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容易,無非是從原本的居住地離開了。

    出境卻不容易。

    在朝廷詔令下達之後,河北道邊境全線動起來了。反正北遼那邊在雄州也有陳兵的事,邊境全線動起來也說得過去。

    因為此事,整個河北道二十四州進出城門也增加了城門監,並暫時關閉了國朝與北遼所有往來關卡。

    所謂的邊境動起來,也隻限於在關卡增派兵力,在所有的邊寨邊城開展清查。

    河北道與北遼的邊境線太長了,為避免引起北遼的抗議,國朝在河北道的駐軍並不多,並不足以把整個邊境線全部防禦起來。

    這樣的情況朝廷知道。

    當第二日清查結果奏報抵達汴梁時,同時還有近二十州請求朝廷派兵增援的奏報……

    增派援兵······這個朝堂都忽略了,在使臣迴來之前,或者說北遼沒有先行挑起戰事之前,朝廷沒有重兵邊境的意思。

    不會因為這點事,就改變朝廷的整體布局。

    不過,河北道也真夠亂的。

    二十四州的作坊,這時候已經全部停下了,所有的工匠都作為州府衙役的補充,開始承擔搜索逃民的事。

    “有點過了!”

    “這樣鬧下去,今年河北道的稅入會大幅下降的。”

    “看來得朝廷拿章程了。”

    “怎樣拿?這些逃民差不多是河北道雇工的三成,就是不足三成也有兩成之強。更何況,很有可能各個工種的人員都有,否則河北道也不會這般行為。”

    “河北道的產品主要是與北遼易貨,關閉關卡,暫停榷場,有產品也銷路不暢······”

    “靜觀事態發展吧。”

    “不能任由發展。本來北遼在邊境陳兵就已經讓市井議論紛紛了,再這樣下去,必將導致河北道人心惶惶。”

    自從可以確定北遼不可能發生戰事,內閣的觀點就轉變了。穩定和生產便成了主要問題。

    河北道的州府和作坊主也是真急了,幾乎把整個河北道提前進入了戰事狀態。很亂。

    “官家,河北道的問題已經到了非非解決不可的程度了······”

    難得閣老院有覲見的情況,文彥博見著官家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樣。

    “文參事以為該當如何?”

    閣老院就是參事,說白了就是為朝廷決斷提供參考性意見,像這樣直麵官家,讓內閣的諸位都很不舒服。

    章惇的一聲文參事,就帶著不滿。

    “老臣見河北道已經請奏增兵河北道。朝廷可有動議?”

    “文參事也曾主樞密院,內閣主導兵事。以文參事針對目前的情況,換位思考,文參事是否會允許朝廷調兵北上?”

    “北遼陳兵邊境,國朝同時也調兵北上······若是朝廷有開戰意願,這般操作都也無所謂,國朝並不懼北遼。可朝廷的諸多部署,文參事也是知道的,這時候調兵北上,是否有點小題大做?”

    “進一步講,引起戰事是一方麵,若最終不了了之,如此興師動眾的調兵遣將,除了勞民傷財,可有其他任何益處?徒增河北一道百姓的緊張氣氛而已。”

    當著官家的麵,章惇的話很直白。也是,有內閣在呢,這樣對朝事指手畫腳,那個內閣也不痛快。

    “朝廷諸事,不應處處將利益置前,應該考慮百姓利益,考慮河北道的穩定。官家曾有言,軍伍的作用就是保家衛國,維護百姓安危的。”

    “如今河北道產業工坊混亂,百姓人心惶惶。朝廷增兵必將能穩定人心,引導各產業恢複生產······”

    要說辯才,上一屆內閣絕對是無敵的······都是從那種吵嚷的朝堂過來的臣工,誰在辯論上沒兩把刷子?

    “玉汝,截止今日,河北道奏報逃民多少?”

    再辯下去,無非是旁征博引。趙曦是真頭疼這樣的場麵。可趙曦又不想剝內閣或者是閣老院參事的麵子。

    還是老規矩,拿數據說話,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吵吵嚷嚷的沒任何作用。

    “迴官家,前兩日已然平穩,至今逃民失蹤的奏報四千一百名,這幾日新增幾近沒有。”

    就是在北遼陳兵邊境後的一兩天,是南逃工匠失蹤的高峰。倒也是符合常理。

    “吉甫,按照河北道工坊的雇工總數,逃民能占據多大比例?”

    “迴官家,不足三成。”

    有些事趙曦心裏是有底的,需要借臣工之口把問題說清楚。

    “三成?子容,對於工坊一事,國朝唯子容最為通曉。朕想知道,三成的工匠是否影響生產?”

    “官家,大匠在工坊中起決定作用。工坊城在撲賣工藝時,是連帶著為各州府工坊提供大匠培訓的。以工坊城的規定,非國朝原籍,不得進入工坊城。所以,臣以為,河北道應該不影響開工。”

    話說到這地步,王安石早就憋著的情緒也來了,見蘇頌話音剛落,根本就不等趙曦繼續引導話題,直接開口說:“官家,河北道工坊主的諸多作為,並不是逃民影響開工,而是因為邊境關閉而導致開工無用。”

    “工坊主遣作坊工匠參與追捕逃民,老臣以為倒是打草驚蛇,讓逃民無處遁形的為目的。此事無須軍伍參與也能達到目的。”

    再善辯,文彥博也是麵對整個新內閣。都歲數大了,司馬光對這樣的事本來就不熱衷,富弼身體欠佳,韓琦也告病,隻有他文彥博一人······

    “文參事,此事大體就是如此,朕也以為如此。想來隻要邊境恢複之日,便是河北道開工之日。”

    “增兵之事暫時不說,有一件事文參事可以一起聽聽······”

    “前期朝廷已經在推動商業法令事宜,因為雄州事件擱置了,朕以為,這時候反倒是更應該頒布商業法令。”

    “規範工匠行為,保護工藝技能,也能對像雄州陸家大匠這樣的事件,有所懲戒。”

    有所懲戒,事實上真不是有所懲戒,內閣議定的法令,針對這類逃民,甚至國朝戶籍的大匠限製相當嚴苛。按照法令,諸如陸家大匠這類情況,不是遠竄流放,而是在二十年大獄遇赦不赦和降籍為奴,為原主無償服務二十年之間選擇。

    從雄州陸家大匠,到朝廷有意出台法令的議動,再到整個河北道的亂局,估計現在朝堂乃至整個國朝沒人會再反對頒布法令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