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


    迴到營州,皇帝以三牲祭祀為國死事者。


    二十一日,武懷玉陪著皇帝終於返迴臨榆關。


    “陛下,皇太子在臨榆關拜迎。”


    此時天已涼,可皇帝李世民卻還堅持穿著太子承乾送他的那件袍子,“朕對太子說的話沒有食言,”


    父子在臨渝關相見,承乾上來就撲到父親懷裏,抱著皇帝紅了眼。


    李世民也不由的被這一抱弄的有些措手不及,先是有點驚訝,然後又很欣慰,太子就算長大了,但此刻卻也真情流露對他滿是關懷。


    “兒臣在定州,日夜思念陛下安危,如今陛下終於凱旋。”


    “朕在遼東,不是日夜給你烽火報平安嘛。”


    “兒臣總是擔心。”


    “不用擔心,朕十六歲便領兵征戰,區區高句麗,朕此次親征,打的非常輕鬆,勢如破竹,所向披糜,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要不是遼東早寒,朕都要打到平壤去,一戰滅了高句麗。”


    李世民拍著兒子肩膀道。


    “父皇神武,”


    “哈哈哈,朕比隋煬帝肯定要強上幾分的,他發兵百萬,征召無數民夫,前後數征高句麗,結果都铩羽而歸,朕僅召天下甲士十五萬,數月間,便已經獲取數十城,”


    在兒子麵前,李世民也不免有幾分吹噓,當然,吹噓的都是真實的功績。


    兵馬入關。


    皇帝入住行宮臨榆宮。


    太子也早安排了盛大的接風宴,凱旋的將士們也都賞賜了酒肉。


    這晚,


    君臣都喝的很痛快,連李世民都多喝了幾杯。


    次日,皇帝提出去漢武台。


    漢武台是當年漢武帝到泰山行封禪大典後,東至大海,沿海邊一直來到有神嶽盛名的碣石山祭祀求仙。


    當年秦始皇也至碣石山祭神求仙。


    漢武帝在碣石山還修了行宮,搞了許多祭神求仙的活動,並且跟秦始皇一樣刻石記功。


    君臣登上碣石山漢武台,以觀巨海。


    李世民望著大海,似乎想感受當年秦皇漢武登此山時的景象。


    “當年漢武帝東巡封禪泰山後,再北巡海上而到碣石臨幸此地,希以他之雄才大略,使喚大漢天威,遠播中華大地之外,”


    李世民望向遼東方向,


    “漢武帝滅衛滿朝鮮,開遼東四郡,揚我漢家天威,如今朕親征遼東,也終於一雪前朝之恥,並收複漢遼東大半舊疆,”


    承乾站在旁邊,也是連連稱讚父親的豐功偉績。


    “承乾啊,朕趁著還年輕,趁著這些老夥計們還能打,便先把高句麗滅了,收迴遼東,這個任務朕來了,以後朕把一個四海承平的大唐交給你。”


    看著大海,


    李世民感覺詩意來臨,現場做了首詩。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詩做的不錯,不過真要說,肯定不如曹阿瞞的那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不僅喜歡人氣,這詩做的也是非常的大氣。


    “陛下此詩,當銘刻於石上,永為流傳。”李績在一邊笑著稱讚。


    “你們也做一首詩。”皇帝心情大好,他除了馬上武功好,平時也是喜歡詩和書法的,一手飛白也是一絕。


    李績有些尷尬的笑笑,他十四歲便開始做賊了,哪會做詩,這輩子殺的人多,可詩真不會做。


    “臣粗鄙武夫,不會舞文弄墨,不過太尉可是公認的詩仙,當請太尉和詩一首。”


    皇帝那詩,其實不是現在所做,是他此前出發征高句麗時,就曾來過這,然後有了這詩,隻不過用了半年才算真正完成,現在吟出。


    武懷玉笑道,“楊相先請。”


    李世民這詩裏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一句,也是透露出皇帝的心思的,當年秦皇和漢武都曾登臨碣石,一個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一個擊敗匈奴攻滅朝鮮,都是他心中帝王楷模了。


    皇帝也想做那個超越秦皇漢武的一代明主,


    秦皇漢武都曾東臨碣石,如今他也兩度登臨。秦皇漢帝都曾封禪泰山,他卻還不曾封禪。


    武懷玉能感受到,李世民這是又想封禪了。


    之前幾次準備封禪泰山,不是被魏征他們說天下還沒盛世太平,就是說開銷太大勞民傷財,要不就是遇水災,遇天象異常等,


    如今一切封禪的阻礙都已經掃平,皇帝挾親征遼東之大捷,誰還能阻止呢。


    楊師道喜歡做詩,詩做的也多。


    他站在一旁,還真滿腦子就是詩賦,卻沒想到皇帝真正的心意。


    見皇帝把當初出征時路過碣石做的那詩完成了,便也立馬賦詩一首,而且也是寫的春日碣石山的,


    “春日臨渤海,征旅輟晨裝。迥瞰盧龍塞,斜瞻肅鎮鄉,洪波迴地軸,孤嶼映雲光,落日驚濤上,浮天駭浪長······”


    “北巡非漢後,東幸異秦皇。搴旗羽林客,拔距少年場。龍擊驅遼水,鵬飛出帶方。將舉青邱檄,安訪白霓裳!”


