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朝會,張昭出班奏曰:“近聞武昌東山,鳳凰來儀,大江之中,黃龍屢現。吳王德佩堯、舜,明並文、武,當即皇帝位,然後興師北伐,名正言順,天下響應。”眾官亦奏曰:“江東有童謠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子布之言甚當。”於是,築壇於武昌城南郊。夏四月,丙寅日,群臣畢至,儀典煌煌,孫權登壇祭告天地,即皇帝位。改黃武八年,為黃龍元年,諡父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冊立孫登為皇太子。命諸葛瑾長子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昭次子張休為太子右弼,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將軍,共保太子鎮守武昌。孫權自率百官還都建業。


    諸葛恪,字元遜,身長七尺六寸,極聰明,善應對。恪六歲時,隨父在宴,諸葛瑾麵相甚長,孫權令人牽來一驢,書驢麵曰“諸葛子瑜”,滿座大笑。諸葛恪至孫權席前跪請曰:“乞添二字。”孫權大奇,準之。諸葛恪提筆續書“之驢”,眾皆撫案稱讚。孫權大喜,謂諸葛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遂將驢賜瑾。


    又一日,宴眾臣,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前,昭已有酒色,推拒曰:“此非尊老之禮。”不飲。孫權謂恪曰:“卿能強令子布飲乎?”諸葛恪乃對張昭曰:“昔,薑尚為相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曾稱老,薑尚之德可效乎?今,臨陣之時先生在後,飲宴之時先生在前,何謂不尊老耶?”張昭無言對答,隻好飲之。


    一日,孫權問恪曰:“卿父與卿叔,誰更優耶?”諸葛恪曰:“臣父更優。”權問何以見得。對曰:“臣父知誰為明主,而臣叔不知也。”孫權興歎,甚愛之,故令其為太子左輔。張昭位列三公之上,因此,令其子張休為太子佑弼。


    孫權至建業,殿議伐魏,欲立威以服民心。張昭奏曰:“陛下初登大寶,欲河清海晏,當修文偃武,增設學堂,倡忠義,提孝悌。且遣使入川,通好西蜀。”權聽其言,即遣使命。使者至成都,後主差人問於孔明。諸葛亮表奏曰:“可令人齎禮入吳作賀,並請陸遜興兵伐魏。如此,長安可圖矣。”後主乃令太尉陳震往賀。陳震至建業,呈進國書賀禮,孫權大悅,酒宴款待。於是,召陸遜商議。陸遜曰:“此乃諸葛亮之計也,蜀窺關中,但患仲達,我若興師伐魏,他則乘虛取之。然,既為盟好,不可推拒,我虛作起兵之勢迴應,待蜀、魏激戰正酣,我擇機北取中原。”孫權大喜,即礪兵秣馬,囤糧聚師。


    孔明聞東吳大聚兵馬,便欲進兵伐魏,然恐陳倉難下,乃令人前去稍探。迴報曰:“郝昭病重。”孔明喜曰:“大事成矣。”遂喚魏延、薑維命曰:“你二人各領五千精兵,直奔陳倉城下,但見城上火起,合力攻城。”二人領命出帳,思覺恍惚,恐聞有錯,乃轉身迴帳問曰:“何日起行?”孔明曰:“三日之內,兵糧齊備,即可進軍。”二人拜辭而出。孔明又召關興、張苞入帳,耳授密計。二將點起三千精兵,皆扮作百姓,星夜倍道直奔陳倉。


    張苞、關興兵近故道口,化整為零,分散混進城中。郝昭臥病不起。是晚,忽人入報:“蜀兵驟至城下。”郝昭急令上城把守。陳倉四門突然火起,城中大亂,蜀兵大隊人馬擁入。郝昭聞報,大叫一聲吐血而死。次日,孔明至陳倉,憐郝昭忠賢,令其家小,扶靈柩東歸。


