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需要明珠的崛起,因為索額圖在朝堂中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在經曆過鼇拜專權後,康熙絕對不允許朝堂之上再出現一個‘鼇拜’。


    在康熙看來不僅是他自己需要一個‘明珠’,方休比他更加需要,因為索額圖如今不僅是一個已經成了氣候的權臣了,更是一個外戚,一個能夠幹政的外戚。


    方休自然可以培養自己的底蘊,但是如今的他想要培養出來無疑是個難題,所以明珠可以先替方休當做過河的石頭。


    而明珠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在試探完方休後,還一臉笑意地離開,因為他明白就算他如今惹惱了方休,康熙也不會因此處置他。


    即便方休如今不喜他,他今後也有時間讓方休明白他存在的意義,他不信以方休的才智會不清楚他的作用。


    康熙給方休的安排很好,明珠的猜想也沒錯,可是有句老話說得好,人算不如天算。明珠雖然表麵上看儒雅親和,但背地裏貪贓枉法的可是一點也不比索額圖少。


    不僅是貪贓枉法,結黨營私,明珠甚至賣官鬻(yu)爵。在於成龍的密奏中康熙這才得知明珠夥同餘國柱幾乎將朝堂上的官職都賣完了。


    直到被禦史郭琇上疏彈劾,康熙這才醒悟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不過畢竟是康熙的多年的心腹,在麵對康熙時明珠還是十分地忠心的,而且其能力也是十分出眾的。


    所以並未嚴懲仍舊作為內大臣留用,甚至在康熙三征噶爾丹時奉命隨督運糧餉,隨後官複原職,在納蘭明珠病故後,康熙還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這樣的人方休不會用,也不敢用,比起索額圖,明珠顯然要更加地難以掌控,更加地讓方休費神,再說了,靠他們這些外臣,還不如靠自己人。


    康熙那麽多的兒子,像老三,老四擅長內政,十三,十四擅長外戰的,有他們在方休還愁沒人用。


    迴京的路上倒是沒有再起什麽風波了,成功迴到了紫禁城後,方休再次恢複成了那個懶蟲的模樣,而且康熙也沒有像出巡之前那樣嚴加要求方休了。


    方休這太子迴到紫禁城過的日子是過得閑散舒坦了,但朝堂上的可是紛爭不斷。


    康熙迴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對琉球的處理措施,以施琅為主,武力統治琉球。


    原本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施琅和姚啟聖在接到聖旨後立馬加緊造船練兵,可是在方休通過利用自己的老師李光地之口,讓施琅得知了康熙想要武統琉球的打算,所以這一世的他和姚啟聖早早地就準備起來了。


    如今聖旨一到,兵馬整肅之後,二人不必再等到來年,立馬就對琉球發起了進攻。


    如曆史上的進展一樣,施琅帶兵準備以澎湖諸島為跳板向琉球猛攻,經過數日的鏖戰,施琅成功帶兵拿下了澎湖島。


    拿下之後施琅並沒有急著對琉球下手,而是執行了‘因剿寓撫’的政策。


    軍事進攻占主導地位,同時又努力尋找政治解決的可能性。二者的關係是先剿後撫、以剿促撫,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動,以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琉球鄭氏集團接受和談條件。


    而這一代的鄭家首腦,鄭克塽(shuǎng)可沒有他爹和他爺爺那般的膽氣,在澎湖島淪陷後,整日陷入了惶惶不安之地,生怕施琅為了報複當年之仇,直接帶兵殺上琉球,將他們鄭家人殺得一幹二淨的。


    所以在聽到施琅打算通過談判的手段接手琉球後,鄭克塽是立馬就同意了,他爺爺鄭成功從和狼人手中奪迴的琉球鄭克塽就這麽送迴給了大清。


    站在民族的立場上,鄭克塽此舉無疑是倍受唾棄的,但站在華夏上看,鄭克塽的此舉無疑是加快了華夏大地的統一。


    曆時兩月,收複琉球的消息便傳迴了紫禁城,康熙龍顏大悅,嘉賞了施琅。


    不過對於琉球的處理情況朝堂上又有了分歧,一部分的人認為琉球不必浪費精力派人戍守,而另一部分的人則認為琉球也是國土,而且隔海相望,若是不派人屯兵戍守的話,擔心島人離心,外賊掠奪。


