,即便早想好了怎麽打,如何應對,但事情到臨門一腳,依舊讓他激動得睡不著。
有人曾說過,戰略決戰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賭這個字很不好聽,但卻找不到一個恰切的字來代替它。
如今的局麵就是這樣的局麵,這是一場決戰,豫國與剛建國不過兩年的新生唐國的決戰。
這場仗如果贏了,唐國將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雄踞北方,向南威壓荊國、徐國、沂國和越國。
這場仗如果輸了,往後唐國舉國肯定很少再敢言東出了。
國家的命運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決定的,比如秦國,作為關中諸侯國,商鞅變法之後,就開始對外擴張。接連攻滅巴、蜀、義渠,成了西陲強國。秦國自秦孝公之後的曆代君王,心心念念要東出以平滅六國。
先是攻韓、魏、楚,此三國戰敗,割地求和。後來秦國遇到了強悍的趙國,一場長平大戰,打了幾個月,最終這場決定命運的戰略決戰,以秦國勝出,並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結束。自此之後,關東六國再也抵擋不住秦國東出的勢頭。
再比如北宋,趙匡胤父祖幾代人,都是五代十國的武將。趙匡胤以殿前都檢點、後周馬步軍總帥的身份,黃袍加身,篡權建國後。北宋初期也是對外擴張的,北宋軍隊在趙匡胤手下,接連攻滅後蜀、南漢、南平、武平、南唐、兩次挫敗契丹的禁軍,正是士氣最高,戰鬥力最強,全國上下作戰信心最足的時候。
可後來的事情是,趙匡胤正準備北伐滅亡北漢的時候,不明不白地死了。其弟趙光義繼位後,在戰略決戰中敗給契丹,這一敗,幾十年積累的銳氣、士氣,和對外擴張的勇氣都統統沒了,北宋從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禦,一個國家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更近一些的就是明朝了,同北宋差不多,一場土木堡之變,完全改變了明朝的國策,如果說土木堡之變前的明朝,是國家層麵的戰略進攻,那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就完全變成戰略防禦,越來越像北宋了。
一場戰略決戰,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新生的國家必須麵對。
如西漢初年之匈奴,唐朝初年之突厥,而現在對於大唐來說就是豫國,如果能徹底將豫國打垮,就如當初漢朝對匈奴,唐朝對突厥那樣,那麽往後對於這個新生的國家就是陽光大道。
如果不能,那就會像宋朝,明朝中後期那樣,慢慢陷入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的弧形包圍中,也注定是個被鎖死在農耕區的國家。
這種壓力越是有遠見越大,如果看不到這層,反而沒那麽緊張了。
不過也正由於看得很遠,他一萬分的不想輸,一個國家想要走得長遠,想要做大做強,建國初中期必須有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決心和勇氣,如漢朝對匈奴人的戰爭,奠定一個國家的精氣神,否則之後肯定是宋朝那樣的下場。
當天,眾多將領被召集到雒陽西郊唐軍大營中後,王鐔換了一身甲胄,這次他決定親自上場,披甲見眾人是為了讓他們明白此戰的重要。
中午,王鐔沒有準備午飯,直接召見諸將議事。
大帳中眾將都坐在一起,王鐔在最前方,木架上掛了三幅地圖,第一幅是河南郡境內的總體局勢;第二幅是雒陽城附近的詳細地圖;最後一幅則是伊闕關附近的詳細地圖。
“這幾天來,總體局勢上,我們後方伊闕關方向,王潭等將領率領親衛師已經阻擋住了豫國魏華部的賊兵,第十五軍向東出兵,第四軍向北出兵,完全牽製住了魏華部豫軍賊兵,我們的後顧之憂完全解除。
前幾天,第二軍在龍門山和伊闕關之間擊敗豫軍,王潭還在伊闕關堅守,豫國囤兵堅城之下十餘日,久攻不克,士氣受挫。
朕斷定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
王鐔直接用斷定一詞,不給眾人反駁和發表意見的機會,這與他以往的作風完全不同,也使得大家意識到這次的軍議非比尋常。
“豫國大軍三十萬,人數雖然很多,不過他們士氣低迷,糧草不濟,不足為懼。”
王鐔自信滿滿地說道,仿佛昨晚焦慮得睡不著覺的完全不是他。