    孔明令魏延、薑維曰:“你二人引兵速取散關,把關魏軍忽見兵至,必然驚走。若稍遲緩,魏兵援到,極難取也。”二將領命,驟至關前,守關軍兵,望風而走。魏延、薑維方得散關,忽見遠處塵頭大起,極目望之,見一杆大旗迎風飄展,上書“左將軍張合”。二將分兵,據住山險。原來,郭淮聞陳倉已失,郝昭病亡,即遣張合增援散關。張合引兵正進,忽見左右山上,盡是蜀軍旗號,急令退兵。魏延、薑維一起掩殺,張合大敗而迴。


    蜀兵大出陳倉故道,依山占勢紮下營寨。孔明升帳謂眾將曰:“魏軍料我必取雍、郿二城,我則出其不意,去取武都、陰平二郡,何人敢往取之?”大將陳式奮然願往,薑維、王平亦先後請纓。孔明大喜,即令陳式為主將,薑維、王平為副將,引兵三萬攻取二郡。


    張合敗迴,見了郭淮、孫禮曰:“散關已被蜀兵奪占,孔明大出故道,依山下寨。”郭淮大驚曰:“如此,蜀兵必取雍、郿二城。”乃令張合守長安,孫禮守雍城,自守郿城。快馬一匹,飛報洛陽。


    曹睿聞報大驚。忽近臣又奏:“前將軍、揚州都督滿寵上表:孫權自稱帝號,命陸遜礪兵秣馬,囤糧積草,旦夕來犯。”曹睿舉止失措,急命人召大將軍曹真。左右曰:“大將軍臥病未愈。”乃召司馬懿。懿趨至奏曰:“陛下所憂,臣已盡知。以臣所料,吳、蜀並不同心,雖為同盟,乃因魏也,今陸遜虛張聲勢,實觀成敗,必不出兵,陛下隻須拒蜀,不必東顧。”曹睿喜曰:“卿,高見也。”遂加封司馬懿為大都督,總領關中、隴西諸路兵馬,迎拒蜀軍。曹睿命近臣,速往大將軍府取統兵將印。司馬懿奏請,自往取印。曹睿準奏。


    司馬懿至府門,先使人通報,聞召方入。問病畢,司馬懿曰:“吳、蜀唿應,興兵入寇,今孔明已出陳倉,大將軍知否?”曹真驚曰:“家人知我病重,未曾告知。國家危難,仲達當為都督,以退蜀兵!”司馬懿曰:“某德薄智淺,難當此職。”曹真令左右曰:“取印與仲達。”司馬懿忙曰:“大將軍不必如此,為國家社稷,某願助大將軍一臂之力,絕不敢受此大印。”曹真一躍而起曰:“仲達不領此印,國家危矣,真抱病入宮,見帝保舉!”司馬懿曰:“天子已有恩命,但懿不敢領受。”曹真大喜,決然讓印。司馬懿惶恐拜領。


    是日,司馬懿兵至長安,張合迎接,詳言前情。司馬懿乃令張合、戴陵為正副先鋒,提兵十萬,浩蕩西進。是日,兵近蜀寨,於渭水之南紮營。郭淮、孫禮至營拜見,司馬懿問曰:“曾交戰否?”二將答曰:“未也。”司馬懿曰:“蜀兵遠來,利在速戰,今至此不戰,必有它謀。隴西各路有消息否?”郭淮曰:“探馬早已發出,隴西迴報無事,而往武都、陰平探馬,至今未歸。”司馬懿歎曰:“二郡危矣。我虛張聲勢與孔明交戰,你二人各引五千精兵,自小路去救二郡,掩敵之後,可獲大勝。”二將令命,星夜進發。


