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對北遼輕敵了嗎?沒有,從來就沒有敢輕視過北遼。
太宗時,國朝大軍曾兵臨析津府,最後不也功敗垂成了嗎?這一次僅僅是抵達易州、永清、武清等地······
也正是因為朝廷的謹慎,才沒有經曆過大戰就撤軍了。
蘇轍的分析和推演,仿佛是證明了朝廷這次撤軍是正確的。諸位閣老看著沙盤,也都認同了蘇轍的推演······
奏報到了趙曦案頭,趙曦隻是隨意的看了看······
“說說吧,你怎樣看待這次出兵北上,又如何看內閣議定的撤軍,以及蘇閣老的推演和分析?”
趙曦並沒有束之高閣,而是單獨留下了太子。
“雖然蘇閣老的分析和推演在理,孩兒還是有疑惑的。畢竟,北遼內亂時事實,派不出精兵也是事實。至於蘇閣老所言,北遼會在國朝大軍深入北遼境地後,會出現分割攻擊的可能,孩兒也認同。”
“隻不過,這需要建立在北遼內亂得以平息的基礎上。若我方深入,而北遼內亂不能平息,耶律乙辛同時借助國朝進軍的時機。孩兒以為,這次出兵建功的可能也不是沒有。”
還不錯。太子有這樣的想法,趙曦還是滿意的。
“很好。要懂得獨立思考,不要人雲也雲。內閣有內閣的立場,這次出兵是內閣一致議定的,並且是內閣說服朕方得以出兵的。”
“這樣的基礎,就造成了內閣諸位存在一定的擔憂······非君臣一致的出兵,內閣不敢去承擔敗北的結果,也就有患得患失的心思。前方將士也會如此。這是其一。”
“其二,這次出兵的整件事,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國朝想要取勝,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耶律乙辛不在乎北遼朝廷死;而北遼朝廷,這樣放任大軍師深入,同樣是希望能在短期內完成平亂。”
“還有一點,內閣之所以認同蘇轍的分析和推演,也有一定程度的推卸責任。畢竟這一次算是沒有任何建功的出兵······”
趙曦停頓了一下,給兒子思考的時間。
一直以來,趙曦是讓太子把精力放在內閣的。這不僅僅是促進關係融洽的問題,更是想讓太子能全麵的接觸朝政。
至於開封府尹的角色······權知開封府的職銜,朝廷一直沒有取締了,太子領開封府,也算是掛名,並不需要直接處理開封府的政務。
太子有過地方治政的經曆,沒必要再經曆那些瑣事。
也正是這樣,趙曦擔心太子受內閣的影響過深,從而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於內閣的立場。
從這件事上,太子還算不錯,雖然考慮不全麵,還不能完全想明白,最起碼他還是清楚自己的身份,還是有自己的立場的。
“你看看皇城司的奏報吧······”
趙曦將皇城司從北遼那邊傳來的信息奏報,遞給了兒子。
這場興師動眾的出兵,該怎樣評價呢?趙曦也說不好。
國朝出兵初期,在北遼的內亂戰場,首先降下戰爭烈度的居然是耶律乙辛。
這老小子,或許真以為自己最終能拿下北遼的帝位吧,到這時候還舍不得燕雲,還想著自己最後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北遼。
到後來,北遼朝廷並沒有抽調精銳騎兵後,耶律乙辛又提高了攻擊的烈度······
都在演戲,誰也不明白誰的真實意圖,隻能是猜測。
再往後,當北遼朝廷放任國朝大軍北上時,耶律乙辛又一次降低了烈度。
皇城司沒有關於北遼朝廷是否與耶律乙辛有談判的奏報,想來也是沒法探知到這樣的消息。
趙曦也不敢隨意的猜測。
在趙曦看來,北遼一致對外也不是不可能。也就是說,蘇轍的分析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畢竟,吃掉國朝三五萬大軍,火器的戰利品,不管是北遼朝廷還是耶律乙辛,都是有相當誘惑力的。
再反過來想,北遼故作玄虛也不是不可能。內戰如火如荼,北遼朝廷跟耶律乙辛,誰也不舍得將精銳調離,也就默認了這種放任大宋隊伍入境的情況。
戰場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戰略和戰術也可以隨時調整。
同樣,兵者,詭道也。虛虛假假、真真實實,虛假和真實之間,各方的想法,又如何能確定?
