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鐔強撐著在望樓上指揮防禦戰,當王湔對他說獯鬻人撤退了的時候,他已經頭暈目眩,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了。


    “都尉。。。都尉。。。”


    王湔急切的唿喚聲越來越遙遠了。


    王鐔的眼前已經一片漆黑,他陷入了一場冗長而又繁複的夢境中。


    在夢裏,他不再是一名浴血拚殺的都尉,而是坐在教室裏的學生。


    講台前,曆史教授播放一組幻燈片,講述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


    教授的聲音響徹耳邊:“諸位同學都知道,火藥作為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火藥,顧名思義,指的是可以由火來引起劇烈燃燒的藥劑。早在春秋時代範蠡所著的《範子計然》中就有‘硝石出隴道’的記載。”


    幻燈片頁麵翻轉,畫麵從一叢舊竹簡轉到了一本打開的線裝書。


    教授介紹道:“隋朝時,古人就發現了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一起燃燒劇烈的現象。黑色火藥則在唐朝時正式出現。而我們現在看到,是我國第一部記載火藥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也就是唐朝、五代時期。書中記載有‘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麵及火盡屋舍’的情況。這裏的‘蜜’就是蜂蜜。蜂蜜加熱變成了碳,與硫磺、硝石混合,這就是火藥的配方。


    從這個配方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火藥的起源是煉丹術。煉丹術出現的很早,戰國時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漢朝時有漢武帝妄想‘長生久視’,煉丹由此開始盛行。曆朝曆代都出現過煉丹方士,他們使用的煉丹術中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叫做‘火法煉丹’。


    ‘火法煉丹’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著名煉丹方士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火法煉丹有如下記載:煆,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幹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就是熔化;抽,就是現在所謂的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就是加熱使物質變性。


    這些方法放到現在,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但在當時卻是煉丹術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


    煉丹方士們對於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執著,讓他們越挫越勇。經過不斷的反複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從而創造出發明火藥的條件。”


    講到這裏,教授又換了一張幻燈片,畫麵中有硫磺、砒霜等物品,他繼續說道:“古代的煉丹術中,用量最大的原料就是硫磺、砒霜這些東西了,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含有劇毒的金石藥,怎麽才能讓毒性減低或失去呢?臉蛋方士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伏火’。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同時他還是一名煉丹方士,他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裏。挖掘出一個地坑,將鍋子或罐子放入坑中與地麵持平。將四麵都用土填實。用未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中,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出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同樣的唐朝中期有一名煉丹方士,叫清虛子,在自己的《伏火礬法》對伏火法做出了改進:方法同上述的類似,隻不過以馬兜鈴三錢半代替了皂角。


    不論哪種伏火法的方子,都有碳的存在,伏硫磺就要加硝石,伏硝石同樣要加硫磺。從而知道了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火藥。


    而火藥在進入軍事用途之前,曾被當做藥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但是火藥並不能長生不老的問題,而且不穩定又容易著火,煉丹術士們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藥由此轉為了軍事用途,唐朝時,火藥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記錄是出現在宋朝路振的《九國誌》中。”


    接著教授就將幻燈片轉到了下一張,這張片子中,有很多比較古老的火藥武器,教授用木杆指著第一個圖說道:“到了宋朝,火藥武器發展很快,《宋史·兵記》中記載:開寶三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獻火藥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綁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可以說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鹹平三年,行伍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進獻其自製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鹹平五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藥兵器出現在戰場上,預示著戰爭方式將發生一係列的變革,冷兵器將向火器過渡。


    火藥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藥兵器,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範疇。而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其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藥被稱為黑色火藥。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


    宋朝時普遍用於戰場的火器威力較小的有蒺藜火球、毒藥煙球。威力較大的有霹靂炮、震天雷。


    慶曆四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錄了三種火藥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戰爭促進了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南宋時期出現了管狀火器,紹興二年,陳規發明了火槍。這種火槍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


    開慶元年,壽春的工匠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隻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


    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來鑄造,稱為‘火銃’。元朝至順三年製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到了明朝,作戰火器方麵又有了新的發展。比如‘多發火箭’,有能夠同時發射十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三十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一百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qqxsnew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根據《武備誌》的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麵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裏。主體是用竹木製成,在外殼上綁縛四支大‘起火’,火箭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麵’。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口部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


    還有一種叫‘神火飛鴉’的火器,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藥,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王鐔一邊聽著教授的講述,一邊默默地將這些知識記錄在腦海中,正當教授講到火藥的配方的時候,畫麵開始碎裂,聲音變得縹緲起來。


    “都尉!都尉!”


    王鐔聽出來了,這是王湔的聲音。王鐔費力地睜開眼睛,虛幻的夢境徹底消失了。


    中軍大帳的天棚出現在王鐔的視野中,然後就是王湔焦急的臉,而坐在床邊的張蒲則正在給自己施診。


    “醒了!都尉醒了!”


    “太好了!太好了!”


    這是王鐔才發現,帳內不光隻有王湔和張蒲兩人,韓騫、馬元思、周熠、鄭子晉,還有李肅傑都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雍一小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原十二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原十二鉞並收藏大雍一小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