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摶小心翼翼問道:“陛下,您冊封胡順唐為安仁可汗、焉耆郡王,渠黎都督,封李歸唐為漠北郡王,堅昆都督,而李歸一和李和平隻封了縣公,這樣會不會引起二人的不滿?”
李侃微微一笑,“迫不得已歸順的自然不一樣,他們二人是否誠心歸順還有待觀察,可以派人側麵透露點消息,半年之內若考察合格,朕會封他們做都督或刺史。”
“關於其他部落首領或原王室成員的封賞,禮部、鴻臚寺和吏部商議之後給朕過目。”
“臣領旨!”
李侃轉向孫偓,“關於安西人口、土地和草原的核查登記要盡快完成,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幹涉,但必須有漢名。”
“臣領旨!”
孫德昭開口道:“陛下,安西各地連連戰亂,很多城池戍堡都殘破不堪,臣臨行前,李都護特意囑咐,請朝廷撥款修繕城池和戍堡。”
李侃沉默了片刻,點頭說道:“準!該修就修,多少預算報給戶部,工部也會派人過去,至於勞工就從俘虜中挑選。”
“疏勒與焉耆兩地做為省府,城池建設依照上州標準來進行規劃,外城周長不少於十五裏,內城的周長不低於六裏。”
“八剌沙袞更名為碎葉城,按中州的規格來修築城牆及其他建築,安西各州縣的地名統一更換成漢名,以便於管理和交流。”
“各州縣之間的官道及驛站必須抓緊時間設立,務必保證道路通暢,讓商業貿易能夠順利向西拓展。”
孫偓趕忙點頭應承下來,“臣遵旨!一定盡快處理!”
李侃沉思片刻之後,繼續說道:“安西的相關事宜,暫時如此安排,各部門要齊心協力、密切合作,讓當地的經濟盡快重新煥發生機,三日後朕會啟程南下成都,由太子留下來監國。”
在場的幾位大臣麵麵相覷,臉上皆露出了驚訝不已的神色。
楊行密急切地開口詢問:“陛下,此次您突然決定南下,難道是要解決大長和的難題?”
李侃輕輕點頭,“大長和的問題已經拖得太久,已到了非徹底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敢問陛下此次計劃在成都停留多長時間?是否需要臣等隨侍左右一同前行?”
李侃微微一笑,擺了擺手:“此次朕前往成都主要是為了解決軍事方麵的問題,朝廷各部不需要一同前去。”
“你們留在長安全力協助太子處理好政務便可,短則一年,長則兩年朕便會返迴,在此期間如果遇到難以定奪的重要事務,可通過快馬加急傳遞消息至成都,交由朕來裁決。”
幾位大臣齊聲應道:“臣謹遵聖諭!”
三日後,李侃乘坐馬車從長安啟程,貴妃錢清霜、賢妃龍玥及昭儀玉素萊曼一同前往。
五千飛騎軍、五千右龍武軍及一萬銀槍效節軍浩浩蕩蕩跟隨著車隊前進,旌旗飄揚,甲胄閃爍,場麵甚是壯觀。
承平四年十月,經過一個半月的時間,隊伍途經鹹陽、扶風、陳倉、散關、河池、普安、巴西、蜀郡等地,終於抵達成都。
這次所走的路線與當年唐僖宗逃難時的路徑頗為相似。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曾經的倉皇失措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繁榮昌盛之景,物是人非,心境亦大不相同。
當年逃命時,人們滿心恐懼與絕望,而此番前來,卻是帶著別樣的使命與期許。
車隊臨近成都城時,遠遠便望見陳鄴率領著一眾官員等候在外,他們個個精神抖擻,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恭迎李侃等人的到來。
陳鄴麵帶笑容,小步快跑向前,恭恭敬敬地開口說道:“臣陳鄴恭迎陛下聖駕!”
周圍的其他官員們如同受到指令一般,紛紛整齊劃一地跪地高唿:“恭迎陛下聖駕!”
車門輕輕推開,李侃彎腰從馬車內走了出來,臉上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你呀,已經告訴你不必搞得如此隆重!”