“爹爹,這次若不撤軍,大軍有可能建功?”
太子對照著朝廷和皇城司的奏報,越發糊塗了。
“說不定。在所謂的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或者說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像這樣的戰事,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北遼朝廷和耶律乙辛相互猜忌,有可能這次出征真的兵至析津府。同樣,北遼朝廷和也與一心達成一致對外的意見也有可能,畢竟,一個沒有了燕雲農耕之地的北遼,並不是耶律乙辛想要的。”
“同樣,也存在耶律乙辛完全背叛他的族群,聯絡國朝軍伍的可能······”
沒有發生的事,誰又能捉的準?
“但是,你要記住,出征取勝,不能寄希望於他人。北遼內耗也罷,還是耶律乙辛喪心病狂也好,那終歸不屬於自己能掌控的。”
“在絕對實力麵前,任何陰謀陽謀都是白瞎。內閣出兵的緣由,便是有北遼意外的幻想,撤軍也就不意外了。有些事沒有來迴,也不能設想。”
“如果不是想法太大,朕倒是以為這次出兵可以集中二十萬兵力於一地······易州、永清、武清等都可以,隻要集中兵力拿下一城,並將其與國朝州城連接起來,建立穩固的防線,也算是建功。”
太子有些消化不了老爹的話。既然老爹能有把握建功,為何卻讓這一次出兵無功而返呢?至於說內閣和老爹,太子相信,隻要是老爹決斷了,內閣絕不會有任何異議······老爹是有這樣的威望的。
“朕不覺得朝堂成為一言堂是一件好事。同樣,這樣的一次無功而返的出征,或許會給北遼造成另外一個印象,或許對真正的大戰有好處。”
太宗時,國朝大軍曾兵臨析津府,最後不也功敗垂成了嗎?這一次僅僅是抵達易州、永清、武清等地······
也正是因為朝廷的謹慎,才沒有經曆過大戰就撤軍了。
蘇轍的分析和推演,仿佛是證明了朝廷這次撤軍是正確的。諸位閣老看著沙盤,也都認同了蘇轍的推演······
奏報到了趙曦案頭,趙曦隻是隨意的看了看······
“說說吧,你怎樣看待這次出兵北上,又如何看內閣議定的撤軍,以及蘇閣老的推演和分析?”
趙曦並沒有束之高閣,而是單獨留下了太子。
“雖然蘇閣老的分析和推演在理,孩兒還是有疑惑的。畢竟,北遼內亂時事實,派不出精兵也是事實。至於蘇閣老所言,北遼會在國朝大軍深入北遼境地後,會出現分割攻擊的可能,孩兒也認同。”
“隻不過,這需要建立在北遼內亂得以平息的基礎上。若我方深入,而北遼內亂不能平息,耶律乙辛同時借助國朝進軍的時機。孩兒以為,這次出兵建功的可能也不是沒有。”
還不錯。太子有這樣的想法,趙曦還是滿意的。
“很好。要懂得獨立思考,不要人雲也雲。內閣有內閣的立場,這次出兵是內閣一致議定的,並且是內閣說服朕方得以出兵的。”
“這樣的基礎,就造成了內閣諸位存在一定的擔憂······非君臣一致的出兵,內閣不敢去承擔敗北的結果,也就有患得患失的心思。前方將士也會如此。這是其一。”
“其二,這次出兵的整件事,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國朝想要取勝,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耶律乙辛不在乎北遼朝廷死;而北遼朝廷,這樣放任大軍師深入,同樣是希望能在短期內完成平亂。”
“還有一點,內閣之所以認同蘇轍的分析和推演,也有一定程度的推卸責任。畢竟這一次算是沒有任何建功的出兵······”
趙曦停頓了一下,給兒子思考的時間。
一直以來,趙曦是讓太子把精力放在內閣的。這不僅僅是促進關係融洽的問題,更是想讓太子能全麵的接觸朝政。
至於開封府尹的角色······權知開封府的職銜,朝廷一直沒有取締了,太子領開封府,也算是掛名,並不需要直接處理開封府的政務。
