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後,601所,二十二號項目啟動開工會現場。
陳念坐在會場的邊緣,看著陸陸續續進場的那些專家和學者,心裏不由得生出感慨:
這可都是真正靠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拚出來的狠人啊。
相比起他們,自己能坐在這裏,實在是運氣爆棚了。
要不是係統加持,自己還真不知道要多少年之後,才能跟他們見麵。
想到這裏,他又低頭看向了自己手裏的筆記本。
在此之前,他花了一周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對陳果筆記的學習,而這不僅意味著他在空氣動力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入門,在流體力學和風力基礎知識上,也已經達到了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標準。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就一躍成為了空氣動力學領域的專家,實際上,他最多隻是算跨過了門檻而已。
這就好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現在他已經能站起來了,可如果你要他去走、去跑、去跨欄,那完全就是天方夜譚。
且不說那些最前沿的湍流模式、流動穩定性和邊界層轉捩問題,哪怕隻是課本上提到的旋渦、勢流、邊界層等等理論,都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消化。
好在陳念也並沒有那麽著急,有了係統加持,他隻要掌握基本原理,就能迅速地依據係統數據建立對特定模型的理解,相當於跳過了分析研究,從結果反推過程。
這無疑是對效率的巨大提升,也是他最新實驗出來的係統的用法。
這玩意兒不僅能推動應用技術發展,隻要妥善的做逆向解析,連基礎科學也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係統真是個好東西!
陳念打開係統界麵,在源點數量那一欄,此時已經來到了1.09。
也就是說,他擁有了再次進行解析的機會。
但是現在,他不打算立刻就用掉這個機會。
原因很簡單,他要先聽聽看,這個項目後續到底會以哪個方向為重點發展。
如果是優先解決機體強度、材料等等問題,那就把源點拆散來,繼續往材料學的方向點。
如果足夠相信自己,打算挑戰一把極限衝發動機,那不用想,就直接點動力係統、燃料係統。
至於操控、起落、液壓氣壓........這玩意兒可點可不點。
就算係統不給任何加持,隻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伴隨著殲二十項目的發展,這些領域上我們也能迅速追上美國。
而現在,就看上頭的決策了。
正當他在心裏計劃著要用什麽樣合理的方式逐步跑出技術時,會場前方的主席台上,雷剛已經開始了發言。
“各位好,今天是我們二十二號項目正式開工的日子。”
“關於這個二十二號項目,之前我們都已經給大家做了匯報,現在就不再贅述了。”
“由於這個項目的特殊性,我們領導班子在前期並沒有對整個項目的任務做出最終決策。在接下來的會議中,我們的議程有且隻有一個!”
“那就是解決項目重點工作的問題。”
“在這次的會議上,我們將要決定未來幾個月、甚至是數年內的主要投入方向,最終的結論與各位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能積極參與討論。”
“注意,今天的討論是沒有預演的,也就是說,在前期沒有任何人提前跟我打過招唿。”
“我對你們的想法一無所知,所有的想法都要拿到會上來說!”
“好了,項目保密原則你們都清楚,現在正式進入討論環節!”
他的話音落下,會場中陷入了詭異的沉默。
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在大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所謂的“開會討論”,其實都不過是一個上傳下達的形式。
也許在過程中會有討論,但結果肯定是早就通過氣的、確定好的。
下層的執行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不能在會議開始之前把自己的意見傳達上去,那也就意味著,他們在討論之前,就已經失去了討論的權利。
但這次.......好像有點不一樣?
慢慢的,竊竊私語的聲音開始響起,雷剛也並不製止。
這是一次全新的嚐試,也是在陳念建議下的嚐試。
他想要看看,如果真的把決策權下放到基層研究人員,最終的結果會不會跟他所想的一樣。
足足等了五分鍾,才有第一個人舉手發言,雷剛驚訝地發現,那是平時在601所內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一個工程師,名叫趙穗。
“趙穗,你來說。”
雷剛點了他的名,趙穗立刻站起來,甚至緊張到連手都有點發抖。
“各位領導、各位,各位同事好,今天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能表達我的看法。”
“關於這個項目,我認為它首先是正確的,具有遠見的,也是上級關心、領導關切.......”
“別說廢話!”
雷剛立刻打斷了他,趙穗尷尬地笑了笑,繼續說道:
“那我就直接切入正題了.......我的看法是,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一次風洞實驗,甚至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機體的結構驗證。”
“如果要做,我們就真正做一架全新的飛機。”
“基於這個目標,我認為,我們這個項目前期的重點工作首先應該是基於風洞數據結果的內部結構推演和設計。”
“其次,就要著眼於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動力係統匹配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們在航空事業上麵臨的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心髒的問題,如果發動機不解決,那無論多好的機體設計、多優秀的結構強度,都沒辦法真正發揮出一架戰鬥機應有的實力。”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拓展項目的維度,把它真正變成一個造飛機的項目。”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表麵上是造飛機,實際上還是用我們的成果來給其他項目輸血!”
這話一說出口,會場內的眾人全部麵麵相覷。
當然不是因為趙穗說錯了,而是因為........他太敢說了。
二十二號項目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造飛機的項目,這是在場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吹風洞、拿數據、做結構優化、甚至製造新材料.......然後呢?
然後,就是永無止境的技術驗證了。
甚至有可能驗證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一架真正的飛機起飛。
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但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意難平的現實。
一個搞航空的,誰願意永遠在幕後,誰不想自己手裏,能有一架真正衝上雲霄的飛機?