    李績擊掌,”楊相好詩。“


    武懷玉在一邊笑著也附和,這首詩看的出楊師道有意拍馬屁,詩做的挺老練,但就是缺少真正的內涵。


    老曹的四言詩,沒那麽華麗的詞藻,但大氣磅礴氣吞山海。


    詩最重要的還得是意境,是思想。


    楊師道被大家稱讚的有些飄飄然,“太尉也來一首。”


    武懷玉並不想作什麽詩,可楊師道卻一直在那讓他也來一首,連跟太子來的劉洎幾個宰相也說想聽聽太尉的詩。


    “那我就學魏武也吟幾句,見笑了,”


    “碣石中怒,滄海北倚。元氣吐合,若偃若起,長風相薄,跳波千裏,懸流冒顛,天漢外紀。地軸高標,轂轉白日;與齊俱入,與汩俱出。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李世民在旁聽了,點頭讚道,“懷玉不愧被世人稱為詩仙,這五步成詩,卻是把碣石山雄踞渤海北岸的非凡氣勢描繪的非常逼真,使的碣石山的氣勢強盛之貌躍然紙上,讓人聽後頓覺天高地遠,海闊山奇,胸襟都為之開闊啊。”


    皇帝的這番點評,可謂是給了極高的評價。


    “諸卿,可還有詩?”皇帝笑問。


    長孫無忌搜腸刮肚倒是想做一首,結果他還真不擅長此道。


    李績更是不會做詩,他喊來錄事參軍東何,“東何,咱們這些老粗裏,你是個能文允武會做詩的,你趕緊也做詩一首。”


    東何,本懷州河內縣人,他家代代家傳武藝,懷州有名,一方豪強。


    開皇末年,東何出生,打小由祖、父輩教習,崇文尚武,少有所成,十餘歲就在河內蜚聲遐邇,被稱為神童。


    “我們東錄事可是六七歲就研習詩文數百,九歲精通拳腳,十來歲便精通十八般兵法。隋末之時,東何弱冠之年,已經率領鄉鄰組織鄉兵,自保鄉裏,還一邊潛心研究兵法,”


    李績向皇帝大力介紹著東何,


    武懷玉知道他這麽賣力的原因,因為東何是其心腹,兩人年紀相當,少年時的李績是河南曹州首富之子,他跟河懷州河內的東何,早有往來。


    後來李績黃君漢與翟讓、單雄信等建立瓦崗,黃君漢後為懷州刺史,東何一直在黃君漢麾下。


    他跟黃君漢一直到貞觀六年,黃君漢赴夔州任都督,東何才轉任並州總管府兵曹參軍,到李績麾下任職。


    這一幹就十來年,如今是並州大都督府錄事參軍,


    東何從征二十餘年,官職一直不高,但卻始終是李績心腹,在黃君漢和李績麾下時,都是主要負責練兵的。


    此次東征,李績做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東何一直就是李績的軍師,也獻了不少計策。


    李績也一直為他請功。


    現在又讓在皇帝麵前做詩,好展現他能文允武。


    東何四十來歲,一襲綠色官袍,卻仍難掩他儒雅氣質。


    “那下官獻醜了,”


    “六神諸山,淪漣大壑。北風勃來,簸蕩不息。帝命巨鼇,更負危揭。冠簪東出,以為碣石。燭龍雙眸,以為日月。下苞蒼蒼,浩蕩靡極。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武懷玉擊掌讚歎,


    皇帝點評,“這首觀淪海跟懷玉的那首有的一拚,很有氣勢和風韻。”


    李績趁機又向皇帝為東何請功,說他自武德二年一起歸唐後,為朝廷效力效力已二十五年,勞苦功高,在懷州六年,潞州六年,在並州十三年,如何兢兢業業,這次隨軍征遼,又是如何出謀劃策,屢獻良計。


    “渡遼河、破蓋牟、攻新城,下扶餘,東何功當論第一。”


    李世民點頭,


    “朕也聽聞,英國公鎮守並州多年,練出了一支精銳,”


    “東何精練軍戎,征遼再立新功,當賞賜重用。”


    李世民捋須,考慮了一會,“賜姓練,封岐山縣開國侯,授營州都督府長史。”


    賜姓封侯,官拜五品。


    跟著黃君漢李績二十五年,都僅是個七品的東何,一下子就成了岐山侯練何。


    李績都有些意外。


    武懷玉倒不算太意外,他很清楚東何這人在李績集團裏的地位,別看以前一直官品低,可卻是李績這山頭裏的軍師,核心人物了。


    如今李績入朝為相,終於也不再那麽低調,開始大力提攜薦舉自己人。


    一個小小並州大都督府的七品錄事參軍,都直接封侯了,一眾參加征遼的將領也都不由的唿吸急促了幾分。


    東何的這般封賞,意味著皇帝對此交東征將士的封賞也會很高,東何隻是個開始。


    而在武懷玉看來,這不僅是皇帝要大封將士的意思,也是皇帝對李績一係要更加重用的兆頭。


    他看到李績激動的麵色通紅,也看到長孫無忌麵無表情略顯落寞。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