    當方休得知這個消息時,也是難得地找到了康熙,父子倆關起門來談論了許久,第二天一上朝,康熙便決定派兵戍守琉球。


    琉球另立了琉球府,但不歸屬於福建,也並非施琅管理。


    曆史上施琅雖然收複了琉球,但是在後續的琉球處理上卻貪墨了許多,甚至導致了琉球婦女緊缺,使得兩岸的統治出現了極大的障礙。


    方休既然在曆史上知道了,那就堅決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南邊的琉球是處理好了,接下來大清的目光開始北上了。


    以當初方休的話為基底,康熙和一眾官員很快便處理起來羅斯國的事宜,因為施琅沒有在都統琉球的原因,為了彌補方休建議康熙將施琅也安排了北上,雖然不像海戰,但是施琅身為水軍人才,對於這樣江河之上的是戰鬥易如反掌的輕鬆。


    雅克薩城拿下後,康熙立馬督促起了北地的建設,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太子的第一次國事處理,康熙比任何人都想看到它成功。


    被打退的羅斯國人一開始還不服氣,被打退後立馬在邊境重振旗鼓準備趁著氣候溫和,接著南下,卻不知大清的兵馬早已在此守株待兔了起來。


    陸戰大清可能比不過羅斯國,但是有著施琅駐守的江河水線,羅斯國人根本靠近不了一點,接連幾次的進攻都是以失敗告終。


    羅斯國的邊境倒也不是沒有海,但是與海相接的地方多為冰層,別說沿海造船了,恐怕就連在海邊造一個造船廠都難,所以羅斯國的海軍實力根本不值一提。


    頭鐵如他們也知道此時絕非南下的好時機,再加上羅斯國內索菲亞女帝和彼得大帝的矛盾越發地明顯,他們不得不龜縮了迴去。


    得此空隙的大清也並未懈怠而是立馬加緊了邊境防線的建設,趁著氣候溫和,木城,糧草,驛站紛紛完成。


    等到冬季來臨時,就算沒有了大清的水師大清邊境也不再擔心羅斯國人南下了。


    並且這段時間方休也是‘閑裏偷忙’的,在康熙的禦書房內翻找著一些地理物產的書籍,雅克薩城和尼布楚隻不過是方休的第一步。


    方休想要的是將貝加爾湖一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貝加爾湖光是裏麵的淡水資源就夠後世的全人類喝五十年的了,更別提貝加爾湖地帶的地下礦產資源了,哪怕是金礦都有兩百多座,就連煤礦都有著許多。


    原本這個地方是屬於華夏的,可惜因為大清和羅斯國以雅克薩城為起點的兩國戰爭,最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將這片看似貧瘠,實則寶貴的土地割讓給了羅斯國。


    如今方休率先出手準備,即便羅斯國暗中勾結準噶爾部南下侵犯,大清也有能力戍守好與羅斯國的邊境。


    不必再為了對付準噶爾部而犧牲掉這片寶地。


    方休也曾想過讓康熙主動出兵限製住準噶爾部的發展,但是因為大清這幾年連連的戰爭,康熙並不想再起兵出征那麽遠了。


    畢竟噶爾丹雖然有狼顧之相,可是距離大清和隔著蒙古的新疆各部族,這些部族的人都不曾向康熙祈求出兵援助。


    康熙一沒有理由出兵,二勞力費財的還得不到什麽好處,自然就不同意方休這超前的安排了,康熙雖然寵溺方休,也知道方休在處理國事上有著自己的謀略。


    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明確地就告訴了方休沒戲,既然沒戲方休也懶得折騰了,這些年的戰爭的確讓大清消耗得有些大了,反正後麵康熙三征噶爾丹時都將對方打得落荒而逃,沒有什麽損失的,方休也就隨意了。