王鐔看著中軍帳內的第一軍軍帥郎澤卿、第十六軍軍帥蒙溯和第二十一軍軍帥李季,緩緩開口道:“如今雒陽城已經被團團包圍,武衛軍的使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圍攻雒陽的任務就交給你們了,以郎澤卿為主帥,蒙溯和李季為副帥。這雒陽城內沒有多少守軍了,你們隻要將他們圍住或者驅趕到旋門關外,就可以了。”
郎澤卿帶頭起身,行了一個軍禮道:“末將遵旨。”
王鐔對他們擺了擺手,說道:“好了,你們下去準備吧,劃分好各自的防區。雒陽城內的豫軍將領還是有些能力的,別疏忽大意。”
“喏!”眾人齊聲應道。
等到三人離開之後,王鐔直接對王栩以及武衛軍的四個師帥下令道:“讓效節衛分頭傳令,明日四更,武衛軍的四個師拔營西進。”
“喏!”五人齊聲應道。
當天正午議事結束後,諸將急忙趕迴駐地,而武衛軍四個師也開始整軍備戰,烏邏、褚路煦、袁添鋼、常沃開始調集大軍,整頓軍備,為明天一早的行軍做準備。
而王鐔則在大帳中,一方麵繼續聽取來自伊闕關方向的報告,他生怕豫國大軍走了。
另一方麵,王湔、歐陽詢、張耕黍和他一起研究起戰場上豫軍可能使用的戰術。
當天晚上,王鐔睡得很沉,因為今天事情太多,太過忙碌。
天蒙蒙亮,王栩就叫醒了他,王鐔昏昏沉沉地洗了把臉,很快清醒過來,大帳外已經鼓號聲震天,馬蹄聲轟隆隆作響,大軍正在集結。
王鐔連命王栩給他披甲,腰間掛上了一柄銅柄環首八麵長劍,還配了一把臂張弩,沒有帶長矛,他覺得自己沒有衝鋒陷陣的機會。
從漢朝開始和匈奴大規模作戰開始,從春秋戰國、楚漢爭霸走過來的劍逐漸被淘汰,刀成為軍隊主力裝備,因為漢朝開始大規模騎兵作戰,而馬背上作戰,刀更好用。
不過對於王鐔而言,劍是身份、權力、武力的象征,好不好用反而是其次了。
等王鐔帶著親兵,騎馬到達大營外時,西麵的開闊地上,六萬大軍已經集結完畢,遼闊的方陣東西拉開十數裏,烏邏、褚路煦、袁添鋼、常沃等騎馬過來向來迴報,並請求命令。
“進軍!”王鐔下令。
很快,唐軍大營此外響起蒼涼的號角聲,黑壓壓如潮水般的大軍開始分流,隨後向西而去,大片田地之間,長長的鋼鐵長龍見不到頭尾。
許多新兵麵色緊張,說不出話,有些老兵吹起口哨,哈哈大笑,聲音很快隨風消散在田野間,隻有甲葉摩擦的刷刷聲,馬蹄聲和沉重腳步聲傳出去很遠。
王鐔遠望長龍那頭的西端,視野在一片田間的楊樹林到達盡頭,他心裏知道,再往西就是豫國的三十多萬大軍。
有人曾說過,戰略決戰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賭這個字很不好聽,但卻找不到一個恰切的字來代替它。
如今的局麵就是這樣的局麵,這是一場決戰,豫國與剛建國不過兩年的新生唐國的決戰。
這場仗如果贏了,唐國將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雄踞北方,向南威壓荊國、徐國、沂國和越國。
這場仗如果輸了,往後唐國舉國肯定很少再敢言東出了。
國家的命運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決定的,比如秦國,作為關中諸侯國,商鞅變法之後,就開始對外擴張。接連攻滅巴、蜀、義渠,成了西陲強國。秦國自秦孝公之後的曆代君王,心心念念要東出以平滅六國。
先是攻韓、魏、楚,此三國戰敗,割地求和。後來秦國遇到了強悍的趙國,一場長平大戰,打了幾個月,最終這場決定命運的戰略決戰,以秦國勝出,並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結束。自此之後,關東六國再也抵擋不住秦國東出的勢頭。
再比如北宋,趙匡胤父祖幾代人,都是五代十國的武將。趙匡胤以殿前都檢點、後周馬步軍總帥的身份,黃袍加身,篡權建國後。北宋初期也是對外擴張的,北宋軍隊在趙匡胤手下,接連攻滅後蜀、南漢、南平、武平、南唐、兩次挫敗契丹的禁軍,正是士氣最高,戰鬥力最強,全國上下作戰信心最足的時候。
可後來的事情是,趙匡胤正準備北伐滅亡北漢的時候,不明不白地死了。其弟趙光義繼位後,在戰略決戰中敗給契丹,這一敗,幾十年積累的銳氣、士氣,和對外擴張的勇氣都統統沒了,北宋從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禦,一個國家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更近一些的就是明朝了,同北宋差不多,一場土木堡之變,完全改變了明朝的國策,如果說土木堡之變前的明朝,是國家層麵的戰略進攻,那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就完全變成戰略防禦,越來越像北宋了。