但問題是,真的有那麽容易嗎?
陳念坐在會場的邊緣,看著陸陸續續進場的那些專家和學者,心裏不由得生出感慨:
這可都是真正靠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拚出來的狠人啊。
相比起他們,自己能坐在這裏,實在是運氣爆棚了。
要不是係統加持,自己還真不知道要多少年之後,才能跟他們見麵。
想到這裏,他又低頭看向了自己手裏的筆記本。
在此之前,他花了一周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對陳果筆記的學習,而這不僅意味著他在空氣動力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入門,在流體力學和風力基礎知識上,也已經達到了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標準。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就一躍成為了空氣動力學領域的專家,實際上,他最多隻是算跨過了門檻而已。
這就好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現在他已經能站起來了,可如果你要他去走、去跑、去跨欄,那完全就是天方夜譚。
且不說那些最前沿的湍流模式、流動穩定性和邊界層轉捩問題,哪怕隻是課本上提到的旋渦、勢流、邊界層等等理論,都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消化。
好在陳念也並沒有那麽著急,有了係統加持,他隻要掌握基本原理,就能迅速地依據係統數據建立對特定模型的理解,相當於跳過了分析研究,從結果反推過程。
這無疑是對效率的巨大提升,也是他最新實驗出來的係統的用法。
這玩意兒不僅能推動應用技術發展,隻要妥善的做逆向解析,連基礎科學也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係統真是個好東西!
陳念打開係統界麵,在源點數量那一欄,此時已經來到了1.09。
也就是說,他擁有了再次進行解析的機會。
但是現在,他不打算立刻就用掉這個機會。
原因很簡單,他要先聽聽看,這個項目後續到底會以哪個方向為重點發展。
如果是優先解決機體強度、材料等等問題,那就把源點拆散來,繼續往材料學的方向點。
如果足夠相信自己,打算挑戰一把極限衝發動機,那不用想,就直接點動力係統、燃料係統。
至於操控、起落、液壓氣壓........這玩意兒可點可不點。
就算係統不給任何加持,隻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伴隨著殲二十項目的發展,這些領域上我們也能迅速追上美國。
而現在,就看上頭的決策了。
正當他在心裏計劃著要用什麽樣合理的方式逐步跑出技術時,會場前方的主席台上,雷剛已經開始了發言。
“各位好,今天是我們二十二號項目正式開工的日子。”
“關於這個二十二號項目,之前我們都已經給大家做了匯報,現在就不再贅述了。”
“由於這個項目的特殊性,我們領導班子在前期並沒有對整個項目的任務做出最終決策。在接下來的會議中,我們的議程有且隻有一個!”
“那就是解決項目重點工作的問題。”
“在這次的會議上,我們將要決定未來幾個月、甚至是數年內的主要投入方向,最終的結論與各位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能積極參與討論。”
“注意,今天的討論是沒有預演的,也就是說,在前期沒有任何人提前跟我打過招唿。”
“我對你們的想法一無所知,所有的想法都要拿到會上來說!”
“好了,項目保密原則你們都清楚,現在正式進入討論環節!”
他的話音落下,會場中陷入了詭異的沉默。
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在大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所謂的“開會討論”,其實都不過是一個上傳下達的形式。
也許在過程中會有討論,但結果肯定是早就通過氣的、確定好的。
下層的執行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不能在會議開始之前把自己的意見傳達上去,那也就意味著,他們在討論之前,就已經失去了討論的權利。
但這次.......好像有點不一樣?
慢慢的,竊竊私語的聲音開始響起,雷剛也並不製止。
這是一次全新的嚐試,也是在陳念建議下的嚐試。
他想要看看,如果真的把決策權下放到基層研究人員,最終的結果會不會跟他所想的一樣。
足足等了五分鍾,才有第一個人舉手發言,雷剛驚訝地發現,那是平時在601所內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一個工程師,名叫趙穗。
“趙穗,你來說。”
雷剛點了他的名,趙穗立刻站起來,甚至緊張到連手都有點發抖。
“各位領導、各位,各位同事好,今天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能表達我的看法。”
“關於這個項目,我認為它首先是正確的,具有遠見的,也是上級關心、領導關切.......”
“別說廢話!”
雷剛立刻打斷了他,趙穗尷尬地笑了笑,繼續說道:
“那我就直接切入正題了.......我的看法是,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一次風洞實驗,甚至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機體的結構驗證。”
“如果要做,我們就真正做一架全新的飛機。”
“基於這個目標,我認為,我們這個項目前期的重點工作首先應該是基於風洞數據結果的內部結構推演和設計。”
“其次,就要著眼於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動力係統匹配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們在航空事業上麵臨的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心髒的問題,如果發動機不解決,那無論多好的機體設計、多優秀的結構強度,都沒辦法真正發揮出一架戰鬥機應有的實力。”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拓展項目的維度,把它真正變成一個造飛機的項目。”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表麵上是造飛機,實際上還是用我們的成果來給其他項目輸血!”
這話一說出口,會場內的眾人全部麵麵相覷。
當然不是因為趙穗說錯了,而是因為........他太敢說了。
二十二號項目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造飛機的項目,這是在場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吹風洞、拿數據、做結構優化、甚至製造新材料.......然後呢?
然後,就是永無止境的技術驗證了。
甚至有可能驗證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一架真正的飛機起飛。
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但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意難平的現實。
一個搞航空的,誰願意永遠在幕後,誰不想自己手裏,能有一架真正衝上雲霄的飛機?
但問題是,真的有那麽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