    除了這些外,唯一還讓方休有些發愁的便是大清的海禁問題了。


    海禁自明末開始就盛行了,不過大清的海禁主要是為了防範鄭家,彼時的鄭家乃是以鄭成功統帥,論水戰大清的人哪打得過他啊,所以隻能閉關,嚴禁出海。


    這也導致了大清明明有著許多羅斯國求而不得的天然無冰港,卻毫無用處,甚至不能讓海邊的百姓能夠果腹。


    如今鄭家雖然沒了,但是因為康熙對西方殖民者的戒心,遲遲沒有開放海港。


    好在康熙也並非那種因噎廢食之人,西方殖民者雖然野心勃勃,但是如今的大清可不是後世那種任人宰割的大清,論火器如今的大清才是走在最前麵的人。


    在方休的建議下,康熙同樣開放幾個港口試行,並且將順治年間因為遷界令遠離故土的百姓統統安排迴去。


    因為海禁稍開,讓那些西方人找到了機會,也讓不少的大清人看見了發財的機會,一開始的確造成了一些混亂。


    但是麵對這些事情方休早有預料,特意請求了康熙命於成龍這位‘大清第一廉吏’,作為領導。所以開放海禁的火還沒有燒起來,便被撲滅了。


    因為開放海禁的原因,大清的恢複速度更上了一層樓。


    康熙除了東巡以外也愛南巡,曆史上曾記載了其六下江南,當然這並非是康熙想要南下尋歡問柳,什麽樣的女人康熙弄不到手,什麽樣的女人在這個時代不想入皇宮。


    再說了康熙南下還都帶著方休,誰家好人找小老婆的時候還帶上兒子的。


    康熙南下的主要目的一是治河、通漕、興農,二是緩和滿漢文化衝突,其三是宣揚皇帝權威,遊山玩水那是附帶的。


    康熙執政的這些年間,黃河問題不斷,不僅有著大問題,小毛病也不少,康熙多次命人處理依舊是如此,所以康熙被逼急了打算親自上前線看看去。


    同時因為滿人入關後的政策,什麽‘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等,南方的不少百姓對滿人還是十分抗拒的。


    從民族上來看滿人入關後的這些政策顯然是錯誤的,是罪大惡極的,可是從滿人自己的角度來說,他們一不是中央人士,對於華夏漢人來說他們就是一群蠻夷,漢人絕不接受蠻夷統治中原大地。


    不殺掉了漢人的膽氣,漢人定會接二連三地鬧著要造反。


    二嘛,因為滿人比起漢人來說太少了,想要以少勝多地統治著漢人就必須立下威嚴。


    若是方休穿越過來是一名漢人,他就算是懶惰所主的魂魄也一定會造反,畢竟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轉嘛,可是他一來就是滿人的太子,未來的皇帝,這怎麽反?


    所以他隻好含淚地接下了這個位置,等他登基後再處理滿漢之間的關係。


    在第二次南下後,準噶爾部接連吞並了新疆和蒙古諸部後,今日想著對大清動手了,於是休整了多年,等大清再次起兵,康熙親自率隊出征。


    雖然方休知道這一次如果他也跟著去的話,肯定能彌補曆史上的一些缺漏,直接一征噶爾丹就將其消滅了。


    但是方休沒有去,要問為什麽,當然是方休懶得去啊,當初能夠解決的事情康熙不願意,如今方休也不願意,而且康熙也沒有提過讓方休去。


    在康熙看來,方休雖然勇武,但未來是要做皇帝的人,怎麽可以對上戰場癡迷呢。至於你說為什麽康熙自己卻親自上戰場了。


    問就是現在他是皇帝,他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再說了,康熙這個皇帝出去打仗了,國家誰管,是不是得要一個監國的人,於是方休當仁不讓地比曆史上早了幾年監國。


    康熙在外麵是打得開心了,方休卻因為在家監國快要煩死了,可惜他現在還不是皇帝,還不能進行改革,隻能默默地承受著。


    三征噶爾丹,康熙是打得開心了,因為在方休的授意下,大清的火器發展比曆史上的進程更快了不少,用這些武器去打噶爾丹,還弄出了三征完全是康熙打high了,到後麵根本用不上什麽謀略了隻剩火力覆蓋。


    就像一些開掛玩家玩遊戲一樣,明明能夠直接消滅的,但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一次又一次地給了對手機會,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羞辱著對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萬界:我在影視世界的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能有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能有腳並收藏諸天萬界:我在影視世界的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