    忽一快馬飛至郭淮軍前報曰:“陳式、薑維、王平已奪占二郡!”郭淮大驚。孫禮曰:“二郡已失,你我深入,恐有不利。”遂令退軍。忽聽炮響震穀,山後閃出一支人馬,大旗高懸“漢丞相諸葛亮”,孔明安坐四輪小車,左有關興,右有張苞。孔明喝曰:“郭淮、孫禮,哪裏去?司馬懿之計豈能瞞我?他每日寨前叫戰,卻使爾等襲我之後。今已被圍,還不下馬請降,欲待何時?”郭淮、孫禮驚慌失措。孔明羽扇輕揮,王平、薑維在後,關興、張苞在前,四麵圍攻。魏兵大敗,一萬精兵幾乎折盡,郭淮、孫禮棄了坐騎,攀藤扶葛翻山而走。張苞望見亦翻山追趕,不料墜落山崖。孔明大驚,令人送迴成都調養。


    郭淮、孫禮逃脫,迴見司馬懿曰:“武都、陰平已失,諸葛亮伏兵要路,前後夾攻,因此大敗。”司馬懿曰:“非你等之罪,孔明料在我先。你二人仍守雍、郿二城,我自有破敵之策。”二人拜辭而去。司馬懿喚張合、戴陵曰:“我寨北臨渭水,地勢狹卑,蜀寨據陵憑高,盡得地利。今孔明初得二郡,必往安民不在營中,你二人各引一萬精兵,今夜抄在蜀寨之後奮力衝殺,我引軍在前,驅兵擊之,兩麵夾攻,可奪其寨。”


    二將引兵出營,戴陵在左,張合在右,各循陵順穀進發。兵至蜀寨後,時已三更,兩軍會合,殺奔蜀寨。忽見數百輛草車塞斷前路。張合驚曰:“蜀兵有備,當速退軍!”話音未落,忽見火把四起,伏兵盡出,把張合、戴陵圍在垓心。孔明在山頂唿曰:“張合、戴陵,司馬懿料我不在營中,令你二人前來劫寨,其不知正中我計也。我不殺爾等,下馬早降。”張合大怒,指上罵曰:“山野村夫,休出狂言,待我衝上山將你碎屍萬段!”遂縱馬挺槍殺上山來,山上石木滾下,張合馬不能進,乃迴身殺開一條血路,透出重圍。張合迴頭不見戴陵,又返身殺迴,救戴陵而出。孔明見張合往來衝突,勇猛異常,乃謂左右曰:“曾聞翼德大戰張合,眾軍驚懼,今日親見,方知其勇也。”司馬懿陳兵蜀寨前,單等二將劫營,便揮軍衝殺。時值五更,忽見張合、戴陵狼狽而至曰:“諸葛亮早有埋伏,大敗而迴!”司馬懿驚曰:“孔明真神人也。”遂收兵迴營。


    孔明令魏延挑戰,一連半月,魏兵不出。忽,費禕奉天子詔至,複孔明丞相之職。孔明拜詔謝恩,費禕辭歸。司馬懿總是不出。孔明思得一計,乃傳令退軍。細作報入魏寨,司馬懿謂眾將曰:“此乃孔明之計,不可輕動。”張合曰:“諸葛亮必因糧盡而退,為何不追?”司馬懿曰:“漢中上年大收,今又麥熟,其糧草充足,雖轉運不易,亦可支應半年,豈肯退兵?他見我堅守不出,故以此計誘我。”稍馬來報:“孔明退三十裏紮營。”司馬懿笑曰:“我料孔明不退,果然矣。”過旬日,又報曰:“蜀兵拔營而去。”司馬懿將信將疑,遂換便裝雜在軍中,親往察看。見蜀軍又退三十裏下營。司馬懿迴寨謂張合曰:“此乃孔明之計,不可追也。”又過旬日,稍馬來報:“蜀兵又退三十裏安營。”張合曰:“諸葛亮步步為營,漸退漢中,都督何故疑耶?若不早追,必失良機!”司馬懿曰:“孔明詭計多端,倘有疏忽,必損兵折將,不可輕進。”張合奮然曰:“合願獨往,若敗甘受軍法!”司馬懿曰:“你既執意要去,可分兵兩支,你引一支先行,我引一支接應。明日進軍,半路紮營,後日交戰。”次日,張合、戴陵引副將數十員,兵馬三萬,奮勇而進。司馬懿提五千精兵,隨後接應。