陳鄴連忙躬身應道:“陛下,臣知您不喜繁文縟節、迎來送往之事,此次迎接聖駕,已是盡量精簡,僅帶了幾位重要主官前來。”
李侃擺了擺手,“罷了,都免禮起身吧!先迴城再做計較。”
陳鄴趕忙謝恩,“陛下,臣已為您精心安排好了接風洗塵之宴,不知……”
話未說完,便被李侃出聲打斷:“朕路途奔波,略感疲乏,接風宴就暫且免了,待明日再召見各部主官詳談正事。”
聽到李侃這麽說,陳鄴心中了然。
“陛下,臣已按照您的旨意,將青羊宮重新布置妥當,您是打算入住青羊宮,還是迴到原來的府邸歇息?”
“去青羊宮吧,那裏環境清幽寧靜,適合好好休整一番。”
次日清晨,陳鄴精心收拾一番前往青羊宮,同行的還有四川督撫使張存敬及按察使、監察使和團練使。
一番簡單的寒暄之後,幾位官員開始依次向李侃作簡要的匯報工作。
李侃神情專注地聆聽著每一位官員的報告,待眾人匯報完畢,微微頷首,“這幾年四川治理得確實不錯,諸位功不可沒!希望你們能夠繼續努力,讓這片土地更加繁榮昌盛。”
聽到李侃的誇讚,眾臣連忙齊聲應道:“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政務的事情有勞諸位費心,朕此次前來就是為了解決大長和問題。”
陳鄴臉上露出一絲羞愧之色,拱手向李侃請罪:“陛下恕罪!都是臣辦事不力,這幾年對大長和的問題處理進展緩慢!”
李侃看著陳鄴,擺了擺手安慰道:“你也不必過於自責,大長和的局勢本就十分複雜,再加上四川兵力有所不足,才會導致此事拖延至今,這次朕親自帶來了兩萬精銳兵馬,務必要在一年之內徹底掌控大長和全境!”
陳鄴麵露擔憂,“陛下,大長和國內的幾股勢力盤根錯節,總兵力加起來可能有十萬之眾,即便召迴攻打吐蕃的軍隊,也不過八萬人而已,想要一年之內解決戰爭恐怕有些困難,需不需要從各州抽調城防軍參戰?”
李侃胸有成竹,“兵貴精不在多,隻要策略得當,三四萬精銳足夠掃平大長和!”
李侃微微一笑,“迫不得已歸順的自然不一樣,他們二人是否誠心歸順還有待觀察,可以派人側麵透露點消息,半年之內若考察合格,朕會封他們做都督或刺史。”
“關於其他部落首領或原王室成員的封賞,禮部、鴻臚寺和吏部商議之後給朕過目。”
“臣領旨!”
李侃轉向孫偓,“關於安西人口、土地和草原的核查登記要盡快完成,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幹涉,但必須有漢名。”
“臣領旨!”
孫德昭開口道:“陛下,安西各地連連戰亂,很多城池戍堡都殘破不堪,臣臨行前,李都護特意囑咐,請朝廷撥款修繕城池和戍堡。”
李侃沉默了片刻,點頭說道:“準!該修就修,多少預算報給戶部,工部也會派人過去,至於勞工就從俘虜中挑選。”
“疏勒與焉耆兩地做為省府,城池建設依照上州標準來進行規劃,外城周長不少於十五裏,內城的周長不低於六裏。”
“八剌沙袞更名為碎葉城,按中州的規格來修築城牆及其他建築,安西各州縣的地名統一更換成漢名,以便於管理和交流。”
“各州縣之間的官道及驛站必須抓緊時間設立,務必保證道路通暢,讓商業貿易能夠順利向西拓展。”
孫偓趕忙點頭應承下來,“臣遵旨!一定盡快處理!”
李侃沉思片刻之後,繼續說道:“安西的相關事宜,暫時如此安排,各部門要齊心協力、密切合作,讓當地的經濟盡快重新煥發生機,三日後朕會啟程南下成都,由太子留下來監國。”
在場的幾位大臣麵麵相覷,臉上皆露出了驚訝不已的神色。
楊行密急切地開口詢問:“陛下,此次您突然決定南下,難道是要解決大長和的難題?”
李侃輕輕點頭,“大長和的問題已經拖得太久,已到了非徹底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敢問陛下此次計劃在成都停留多長時間?是否需要臣等隨侍左右一同前行?”