一場戰略決戰,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新生的國家必須麵對。
如西漢初年之匈奴,唐朝初年之突厥,而現在對於大唐來說就是豫國,如果能徹底將豫國打垮,就如當初漢朝對匈奴,唐朝對突厥那樣,那麽往後對於這個新生的國家就是陽光大道。
如果不能,那就會像宋朝,明朝中後期那樣,慢慢陷入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的弧形包圍中,也注定是個被鎖死在農耕區的國家。
這種壓力越是有遠見越大,如果看不到這層,反而沒那麽緊張了。
不過也正由於看得很遠,他一萬分的不想輸,一個國家想要走得長遠,想要做大做強,建國初中期必須有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決心和勇氣,如漢朝對匈奴人的戰爭,奠定一個國家的精氣神,否則之後肯定是宋朝那樣的下場。
當天,眾多將領被召集到雒陽西郊唐軍大營中後,王鐔換了一身甲胄,這次他決定親自上場,披甲見眾人是為了讓他們明白此戰的重要。
中午,王鐔沒有準備午飯,直接召見諸將議事。
大帳中眾將都坐在一起,王鐔在最前方,木架上掛了三幅地圖,第一幅是河南郡境內的總體局勢;第二幅是雒陽城附近的詳細地圖;最後一幅則是伊闕關附近的詳細地圖。
“這幾天來,總體局勢上,我們後方伊闕關方向,王潭等將領率領親衛師已經阻擋住了豫國魏華部的賊兵,第十五軍向東出兵,第四軍向北出兵,完全牽製住了魏華部豫軍賊兵,我們的後顧之憂完全解除。
前幾天,第二軍在龍門山和伊闕關之間擊敗豫軍,王潭還在伊闕關堅守,豫國囤兵堅城之下十餘日,久攻不克,士氣受挫。
朕斷定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
王鐔直接用斷定一詞,不給眾人反駁和發表意見的機會,這與他以往的作風完全不同,也使得大家意識到這次的軍議非比尋常。
“豫國大軍三十萬,人數雖然很多,不過他們士氣低迷,糧草不濟,不足為懼。”
王鐔自信滿滿地說道,仿佛昨晚焦慮得睡不著覺的完全不是他。
王鐔看著中軍帳內的第一軍軍帥郎澤卿、第十六軍軍帥蒙溯和第二十一軍軍帥李季,緩緩開口道:“如今雒陽城已經被團團包圍,武衛軍的使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圍攻雒陽的任務就交給你們了,以郎澤卿為主帥,蒙溯和李季為副帥。這雒陽城內沒有多少守軍了,你們隻要將他們圍住或者驅趕到旋門關外,就可以了。”
郎澤卿帶頭起身,行了一個軍禮道:“末將遵旨。”
王鐔對他們擺了擺手,說道:“好了,你們下去準備吧,劃分好各自的防區。雒陽城內的豫軍將領還是有些能力的,別疏忽大意。”
“喏!”眾人齊聲應道。
等到三人離開之後,王鐔直接對王栩以及武衛軍的四個師帥下令道:“讓效節衛分頭傳令,明日四更,武衛軍的四個師拔營西進。”
“喏!”五人齊聲應道。
當天正午議事結束後,諸將急忙趕迴駐地,而武衛軍四個師也開始整軍備戰,烏邏、褚路煦、袁添鋼、常沃開始調集大軍,整頓軍備,為明天一早的行軍做準備。
而王鐔則在大帳中,一方麵繼續聽取來自伊闕關方向的報告,他生怕豫國大軍走了。
另一方麵,王湔、歐陽詢、張耕黍和他一起研究起戰場上豫軍可能使用的戰術。
當天晚上,王鐔睡得很沉,因為今天事情太多,太過忙碌。
天蒙蒙亮,王栩就叫醒了他,王鐔昏昏沉沉地洗了把臉,很快清醒過來,大帳外已經鼓號聲震天,馬蹄聲轟隆隆作響,大軍正在集結。
王鐔連命王栩給他披甲,腰間掛上了一柄銅柄環首八麵長劍,還配了一把臂張弩,沒有帶長矛,他覺得自己沒有衝鋒陷陣的機會。
從漢朝開始和匈奴大規模作戰開始,從春秋戰國、楚漢爭霸走過來的劍逐漸被淘汰,刀成為軍隊主力裝備,因為漢朝開始大規模騎兵作戰,而馬背上作戰,刀更好用。
不過對於王鐔而言,劍是身份、權力、武力的象征,好不好用反而是其次了。
等王鐔帶著親兵,騎馬到達大營外時,西麵的開闊地上,六萬大軍已經集結完畢,遼闊的方陣東西拉開十數裏,烏邏、褚路煦、袁添鋼、常沃等騎馬過來向來迴報,並請求命令。
“進軍!”王鐔下令。
很快,唐軍大營此外響起蒼涼的號角聲,黑壓壓如潮水般的大軍開始分流,隨後向西而去,大片田地之間,長長的鋼鐵長龍見不到頭尾。
許多新兵麵色緊張,說不出話,有些老兵吹起口哨,哈哈大笑,聲音很快隨風消散在田野間,隻有甲葉摩擦的刷刷聲,馬蹄聲和沉重腳步聲傳出去很遠。
王鐔遠望長龍那頭的西端,視野在一片田間的楊樹林到達盡頭,他心裏知道,再往西就是豫國的三十多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