太子有過地方治政的經曆,沒必要再經曆那些瑣事。
也正是這樣,趙曦擔心太子受內閣的影響過深,從而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於內閣的立場。
從這件事上,太子還算不錯,雖然考慮不全麵,還不能完全想明白,最起碼他還是清楚自己的身份,還是有自己的立場的。
“你看看皇城司的奏報吧······”
趙曦將皇城司從北遼那邊傳來的信息奏報,遞給了兒子。
這場興師動眾的出兵,該怎樣評價呢?趙曦也說不好。
國朝出兵初期,在北遼的內亂戰場,首先降下戰爭烈度的居然是耶律乙辛。
這老小子,或許真以為自己最終能拿下北遼的帝位吧,到這時候還舍不得燕雲,還想著自己最後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北遼。
到後來,北遼朝廷並沒有抽調精銳騎兵後,耶律乙辛又提高了攻擊的烈度······
都在演戲,誰也不明白誰的真實意圖,隻能是猜測。
再往後,當北遼朝廷放任國朝大軍北上時,耶律乙辛又一次降低了烈度。
皇城司沒有關於北遼朝廷是否與耶律乙辛有談判的奏報,想來也是沒法探知到這樣的消息。
趙曦也不敢隨意的猜測。
在趙曦看來,北遼一致對外也不是不可能。也就是說,蘇轍的分析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畢竟,吃掉國朝三五萬大軍,火器的戰利品,不管是北遼朝廷還是耶律乙辛,都是有相當誘惑力的。
再反過來想,北遼故作玄虛也不是不可能。內戰如火如荼,北遼朝廷跟耶律乙辛,誰也不舍得將精銳調離,也就默認了這種放任大宋隊伍入境的情況。
戰場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戰略和戰術也可以隨時調整。
同樣,兵者,詭道也。虛虛假假、真真實實,虛假和真實之間,各方的想法,又如何能確定?
“爹爹,這次若不撤軍,大軍有可能建功?”
太子對照著朝廷和皇城司的奏報,越發糊塗了。
“說不定。在所謂的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或者說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像這樣的戰事,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北遼朝廷和耶律乙辛相互猜忌,有可能這次出征真的兵至析津府。同樣,北遼朝廷和也與一心達成一致對外的意見也有可能,畢竟,一個沒有了燕雲農耕之地的北遼,並不是耶律乙辛想要的。”
“同樣,也存在耶律乙辛完全背叛他的族群,聯絡國朝軍伍的可能······”
沒有發生的事,誰又能捉的準?
“但是,你要記住,出征取勝,不能寄希望於他人。北遼內耗也罷,還是耶律乙辛喪心病狂也好,那終歸不屬於自己能掌控的。”
“在絕對實力麵前,任何陰謀陽謀都是白瞎。內閣出兵的緣由,便是有北遼意外的幻想,撤軍也就不意外了。有些事沒有來迴,也不能設想。”
“如果不是想法太大,朕倒是以為這次出兵可以集中二十萬兵力於一地······易州、永清、武清等都可以,隻要集中兵力拿下一城,並將其與國朝州城連接起來,建立穩固的防線,也算是建功。”
太子有些消化不了老爹的話。既然老爹能有把握建功,為何卻讓這一次出兵無功而返呢?至於說內閣和老爹,太子相信,隻要是老爹決斷了,內閣絕不會有任何異議······老爹是有這樣的威望的。
“朕不覺得朝堂成為一言堂是一件好事。同樣,這樣的一次無功而返的出征,或許會給北遼造成另外一個印象,或許對真正的大戰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