    探馬飛報蜀軍大帳。孔明乃聚眾將曰:“今魏兵追來,必有惡戰,須一支伏兵斷其後路,帳下有忘死者乎?”言畢,目顧魏延,魏文長視而不見。王平出曰:“某將願往!”孔明曰:“魏兵兩支,前後而來,王平雖勇,可當一麵,須再有一將同去方可。”張翼應聲出曰:“張翼願往!”孔明曰:“你與王平各引一萬精兵,伏於山穀,待魏兵前軍盡過,你等引兵自後掩殺,魏兵後軍趕到,張翼擋住後軍,王平堵住前軍,我另有兵馬相助。”二將領命而去。孔明又喚薑維、廖化曰:“與你二人各三千精兵,一個錦囊,伏兵前山。但見王平、張翼勢危,即開錦囊,依計而行。”二人領計出帳。孔明又喚關興吩咐曰:“你引五千精兵,伏於穀側,但見山頂紅旗磨動,即引兵殺出,擊敵中路。”關興得令,拜辭而出。孔明又令吳班、吳懿、馬忠、張嶷四將曰:“來日迎敵,魏兵銳氣正盛,不可強拒,且戰且走,但見關興伏兵殺出,你等便可迴馬廝殺。”四將領命。孔明散帳,魏延獨自怏怏而去。


    次日,張合、戴陵引三萬人馬乘銳殺來。兩軍交鋒,未戰幾合,蜀兵敗走,張合奮勇追殺。時正六月,炎天似火,魏兵追出二十餘裏,人馬汗似雨淋。方欲暫歇,忽聽殺聲震穀,王平、張翼兩路伏兵自後殺出,魏軍驚慌。孔明在山頂遂令紅旗磨動。關興鼓噪殺出,直衝魏軍中路。馬忠、張嶷、吳懿、吳班亦迴兵攻殺,張合、戴陵死戰不退。魏兵形勢漸危,張合大叫曰:“眾將士!此時不拚死戰,更待何時?”魏軍兵將,人人奮勇,個個逞兇。忽聞鼓角喧天,司馬懿接應殺到,遂發旗語,命張合、戴陵抵住前軍與關興,其餘魏兵將王平、張翼圍在垓心。張翼大唿曰:“我等隻管拚死一戰,丞相定有勝敵之策!”眾將眼紅,兵士忘命,直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驚。


    薑維、廖化望見張翼、王平勢危,忙開錦囊。密計雲:“你二人徑襲魏寨,司馬懿必然急迴,你等出其不意,迴兵擊之,可獲大勝。”二將遂殺奔魏寨。司馬懿正督戰,忽飛馬急報:“蜀軍兩路,徑取大寨!”司馬懿大驚失色,急令鳴金。魏軍人心惶惶,隻顧奔走,蜀兵隨後掩殺。奔至半道,又被薑維、廖化截殺一陣。魏兵大敗,狼狽而迴。


    司馬懿坐帳,怒責諸將曰:“你等不知兵法,強要出戰,我料諸葛亮退兵,乃是一計,爾等不信,致我大敗。今後,再有不遵號令者,軍法嚴懲!”眾將羞慚而退。


    此一仗,魏兵死傷極多,遺棄馬匹器械,不可勝數,蜀軍士氣高漲。孔明正欲乘勝進兵,忽成都來人報曰:“張苞身死,求葬於錦屏山。”孔明口吐鮮血,昏倒於地。眾人慌忙救醒,自此臥床不起。數日後,孔明召董厥、樊建等入帳曰:“我自覺神誌昏沉,不能理事,不如暫迴漢中養病,再作良圖。”當夜,三軍悄然拔寨,兵迴漢中。


    蜀軍去了五日,魏兵方知。司馬懿歎曰:“孔明用兵,神出鬼沒,我不及也。”於是,留諸將把守各處隘口,自班師而迴洛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演義新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槐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槐林並收藏三國演義新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