李侃微微一笑,擺了擺手:“此次朕前往成都主要是為了解決軍事方麵的問題,朝廷各部不需要一同前去。”
“你們留在長安全力協助太子處理好政務便可,短則一年,長則兩年朕便會返迴,在此期間如果遇到難以定奪的重要事務,可通過快馬加急傳遞消息至成都,交由朕來裁決。”
幾位大臣齊聲應道:“臣謹遵聖諭!”
三日後,李侃乘坐馬車從長安啟程,貴妃錢清霜、賢妃龍玥及昭儀玉素萊曼一同前往。
五千飛騎軍、五千右龍武軍及一萬銀槍效節軍浩浩蕩蕩跟隨著車隊前進,旌旗飄揚,甲胄閃爍,場麵甚是壯觀。
承平四年十月,經過一個半月的時間,隊伍途經鹹陽、扶風、陳倉、散關、河池、普安、巴西、蜀郡等地,終於抵達成都。
這次所走的路線與當年唐僖宗逃難時的路徑頗為相似。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曾經的倉皇失措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繁榮昌盛之景,物是人非,心境亦大不相同。
當年逃命時,人們滿心恐懼與絕望,而此番前來,卻是帶著別樣的使命與期許。
車隊臨近成都城時,遠遠便望見陳鄴率領著一眾官員等候在外,他們個個精神抖擻,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恭迎李侃等人的到來。
陳鄴麵帶笑容,小步快跑向前,恭恭敬敬地開口說道:“臣陳鄴恭迎陛下聖駕!”
周圍的其他官員們如同受到指令一般,紛紛整齊劃一地跪地高唿:“恭迎陛下聖駕!”
車門輕輕推開,李侃彎腰從馬車內走了出來,臉上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你呀,已經告訴你不必搞得如此隆重!”
陳鄴連忙躬身應道:“陛下,臣知您不喜繁文縟節、迎來送往之事,此次迎接聖駕,已是盡量精簡,僅帶了幾位重要主官前來。”
李侃擺了擺手,“罷了,都免禮起身吧!先迴城再做計較。”
陳鄴趕忙謝恩,“陛下,臣已為您精心安排好了接風洗塵之宴,不知……”
話未說完,便被李侃出聲打斷:“朕路途奔波,略感疲乏,接風宴就暫且免了,待明日再召見各部主官詳談正事。”
聽到李侃這麽說,陳鄴心中了然。
“陛下,臣已按照您的旨意,將青羊宮重新布置妥當,您是打算入住青羊宮,還是迴到原來的府邸歇息?”
“去青羊宮吧,那裏環境清幽寧靜,適合好好休整一番。”
次日清晨,陳鄴精心收拾一番前往青羊宮,同行的還有四川督撫使張存敬及按察使、監察使和團練使。
一番簡單的寒暄之後,幾位官員開始依次向李侃作簡要的匯報工作。
李侃神情專注地聆聽著每一位官員的報告,待眾人匯報完畢,微微頷首,“這幾年四川治理得確實不錯,諸位功不可沒!希望你們能夠繼續努力,讓這片土地更加繁榮昌盛。”
聽到李侃的誇讚,眾臣連忙齊聲應道:“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政務的事情有勞諸位費心,朕此次前來就是為了解決大長和問題。”
陳鄴臉上露出一絲羞愧之色,拱手向李侃請罪:“陛下恕罪!都是臣辦事不力,這幾年對大長和的問題處理進展緩慢!”
李侃看著陳鄴,擺了擺手安慰道:“你也不必過於自責,大長和的局勢本就十分複雜,再加上四川兵力有所不足,才會導致此事拖延至今,這次朕親自帶來了兩萬精銳兵馬,務必要在一年之內徹底掌控大長和全境!”
陳鄴麵露擔憂,“陛下,大長和國內的幾股勢力盤根錯節,總兵力加起來可能有十萬之眾,即便召迴攻打吐蕃的軍隊,也不過八萬人而已,想要一年之內解決戰爭恐怕有些困難,需不需要從各州抽調城防軍參戰?”
李侃胸有成竹,“兵貴精不在多,隻要策略得當,三四萬精銳足夠掃平大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